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笔名梅子,曾用名冰洁、无语梅子。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四个一批”人才,《溢泉雁鸣》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女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擅书法,爱舞蹈,喜文字。
《心灵的旋律》由散文和诗歌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散文47篇,诗歌96首,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诗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的旋律 |
分类 | |
作者 | 张红梅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红梅:笔名梅子,曾用名冰洁、无语梅子。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四个一批”人才,《溢泉雁鸣》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女子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擅书法,爱舞蹈,喜文字。 《心灵的旋律》由散文和诗歌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散文47篇,诗歌96首,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诗文集。 内容推荐 《心灵的旋律》由张红梅编著。 《心灵的旋律》由散文和诗歌两个部分组成(书中还收入她的若干书法作品,加上书法应该视为三部分),其中散文49篇,诗歌105首,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诗文集。《心灵的旋律》的开篇之作《我与隶书的约》,写的是作者对书法艺术“阳春白雪意境般的生活”的酷爱,尤其是对隶书的一往情深。 目录 第一部分 诗歌 父爱如山(组诗)/3 祝福/7 潺潺的春/9 日子/10 望/11 向往春天/12 以一朵花的形式/13 错过/14 光年·春/15 光年·春夜/16 荷的心思/17 漂泊/18 梦/19 背影/20 梦的情节/21 飘落/22 唤/23 牵手/24 枯/25 牵挂/26 光阴·故事/27 命运/28 花开一次/29 我和你/30 你和我/31 期许/32 悟/33 人生舞台/34 问候/36 梦寻秋天/38 清秋·月/39 月光·清秋/41 邂逅/42 为什么要赞美秋天/43 我们一样/44 给你/44 其实,我们都可以/45 品/46 择/47 阳台,薰衣草/48 醒/49 誓言/50 无奈/51 晨,咖啡/52 等/53 说梦/54 真实的/55 故事/56 回归/58 寂静/59 原始的/60 俘虏/61 秋/62 约/63 我爱的拉丁/63 伤别离/64 春雨·正午/65 季节开门/66 今天,是你的生日/67 春雨/70 我与墨,相约/71 儿女们的春天/72 给儿子/74 用短信,向您拜年/75 等你,冬/76 空/77 墨/78 砚/79 印泥/79 毫/80 印章/81 别/82 凋/83 轮/83 镯/84 遇/85 梅瓶/85 醉/86 留白/87 飘零,也是美/88 影/90 纠结/91 阴/93 秘密/94 莲的自白/95 我葬在,我的花里/96 九月天的菊香/97 荷的女儿/98 心灵的水/99 一树梅香/100 炉峰山的风骨/101 磁州窑瓷/102 我只想知道/103 月的背后/104 远远地望/105 年年樱花那么好/106 第二部分 散文 我与隶书的约/111 素心,嫣然/115 柿树的四季/119 女人当如红茶/12弓 又见,桃花/125 我心,如戏/129 旗袍情韵/135 别,吟一世眷恋/139 风骨,犹然/141 浅墨淡香,绘一笔为你/146 拥抱生命之树/148 如墨,似水/150 远望,深爱/152 也曾,盛放/154 浅秋,醉美/159 不必战胜年龄/162 知性女人/163 错过,是另一种幸福/164 谱一曲心灵的旋律,为你/168 谜底/170 差距/173 素年,锦时/175 我,若心莲/178 无言/180 心事,如词/181 卡奴/184 梦醉,江南/186 那雨/188 浪漫,有你/190 活出真实/192 女人当如书/194 做个有味道的女人/196 静好,你可如初/198 知,初秋/20l 老去,优雅/204 念起,是最美的风景/207 人·狗情/210 心愿/211 做个精致女人,何妨?