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杂写之一
偶然想起些旧事,倒还值得回味一下。例如抗战发生以前,有人推想一旦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爆发了,文艺之神大概要暂时躲进冷宫,为什么?为的是中华民族的反抗侵略和自由解放的战争,一定是拚死命的极其残酷的斗争。一切都为了战争,而战时生活当然又不稳定,文艺之类似乎是生活相当稳定时的产品,所以在战时不但作者意兴阑珊,恐怕读者亦无此雅兴,何况还有物质的困难,如印刷条件缺乏等等……。
当时对于这论点,我曾盛气驳之。所举理由,在彼时亦并未超乎常识以上,在今天更已成为平凡的现实,此处相应从略。这位可敬的论者,在“七七”以后便投身于最艰苦的斗争中了,亲身的经验当已确认即使在被封锁的、文化落后的、天天有战争的区域,文化运动还是需要,而且比那些较为平静而熙攘于战时景气,竞夸“繁荣”的后方都市更为迫切地需要,文艺呢,在那些山坳子里本来玉趾罕见,可是倒随同硝烟血腥而发展,而且真正为大众所需要所享受。我又想起人家告诉我的关于他的一件“轶事”:抗战那年他在某处,适逢鲁迅先生逝世纪念,在一个庄严的纪念会中,他要求说话,可是他登台以后只说了这么一句:“大家以为鲁迅所指斥的奴隶总管就是我,其实不是!”不知怎的,这个“轶事”给我印象很深,同时他的印象在我脑中亦为之一新;我想凡在当时文坛有过牵惹的,或许与我有同感。正像告我以此“轶事”的我们的那位女作家在述说以后莞尔日:怪有意思。
这位先生在抗战以后未尝一至大后方,而且大后方的所谓文化动态,他那边的山坳子里亦未必知之甚详。最多知道作家们有苦闷。如果一旦到大后方来一看,不知他又有何种感想。但在我呢,把当年我驳他的议论和当前现实一比较,却不能不苦笑,现实太复杂,多变幻,我们对于这社会的认识,深广都不够得很。一时管窥蠡测,虽在原则上道着几分,然而何曾能洞见转折曲复?今天桂林的文化市场,不为不热闹,然而对于开风气,励节操,到底起了何等的作用?据说能销的还推文艺作品,随随便便一本书销五千不成问题,可是这五千的读者究竟以怎样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而读后他的意识又起了怎样的波动呵?我们当然可以有乐观的说法。不过如果不是忘形自满的浅薄者,决不能一味乐观。我们的确维持了一个文化市场,弄得相当热闹,但是我们何尝揭露了读者心灵上的一层膜,而给予他以震撼的满足?甚至为了维持这文化市场,大多数作者连进修也顾不得了,意志不坚定的人且复沾沾自足,自谓左右逢源,颇有办法。至于在生活的重担下喘不过气来的作家,要责他以潜心精进,自然不近人情,但在今天这种委蛇的文化空气中,恐怕连这一点感觉也会渐渐麻木。
不能不说今天的毛病是亢阳内亏,只看哲学与社会科学书籍销路之不振,便可以知道。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听来的两个小故事:有一位写国际政治论文的先生,一天有一个青年见他书架上并没有一本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书,便问他对此两门学术的意见,他回答道:“写国际政治论文,只要有材料便行了。”又有一位从头到尾读过《鲁迅全集》的先生有一天欣然自得对人说:“我发见了一件事:鲁迅不谈哲学,也不喜欢哲学。”人家叩问他“发见”之证。他夷然日:“你看他一部全集里简直找不出什么偶然性,必然性,矛盾律,矛盾的统一等等哲学名词,这不是明证么?”自然,我们不能据此以论全般的文化界,深思好学之士,一定还有不少,但在今日文化市场中,深思好学之士恐无回旋之余地,这一种颓风,其严重性,与自外面加的桎梏,恐怕不相上下。
我们曾经对于只知道生吞活剥硬用哲学名词,或以为惟名词方见哲学的错误倾向,加以批判,但在今天这种不懂哲学,而又鄙视哲学的潜在倾向之下,不能不发愤激之论,以为前者犹胜于后者!
6月24日P1-4
雨天杂写之一
雨天杂写之二
雨天杂写之三
雨天杂写之四
雨天杂写之五
桂渝札记
历史会证明
打击共同的敌人
一年回顾
希望二三
明年展望
新年感怀
希特勒的魔术
“确有其事”
“七七”感言
暑期随笔
东条的“神符”
回忆之类
放弃成见
闻笑有感
谈排队静候之类
一点回忆和感想
光明磊落,热情直爽的杜重远先生
在人民的求自由解放的浪潮中,您永远的活着!
杂感二题
为民营出版业呼吁
狼
月半杂感
“暹逻”的“友善”姿态
关于“原子弹”
为“一二·一”惨案作
要真正民主才能解决问题——答《新华日报》问
新年杂感
写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前夕
和平民主建国
苏联红军节祝辞
悼征军
从“自由”说起
学习民主作风
“五四”与新民主运动
关于广州“五四”暴行
认识现实!
十五天后能和平吗
美国的对华政策
下关暴行与人民最后的期望
读报偶感
万一再“拖”呢,只许拖向和!
