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使TCL获得国际化能力基础
今天来看TCL的国际化经历,还是有一点成功之处。现在,国际化已经成为大众词汇。我们的国际化是从1999年开始,为什么想到国际化?1998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额下降了。以往我们的国际化业务是体现在代工方面,帮客户生产产品,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周围国家的货币大量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保持不变。相当于周边国家的货币是升值了,使得我们出口成本优势丧失。所以订单流失了很多。我当时感到如果国际化的路径只是做代工,那风险就比较大,所以我们考虑是否应该走出去?自己能够在国外适当的地方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培养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于是我们就开始在越南做试点,慢慢往东盟国家推。
2004,年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是我们国际化中的一次重大拓展。当时我们想,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我们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了基础。但是这些市场总体来说比较小,我们还没有进入欧美市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进入欧美市场,欧美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市场比较成熟,增量市场不会很大,而且要与国外大公司竞争,这使得我们一直没有特别成熟的计划进入欧美市场。
当时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出售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出售,我们并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并购快速进入欧美市场,给了我们这个进入欧美市场的机会,可以在欧美市场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还能提升我们的产业技术能力。
这些并购动作之后的实际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2005年左右,由于大跨度的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TCL国际化经验的成败得失是当时比较大的话题。简单来说,由于我们对当时彩电产业转型的判断出现了些偏差,没有预测到市场变化会如此急剧,液晶电视会如此快的代替CRT(阴极射线管)电视。另外,尽管当时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准备,但我们对于管理全球性业务的复杂性依然估计不足,这些造成了我们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遭遇较大的亏损,亏损给企业和管理层带来很大压力。TCL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企业,一直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这是我们的骄傲。而且,在TCL成长的前25年当中,我们没有亏损过的,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亏损确实令我们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渡过危机?如何能够把握机会把国际化的事情做成功?
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作为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基础,好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形成比较好的凝聚力来抗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同心协力承担责任,这也在于企业有比较高的,而且能被大家认同的目标。记得当时在做并购决定的时候,我们内部有一个动员会,会上我引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格言和大家共勉。
为什么我们做国际化?因为从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来看,国际化是大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品牌企业迟早要进行国际化。既然我们当时有这样的机会,就要抓住这个能够为自己更好发展而寻找突破的机会,同时我们也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开路,为中国经济全球化开路。有着这样的大目标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更高一些。所以,我们企业能够经受起这种考验。当然,确实也有一……
P31-P32
最想与企业家们分享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和爱好统一起来。
——苗鸿冰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企业最核心因素我们都要看,比如团队、商业模式、行业前景等,但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其优点和缺点并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去判断它的缺陷:第一,是不是可以弥补?第二,它对公司的影响,会不会是致命的问题?第三。它所带来的坏处与优势是否能互相抵消?
——丁健亚信联创集团联席董事长
企业要想成功,就要有吃螃蟹的精神。
——陈琦伟亚商集团董事长
如果说,明天不让我做这个老总了,我也就不做了;但如果呆在这一天,我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王晓龙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平均主义和现在工商文明的抵触在于其不尊重契约、不尊重私人财产、不尊重劳动的付出,只注重结果,就是大家都得一样。
——武克钢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并购使TCL获得国际化能力基础
今天来看TCL的国际化经历,还是有一点成功之处。现在,国际化已经成为大众词汇。我们的国际化是从1999年开始,为什么想到国际化?1998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额下降了。以往我们的国际化业务是体现在代工方面,帮客户生产产品,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周围国家的货币大量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保持不变。相当于周边国家的货币是升值了,使得我们出口成本优势丧失。所以订单流失了很多。我当时感到如果国际化的路径只是做代工,那风险就比较大,所以我们考虑是否应该走出去?自己能够在国外适当的地方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培养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于是我们就开始在越南做试点,慢慢往东盟国家推。
2004,年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是我们国际化中的一次重大拓展。当时我们想,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我们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了基础。但是这些市场总体来说比较小,我们还没有进入欧美市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进入欧美市场,欧美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市场比较成熟,增量市场不会很大,而且要与国外大公司竞争,这使得我们一直没有特别成熟的计划进入欧美市场。苗鸿冰、王晓龙、李东生、徐风云、雷军、张醒生等多位企业家,愿意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他们带有自己独特视角的世界观让大家受益良多。