/213 世上最美是女儿/216 馋嘴说吃/219 知己红颜/224 梦回·古典爱/226 至美:那一树一树的花开/228 父女茶缘/234 告别/238 后记/241 试读章节 馋嘴说吃 吃有什么可说的,年年月月日三餐。或排场十足或米粥汤面。 那年,妈妈和舅舅为参加表妹的婚礼,在湖南小住数日。回来舅舅却痛苦地说,不知道什么是饱,就知道天天饿,菜市场、厨房里、街道边到处充斥着一股酸辣的味道,舅舅一闻都想吐。妈妈也瘦了几许,说连个真正的面条都吃不好,实在饿极了,去肯德基吧,汉堡应该全国一样,谁知面包的面也是腻歪歪的,受不了。妈说:嗨,也不知道你姨妈是如何生活了这些年的?简直。我,曾不解。 后,看一篇报道,有一国人在澳大利亚生活数年,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吃得不习惯,再住下去就会精神崩溃,也是因为吃不惯,才回来——一日三餐,的确离不开吃。这次我可以理解了!南北差异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内外!哪有比中国人更会吃的民族?就拿我的最爱——一个纯正的鱼香肉丝,就要十五种调料,一个大厨一个味道,仅仅因为油温不一样,炒出的菜就差之千里,更不用说那些宫廷宴江湖菜? 吃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扬得如此光大,即使如猪下水这样的东西,外国人肯定早早就扔了,但国人把它用酱油蒜蓉红焖后,或按我们当地的习惯用锯末一熏,吃起来一股特有的味道,肠软菜嫩,毫无腥气。尤其是我们当地的熏鸡,曾被评为邯郸十大名小吃。焖子、鲜粉皮、芝麻烧饼、粉浆饭,那个好吃啊。姨妈每次回来,姨夫总是叮嘱,悠着点吃啊,因为每次回来体重直线上升。尽管这样,回湖南前还要带回几只熏鸡、烧饼,甚至小米、黄面,她说有家乡的味道。小时候培养的味蕾几乎跟定人的一生,到死,也怀念母亲做的那碗热面汤,细碎的绿色小葱花漂上来,有香油点点滴滴,西红柿三四片,鸡蛋乖巧听话地窝在面里。那面,是前夜和好的面,已经劲道十足,被母亲用擀面杖一下下地拉长,纵使以后漂洋过海多年,依然念念不忘。想起多年前我曾在四川上学,因吃不惯辣的,每每吃饭都怕。晚上想起妈妈的擀面馋得都流出泪来,由于年少不懂事,写信告诉妈妈。老妈想出一个办法,找到加工面条的作坊,用鸡蛋和面,在面条机器上碾压成类似手工那样宽的面条,晾干装箱寄到四川。收到的那一刻,我赶紧借了一个电磁炉,伴着泪水煮了一大碗,那种“香”,至今留在心底,萦在唇齿间。 记得电视上有一访谈,采访一个外国朋友,他说要放弃自己在国内培养好的西式味蕾,执意娶中国媳妇,并且定居四合院,吃卤煮火烧和褡裢烧饼,围着炭火的火锅吃涮羊肉,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他用不流利的中文说:中国人真是会生活,过着童话一样的日子。看来,我们真有福气呀,竞惹得老外口水连连。 那次跟妈去北京,专程去前门鼎鼎大名的“全聚德”正宗烤鸭店吃了一次。据说我国台湾连战来北京就是在此店吃的。其创始人杨全仁早先是个经营生鸡生鸭生意的小商,逐渐积累了资本,开创了全聚德烤鸭店,聘请了曾在清官御膳房当差的一位烤鸭师傅,用宫廷的“挂炉烤鸭”技术精致烤鸭,使得“挂炉烤鸭”在民间繁衍开来。 据全聚德介绍,挂炉有炉孔无炉门,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用明火。果木烧制时,无烟、底火旺,燃烧时间长。鸭子入炉后,要用挑杆有规律地调换鸭子的位置,以使鸭子受热均匀,周身都能烤到。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颜色呈枣红色,皮层酥脆,外焦里嫩,并带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细品起来,滋味更加美妙。鸭肉当然要用祖传的刀切,坚决杜绝用机器切,完全是对吃和肉的一种尊重,每一刀下去,味道都不一样,师傅就站在桌前,很珍重地削……我觉得仪式感非常强,有的时候形式决定内容,形而上自有形而上的妙处。 吃真是浪漫而有趣的事情,且源远流长。古代有两个男子——袁枚和李渔最擅吃,袁枚家里的后厨永远似在过年,人们以到袁枚家吃饭为幸事——他们家豆腐和土豆都有几十种做法,丫鬟穿着精致的丝绸衣服上菜,一道菜品总会附有一个传说或一首小令,再佐以歌舞丝竹,太平盛世的欢喜都表现在吃上了。李渔更讲究,吃肉吃出乐感来,在《闲情偶寄》中,所有对吃的描述细腻动人,让人垂涎三尺,叹为观止。 