迎胜利后的第一个“七·七”
国共的前途怎样?
从原子弹演习说起
请问这就是“反美”么?
对死者的安慰和纪念
久长的纪念
四天之内
为殊明先生题词
“浇之以水泥”云云
周作人的“知惭愧”
《周报》何罪
学步者之招供
谈平等与自由
一年间的认识
美丽的梦如何美化了丑恶的现实
鲁迅是怎样教导我们的
和平民主的堡垒万岁
谈杜重远的冤狱
雨天论英雄,唏嘘忆辛亥
写给苏联《新生活报》
寄语
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中国儿童
对塔斯社访员发表的谈话
苏联的印象
苏联的出版情形
苏联的青年生活
祝十月革命三十周年
祝福所有站在人民这一边的!
从“民之所好”说起
幻想终必破灭
我看——
知识分子的道路
纪念杜重远先生
《张自忠纪念集》题词
从月饼和斗香说起
剪掉精神上的辫子
人民的世纪始于三十一年前的今天
冯焕章将军在“文协”
岁末杂感
迎接新年,迎接新中国
打到海南岛
响应召开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痛斥南京政府拒绝和平协定
拥护进军命令
在新政协筹备会议上的发言
“中间路线者”挨了当头一棒——对人民日报记者的谈话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首都体育大会开幕题词
感谢苏联承认新中国,庆贺中苏建立新邦交
欢迎我们的老大哥,向我们的老大哥看齐
抗议美帝迫害美共领袖的书面讲话
把我们对苏联人民和斯大林的敬爱带回去罢
在十月革命前,反动派疯狂而发抖了!
关于发行公债
庆祝中苏友好互助的新纪元
敌人所不喜欢的,一定对我们有利
科学普及工作如何展开?
响应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
侵略者将自食其果
拥护周外长对美国的抗议,向美帝国
主义讨还血债!
感谢苏联崇高的友谊和亲切的合作——在庆祝《中国人民的胜利》摄制完成大会上的讲话
在文化部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解放五年来朝鲜文教事业的发展》序
在人民的立场
剥落“蒙面强盗”的面具
《中国和平之音》序
迎一九五一年题词
拥护二届世界和大的十项建议
悼念我们亲爱的朋友史沫特莱
致常、程二烈士的唁词
在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献词
在莫斯科苏方招待会上的致词
人民坚决反对战争,就一定能制止战争
文艺工作者发挥力量,保卫和平
为迎接祖国的建设高潮而准备好自己
中苏友好改变了历史的行程
一九五三年参加“世和理事会”活动的报告
伟大的斯大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为苏联《真理报》作
化悲痛为力量
坚决保卫和平
为进一步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而努力——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维也纳会议上的发言
邹韬奋和《大众生活》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必须禁止原子武器
向持久和平和友好合作的道路前进——关于赫尔辛基世界和平大会的情况和成就的报告
盲从和“起哄”
关于要求培养
谈独立思考
张元济九十寿辰祝辞
我们全力支持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
我的看法——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简化汉字
为剑三兄题词附言
电贺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我们全力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
为了亚非人民的友谊和团结
向英勇的前线将士致敬
拥护周总理的声明
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伟大的计划——为苏联《消息报》写
新年祝词
给全世界人民的喜讯
庆祝苏联人民伟大的科学成就
愿月圆人寿,光明的更光明!不朽的永远不朽
五四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
中波友谊万古长青
塔什干精神万岁!
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庆十周年
关于我的笔名
致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书记严厉谴责美国侵略苏联和破坏四国首脑会议电
彻底揭穿美帝国主义的画皮
兄弟友谊万古长青——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一周年
给肯尼迪以更多更响亮的耳光!
关于小学生学会拼音字母又回生的问题
一九六二年莫斯科裁军会议追记
沈泽民烈士碑文(初稿)
忆衡老
在第一批农村文化工作队工作总结
会议上讲话的提纲
中朝友谊万古常青——看纪录片《刘主席访问朝鲜》
关于商务印书馆大罢工——答张同志问
答广州毛主席革命活动纪念馆
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
关于中山舰事件——一九七八年一月四日答来访者
文字改革工作迈出了新的重大的一步
也算纪念
跋顾太清《东海渔歌》
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
答《人民中国》
一九七九年元旦祝词(对台湾广播稿)
在“五四”时期老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五卅时期职教员救国同志会的有关情况——一九七九年八月三十日答来访者
一点回忆——为湖北省博物馆董老展览室作
纪念蔡和森同志
夜半偶记
钟桂松编著的《茅盾全集(散文七集17)(精)》收作者茅盾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八○年间所作的政论、杂文一百八十二篇。
各篇的篇目排列,一般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雨天杂写》五篇,则按写作时间排列。
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作品总集。新版《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桂松主编。新版《茅盾全集》由韦韬先生新增多幅珍贵照片,在原版《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加以充实、补订而成的,目的是使《茅盾全集》更全、更完美。新版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至9卷为小说;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11至17卷为散文,其中13卷为“游苏见闻”专集;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29至33卷为外国文论;34卷为“古诗文注解”;35至36卷为回忆录;37至39卷为书信;40至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这是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
本书是《茅盾全集(散文七集17)(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