周晓陆主编的《中国消失的文字》主要介绍数千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些早于汉字的、同时于汉字的或晚于汉字的文字,用历史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讲述和分析这些文字诞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用通俗性的语言来描述和见证这些文字曾经的活力和后来的衰落,直至如今的消亡,如楼兰美女用过的吐火罗文、通行于大漠东西的突厥文、纵横黄河南北的女真文,等等。而最终的消失,是这些文字和文明的历史事实。总之,这是一本集学术研究成果和通俗性阅读于一体的高品质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消失的文字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周晓陆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晓陆主编的《中国消失的文字》主要介绍数千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些早于汉字的、同时于汉字的或晚于汉字的文字,用历史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讲述和分析这些文字诞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用通俗性的语言来描述和见证这些文字曾经的活力和后来的衰落,直至如今的消亡,如楼兰美女用过的吐火罗文、通行于大漠东西的突厥文、纵横黄河南北的女真文,等等。而最终的消失,是这些文字和文明的历史事实。总之,这是一本集学术研究成果和通俗性阅读于一体的高品质著作。 内容推荐 文字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可视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延长。有了文字记录的人类社会,才是文明社会。和所有人造物一样,文字都有诞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的土地上,数千年来,有很多早于汉字的、同时于汉字的或晚于汉字的文字,它们也曾活跃过,但都先后衰落,直至被历史所湮没。如楼兰美女用过的吐火罗文、通行于大漠东西的突厥文、纵横黄河南北的女真文,等等。而最终的消失,是这些文字和文明的历史事实。 周晓陆主编的《中国消失的文字》运用历史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讲述和分析这些文字诞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用通俗性的语言来描述和见证这些文字曾经的活力和后来的衰落,直至如今的消亡。总之,《中国消失的文字》是一本集学术研究成果和通俗性阅读于一体的高品质著作。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语言和文字 第一节 语言 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人类语言 世界上几大语言体系 中国人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第二节 文字 什么是文字 人类文字的起源 世界上主要的文字系统 中国人所使用的主要文字 第三节 关于语言与文字消失的问题 语言消失的原因 文字消失原因的探讨 汉字体系中的“死文字” 第二章 远古觅踪:史前时期的符号 第一节 星宿之海 第二节 中原古韵 第三节 海岱遗珠 第四节 江淮之珍 第五节 东南之光 第六节 中江初文 第七节 大地天书 小结 第三章 文字曙光:商周时代的文字与符号 第一节 商代陶文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 第三节 关于卦象文字 第四节 巴蜀文字 小结 第四章 沙海奇文:西域地区的死文字 第一节 “木乃伊”文字——吐火罗文 吐火罗人与吐火罗文 发现与破译 语音与语法 季羡林与吐火罗文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秘符”——怯卢文 偶现怯卢文 文字与语言体系 解读怯卢文的中国人 千古之谜 第三节 “塞人密码”——于阗文 走进于阗国 重现于阗文 认识于阗文 于阗文文献 第四节 西域“胡书”——粟特文 粟特“胡人” 发现粟特文 认识粟特文 第五节 “草原雄鹰”的遗韵——察合台文 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文 察合台文文献 第五章 塞北天书:古代北方地区的民族文字 第一节 大漠深处的古韵——突厥文 突厥 解“谜” 创制突厥文 认识突厥文 研究突厥文 第二节 谜一样的文字——西夏文 张澍与西夏文 何人造字 破译天书 风景这边独好 第三节 “塞北天书”——契丹文 庆陵掘宝 大小契丹文 走近契丹文 艰辛的破译之旅 第四节 白山黑水的见证——女真文 渐识庐山真面目 比肩仓颉的人 认识女真文 漫漫求索路 第五节 草原上不灭的音符——回鹘式蒙古文 借用回鹘文 回鹘式蒙古文和现代蒙古语 第六节 短命的文字——八思巴文 八思巴与八思巴文 “译写一切文字” 研究八思巴文 第七节 消亡路上——满文 创制满文 语言系统 拯救满文 第六章 存亡之间:南方及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字 第一节 “兄弟文字”——哥巴文和东巴文 哥巴文字的产生 东巴文概况 纳西族和东巴文化 东巴文的创制及特点 东巴经与东巴文献 第二节 “中朝合璧”——吏读 吏读的出现 吏读造字规则 吏读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纸上化石——女书 女书的流传地区 认识女书 女书之谜 第四节 