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在佛学和世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见解。他提倡“人生佛教”,主张以“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
《禅悟菩提》系统介绍了佛学的大略历史和基本理论,重点讲述了中国佛学。讲解详细透彻、通俗易懂,是佛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读本。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境界,淡泊宁静、返璞归真,本书将带您跟随太虚大师,走进禅的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悟菩提/国风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太虚大师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太虚大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在佛学和世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见解。他提倡“人生佛教”,主张以“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 《禅悟菩提》系统介绍了佛学的大略历史和基本理论,重点讲述了中国佛学。讲解详细透彻、通俗易懂,是佛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读本。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境界,淡泊宁静、返璞归真,本书将带您跟随太虚大师,走进禅的世界! 内容推荐 《禅悟菩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佛学概论,讲述印度、中国和各地的佛学历史及主要的佛学理论;第二部分为中国佛学,讲述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派及其重建。另外,本书还收录太虚大师的《我之宗教观》《我的宗教体验》《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三篇文章,以助读者了解大师的宗教思想。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境界,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禅悟菩提》将带您跟随太虚大师,走进禅的世界! 目录 佛学概论 绪言 上编 学史 第一章 释尊略传 第二章 印度佛学略史 第三章 中国佛学略史 第四章 各地之佛学略史 下编 学理 第一章 因缘所生法(五乘共学) 第二章 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学) 第三章 一实相印(大乘不共学) 第四章 概括 第五章 结论 中国佛学 第一章 佛学大纲 第二章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第三章 禅观行演为台贤教 第四章 禅台贤流归净土行 第五章 中国佛学之重建 附录 我之宗教观 我的宗教体验 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试读章节 因缘所生法,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学。以佛之说法,应闻法者根机而说,大致分为五类:一、人乘,人乘中之圣即是圣人。二、超出人类之天乘,佛说之天与别种宗教所崇天神不同,乃三界中一种胜过人间之超人世界。此为世间二乘。更有一种人,以生天犹有限量穷尽,欲求永离流转,于是有出世三乘法。出世三乘法者,目的在解脱生死,得永久安宁。一、声闻乘,以依佛说法音声,始发心觉悟得解脱故。二、辟支佛乘,辟支佛译言独觉,亦日缘觉。声闻乘闻佛说四谛,从苦谛上悟入,而辟支佛乘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以由苦之缘起悟入,故日缘觉,以无须听法亦得悟了,故亦日独党。然以独觉而不遍觉有情,故下于佛乘。三、由此以上有佛乘、菩萨乘,故日五乘。以其根器不同,依佛教法所解学理亦不同,然以皆为佛教之学理,故有五乘共通之学理也。 共通学理者何?