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胡乾坤燕守平/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元生//阿莲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演艺优美大气,其流派纷呈多姿,其名家荟萃云集,其剧目丰富繁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声誉。

由中国城市出版社与北京原声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编写出版的《京胡乾坤燕守平/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选择当代京剧各行当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历、艺术造诣及其成果。本书由元生、阿莲编著。

内容推荐

由中国城市出版社与北京原声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元生、阿莲)共同编写的《京胡乾坤燕守平/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内容提要:

《京胡乾坤燕守平/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一书弘扬了京剧艺术盛举。紧紧围绕中国戏曲“以角为主”、“以演为主”的首要美学特征,以人为本,以艺为本,选择当代京剧各个行当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历、艺术造诣及其成果。

目录

【引子】那双手价值壹仟万美元

第【壹】章 童年的假喇叭旋律无声京城有缘

第【贰】章 “春香闹学”聪慧与淘气并存少年心

第【叁】章 七年学艺恩师如父终生谢不尽

第【肆】章 小燕当老师勤学苦练教学相长

第【伍】章 板儿团特殊年代淡然阑珊处

第【陆】章 京胡演奏会有实力才敢开天辟地

第【柒】章 母亲啊你是我永远的音乐源泉

第【捌】章 爱妻小曼其实我一直在等你

第【玖】章 从海外到乡梓弦歌穿云倾心传国粹

第【拾】章 京胡乾坤余热发光壮哉一代琴圣

试读章节

艺培艺术学校第一期总共招了一百零八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这一百单八将,跃跃欲试,都盼着快点开学。固然有为着学艺而来的理想,但大多数心里想的是穿上不要钱的衣裳,吃上不要钱的一日三餐,还能学些吃饭的本事。

然而,学校有学校的难处,虽然挂起了牌子,搭起了架子,经费却严重不足,学生吃饭的费用没有落实,无法正常开学。作为筹建学校总负责人的沈玉斌先生心急如焚,只得把开学日期推迟到春节以后。

就在这时,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马连良,字温如,北京人,回族。1901年出生,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授业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登台,演出《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剧。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等名家学习,并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马连良对艺术认真严肃,精益求精。他不但在唱、念、做、表方面全面发展,而且武功根底深厚。他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千锤百炼,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的嗓音清朗,唱腔委婉,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见洒脱,不少唱段风靡大江南北。晚年排演新戏,在唱腔艺术上又有创造和发展,于精巧中兼有深沉浑厚的气势。马派的念白,吐字轻重相间,发音虚实结合,听起来宛如清泉流水,珠落玉盘,非常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堪与其唱腔相媲美。马派的做功,气度凝重,举止飘逸,神情潇洒,内外和谐。他所扮演的帝王、朝臣、谋士、平民、差吏等人物中,不仅黑髯、黪髯与白髯的角色因身份、年龄差别而所用身段各异,即使同属白髯的老年角色,衰迈贫苦者、老于世故者和养尊处优者,表演上也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特点都体现在他的表演代表作中,如《群英会》的鲁肃,《借东风》的诸葛亮,《甘露寺》的乔玄,《四进士》的宋士杰,《清风亭》的张元秀,《串龙珠》的徐达,《范仲禹》的范仲禹,《十老安刘》的前蒯彻、后张苍,《胭脂宝褶》的前永乐帝、后白怀,《苏武牧羊》的苏武,《春秋笔》的前张恩、后王彦承,《一捧雪》的前莫成、中陆炳、后莫怀古,《火牛阵势的田单等。  马连良还革新传统剧目,并排演了大量新剧目。他重视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对角色间的互相合作,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由于他的倡导,乐队中重视月琴伴奏的效果。对服装、化妆、盔头、髯口等,都有革新创造。譬如,在乐队前增设围屏,使乐队和演出区隔开,净化和美化了舞台,这都是马派艺术的组成部分。

马连良热爱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于1951年从香港返回大陆,曾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而在此之前,为了生存,同时为了躲避北京国民党政府的迫害,他远赴上海演出。由于积劳成疾,身体很差,为治病又辗转南下,来到香港,直到1951年回到故乡北京。

此时的马先生一无所有,为了报答祖国和人民,报答久违的观众,同时也为了自己和京剧人的生存,他组建了私营剧团。全团上下,开支很大,马先生只有拼命演出,才能维持局面。

马连良先生坦荡从容,为人侠义,一贯扶危济困。当时正在天津演出的他,听说艺校没有钱供应学生一日三餐而推迟开学,就主动提出为艺校义演。沈玉斌先生闻听喜出望外,几天后亲自去了天津。马连良先生当即把演出的票款全部捐给了艺培艺校,团里分文未留。沈玉斌非常感动,心里很过意不去,希望能留下一部分钱款,但遭到团里人的善意拒绝。他们表述着和马先生同样的愿望:祝愿艺校早日开学,为京剧事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接班人。沈玉斌先生含着眼泪当天把钱背回了北京。