于是中国餐馆开到世界各地,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中国餐馆。才不和外国人一样,炸薯条汉堡包,不动烟火,肯德基在中国满地开花,赚取大量钱财,真是悲哀,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几片粗面包,加点沙拉和黄油就是一顿饭,想想都会郁闷。做中国人之后,再去做外国人,只在味蕾这一点上,就有无限的思乡情结。 吃在中国分的流派也异彩纷程,有人爱川菜的火爆热闹,一如刚刚热恋的小情侣;有人爱鲁菜的踏实温厚,一步一个脚印。广东菜味虽清淡,但足以养人,是慢下来的爱情,一唱三叹,都有自己的韵律;徽菜是花间小令,一个人独行;到了东北菜,就叫东北乱炖,什么都敢往锅里放,分不出主次,分不出彼此,一大盆端上来,豪放得没有道理,适合唱二人转的人吃,太不细腻,可是,如果饿了,是最好的选择……最喜欢家常菜,因为家常倒是难的,谁能把家常做成最生动的菜肴,那是菜中上品,最近盛行的好多小门脸的咱家厨房、私家菜、小菜园,我便无限喜欢。一次接儿子放学,儿子在后座上突然说,妈,晚饭我请你。“你有钱?”我问,儿子一脸童真俏皮地说:“咱家厨房,还用钱吗?”你这个鬼机灵。 刚开始,街边小摊流行臭豆腐,我望而却步。姐姐告诉我,香着呢。第一次试探吃了一块,真的,蛮有味道。从此上街,‘只要路过那小摊,必吃无疑。不过,大姨来时告诉我,纯正的长沙臭豆腐比这个好吃得多。长沙有一家人做臭豆腐,祖上流传二百年了,他卖完臭豆腐走后,满街的臭,可是,真是好吃,连六必居都赶不上它的臭。臭里的香气仿佛有如神赐,那么臭那么香的臭豆腐——也就是中国人,能把香和臭统一得这样恰到好处。一边臭着,不能掩蔽的臭;一边香着,香得绕梁三日;臭豆腐在中国餐饮文化中和谐统一得让人佩服,似一对吵吵闹闹的小夫妻,离不开,可又彼此鸡吵鹅斗着,既甜蜜又苦涩,斗了一辈子,一回头,已经老了,老了,仍然吵。一如那块历久弥香的臭豆腐,只觉得生活这样充满了味道,真实的生活一定是喜忧相伴又香又臭的。P219-222 序言 青年作家张红梅(梅子)的新作《心灵的旋律》即将出版,嘱我为之写序,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最近两个月来,我徜徉在红梅绚丽多彩的文字世界里,多有欣喜和感动。现在只能把这些欣喜与感动写下来,与读者分享。 张红梅的这部书,由散文和诗歌两个部分组成(书中还收人她的若干书法作品,加上书法应该视为三部分),其中散文47篇,诗歌96首,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诗文集。我知道红梅两年前刚刚出过一本书《红梅花儿开》,短短两年多时间,又有这么多新的诗文问世,很让我吃惊。她不是专业作家,承担着大量的本职工作,能够如此勤奋高产,体现了她对文学的执着,令人刮目相看。 红梅既写诗歌又写散文,写得都很漂亮。因为我本人以写散文为主,又忝列邯郸散文学会主席之位,当然先来关注她的散文作品。我发现,红梅本质上是一位诗人,她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她的散文同样是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写散文也是在写诗,一种不分行的诗,甚至直接叫“散文诗”也未尝不可。她的散文较少叙事,也很少具体记人写景,大多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中始终有一个“我”存在,始终有一个情感真挚深沉的“我”站在读者面前。这部书的开篇之作《我与隶书的约》,写的是作者对书法艺术“阳春白雪意境般的生活”的酷爱,尤其是对隶书的一往情深。而第二篇《嫣然,素心》则纯粹是书写自己“喜欢素衣,喜欢素颜,更喜欢素心”的生活态度。第三篇名为《柿树的四季》,走的更是中国传统咏物诗的路子,借柿树“言志”,拟人化地写一种“活得寂寞,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充实,活得心甘情愿,活得无怨无悔”的生存理念。以下的《又见桃花》、《我心,如戏》、《旗袍情韵》无不如此,无不充满了恢宏意象和辽阔的意境。所以我认为,读红梅的散文,也无妨当作诗来读。“诗意地生活”,在红梅这里已是真实的生命状态。 红梅的诗文极像她笔下反复摹写的“莲湖”,氤氲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在这里我们很难读到“现代化”、“市场经济”之类的词语,很难见到向政治献媚的公共话语。但她并非远离时代,并非远离人间烟火。