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欧阳修其人及其诗文,几百年来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产生过许多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单是欧阳修的传记和诗文选本,就有好几种。本书并非白手起家,而是从选目、注释到艺术鉴赏都认真参考、吸纳或借鉴了古今这些研究成果。 本书选欧阳修诗55首,词45首。入选作品所据均是通行本。个别有异文的,则择善而从,限于选本的体例,不加说明。 本书以选欧阳修文学传播接受中上为历代选家和受众所公认的代表作为主,同时也尽量选入一些别家未选的佳作,以使读者更广泛地接触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更多地了解欧阳修其人。 目录 诗选 被牒行县因书所见呈僚友 雨后独行洛北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 江行赠雁 晚泊岳阳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宿云梦馆 戏答元珍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代赠田文初 黄溪夜泊 古瓦砚 答杨辟喜雨长句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食糟民 哭女师 菱溪大石 啼鸟 游琅琊山 石篆诗并序 题滁州醉翁亭 幽谷晚饮 重读徂徕集 宝剑 画眉鸟 田家 丰乐亭游春三首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沧浪亭 紫石屏歌 别滁 鹭鸶 寄生槐 梦中作 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边户 奉使道中作三首 盘车图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再和明妃曲 忆滁州幽谷 秋怀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 再至汝阴三绝 升天桧 词选 采桑子(轻舟短樟西湖好)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诉衷情 眉惠 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碧藓回廊) 生查子 元夕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望江南(江南蝶)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蝶恋花(翠苑红芳晴满目) 蝶恋花(画阁归来春又晚) 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渔家傲 七夕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玉楼春 题上林后亭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 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玉楼春 子规 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圣无忧(世路风波险)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浪淘沙(五岭麦秋残)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夜行船(忆昔西都欢纵) 洞天春(莺啼绿树声早) 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序言 一、欧阳修生平及著作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 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 )人。他自称庐陵人,因为 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出 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四岁 丧父,生活陷于贫困。寡母 郑氏甘守清贫,亲自教他读 书,至以芦秆代笔,让他在 沙上写字。郑氏还常对欧阳 修讲述其父生前廉洁奉公、 宽厚爱人的事迹。这种良好 的家庭教育为欧阳修日后成 为一代优秀政治家和文学家 打下了基础。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二十四岁的欧阳修进士 及第,次年到洛阳任西京留 守推官。在西京留守幕府, 他与尹洙、梅尧臣等一批青 年文学精英结为至交,互相 切磋诗文。这次洛阳文友聚 会,为日后由他发动的诗文 革新运动预备了骨干力量。 景祐元年(1034),召试 学士院,受任宣德郎,充馆 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 上章批评朝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范仲淹辩护,被贬 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 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 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 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 1043),范仲淹、韩琦、 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 欧阳修积极参与革新,提出 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 等一系列主张。庆历五年, 新政因保守派的打击破坏不 幸天折,范、韩、富等人相 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知滁 州(今安徽滁州)。次年在 滁州自号“醉翁”。以后又改 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 )、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 ,年已四十八岁的欧阳修奉 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 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 ,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 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 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 曾巩等优秀人才。这对北宋 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祐五年,欧阳修拜枢 密副使。次年转户部侍郎参 知政事(副宰相),进封开 国公。英宗治平二年 (1065),上表请求外任 ,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 被蒋之奇等人诬谤,多次辞 职,都未获准。治平四年, 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 ,出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 (1068)八月,转兵部尚 书,改知青州,充京东东路 安抚使。次年,王安石实行 变法。正在外州郡任上的欧 阳修对“青苗法”持有异议, 不予执行。熙宁三年,除检 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 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 汝南)。这一年,他改号“ 六一居士”。熙宁四年六月 ,以太子少师致仕,定居颍 州。次年七月病逝于颍州, 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赐谥文 忠。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 博学多才,诗、词、文创作 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 当时和后世所钦仰。他在文 学创作上不但几乎是全能的 ,而且几乎是全优的,其诗 、词、古文、辞赋、四六等 创作在宋代都领风气之先, 艺术水平均臻于一流。他不 但是作家,还是文学理论家 ,其散文中有许多篇章就是 文论;其《六一诗话》是古 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最早以 “诗话”命名的开创性的著作 。在学术领域,他在经学、 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卓有 成就。经学方面,他研究《 诗经》《周易》《春秋》, 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 己的创见。他的史学造诣更 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 新唐书》之外,又自著《新 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 经验,意在引为借鉴。他广 泛收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 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 考古学的资料专集——《集 古录》。他的著述,除了上 述三种学术专著之外,其诗 文结集今存《居士集》《欧 阳文忠公集》《欧阳文忠公 全集》等。 …… 三、关于本书的几点说 明 欧阳修其人及其诗文, 几百年来一直是古典文学研 究、特别是宋代文学研究的 一个重点,产生过许多研究 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 ,单单是欧阳修的传记和诗 文选本,就有好几种。本书 并非白手起家,而是从选目 、注释到艺术鉴赏都认真参 考、吸纳或借鉴了古今这些 研究成果。但本书并非研究 专著,限于普及读物体例, 除了“评析”部分的引文括注 出处外,选目和注释中有参 酌利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 果之处只好不出注。特此说 明。 本书选欧阳修诗55首, 词45首。入选作品所据均是 通行本。个别有异文的,则 择善而从,限于选本的体例 ,不加说明。 关于选目。本书以选欧 阳修文学传播接受中上为历 代选家和受众所公认的代表 作为主,同时也尽量选入一 些别家未选的佳作,以使读 者更广泛地接触欧阳修的文 学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更 多地了解欧阳修其人。 关于注释,以简洁明了 为宗旨,力求重点突出,同 时注意视野的开阔,适当介 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 境。 关于评析,以发挥个人 见解为主,同时充分尊重一 部欧阳修文学传播接受史, 对历史上已有定评的代表作 ,尽量引用前人中肯的评论 并注明出处。 本书虽力求做成精品, 但经过努力仍感到未能尽如 人意,诚恳地欢迎专家和读 者多多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