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精)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希勒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动物精神指的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尽管它难以量化和模型化,却是解释大萧条和当前经济危机的重要概念。在《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一书中,两位作者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希勒探讨了动物精神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他们涉及的问题范围很广,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贫困以及货币政策的运作方式等。

内容推荐

如果你看不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想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弄不明白股市的起落规律,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怕降低目前的生活品质……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无所适从,那就了解下“动物精神”吧。

《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是一部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同时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广大民众的解惑之作。

在《动物精神:看透全球经济的新思维》中,两位作者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希勒抛开人类经济决策源于理性经济动机的假设,将信心、公平感、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参照物的“故事”等心理因素置于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和核心,试图建构一套动物精神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危机当前,哪种政策才能真正奏效?

这是一次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绝妙碰撞,这是一种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部分 动物精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

信心: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

信心乘数效应

 第二章 公平:工资和价格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公平问题不该受冷落

问卷调查:公平比经济动机更重要

经济实验:人们渴望公平

公平交换理论

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

经济决策者需考虑公平因素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经济运行的阴暗面引发衰退

美国最近三次衰退中的腐败案例

对冲基金会倒闭吗?

每次衰退都有腐败和欺诈的影子

 第四章 货币幻觉:公众能否揭开通货膨胀的面纱?

货币幻觉的思想史

潮流逆转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极端假设

工资合同与货币幻觉

债务合同与货币幻觉

会计与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确实存在

 第五章 故事:公众行动的参照物

政治家最会编经济故事

故事推动整体经济

信心随故事波动

故事就像“传染病”

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八大经济问题

 第六章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

非理性繁荣催生大萧条

大萧条的前因后果

萧条源于人类的本性

 第七章 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标准故事:中央银行如何干预经济

标准观点并不完美

公开市场操作效力有限

中央银行:最后一个放贷人

不断变化的问题本质

贝尔斯登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第八章 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实现信贷目标是当务之急

对未来的影响

美国政府的政策回应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金融市场目标的作用

 第九章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

工资、价格和效率工资

萧条时期人们很少辞职

为什么雇主支付的实际工资高于他们必须支付的工资?

 第十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通货膨胀对失业的反应

走得太远

货币幻觉的影响

自然失业率理论成立吗?

货币工资泄漏实情

权衡关系的进一步解释

到北方去

 第十一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的决定如此随意?

长期后果和复利的威力

储蓄的易变性

传统的储蓄理论为什么有误?

储蓄与国民财富

购物中心和信用卡

储蓄对国家的意义

 第十二章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选美比赛和“美味苹果”的比喻

投机市场的流行病和信心乘数

动物精神的反馈效应

动物精神与石油价格变动

市场驱动投资

驯服野兽:让金融市场为我们服务

 第十三章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性?

对房地产的天真认识

房地产信心乘数

 第十四章 为什么弱势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黑人两极分化问题

他们为什么被抛弃?

没有获得成功的人

政府应如何消除种族差异?

必须勇于尝试

结语将动物精神纳入宏观经济学理论

传统宏观经济学走错了方向

一个测验

动物精神理论意义何在?

动物精神是人们行动的真实动机

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非自愿失业与众多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相违背,原因就在于这些经济学家对失业者提出的问题和他们对这位经济学家的房子提出的问题是一样的。如果失业者找不到工作(即他们无法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什么他们不要求较低的工资?或者,如果不愿意降低工资,为什么不降低要求找差一点的工作?劳动力市场为何会与股票市场或商品市场不同呢?在后两类市场中,人们只要稍稍降低一点要价,就能够做成生意(事实上,几乎是马上就能成交)。

有一个答案能回答这些问题,即所谓的效率工资理论。之所以称其为效率工资理论,是因为该理论认为,劳动者的效率或效益取决于他们得到的工资。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小麦市场上,一旦按照商定的价格交换了商品,买方和卖方的交易就完成了。较低的价格无疑会使买方得益,但购买劳动力的情形与此不同。在劳动力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只有在劳动力被雇用、工资也谈妥之后才算真正开始。无疑,只要求较低工资不会产生其他后果,多数雇主都喜欢较低的工资。但在劳动力市场上,低工资常常会产生其他影响。为什么?因为雇员在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并不一定会努力工作,他们肯定需要激励。如果低工资致使雇员心怀不满甚至怨恨,并因此把雇主的经营活动弄得一团糟,这对雇主也没有什么好处。只有极少数雇员可能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督,因此没有机会发泄不满。