大山里的“鬼书”——水书 水族和水书 神秘的水书 水书实物 抢救水书 第五节 乡野奇闻——其他文字 仙居蝌蚪文 岣嵝碑 红岩天书 第七章 研究已消失文字的意义 一、语言学文字学的意义 二、历史学意义 三、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及文学意义 四、艺术学的意义 余言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语言 什么是语言 由于学科和学派的不同,语言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这反映了许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语言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是指以人为中心而研究人类的语言。 所谓广义的语言,是指人类要摆脱自身认识的狭隘性,不能认为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应当认为是生命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它表达自身的空间占有,表达自己的生存繁殖欲望,表达与同类及异类的相互关系;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存在、气息、动作、声音,以及可能的无形交流——这就是广义的语言。显然生命的存在形式与我们差异越大,我们对其语言的形式越难以了解和难予理解。比如:我们不能否认微生物和植物是拥有它们的语言系统的,而人类的语言系统和它们的语言系统相“接轨”则太困难了。进一步看,我们对身体结构大致相似的动物们语言的存在可以更理解一些,更亲近一些。例如:对狗的撒欢、摇尾巴、遇到同类的或亲或仇的态度、吠声的不同,甚至它的眼神和主人的交流,我们都可以察觉到它们语言的存在。又比如说,马、猫、猪、猴等等,都可以经常感觉到它们用自己的语言系统进行同类间的交流,甚至和人类的交流。 人类甚至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秦岭的灰喜鹊和华东地区的灰喜鹊的鸣叫是不相通的,即此一群的灰喜鹊和彼一群的灰喜鹊之间缺乏语言交流。笔者曾伺养过一只可爱的暹罗猫,它取悦主人的方式、饥饿时呼食的方式、发怒的方式,竟然和中国猫有很大的区别。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日本列岛上猫的叫声和中国大陆猫的叫声是有区别的,有趣的是这个区别的音位是在大致相当于人类声母的位置上。笔者认为:动物实际上是有类似人类的同种而不同语言,或者是同种语言而有不同方言区别的语言。 以上所述,笔者主要想指出语言是一种生命的普遍现象,并非为人类所独有的。在这个问题上要摆脱以人类为中心的自大和狂妄,同时也要认识到狭义的人类语言和广义的语言在表达功能上的高度相似。 什么是人类语言 人把自己作为生物界的最高代表,除了含有一定的自大和骄傲之外,可能与自我研究得较为深透有关。在语言和人类语言这一广一狭的两大范畴上,人类对自己的语言研究当然更为深透一些。即便如此,人类对人类语言的性质作用和表现也还有学术上的分歧。 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人类基本生理构造发展的结果,其存在形式可以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人类语言又是人际交往乃至社会黏合的必要因素,人类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之一。没有语言或者不掌握语言的人类是不存在的。人的群体如此,个体也如此。人们在讨论人类语言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发声的语言,这似乎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人类其他语言形式的存在,同时也忽略了即使是发声的语言也是成旬式且符合语法的,以及喊叫性、呻吟性、模仿性等不成句式且无语法可寻的发声语言。因此,笔者认为:人类语言也分为广义的人类语言和狭义的人类语言。狭义的人类语言是指成句式的发音且符合语法的语言。 广义的人类语言包括哪一些呢?第一,存在。例如孩子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即被接受与认知,如此便表达了他的存在。第二,形体语言,包括肢体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从四肢动作来看,比如行走、舞蹈到四肢的叠加动作,例如鼓掌、拍桌子、踢门、跺地板等。例如一些体液的侮辱性动作,比如小便浇淋、唾痰等。例如眼神的交流,面部表情的语言,表达微笑、狂喜、冷漠、胆怯、厌恶、仇恨等。第三,非句式且非语法的发声语言。从广义的语言来分析,人类的语言是极为丰富的,这个和人类丰富的生活、一群人或者一个人丰富的经历、抒发的感情、人群与人群交往之后的学习模仿、人类向自然比如动植物的学习模仿有关。广义的人类语言是如此之丰富,目前人们还很缺乏对它们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但是,和成句式且符合语法的即狭义的语音语言相比,这些语言表现了更多的局限性,例如某些肢体语言和表情性的语言可能获得准确认可的范围相当狭小。 人类语言的作用大致为这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存在、基本技能,以及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同时表达一种交流的欲望,用自己比较熟悉的交流形式,实现交流与翻译的可能以及对某些事物的认可程度、决定程度或施行程度和对某些事物的否定程度、拒绝程度和破坏程度,也表达总结、悔恨、庆贺、检讨等等。