即五乘共明“因缘所生法”之义也。因缘所生法,亦日诸法因缘生。此所云法,遍于五乘,以世出世间法皆因缘所生故。此中先明法字义,法者,义言轨持。轨者,轨范他解。持者,任持自性。自性,犹云自体,如笔有笔之自体,以不失自体,故能轨他心使了解其为笔也。如铅笔自体不失,即可使他物了解其为铅笔。具此二义,皆名日法。无论事事物物,一切所有皆可日法,非但“有”者是法,即“无”亦是法。故法之范围,极为宽广。 法之分类有数种,大分之日有法、无法。在有法中,日有为法、无为法。在有为法中分二,一、心法,二、色法。佛典所谓法界诸法,即一切法之总称,如普通言宇宙万有是。此中因缘所生法之法,是指有为法,然无法与无为法亦不离此。以无为法即有为法之真实性故,以无法即因缘所生法之已过或未来,或为因缘所生法上之假想,如龟毛兔角。故因缘所生法,虽包有无诸法,而此云因缘所生法,则专就有为法说。因缘者,或合因缘为一名辞,或单日因,或单日缘,佛典中常见之,此处当分开讲。合因与缘通称日缘者有四。缘者,彼法对于此法有力能生,则彼法对此法即日缘。一、因缘,二、增上缘,三、所缘缘,四、等无间缘。第一种因缘即因,下三种即缘。有为法分心法、色法,心法即精神,色法即物质。色法有因缘、增上缘即可生起,而在心法中须加所缘缘及等无间缘。此二者本可包于增上缘中,以其在心法中殊重要,故别分为二。 因缘细讲颇奥,浅言之,即就作因之本身,转成所生之法者日因。佛典虽皆讲因缘,而法相唯识之《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讲较精详。万有因缘,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此识如地中藏有能生一切草木之种子。此能生之种子,谓之亲因缘,余则增上缘也。譬之草木,种子为亲因缘,日光水土皆增上缘也。然依真义释之,草木种子仍非亲因缘,亦是增上缘,真因缘乃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诸法之种子也。 增上缘,乃依别种已生起之物为助起耳。依佛法看,通俗所谓因,都非藏识种子,仍是显现之法,是对于此法相助而生之法,即是增上缘。有一种是顺益增上缘,有一种是违损增上缘,以有彼法能使此法之或生或灭,增加胜进,故日增上缘。此增上缘有必要或不必要之别,其不必要之增上缘,非但增长此法者为增上缘,或阻障此法生长,破坏此法存立,亦属违损增上缘,故增上缘义极宽泛。铅笔有铅有木,推此铅此木之成因无穷无尽,故无论讲何种法,必皆讲完宇宙诸法,而后始全。然只就得成此法直接必要之增上缘言,则有限量可语耳。 心法者,能了知能识别之功能也。成此能知识之知识,必有被知识所知之法,苟无此法则知识不能成立,是即所缘缘。所缘,即所思维所观察之谓。必有所思察之法,为有力能生之缘,始能有此知识。吾人有一知识,必有一所知识之必要条件,是日所缘缘。此所缘缘,亦即知识上之所有,非在知识之外,所缘缘与知识不分先后,是心法中所知之一切法也。 等无间缘,等者同类为义,无间者无间隔义,以先后两同类法中无所间隔故。世人以色法有空间分位,而心法但时间分位。如佛法中说一念一刹那,皆指极短的时分,谓一生即灭,此时间中谓之一念心,一刹那心。心法之生灭并非单纯,故日一聚。要前一聚心法灭下,后一聚心法始能生起。即如意识生起,前一刹那意识心聚未灭,则后一刹那意识心聚不生,此前念之灭,即后念能生之缘,故心法无空间关系,唯有时间关系。然此念念开导,不必连接无断,而以中无间隔故日无间。时分是依心识流动刹那生灭而假设,吾人平时所觉心境,皆现前生灭相续之意识境。至无意识生灭时,如睡眠无梦,或一小时乃至一年,皆无时间相可得。是故空间是物质假相,时分是心法生灭假相。 因缘所生法,即宇宙万有诸法。依佛法义,世间诸法皆因缘生,空无自性。世或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风所生,或言阴阳太极生,或言原子电子生,或说由虚空生;佛法不如是,以是诸论,皆执一端故。盖凡因缘,亦所生法,即阿赖耶种子亦所生法,是故一切法皆因缘所生。而因缘又即为一切法,此关系之众缘无际无尽,故佛法明因缘生诸法真象,无边无中,无始无终,一切分别对待之所执,皆安不上。世间之所执,于佛法明因缘所生法义上,都打破之。此五乘共通最低限度所明因缘所生法之学理,今分说如下。P25-28 序言 所谓“佛教”者,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日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习、学作,凡有所摹效练习,均可名“学”,如小儿学语、学行等。二是名词,如学理、学说,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前后相应,有精深详密之条理者,如科学、哲学等,方可名“学”。 