心地善良、高风亮节的马连良先生,一生为穷苦的同行、为受灾的灾民、为公益事业义演,在梨园界里是最多的一位。早在1942年,马先生为了支持沈阳回民中学的重建,曾在沈阳连演十天大戏,共筹得25万元,回京后又捐出10万,才使得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回民中学得以建成。至今沈阳市民对他的善举还念念不忘,2004年建校50周年校庆时,特意为马先生建立了塑像。

在马连良先生的资助下,1952年2月11日,艺培艺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前来庆贺的嘉宾有王瑶卿、梅兰芳、老舍、马连良、苟慧生、李万春、李少春、姜妙香等。梅兰芳和郝寿臣校长分别致贺词与答谢词。典礼简单而隆重,家长和学生有许多是第一次见到那些名声远扬的京剧艺术大师,大家都很激动,受到很大的鼓舞。

开学之后由于校舍不足,一些学生还是走读。生活费还有缺口。学校只能免费供应一顿午餐。为了这一顿免费午餐,一些学生从清早就开始饿肚子,只等着中午开饭的钟声响起,好甩开腮帮子喂饱“咕噜咕噜”提意见的肠胃,真的是吃一顿顶三顿。

燕守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午饭的情景:那一天中午,一大帮学生早早就来到了饭厅,个个伸长了脖子往操作间张望。当大师傅把一大笸箩白面馒头抬过来,还没放稳,饥饿的学生们就一拥而上,如狼似虎般扑了上去,把笸箩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其中一个男同学勇猛异常,两手往外一扒拉,身体向前一冲,便蹿到了最里层,第一个抓到了馒头。可是当他双手高举着馒头向外挤时,却怎么也出不去了,在一百多名饥饿学生形成的巨大的合力中,他不仅没有挤出包围圈,反而仰面朝天倒在了大笸箩里。好容易被人拉起来,手里还高举着他的馒头。学生们并不嫌弃那些被脏衣服污染过的馒头,不大一会儿,笸箩就见了底,一个也没剩下。

而燕守平自己,在上课的第一天,也闹出了笑话。

那天报到以后,燕守平向同学问音乐组的教室在哪里,因为他的徐州口音大家听不懂,就没有人回答他。他只好稀里糊涂在校园里乱转乱找,看见那边有一帮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练压腿,他就凑了过去,也把腿放在栏杆上,皱着眉头使劲压。武功老师忽然发现凭空多了一个学生,很是纳闷,仔细查对,原来是有人混迹其中。

“你是哪个组的?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了?”老师把他拉到一旁,盘问道。

“我是音乐组的。”还以为终于找到自己教室的燕守平,坦然回答。

“音乐组压什么腿,你们的教室在那边!”

老师又好气又好笑,给他指了指音乐组的方向,燕守平这才在另一个教室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入学以后,对音乐的痴迷,使燕守平在这陌生的课程里找到许多乐趣。更让他欣慰的是,假喇叭换成了真喇叭,而且知道了喇叭的学名叫唢呐。

刚到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城里没有庄稼地,没有打谷场,也没有葫芦和高粱秆让他做假喇叭,这使一个天性活泼的9岁男孩非常郁闷,只好漫无目标地在街上溜达。还好,当时他家住在城南,守着厂甸,紧挨着大栅栏,步行不多远就是天桥,可玩的地儿还不少。P22-25

序言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演艺优美大气,其流派纷呈多姿,其名家荟萃云集,其剧目丰富繁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当今延续传统艺术经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大背景、大格局下,京剧得到了来自政府、民间的大力扶持,再度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各地,京剧大多拥有完善的专业剧团和演出场所,创作繁荣,演事兴盛;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孩子们对古老优美的京剧发生了兴趣,产生了认知;各路媒体的大力传播与推介,使国粹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四面八方……社会的大力支持,加上京剧艺术工作者的执著追求、不懈努力,当代京剧水准不断提升,演艺名家不断涌现,京剧观众不断增长,京剧事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文明进程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一支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由中国城市出版社与北京原声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编写出版的《中国京剧优秀人物丛书》,就是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格局中,又一次弘扬京剧艺术的盛举。丛书紧紧围绕中国戏曲“以角为主”、“以演为主”的首要美学特征,以人为本,以艺为本,选择当代京剧各个行当的一批演艺名家,向读者呈现出他们各自的艺术生涯、成长经历、艺术造诣及其成果。其中,既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也有正当盛年的台柱精英,又有极具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丛书以这种尊重传统的理念、力求创新的做法,将传记文学与京剧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将生动的故事与华丽的演艺有机结合起来,将舞台表演与文化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将演员个人的艺术成就与当代京剧的整体面貌和取得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亮点、写出特点、提出观点,为人们感性与理性并重地了解京剧、感悟京剧、热爱京剧,提供了一份精美的读本,同时又为当代京剧艺术成果作了一定的总结,为未来京剧发展作了一定的思考,可谓其力深沉、其意深远。

愿这套融文艺性、史料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丛书,成为广大京剧爱好者喜爱、收藏的文本。更愿越来越多的人们齐心协力,为当代和未来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