值得重视的是她对这个时代的立场和姿态。在她眼中,“喧嚣的社会、奢华的舞台、恢宏的场景”里,“人也在逐渐潦草”(《我与隶书的约》),而她努力保持着清醒甚至警醒,“我不能勉强自己做随波的浪花”(《心灵的水》)。她常常以山野的花朵自况:“我心朴素,一如幽谷/那朵静静的百合看/山花喧闹烂漫尽情绽放/而我静默安然”(《唤》)。这朵“静静的百合”,许多时候又以“莲”的面目出现,表示自己情愿远离时代的“魅惑”和“招摇”:“我知道我只能活在无法触摸的幸福里/无论怎样魅惑怎样招摇/我都愿意相信愿意/为你守候在湖之深处莲蓬的心中”(《枯》)。红梅甚至直言自己对这个以㈠陕”为特征的时代的不满,抱怨“现在好多东西太‘快’了”,“我们匆忙的眼睛来不及细看,浮躁的心来不及慢慢感受,匆忙的脚步总是走得太快,与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爱失之交臂”(《我心,如戏》)。这种对时代的疏离、拒绝乃至对抗,不与时俗世俗合流的精神姿态,是这本诗文集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我最为欣赏的。 红梅的诗文有许多篇章是吟咏亲情、爱情、友情的。在《父爱如山》一诗中,她写道“爸,您最精彩的诗行/是一个缩影,海纳百川/坚挺的脊梁/您是我眼里的一滴泪/囊括了全部的语言”,用极富张力的文字表现了一个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思念。大家知道,在我们这个急速沦陷的时代,爱情和友情也过多地沾染上了商品的味道甚至肉欲的气息,让人对这些神圣的字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红梅这里呈现的,似乎仍然是未受污染的澄明纯净的世界。她最大的梦想似乎还是“身着素雅旗袍,手执油纸伞”(《给你》),“站在某个青石桥或街角转弯处,期待一场古典的风花雪月”,“渴望与一身戎装骑高头大马的你”“相遇”(《其实,我们都可以》)。这个爱幻想、多忧伤的“我”,似乎一直在“等待一错过”、“错过一等待”的悖论中纠结着、感伤着。“也许,我等待千年奔波万里/只为了在对的时间内与你在老街的/拐角处在开满栀子花的树下相遇/只为了亿万光年里一刹那/一刹那所有的甜蜜与疼痛/一刹那所有的幸福与悲凄”(《择》)。即使相遇,也是站在月光里,“你和我只能静静地让影相随/心底的故事,婉约成一首宋词”。如此洁净的情愫,如此决绝的选择,如此痴情的坚守,在当下这个一切都可以速成速朽的年代,似乎属于遥远的传说了。这种拒绝污染的爱情观、生活观,在《回归》这首诗里有更加直白的宣示: 我想要,没有苏丹红的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要一餐没有地沟油的外卖 要一把没有喷洒早熟农药的蔬菜 我还要,一件纯手工的布制 素花旗袍,撑一把旧时的油纸伞 一双手工缝制的布底软鞋 走在古老的的青石板街 就情感世界来说,红梅似乎宁愿活在唐诗里,活在宋词里,活在民国戴望舒们的爱情诗里,甚至活在磁州窑瓷器的白底黑花里。当然我也注意到,红梅的诗风文风也不是一味地婉约,她对自己好恶爱憎的表达,有时候也是率意的、张扬的,斩钉截铁、酣畅淋漓的。例如《原始的》: 我不喜欢亮丽的颜色,厌倦它的艳俗 我喜欢纯色的事物 和它们的忠诚 我喜欢残缺,没有大完美的结局 喜欢纯棉的被褥和衣着,裸露出手IT_的痕迹 我不喜欢假惺惺的面容,厌倦它们的做作 我喜欢淡淡的微笑 和它们的朴实率真 我喜欢慢慢的沉积及中途的坎坷 而不是瞬间的抵达。我喜欢酝酿 酝酿中的期盼等待 在散文里,红梅也有许多类似诗歌的表达,如《素心,嫣然》、《风骨,犹然》、《我心,若莲》等。不幸身陷物欲泛滥的时代,红梅敢于说出自己的诸多“不喜欢”,不同凡响,难能可贵。在她的另一类文章,如《旗袍情韵》、《父女茶缘》中,红梅描述了她期待的生活,这是一个极具生活品位和情调的女性,或日一个具有“小资梦想’’的女人。她喜欢穿旗袍,喜欢“穿着手工缝制的绣花鞋,高盘发髻,轻掂罗裙,悄悄走过残阳照过的地方”(《素心,嫣然》);她喜欢“捏起素毫”写字,视其为“蓝颜知己”、“相看无厌”,“在那刻有古老雕花的窗下,泛黄的徽宣前,淡然地隐忍书写着”(《我与隶书的约》);她喜欢读书,“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知己,邂逅一个善美之人”,为之“怦然心动”(《差距》);她喜欢作诗,把诗歌看作“五谷杂粮之外的一种养命的粮食”,“海水、江水、纯净水之外的一种生命必需的液体”(《无言》);她喜欢戏曲,“这戏就是我的天堂世界”(《我心,如戏》);她也喜欢品茶,常常独享“一杯在手,茶洗尘埃,心清如水,物我两忘”的境界,“甚至幻想着有朝一日开间茶馆”(《父女茶缘》)。