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工具,即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来诠释此类问题的影响。在我们的理论描述中,工资由雇主制定,此时他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他要付出多少钱,另一个就是对雇员士气的影响。由于工资会影响雇员的士气,雇主愿意支付的工资可能会高于雇员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对所有的雇主来说,他们愿意支付给雇员的公平工资可能会高于劳动力市场上所有劳动力愿意接受的工资。于是,劳动力的供给就大于需求,这样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就出现了缺口,这个缺口就是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

就业市场有点像是抢椅子游戏。舞池边有一些座位,但跳舞的人数比座位数要多,因此当音乐停止时,有人就找不到座位。我们可能不知道哪些人找不到座位,但我们可以肯定,必然会有人没有座位,同时还要不情愿地停止跳舞。与此类似,如果就业岗位少于找工作的人数,就一定会有人找不到工作。真实情况有可能是,越是有毅力的失业者,越有可能成为找工作的幸运儿。找到工作的人通常是那些尝试过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比较愿意接受先前他们未曾考虑过的工作的人。不过,这并不是对非自愿失业概念的否定。非自愿失业是指,在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上存在的劳动力供求缺口。

这个失业理论非常简单,可以放在经济学入门课程里轻松讲授。它现在也出现在更加完备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和一些“原理”读物中,但通常都被放在阐述失业的章节的最后。探究一下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保留态度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我们对这种保留态度的回答,将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该理论实际上提供了关于非自愿失业的最佳理论和实证解释。虽然我们的失业理论非常简单明了,但由于经济学家的反对,它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才发展起来,而且即使到现在,它也只得到了有限的认可。

最简单的失业理论——企业愿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高于能够吸引他们工作的最低工资数额——似乎有违常识。为什么?因为它看起来像是奇谈怪论,有哪个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愿意支付比必要数额更多的钱?但在效率工资理论中,雇主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所支付的工资要高于工人对自己的工作所要求的工资。而如果创造一个理论,说股票市场和小麦市场上的买家愿意为他们购买的东西多付钱,就完全没有意义。

效率工资理论还和经济学家的理论直觉相抵触,因为它违反了提出理论问题常用的概念框架。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是提问题,先是针对市场中的需求一方,然后针对供给一方提问。按照这种方式,考虑劳动力购买问题时,人们首先会问:谁是可能的劳动力购买者?然后,在各种工资水平上,他们会购买多少劳动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劳动力需求。在供给方面,传统的问法是:谁是可能的劳动力出售者?在各种工资水平上,他们愿意供应多少劳动力?在供给等于需求的那个工资水平上,传统意义上的均衡就实现了。有些人会对工资过低感到失望,所以干脆不找工作。不过,在标准的理论中,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回事。像我们的朋友和他的房子一样,每个人都能出售劳动力:他们只需要在素要的价格(工资)上保持足够弹性就可以了。

但标准理论并未描述出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我们将会看到,基础统计数据恰恰表明,雇主们确实愿意付给雇员高于必要水平的工资。所以,效率工资理论绝对是站得住脚的。

P116-118

序言

生活中偶尔也会有充满启示性的时刻。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金碗》中,那位美国豪门女继承人在不经意的一瞥间就证实了心中的怀疑:她的丈夫和她的继母关系暧昧。对全球经济而言,2008年9月19日就是这样一个决定性的时刻。美国国会拒绝通过(尽管后来又推翻了这一决定)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提出的7 000亿美元紧急救援计划。道琼斯指数大跌778点,全球股市也应声而落。突然之间,看起来再也不可能发生的“大萧条”仿佛即将重演。

大萧条是20世纪的一场灾难,它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失业。然而,大萧条似乎还嫌带来的痛苦不够深重,反而愈演愈烈,由此产生的权力真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5 000多万人在战争浩劫中丧生。

眼下,大萧条极有可能重演,因为经济学家、政府以及公众近年来扬扬自得,已经忘记了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我们知道了经济实际上是怎样运行的。我们还知道了,在一个强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恰当角色。本书会还原那些历史教训,同时用现代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解释。为了弄明白世界经济如何陷入当前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理解这些教训。更重要的是,只有理解了这些教训,我们才知道该怎样应对。