总而言之,人类的感情和欲望以及人类群体的需要和设计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些方面,显然成句式且符合语法的语言,其明晰度、组织性、传播范围和接收、认可程度要优于在广义范围内其他的语言表达方式。 所以在学科界形成了一种学科定式或者叫学科惯性,即研究人类语言主要集中在成句式的发音语言。我们上面只是指出了人类语言分为广义语言和狭义语言这种现象,不能例外的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字关系还是集中在符合语法的成句式的发音语言。 世界上几大语言体系 人类从来就没有使用过一种共同的语言。由于地域、文化发展、宗教、战争和迁徙等原因,人类语言在不断地运动,表现为分裂和综合。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语言相对简单,可能其存在着广泛的同一现象。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定居实现之后,人类的语言极大地丰富起来,同时由于定居、隔阂,加深了语言的分裂。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因此语言又有综合化的趋向,这种趋向是以若干种语言的混合、综合以及“消灭”某些语言而作为代价的。语言的分化和综合是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过程,同一体系的语言可以不断地分化,不同体系的语言也可以相互融合。 仔细讨论人类的语言系统,讲述人类语言系统复杂的运动过程,以及复杂的分类、分析研究,是其他著作承担的任务,这里只想依据目前世界一般公认的学术成果,指出世界上目前的几个大的语言体系和语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介绍,世界上存在着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尼日尔一科尔多凡语系、尼罗一撒哈拉语系、科依桑语系、若干未定语系;每一语系中包含若干语族、语言、方言;此外还有人造语言:世界语。 “有些语言学家主张,在目前情况下,对世界语言的数目只能作出某些近似的估计,一种估计是2500—5000种,还有一种估计是4000—8000种。”P3-6 序言 文字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可视符号,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延长。一般认为,有了文字记录的人类社会,才是由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的社会。文字不是神赐物,是人造物,和所有人造物一样都有它们诞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有意思的是,尽管文字是人类走向了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可是正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许多曾经活跃过的文字消亡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相当于现代中国的版图中,数千年来,有早于汉字的、有略同时于汉字的、有晚于汉字的若干种文字存在,可是都先后消亡了,这是一种文明所不得面对的历史事实。 每个人都会对“文字”发生这样那样的兴趣。文字记录了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社会状况、生产经验、历史事实,乃至涉及几乎所有的生活细节。历史上,所谓的高贵者会以掌握文字来扩充自己的威权,来达到对财产、各种机遇以及人身的占有;与之相反,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则常常对文字抱以敬畏并服从文字,自认卑下——这是一种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人类共同传统。到了现代,这种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还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文学家、艺术家利用文字揭示痛苦、歌颂美好,引导人们进入丰富的精神家园,这种功能自文字发生起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当然,文字基本的社会交际功能是大家所耳熟能详不用赘言的。 当然在很久很久的未来,若人类消亡了,人类所用过的所有文字当然也就随之消亡了。本书并不讨论这一点,本书只是限定在大致现代中国疆域之内,曾经出现过而又消亡了的文字。本书是以科普的形式和知识传播的形式介绍有关内容,并提出一些学术性思考,然而本书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深刻的学术著作。笔者的目的是:第一,采取轻松通俗的方式介绍有关资料;第二,必要但简洁地探讨有关理论,例如语言与文字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某种语言消失、某种文字消失的相关理论;第三,即为关心中国古代文字的朋友提供一个读本,也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一点基础。 文字的存世一直呈一种动态,有一些问世不久便立即消亡,有一些存世时间较长,经过了种种变迁改造,或者发展壮大、或者走向消亡,其问有它复杂的社会背景,也有其文字本身发展的内因。对这些,我们今天还不能讲得十分清楚。甚之,笔者对几千年以来中国土地上究竟用过多少种文字也还是不甚了了。