一个重视精神生活、与俗流迥异的现代女性如玉树临风,孑然独立。 如何做女人,是许多女性作家非常热衷的话题,红梅也是如此。应该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女性的地位、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形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说实话,在我们的周围,有着太多的女性先天气质不好后天素养不高,或是浓妆艳抹招摇过市拜金主义,或是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粗声恶气。红梅对此深为不屑,提出主张做有味道的女人,甚至做一个“精致女人”。然而。什么样的女人才可以称为“精致女人”呢?红梅认为,“自立”、“自尊”、“自爱”、“自惜”、“自悦”、“宽容”、“富有情趣”,“喜欢被瞩目,却不哗众取宠”,等等,都是“精致女人”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精致的女人必然有颗充满爱的心,爱家人,爱朋友,爱你,爱我……”是“内心充满阳光的女人”、“播撒阳光的女人”(《做个精致女人,何妨?》)。这样的“精致女人”,堪称女人中的极品,我们当然会为之击掌叫好,但又真真切切地感到这样的“精致女人”少之又少。红梅希望更多的同性“不染尘埃”,“在时光的隧道,只是美好着”,《女人当如红茶》、《知性女人》、《活出真实》、《女人,像书》、《做个有味道的女人》、《世上最美是女儿》、《梦回古典爱》等颇具思辨色彩的篇章,都是在探讨什么是美,如何让自身变得更精致更完美。在我看来,这部分作品可以当作现代女性的教材,从而起到拯救世道人心、匡正时风流弊的作用。在这方面,红梅有着独厚的优越条件。 红梅在写美丽诗文的同时,爱舞蹈也喜书法,这是极其难得的。寻释红梅近年来的书法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并行不悖的发展趋势,在坚定文学创作的同时,以传统书法为基础,从草、隶中汲取营养,从而完成了朴茂、醇厚无华的书法作品风格,两门艺术、两重实践,并达到如此深度,草书气势飞扬,隶书隽永秀丽。其作品刚入选河北省第二届隶书大展,这在当今可谓凤毛麟角,尤为女性。见过红梅作品的人,无不赞叹她气定神闲和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将书法与文学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其作品将碑帖融于笔端,古意直追前贤,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书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融诗为书,化书为诗。 “不与时花竞,自吐一段香”,这是红梅引用过的一句诗,看得出她喜欢这句话的境界,或许这是她为文为人的追求和秉持。她以“荷的女儿”自称,她的作品就是她心灵绽放的一朵朵清荷,呈现超然的姿态,散发异样的馨香。遗憾的是,我本人的写作风格和路数与红梅有着较大差别,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也使思维方式、语言方式都有诸多不同,我感到未必真的读懂了她。但我认真地说一句,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值得欣赏的好书,相信你读完后会有相似的感受! 后记 深深地感激。除了这一词汇,我不知怎样表达我的情感和谢意。没有厚爱、帮助我的挚友亲朋,就不会有今天这本集子的问世。 距我的上一本散文诗歌集《红梅花儿开》出版已两年有余。两年多来,一直说放弃,可总有些不舍,总有些话无处说,不能说。也想空闲时找点事做,我所在的办公楼四楼就是一家瑜伽馆,抬脚之劳。每天下班时看到熙熙攘攘的姐妹风尘仆仆不约而聚,我就下定决心:向她们那样把生活过得斑斓些。可,终迈不开双腿,老挤不出时间给自己。更多的时候不是在徽宣上浪费香墨,就是在文字里游走做客。实在是“懒”得不可教也。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女作家毕淑敏曾经这样说过:“我们都是鱼,在时间和人间的无涯激流中遨游,相撞的时候,需要彼此感觉温存。许多鱼生活过,又消失了,还原为晶莹的水。有一些鱼,把带血的鳞片留下来晒干,作为鱼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面对浮华喧嚣的世界,我只能逃到我的诗文里,藏在徽宣和墨香中,享受着我单纯而清静的世界。