今称佛学,亦指有精密条理之学理而言。向来佛徒有所谓学佛与佛学之二语。学佛者,谓实践修行;而佛学则讲求明确精密之学理。其实学佛与佛学非二,凡学佛必先了解佛学之真理,然后始能贯彻实行。故欲实行学佛,必先究明佛之学理。佛之学理,尤贵实证。如依佛典固可得其理解,然所求之理解,乃是佛智所实证之境,若仅作为一种研究,则实际上仍未能证得。故讲学应期于实证,期实证则须学佛之所行。 佛教何以有学?通常佛典内多称佛法。有人言佛法即哲学,佛法即宗教;有人言佛法非哲学亦非宗教,只能称佛法。今将佛法分为四种,即教、理、行、果是也。教者,即佛现身于世间所说之法,遗留于后世教化有情者。在当时仅有言说,未留文字,故无书籍。其所说之语言,以音声为体。依声之高下、长短成为名,集名成为句,名旬依于文字。多名多句多文之积聚,在佛学上谓之名句文身,此多名句文身,在佛当日以声为主,闻者依佛所教修证,无文字之必要。及至佛说法度人事终,灭度之后,弟子因佛去世,恐后无所宗依,故将大众所闻于佛之教法,就忆持多闻者,传诵所闻,由大众证明,录成经典,此即佛之遗教。此佛之遗教,与通常之学理学说不同。盖通常之学说,乃依半明半昧之常识推究所成,以所已知者推所未知。如科学方法,在其推究之中,得一番经验加一层知识;若昔言天圆地方,后知地本球形,则说无确定,义时变动。佛之教法,与余学来源不同,乃是纯由圣智中所流出之至教。故于教法上言,不能不用信力领受之,此点与信宗教无异。佛法非宗教亦非不是宗教,故欲讲佛法必先信有佛。佛者,乃佛陀之简称,系觉者之义,觉者指已得无上遍正觉之人。此界中已得无上遍正觉者,曾有释迦牟尼佛现身世间,说法度人,因有教法遗传人世。然又不同其余宗教者,则吾人能实行实证到于无上正觉,吾人亦即成佛,故吾人于佛终可平等。唯在未成佛以前,欲求成佛,不可不先信受佛之教法。然此信亦非盲从之信,盖吾人若信有法界诸法之真实理,则觉悟此真理至于圆满者,即是无上正觉。在佛之无上正觉中,无一刹那间不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完全明了觉知者,非前念知一后念又知一也。在佛自觉已到圆满地位,更不须学说学理及学习学作之学,故日无学。然佛证入究竟觉悟境界,如虚空大圆镜,无不含照,而一切众生未能证入法界万有之真实相,所以迷昧颠倒,生出许多烦恼痛苦。佛悲悯之,故施设名句文身之教法使之觉悟。 佛之教法有两方面:一者符契真理。佛一念中普遍照了法界万有之真实理,时时相应,无有一毫谬误,故所说法皆契真理。一方面又符契根机。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种机感,即为之方便解说。此之两方似相冲突,以众生心智不与佛齐,随顺众生则不契理。然随机说法乃佛行化之权巧,渐次皆令通到佛之境界,所谓皆令入佛知见,此为无上遍正觉中施设流出之教法。唯此种施设,必系应机而起,佛与佛则不用此也。此所施设流出之教法,依万法唯识言之则有两方面:(一)无漏清净之名句文身,自无上遍正觉之佛心中流出,此由众生机感,乃自佛心中流出,谓之本质教;(二)佛心所流出之名句文身,吾人不能直接亲缘,只能以有漏心依之为增上缘,在自心中生一种影象,谓之影象教。推此影象归于本质,则佛教中所谓圣教或至教,乃为历千古而不变、推四海而皆准之常法,故异其他学说。 由此可见,佛教唯当信受,无学可言。所以佛有学者,则在第二理法。其能诠理之影象教,系以佛说为增上缘,闻法者对于所闻之教法,思维观察得有了解,乃有佛教学理。凡称为经者,皆是佛所说之法。后来又有依佛教法,详细申论推阐者,则称之日论。在论之成为精密详确之学理者,如《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是也。推其根源,皆自佛所遗留之教法来者。佛之教法,本由得无上遍正觉而出,故吾人欲知佛教之真理,亦必须证得无上遍正觉。如何始可证之,又必讲求修行方法,故第三者须讲行。而行中有三增上学,即戒、定、慧是也。所谓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得大智慧。如此修行,则可得无上遍正觉,即是大菩提果,证知法界诸法实相,此即第四所谓果也。既得以后,亦可以此开示觉悟他人。 然教、理、行、果,亦非截然隔别者。盖思维观察即是行,因行而理愈明,理解与行同时并进,如行路然,目之与足同时发生作用。且虽少明理解未达究竟果位,然亦已成效果,虽少有效果不以自足,故能终达无上遍正觉也。常人思想知识皆不离我执法执,故所谓各种学理,不免妄情卜度推测,不能认为究竟真理。欲求真理,不能不依佛之教法,或古来大德之学理为研究学理之根据。然则佛之学理:(一)为得圣果三乘有学之学理,半依圣教半依自证而成;(二)为初学者外内凡之学理,全依圣教闻思而成。佛学一名,大略如是。兹分学史、学理二编以述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