在大萧条中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这本1936年的经典著作中,凯恩斯阐述了美国和英国这样资信良好的政府怎样通过借贷和支出使失业劳动力重新就业。这个解决方案在大萧条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贯彻。直到大萧条结束,经济学家才开始向政治家提供清晰的指导。因此,各国领导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实际上都采取了一些赤字支出政策。尽管他们感到非常困惑,但是在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直觉是正确的,其政策方向也大体正确。然而,由于没有指导方针,他们缺乏将这种政策贯彻始终的信心。

为了打赢战争,凯恩斯主义理论最终得以实施,失业现象消失了。到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的方案得到了广泛认可,被世界各国采用,甚至被奉为圭臬,载入法律。在美国,1946年的《就业法》将维持充分就业归为联邦政府的责任。

在抗击衰退的过程中,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凯恩斯主义原理完全融入了学院派经济学家、政治家甚至一些普通大众的思想。据说,甚至连米尔顿·弗里德曼也被引述曾说过“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弗里德曼后来宣称自己的原话被断章取义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大体上是可行的。当然,经济总是有起有落,甚至会发生一些剧变,如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日本、1998年后的印度尼西亚和2001年后的阿根廷。但是,鸟瞰全球经济,整个战后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直是成功的,而且还将继续取得成功。一个又一个国家维持了所谓的充分就业。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和印度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开始体验经济繁荣与增长。

但是,在运用赤字财政有效摆脱衰退的背后,《通论》中另一条更为根本的信息被弃若敝屣,即凯恩斯对经济运行和政府角色的深入分析。1936年《通论》出版时,政治经济学谱系中有一派较为极端的人认为,凯恩斯主义之前的经济学是正确的。按照这种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自由市场在自发、无政府干涉的情况下,“好像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确保充分就业。根据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示就是:如果一名工人愿意以低于其生产贡献的工资工作,雇主只要给他提供一份工作就能从中赚取利润。持这些观点的人极力主张政府平衡预算,坚持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而1936年谱系的另一端是社会主义者,他们认为,要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局面,政府就必须接管经济,然后才能通过雇佣来消除失业。

但是,凯恩斯选择了一条更折中的路线。在他看来,经济不只是像古典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受到像“看不见的手”这种理性行动者的控制,只要有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参与到交易中。凯恩斯承认,大多数经济行为源自理性的经济动机,但也有许多经济行为受动物精神的支配。人们总是有非经济方面的动机,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并不总是理性的。在凯恩斯看来,这些动物精神是经济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要想理解经济,就必须理解它是怎样受动物精神驱动的。正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样,凯恩斯的动物精神是换个角度观察经济的关键,这一新角度解释了资本主义潜在的不稳定性。

凯恩斯对动物精神如何驱动经济的说法引入了政府角色这一话题。他认为,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非常像各种育儿指南中所定义的家长角色。一方面,指南书警告我们不要太独裁。孩子会表面上服从,但当他们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反叛;另一方面,这些书告诉我们不要太娇惯孩子。如果过于娇惯,孩子就难以学会自我约束。指南书告诉我们,恰当的育儿方式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父母的恰当做法是设定限制,这样孩子就不会过度放纵他们的动物精神,但这些限制还要给孩子留有独立学习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父母的任务是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给孩子自由,同时保护孩子免受动物精神的支配。

这个幸福的家庭正好对应于凯恩斯(也是我们)关于政府恰当作用的定位。正如古典经济学所证明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拥有极大的创造力,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这种创造力。另一方面,若是听之任之,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出现过剩的问题,现在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它还会导致经济狂热,随之而来的便是恐慌和失业问题。大家会过度消费而几乎不储蓄。少数族群则在糟糕的境遇中饱受煎熬。房价、股价甚至石油价格暴涨,然后暴跌。正如育儿指南书中提到的父母的恰当角色一样,政府的恰当作用是搭建平台。这个平台应当让资本主义的创造力完全释放,但也要能够制约由我们的动物精神引起的极端行为。

