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在尧舜禹时期初步形成的基础之上,后又经过夏、商、周三代共一千余年的发展而渐趋成形,又经过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中华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进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郭瑞民所著的《中国的礼仪文化(古往今来话中国)》将这宏大的中华礼仪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以期对现当代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超启发和教育作用。
《中国的礼仪文化(古往今来话中国)》简介: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界。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种种礼节规范累月经年,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风俗,又称之为礼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礼俗不断产生、发展、演化、变革,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文化模式。了解古代礼俗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于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郭瑞民所著的《中国的礼仪文化(古往今来话中国)》将这宏大的中华礼仪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以期对现当代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超启发和教育作用。
第一章 概述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深远。《仪礼》、《周礼》、《礼记》,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证明。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对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新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礼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和光大礼乐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能否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关重要。
第一节 概念和内涵
礼仪是礼和仪的综合,是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风俗、宗教、制度和潮流等的影响下,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表示互相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与程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互相尊重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也是一种风度,一种美德,一种教养。换句话说,礼仪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在其内部和在其与外界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规范化的行为以表示人际间的相互敬重、友善和体谅。礼仪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世界各国民族历来都十分重视礼仪。这是因为礼仪是指导和协调个人和团体、民族之间、外交事务乃至国家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相互关系言行举止的准则。
《仪礼》、《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礼”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荀子在《荀子·修养》中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礼节、礼仪三个词。譬如,做家长的经常教育子女要有礼貌,要注意礼节,要懂得礼仪。显然,这是三个同义词。但礼貌、礼节、礼仪是既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三个概念。简单地说,礼貌是人们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人们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礼仪则是体现礼节的仪式。虽然三者都与礼分不开,但是,礼貌多指个人的言语行为,而礼节、礼仪更多的是社会习俗的反映。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P1-2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相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仪礼》、《周礼》、《礼记》,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礼仪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这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证明。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从历史考察来看,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对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和光大礼仪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能否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关重要。
“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为人们认同并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或规范的总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礼仪文化。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新时代,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礼尚往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因此,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所以,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它体现为社会相对稳定而协调的存在状态。制度是约束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而礼仪就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从社会调控方式来看,正式制度采用强制性的调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则采用非直接强制性的调控方式。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文化认同等来实现的,在某些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调控方式。礼仪强调行为的规范、有序和协调。规范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仪要求,有序是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协调是要求人们的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秩序严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礼仪对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礼仪在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中的意义,充分发挥礼仪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人际交往的纽带和化解矛盾的手段的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规范与准则,是以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的内容涉及服饰、仪表、举止、交往、沟通等各个方面,从个人角度来说,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方式方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相传在殷周时期,周公就制礼作乐,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孟子、苟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深远。同时,礼乐文化也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
正是报着这个目的,在收集、辨析、归纳、整理浩如烟海的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资料信息时,笔者的先手之功,就是研究中国礼仪文化对我国传统文明发展、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基本的结论:
首先,学习运用文明礼仪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发展中,我们勤劳智慧的先祖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的当代作家,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一切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去宣示和传播优秀的中国礼仪文化,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
其次,学习运用文明礼仪是时代的呼唤。如今,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得体,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和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因此,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一件大事。
再次,学习运用文明礼仪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必修课。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讲礼貌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目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方面,存在着弱化的趋势,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正在淡化。这些现象必须引起一切教育力量的深思和重视。
我们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和排斥,社会也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从而去塑造和培养人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塑造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因此,礼仪教育的教化功能,最终目标是教会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做一个文明人。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
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
一言以蔽之,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发扬光大礼仪文化,善莫大焉。
感谢在编写此书过程中众多的专家、学者、朋友给予的指点和帮助,也感谢许多不曾谋面、但神交许久的网上朋友所给予的资料、信息支持。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笔力不逮,偏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方师长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