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主编的这本《民国老阅读写景类散文(山河风物)》精选了出自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等50多篇经典散文,以写景、写物类题材为主,分为“城邦掠影”、“方寸物语”、“寒来暑往”、“寄情山水”四个小类,带领读者领略民国作家笔下如诗如画的山河风物,体会他们独特的美学意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老阅读写景类散文(山河风物)/民国教育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文心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心主编的这本《民国老阅读写景类散文(山河风物)》精选了出自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等50多篇经典散文,以写景、写物类题材为主,分为“城邦掠影”、“方寸物语”、“寒来暑往”、“寄情山水”四个小类,带领读者领略民国作家笔下如诗如画的山河风物,体会他们独特的美学意境。 内容推荐 文心主编的这本《民国老阅读写景类散文(山河风物)》是民国教育书系之一,收录的是民国作家们写的写景类散文50多篇,包括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臧克家的《青岛樱花会》、谢冰莹的《爱晚亭》等。 阅读此书,领略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感受来自母语环境最纯净、质朴的温暖,找寻根植于民族血脉中,属于我们曾有过的风范、理想与激情。 目录 寄情山水 山的赞礼·戈翼 游山·昊德润 小白山·夸辉英 忆余山·更生 玩水·昊德润 桂林山水·青山 山·何章陆 秦淮·莫一钧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西湖的风·柯灵 江行的晨暮·朱湘 清音·冯沅君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寒来暑往 春雨·梁遇春 春·唐找 春底林野·许地山 望春·柯灵 风沙·野华 夏在良丰·罗洪 玄武湖的晚秋·痰雨 雪的世界·周楞伽 冬天·南星 雪·崭以 雪夜·石评梅 雪·张秀皿 朝雾·杨治民 风夜·南星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秋天·夸广田 红叶·孙伏园 城邦掠影 街的素描·彭手冈 古屋·章甫 梅林江边·蛊烟 海·古堡·章甫 山屋·昊伯萧 龙灯花鼓在民间·媟媒 青岛樱花会·臧克家 清晨的北海·黄鸯 话说杭州·郭挹青 尘埃里的京城·彖铖 宁波一瞥·盈昂 闲话青岛·晦光 家在陶然亭·盛成 胡同·朱湘 方寸物语 蝉与纺织娘·郑振铎 桥的故事·骆宾家 酒·柯灵 榴裢·许杰 栈桥灯影·苏雪林 青纱帐·王统照 辣椒·王了一 爱晚亭·谢冰莹 鹰之歌·丽尼 红烛·崭以 殉情的鲎·许钦文 荔枝·钟敬文 竹刀·陆蠡 墙外鸡声·杨文耕 试读章节 忆余山 ◎更生 余山毕竟是值得恋念的,第一牵人恋念的应是那些孩子。我生平最怕大人,见了大人我就局促羞涩不安。成人的生活使我的心头冻成冰块,使我的灵魂畏缩得有如冬蛰的小虫,因此我欢喜孩子。孩子有如温煦的柔阳,在柔阳下,我心头的冰块溶化了,蛰伏的小虫纾松了,苏生了,蠕蠕而动了,孩子们使我的童心复活了。 第二难忘的,应是那些珍贵的友情。过去许多时日,我所遭遇的都是人情的辛酸面。我觉得人情虚伪、阴诈、势利,我深深觉得人世之可憎。而余山,许多邻居都曾给我真挚的关怀,善意的慰问。在那里,使我尝受到一些人世的温柔,使我认识了人世的光明面。从此,我知道怎样去体味温暖的人情,从此,我知道我曾浪费了无数可贵的爱。 第三使我难忘的,是那些自然风物。过去我困惑于人世的烦恼,不知道自然之美,不知道自然之可爱,甚且认为游山玩水是文人故意的肉麻的做作。在余山,我却深深地懂得自然之美了。一片残叶,一块岩石,都蕴藏着造物的匠心。这一半是由于孩子们的教化,一半是由于那些美景的诱导。横岩的倩影,余山的松涛,明影的清涟,荷岭的秀姿,这些都曾颠簸过我的灵魂,如今都还栩栩地活在我的心上。 处在那么一个温柔的友爱中,又有一群苏人灵魂的孩子,还有无数处醉人的景物,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充满了诗意,我的生活是多么的美满;我真不知如何才能刻画出我那神仙般的生活。