这里没有绯言诋毁,唯有安宁逸谧;没有衣着光鲜,唯有淳朴淡雅。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清清的潺潺溪流、无垠的绿色草原……对我而言:写作的过程就是找回自己的过程。它是寻找“自己”的唯一值得信赖的灵魂出口。它帮我挖掘、捕捉和记录每一次的震撼和感动,抚慰我的每一次无言的疼痛甚至苦难。它从我心灵最柔软敏感的地方出发,穿越时空,穿越现代与古典,抒发着每一滴哪怕是最细微的内心涟漪,它使我“活着”,拥有了最真实的质感和色泽,是我在当下亦有可能获得“永恒”的唯一借口。 漫游在思维的空间里,找回儿时童真的感觉,寻觅当今久违的纯情,冥冥中我仿佛找回了自己。诗文是我唯一的信赖,徽宣成为我倾己的爱人。 也曾多次告诫自己,无论在写作上还是在书法上,终成不了任何气候,可总舍不得,依然从骨子里爱怜。虽然它不能给我带来任何改变,至少可以温暖我的心灵,剥逐人的灵魂。明明知道:写作就像在雪地上起舞,深不可测中,任时光度化自己成一叶枯莲,就这么坚持着、感受着、热爱着。无论生活场景如何恢宏、如何喧嚣,我只能静静地做个看客,始终融不进它的热烈,拒绝着人心的潦草。把烟火红尘描摹成一幅幅画面:梦里江南的静谧和安然、四季柿树的荣殇、人间最美四月天的仰慕、再别康桥的疼痛,都在我的文字里氤氲、弥漫。 其实我特笨,或者说一根筋,没有多少闲情雅致,也少有知己。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个诉说的平台,用文字、徽宣做我的眼眸、微笑、沉思和泪珠。我知道:人,终会老去。蓦然回首,随行一路的点滴,沧海桑田,变幻世间,只要轻轻点击,便会历历在现,青春、亲情、爱人、时光、素年……想想,只因为现在的记录,便可一生享用。于是,窃喜之极。我觉得,不管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是何种身份、何种性格,当卸下面具和伪装之后,留存下来的才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而一旦喜欢文字书法,就是这一自我的最真实的体现。也许我们都只能活在自己的照片和影集里,并珍惜自己的底板,将它藏在雨季之外一个干燥的地方。而文字却注释着一颗黑夜里的心灵,没有家门,或者永远在星光下想不起自己到底是谁。 对我而言,邂逅文字、书法,就是邂逅了一种记忆和一种温暖。那么,就允许我与文字相约,以墨毫为媒,静守一处花开的时光,一夕馨香暗浮的涟漪,开出一朵素色的花,幽雅你我的春秋,可好? 常常想,如果没有文字、书法的牵引,我们又将会以怎样的形式遇见?想来,没有一个独白可以那么深刻地描绘,那份在文字、宣纸里寻觅到的纯情美好,寻觅到的只有你我读得懂的欢颜。文字书法,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朵心上的花,或妩媚或素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芬芳。那么,我愿采撷下这朵心之花,放在你的窗口,尘香你的流年。与你,隔花相望,永如初见。 结束本文时,请相信我的真诚,对本书题签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中国青少年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姚小尧,国家一级作家、邯郸市作协主席赵云江,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主席、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秋生,磁县文联主席赵学锋,秘书长杨为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大师王子锦,磁县电视台董方,兰亭书法学校校长李红星以及再也看不到这本书的老爸,在背后给我无尽鼓励支持的妈妈、姐姐、弟弟、懂事的儿子再次深深地说声谢谢。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王佳蕾,我还要感激生我养我的磁州这片土地——我灵魂的栖居地。 不管怎样,面对广阔的冬日时空,除了充填火焰之外,文字也是不可缺少的柴火。愿这些文字在抵达你心灵的同时,能带给你些许温暖,哪怕一丝,足矣! 如果可以,如果允许,我就从灵魂深处这么写下去,一直。纵使容颜衰去沧海枯矣,就算只为你。感激你的懂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