说到极端行为,小布什曾精辟地将这次经济危机解释为“华尔街喝醉了”。但是,华尔街为什么会变得一塌糊涂?为什么美国政府为这种局面提供了前提条件,当它过度放纵时却置之不理?当前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必定来自某个经济理论,这个理论能解释其中的原理,然而这个理论来源于对凯恩斯《通论》的逐步阉割。在《通论》首次出版后,这个过程便开始了,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愈演愈烈。

动物精神是凯恩斯解释大萧条的核心理念。在《通论》出版后,几乎所有的动物精神,不管是非经济动机还是非理性行为,都被他的追随者一一抹杀。他们只保留了恰能得出最小公分母理论的动物精神元素,目的是使《通论》和当时标准的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学术差异最小化。古典理论并不包含动物精神,它认为人们完全按照经济动机理性地行动。

凯恩斯的追随者采取这种“改头换面的做法”(如海曼·明斯基所述)有两个充分的理由。首先,萧条仍在肆虐,他们希望能让人们尽快转变观念,支持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作用的观点。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者,他们将凯恩斯的理论改造得尽可能地接近当时的主流理论。而保留最小偏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能够让当时的经济学家用旧理论来理解新理论。

然而,这种短期的解决方式带来了长期后果。被注了水的《通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被普遍接受。但是,这种缩减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容易受到攻击。20世纪70年代,新一代经济学家崛起,他们对缩减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批评,形成了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中残存的为数不多的动物精神可有可无,以至于对经济无足轻重。他们认为,凯恩斯的原创理论改造得还不够。在他们看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经济学家根本不需要考虑动物精神。因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凯恩斯主义之前的宣称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古典经济学又复活了。动物精神就这样被丢进了思想史的垃圾桶。

这种关于经济如何运行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家传播到智囊团、政治精英以及公共知识分子,最后传给了大众媒体。它变成了一个政治魔咒:“我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政府不应该干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信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策。在英国,它的表现形式是撒切尔主义,在美国则是里根主义,然后又从这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传遍全世界。

关于政府作用的“宽容型父母论”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的“幸福家庭论”。在撒切尔当选首相和里根当选总统的30年后,我们亲眼目睹了这种论点带来的种种麻烦。对华尔街的极端行为的绝对放纵,使其完全失去了理智。现在,全世界都不得不承受这一恶果。

很早之前我们就发现,政府可以采取某些方式来抵消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理性冲击和非理性冲击。但是,作为凯恩斯的思想遗产,政府的作用一直遭到质疑,在大萧条的经历中建立起来的保护机制逐步被破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原理:人们不仅有理性的经济动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精神。

本书利用行为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观点,描述了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解释了当人们作为真实的人,即拥有合乎人性的动物精神时,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本书还解释了,为什么忽视真实的经济运行会使世界经济陷入当前的危机:信贷市场崩溃,实体经济岌岌可危。

借助社会科学领域70多年来的研究,我们能够阐释动物精神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从而完成早期凯恩斯主义者未竟的任务。由于我们深知动物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理论核心,而不是略而不论,所以我们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

在当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这样的理论尤其必要。最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者必须知道该做什么。对于那些已经有正确直觉的人而言,例如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这样的理论依然重要。只有真正理解该理论,他们才会有信心和合适的理论武器来支撑自己的直觉,并选择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书评(媒体评论)

阿克洛夫和希勒两位教授是治学严谨、思想深湛的学者,无论认不认同他们的结论,其著作总是能启发思考,值得多读。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动物精神是什么?说到底,它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它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市场经济体系脆弱性的基础。意识到这一点并善加利用的商人就是巨富,如索罗斯和巴菲特;研究清楚这一点的学者就是最伟大的学问家,如凯恩斯和赫伯特·西蒙。当今世界的两位经济学权威带你走进动物精神的世界,帮你解读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值得关注。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尽管难以量化和模型化,动物精神却是解释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重要概念。不过,阿克洛夫和希勒的动物精神概念,似乎要比凯恩斯的概念更加宽泛也更加系统,他们试图创建一套基于动物精神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和波动。他们的描述说明,现代市场经济对信心的依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

信心是否充足、对公平的关注、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模板的成功“故事”,这些都是动物精神—非经济动机和非理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模式远非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样简单,贪婪、诱惑、嫉妒、怨恨和恐惧等情感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而且可能导致整体经济的动荡不安。相信这本书将给很多人带来全新的启发。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