我只觉得一片温柔,我就融化在这温柔中而消失了我。而最惊动心魂的,是傍晚黄昏,和黑夜。 有一天,读了一篇看日出的文字,孩子们就发起看落日了,因此我们竞一连三次冒着寒风冲上余山看将落的太阳。看落日虽也可谓是一件韵事,但一经过童真的渲染,便更诗意盎然了。最有趣的还是在斜阳中走向荷岭去看冠山的红叶,宛延的荷岭,已够迷人了,而况是迎面排着一爿红叶。一树红叶,甚且一片枯残的红叶,我们的文人已歌之吟之风流难已了,而那里啊,是长长的二大片红林,丛簇在冠山之麓,有如一面红幛子,再加上夕阳的辉映,那闪耀陆离的光彩,我真不知应如何说才好。 黄昏里,最美妙的是横岩。一百二十余级石级,向山腰里伸出一条大道,下面绕着一弯溪流,石级的脚下搭上一条石桥,这是怎么一个境界!我们曾在那里消磨过好几个黄昏,我曾很慎重地踏遍每一步石级。最妙的还是暮霭遮掉山腰,让山径在半吞半露中。 黑夜,那是更美了。十来个孩子,围坐在煤油灯下,外面是呼啸的寒风,而我们的心是多么的温暖呀!还有阵阵的松涛,从余山传来,而我们静静地听着,深深地思着,或津津地谈着。这温柔只有母亲的荇中可以比拟。 这里还要说一说明影塘。三十亩光景大小的一个塘,一边是一个亭,一边是一座蓊郁的小山,水上点缀些菱叶与水鸥。我们曾好几次在这明镜般的水里濯过足,我们曾好几次对着这明镜痴看山影。最妙的还是“明影”两字,这个塘的名称我们只知其字音而不知是哪两个字,据我推测是“明义”吧?而一个孩子竟轻轻地加上“明影”两字,这两个字多么适切,多么妩媚!孩子啊!明影啊!我如何忘得了他! 余山曾给我许多甜蜜的时日,然而也给我一次惊心动魄的离别,是总离别以前的一次离别。原来在我离开余山以前,一个孩子要先我离余山而去了。 许多日子以前,我们大家都觉得欢乐的日子是有限的了,然而大家都忍着没有说出。然而毕竟处处流露出离别的影子。我的心有些惊跳不定,孩子的笑声中有些凄然的颤抖,有时候大家含着泪水说着自慰慰人的话。 离别的焦点终于到了,那个孩子的归期终于来临了;谁都没有话说,然而谁都跟着那个孩子走。那天是个阴沉沉的天,西北风刮得不小,一行十一人悄悄地走着。谁都没有开口,然而谁都觉得有千百句话要说,每个心都有千百斤重。西北风吹红了每个鼻尖。 到山亭已五里路了,大家都恍然如梦中醒来,终于努力进出一声“再会”而别了。我发觉到每个眼珠都湿润发亮。送行的人,归途中依然默然无声。回来后,我呆立窗前半晌,终乃颓然躺下床,泪落低泣。 感谢上苍,给我余山两度秋冬,然而犹有不足于心者,我不曾看过余山的春天。两次离别,孩子们都相约明年来看茶花,结果都成了虚愿。去年春,在离余山一百里外,收到孩子寄来的茶花,虽是枯萎无色,然而想起那孩子慎重的采掇,细心的封寄,又不禁痴到一旁了。 选自上海《民国日报·觉悟》(1946年11月5日) P10-12 序言 遇见民国老教育 那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那个年代,到处都是战乱、纷争、动荡与苦难,也到处都是奋起、坚守、学养与从容。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也充盈着希望。这些苦难与奋争、绝望与希望之间铸炼出的,一层层文明积淀、思想碰撞乃至烽火洗礼下的民国,留给我们的,是与今天迥然不同的趣味、胸襟与风度。 我们努力从书简文牍、故纸尘埃之中,打捞这些文明积淀之后的余音,找寻仍在我们血脉里隐隐回响着的祖辈们的风范、理想与激情。 于是,这套民国教育系列丛书应运而生。 与今天的教育相比,当年的教育格局阔大,既仰仗了传统文明之气脉,又兼受“五四”启蒙之风气,同时还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心血,兼容并蓄的大胸襟与大气度造就了今天,我们一度仰望却难以复制的精神家园。 我们选取了这个气象万千大观园的三个层面,先生授课的教材、文人发表的文章、学生书写的作文,以一个互有映照的方式为今天的孩子展现出当年,民国教育的大家园。 当年编辑老课本的。很多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叶圣陶、丰子恺、张元济……他们以极大的诚意与才力,编撰关于教育的梦想。它既保留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新时代的优美。 这些充满童心。