同时,我们仍要特别感谢芙蓉王文化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芙蓉王文化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始终坚持热心参与各种文化事业,并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而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芙蓉王在业界也成功树立起了负责任的社会企业形象。
当市场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周期时,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市场经济制度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民营经济亦将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编者
2012年9月
坚持与转型:推动进步的力量
《亚布力观点》杂志汇聚了一些关于知名企业家的长篇采访,现在结集出版,使更多的朋友们有机会分享到他们的成功经验与人生感悟,看到他们难得开放的心底世界,知晓他们孕育多年的万丈雄心。这些精炼表达的深邃思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通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如同看电影般地受到剧中人物的感染与影响,一篇篇文章像是汇集着一串串思想的瑰宝,对于政治家们、仁人志士们、同行企业家们以及更多的新一代创业者,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不仅由此更加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与时代,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许多产业与领域的未来。相信所有读者都会感谢这些思想贡献者们的卓越奉献。产业精英的雄心壮志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有一群志存高远的产业精英,他们走过了光辉的创业之路,至今还坚持战斗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TCL李东生讲述了“鹰的重生”的故事,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艰辛,更是看到了一位电子行业的资深老将对于中国家用电子行业未来的解读,与三星电子的竞争与博弈将会是未来中国企业家们的不二选择。与之相似,在重工业企业的队伍中,德龙钢铁将会在丁立国的带领下开启国际化的航程。时尚行业的企业家苗鸿冰则在深刻领悟到“幸福感”是企业产品的基础上,树立了将“白领”品牌打造成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中国版的“路易威登”的长远目标。在这支产业企业家队伍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打造“小米”手机的雷军,雷军所定义的互联网精神“专注、极致、口碑与快”精准地诠释了他的追求,我们期待着他的不断成功,为我们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进步。投资家们的本土功夫
在中国企业家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由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领军的投资者群体。曾经与朋友创立过知名互联网服务企业“亚信”的丁健已经成为一位投资家,他对于项目选择中的关键指标“缺陷”的高度重视令人称道。他认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企业的核心因素我们都要看,比如团队、商业模式、行业前景等,但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优点和缺点并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去判断它的缺陷:第一,是不是可以弥补?第二,它对公司的影响,会不会是致命的?第三,它所带来的坏处与优势是否能互相抵消?”这种总结对于许多从事投资以及创业的企业家都有启发意义。与丁健不同,学者出身的陈琦伟则在“文科教授实验室”——亚商公司多年投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投资模式——“创业加速器”,依托独到的中国本土功夫,他决意改变由美国人创造的早期投资“极少部分成功,大部分失败”的模式,其目标是对所投资公司全面注入资金并提供服务,创造“大部分成功”的新模式。小灵通首席执行官出身的吴鹰在完美转身之后,也成为一位知名的投资家,基于自己对于中国政商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在所投资企业创造出资源优化组合的新模式。企业家们的远见卓识
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是思想家,他们不仅仅考虑本企业的发展,还在
不断地探索长治久安的企业体制与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当代集团的
艾路明关于企业董事会治理结构的“三三制度”(即股东占三分之一、管理
层占三分之一以及员工占三分之一)设计具有独到的价值;作为一名企业
家“村长”,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设想也极具实践意义,可以兼顾 多方利益,实现多赢。云南红酒业的武克钢对于现代工商文明与封建文明
的分析,道出了“商”的不同,对于深刻认识继续改革的必要性具有重要
意义。国企管理者出身的知名金融家王晓龙对于职业经理人定义的分析是
十分到位的,其可贵之处在于“自知”有为。而锐丰公司前总经理徐风云
的卓越奥运服务战绩,更是为王晓龙定义的职业经理人做了最好的注脚。转型者们的再次辉煌
万盟的王巍是知名的中国并购公会主席。他的经历极为丰富,他是金融家、登山家、著名论坛主持人,同时也是知名海归人士。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人,但是,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特立独行,而是如他所言所行,以追求完美之心,用不够完美的行动能力,兴国家社稷需要之事。最近几年来,他在各地兴办的多家金融博物馆及其派生活动给社会带来了多方面、持续的影响,其创新开拓之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与王巍自创新生事物不同,张醒生在其企业家生涯之后,成为一位在国际环保界知名的中国专家,他任职于大自然保护协会,给中国不断带来新的环保理念,使我们得以通过他的工作了解世界环保领域的NGO组织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从而推动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亚布力观点》杂志多年来以宣传企业家思想为己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提供的全部文章均来自直接的调查与采访,因此,相关资料如实地反映了这些企业家的经历与思想,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促进企业家思想的流传,持续地裨益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持续地裨益于年轻一代的企业家们。
田源
中国企业家论坛主席
《让企业有思想(Ⅲ)》是《让企业有思想》系列书籍之三,书中集聚了13位中国企业家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悟和认知。
中国企业家论坛的《让企业有思想(Ⅲ)》里那些企业家活跃于制造、投融资、互联网等各行各业,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进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既颇具理论,又是天生的实践派,我们相信他们的观点与思想对于后来者以及有志于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各类人士不无裨益。
《亚布力观点》杂志多年来以宣传企业家思想为己任,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中国企业家论坛的《让企业有思想(Ⅲ)》提供的全部文章均来自直接的调查与采访,因此,相关资料如实地反映了这些企业家的经历与思想,编者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促进企业家思想的流传,持续地裨益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持续地裨益于年轻一代的企业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