所以,这本书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们相信其中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历程的解析理论还是能够适用于一切,哪怕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已经消亡的文字。 后记 (一) 《消失的文字》是一本历时十余年才告完成的书稿。 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傅光中先生,具有高度的学术和社会责任感。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在母校向我约了这部书稿,他是本书的策划人。 傅先生最初设想作世界范围的“消失的文字”书稿,这是很有意义的文化建设。可是,本人除了对汉字古文字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字(有的学者称为“符号”)做过一些工作,对于世界文字史完全不懂,因此建议傅先生策划两本,一本世界的,一本中国的。现在看来,我的建议表现了我自身的学术眼界不宽、胸次不广,局限性很强。傅先生不以为忤,接受了这个建议,关于世界文字范围“消失的文字”的文稿,就另请博洽之士了。 接受了这个任务,等到下笔,才感到了自己的冒失。在中国大地上,万年左右的文字源流历程,数千年的汉字发展史,期间在某些地区与汉字曾经同路而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的多种文字。这些文字,有的主形(包括具象的形、与抽象的意),有的主音(包括拼音),有的形(意)音结合;有的为某个古老民族专用,有的数个民族共用,有的独立起源,有的受汉字影响,有的并不是受汉字影响、而是受到另一种或多种文字的影响;有的是一般生产生活用字,有的是专门人群或人物使用如女书、东巴文;有的是切现代中国疆域范围这个题的,有的却是世界性文字的一种等等,等等。显然我的知识结构不能胜任这部书稿。 有点像“小蛇吞象”, “瘾”特别大,但一人又吞不下去,所谓“瘾”,就是对于汉字和中国大地上曾经有过的文字的喜欢、着迷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欲望。因此,本人至多只吞进个象尾巴,还始终不肯吐出来。在这期间,我离开了京城和美好的北师大,辗转岭北江南,书稿只是恍如梦中了……期间傅先生不断督促,我只有不断脸红了。 2007年,峰回路转,本人见到久有深交的杨蕤教授,我向他一吐瘾欲和困惑,杨先生欣然加盟,并承担了本书稿的主要工作,接着我们组织了几位年轻学人分章节目编撰,再由杨蕤教授认真修订、统稿,最终完成了这一任务。 (二)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对于文字是有感情的。一定地域、民族的人们对于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字,更是充满了感情。人们对于“消失的文字”,也会表现出复杂的感情,人们会探求之、猜测之、思考之。 这本小书里,对于一些在中国(主要是古代中国)曾经出现过、而又消失的文字,作了介绍,叙述了相关历史,解析了源起和消失的原因。对于相关历史,可能介绍得比较客观。对于“原因”,执笔者或未深究,或沿袭固有陈说,目前好像也只能这样。 宇宙万物,皆有生、有灭,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字,亦是如此,只不过有的行用短暂,有的生命相对绵长。宇宙运动,是有目的的,于是任何一种文字,也有它基本的宿命。把上一段重复一遍:对于消失的文字的“原因”,本书或未深究,或沿袭固有陈说,因为这种“宿命”,事关更为深刻的历史哲学,我们作为执笔者,将深入探讨的空间,留给读者吧;或者与已然存在的这些文字的既往史一样,留给后人吧。 以电脑语言为先导的21世纪人类语言的飞跃,是有可能引起人类现存文字的进一步整合、筛选,乃至消失,无论是历史主义、唯美主义、民粹主义,都阻挡不住这个趋势。这个趋势的具体动态人们无法描绘,但是其深层次动因,人们或许从历史哲学的思考切入,能够做一些“预设”吧。 本书是一种有关文字的历史哲学的最为肤浅的议论了…… (三) 本书成于众手,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大纲由周晓陆、杨蕤、高子期组织。周晓陆承担:序言,第一章,第七章,后记和第二章的一、三、四节,第三章的一、三节。杨蕤承担:第二章的七节,第五章二节,编订参考文献,并负责全书的修订、统稿工作。高子期承担:第二章的二、五、六节,第三章的二、四节。王晓磊承担:第四章,第五章第一节。张亭立承担:第五章第三、四、五、六、七节。车旭东、张路路、吴桐、满泽阳承担了第六章(车旭东、张路路:第一节;吴桐:第二、三、四节;满泽阳:第五节);此外,他们对第五章也有一定贡献(张路路:第二节;车旭东:第四节;满泽阳:第六、七节)。 责任编辑赵祥斌非常负责地处理了我们这份文稿,使它能够妥善地成为一部具有一定学术性的科普作品。王娟、刘惠毓、查丽媛承担了部分文稿的录入工作。王晓磊、杨蕤校对了书稿。 这一本小书,是取自、编自前人的工作著述的,我们在此要特别感谢许多年以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等等学科的先生们付出的大量劳动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 即便是叙述历史,本书也会有不少的缺漏甚至错误,我们期望读者的指正。我们也希望在历史、考古、民族学的开拓中,看到相关的新的资料。我们期望有更新、更正的机会。 本书的执笔者用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字,写了一点关于“消失的文字”的文字。那些消失的文字,没有沿用至当代,可以看作是“字殇”追录。这样的文字,使执笔者轻松不起来,我们希望读者在这本小书中,看出一些历史的吊诡,人类的一些无奈,以使人们在珍爱生命、生活时,多一些宽容与从容。 周晓陆癸巳小满 记于秦之成阳汉之长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