自然流淌的文字里,没有面目可憎的说教,没有指定与强迫,更没有宏大叙事的虚构与空洞,有的是母语环境中的沉静与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 当年发表老阅读的,大抵都是文士才子,思想精英。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重温他们在情感、教育、生活琐事上的思考感悟。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中孕育出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度,冷眼与热肠,同时也是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当年书写老作文的,也都是自然活泼,在民国教育浸润下成长的少年,从孩子们的习作里,我们看到的是童心的质朴与真诚,喜怒哀乐发于笔端,真情实感毫不矫揉。流露出的,是纯正汉语的清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字的美好。 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所浸润的教育,是人性,是自然,是常识。他们在先生们的教诲下,时代的淬炼中,开启了对生命的敏感。 一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几个最重要的遇见。少年遇书,青年遇人,中年遇事。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初看世界的眼睛,初听世界的耳朵,初次启蒙的读本,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情感,他的胸襟,可能就已定论。 作为编者,我们也并未期翼凭一套民国教育系列丛书就能扭转时下所谓教育之弊,重归教育关照人本的初心。 如果在这套书中。你能跟随大师的指引领略到中国汉字的传统底蕴,体会到这些文字里,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遇见当然最好,然而即便是仅仅从这套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我们母语,最质朴、沉静的温暖,亦足矣。 文心 二零一三年八月于南京 后记 “民国教育书系·老阅读”丛书选编过程中,我们参阅了数十种民国时期相关的报纸杂志,最终以《申报》《晨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为主要甄选范畴,1912年至1949年为年限,全面呈现了现代散文小品不同的流派、形式及风格。 选文按照抒情类散文、写景类散文、议论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四个方向进行编排,配合了同系列的先生教学课文与民国学生作文,给学生塑造了全方位国文学习的环境,扩充作文素材及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在文字创作方面的能力。在编排上,为了更好地给读者展现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风格,我们着重挑选了名家少有人知的作品以及非名家的优质美文,将其中生涩难懂的地方予以注释,尽量搜集到文章的原始出处,确保了文章的“民国风味”,也更方便现代文学爱好者的学习研究。也因此,文中难免会有部分漏字、错字、异形字,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的同时,可参考民国时期的行文习惯与文化背景。 限于编纂时间仓促,本丛书的纰漏和谬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阅读、研究之余予以批评指正。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编辑的这套丛书涉及众多作者,并难以全部寻找到其联系方式,故请被收录的文章作者或文章版权继承人与本编辑部联系。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323号利奥大厦1904室 《民国教育书系》丛书编委会 邮编:210009 电话:025-832032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