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既是对“三农”问题几个“何”的提出,是对农民和乡土在历史、现实乃至未来所占分量的探询和思考,更是对农民群体的一种情感的深沉表达,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三农”的关注,对乡土的共鸣,对农民的共情。几何之中,农民何谓,关注大国农民;乡村何处,聚焦振兴中的乡村;疫中何想,感悟艰难时刻的“三农”之重;农思何语,展现热点中的冷思考;时光何在,深情回眸乡关与岁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跨年代作品集,大部分都是作者在2019-2021年两年时间里对当下热点“三农”议题展开的集中书写,风格相对统一,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此书是对“三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梳理,对乡土中国迈向现代中国这一大变迁、大转型时代的情感留存。全书采用分辑的形式,将人生感悟、实践思索提炼总结成书,对我们认识当下“三农”发展形势、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具有参考和启迪价值。 作者简介 何兰生,1964年生,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编辑。现为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1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得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撰有《小康不忘邓小平》《与中国农民同行》《要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中国农民礼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等重磅文章。著有《乡愁中国》《说农民话》《灰时间》,编著《黄金十年》,主编《特困片区脱贫记》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辑 农民何谓 一定要相信农民! 严重的问题是不要折腾农民! 城市不该有小商小贩的存在? 有些事应该成为一种禁忌 让农民说话,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为什么说农民的获得感比获得本身还重要? 为什么说小民感度决定大国高度? 我们为什么要对农民多一点耐心?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教训农民? 重新认识农民,正确对待农民 丰收节提醒全社会:千万不能忘记农民 中国崛起的农民因素 真正的崛起,是看他低眉的样子 大国崛起一定要带着小农! 下乡的礼仪不仅仅是礼仪 双循环格局下的农民问题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看农民富不富 在喧哗中打捞沉没的声音 第二辑 乡村何处 李子柒世界的意义 李子柒们离不开城市化,乡村振兴更需要城市化 物欲的年代,人们向往丁(纯)真 把“三留守”搬到300万人的小城如何? 时机对了,小农经济也可以发亮发光 为什么说没必要担忧资本下乡? 乡村的出路,在于乡村的乡村化 感悟丰收节的三重意涵 不是上帝爱浙江 如何看待传统村落式乡村的衰败? 乡村到底要不要资本? 如何看待互联网巨头卖菜? 对一段大历史的温情凝眸 什么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 乡村建设:既要与城市不一样,也要一样 乡村振兴靠什么?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职业化是最后革命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让小农有红利 第三辑 疫中何想 为什么说仁政思维是必修课?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五我” 粮食是永远的决定者 为什么说中国的粮食安全密码就两个字? 庚子粮思 第四辑 农思何语 最恨是“周婆” 阜阳白墙、万全电影,根子在做事不正、还任性 曼哈顿改名曼哈屯,是赌气,还是高级黑? 什么匪夷所思的事都有? 不能让那盏灯熄灭 “炒猪”不是“炒炒猪” 做基层工作就一定要骂人吗? 善政都是从“可以”开始的 煤改气改成电褥子,折射了什么? 第五辑 时光何在 家国记忆三十年 农民几何 最是风骨忆桐城 勉成国器桐溪塥 空房子,空镜子 “穷不丢书”不会输 “富不丢猪”不丢人 300米村路与贸易战 为什么头一炮是她? 35年前的国庆,我从天安门前走过 后记\t四十年来家国心 序言 真理与常识——读何兰生 的《农民几何》 刘震云 我和兰生在农民日报社 同事多年,他也是我大学的 师弟。后来我离开了农民日 报,兰生自大学毕业,一直 在农民日报社工作,从一个 普通的记者和编辑,成长为 社长兼总编辑,算是把青春 和汗水都贡献给了报社,贡 献给了对农村、农业和农民 问题的研究和报道上。 现在兰生把他一部分研 究心得和感想,汇成这本书 ,叫《农民几何》。 这本书是有立场的。兰 生的立场是,在农村做任何 工作,都要考虑农民的立场 。立场的根基,就是利益。 譬如讲信任,信任是相互的 ,“持续透支农民的朴实、 朴素和朴诚,农民的信任也 会打折扣。不是农民不再信 任,而是农民对自己的信任 能力不再信任。”农民关心 利益,是“因为农民最缺少 利益”。“对于农民,触及利 益大于触及灵魂。在利益面 前,除了生死,他们什么都 会干的。”反过来讲,利益 也是撬动农民问题的杠杆; 照顾农民的利益,是推动农 村工作的支点。这些道理虽 然质朴,但很深刻。换言之 ,深刻的道理都是质朴的。 这本书是有感情的。感 情除了跟认识有关,也跟兰 生出身农村、对农村的感同 身受有关。城市一些知识分 子,对农家小院有固化的理 想,庭院中有菜地、水井瓜 架、柴锅石碾等,这就是田 园风光;但兰生说,没在农 村生活过的人,不知道老式 农院的不便,没有抽水马桶 ,南方农村遇到梅雨季节, 床上的被子都长毛。提倡农 民进城是对的,但事物的辩 证法是,农民进了城,还是 城市的穷人。一些地方的领 导,为了“新农村建设”,把 农民赶上楼,对农民的房子 说扒就扒,这是不对的,因 为这房子“是一个家庭的脸 面,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 一户人立在这里、活在当下 板上钉钉的存在,是其命运 升腾、家族兴旺的标志和明 证”。帮助农民致富,也不 能强迫命令,要深信中国农 民自主的致富能力和创富能 力,只要给他一滴水,他就 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只要 给他一个杠杆,他就可以撬 起财富的地球。为了什么? 为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 这本书是有思索的。有 些地方的干部,为什么急于 把农民赶到楼房里去?一个 重要原因,是腾出的宅基地 复垦后又可以转化为城市建 设用地指标,而价格差,在 土地市场上可以翻几个跟斗 。一些地方,为什么老有“ 大跃进”?本来该十年、二 十年实现的事,非一两年干 成,可是地方财力不支,农 民实力不逮,社会发展不及 ,文化建设不达,最后成了 烂摊子;原因只是个别领导 为了个人的政绩,为了早日 升官。给老百姓讲三十年、 五十年、一百年之后的幸福 生活当然好,更重要的还要 给老百姓创造当下的利益。 这是远水和近渴的关系。提 倡农民进城当然好,“减少 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农 民进城会给城市带来无序; 而兰生认为,适当的无序, 恰恰是城市的一种活力。有 人恐惧资本下乡,兰生认为 ,资本下乡恰恰能推动农村 各方面的改变。对于目前的 疫情,大家有过度的恐惧; 兰生认为,恰恰是过度的恐 惧,更让人恐惧。对时常产 生的丑恶社会事件,兰生从 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在许多 篇章里,都毫不留情地进行 了批判和鞭挞。对李子柒、 丁真的网红现象,他也由表 及里地分析了“红”的时代原 因并还原了事情的本相。 兰生能说出这些有见识 的话,写出这些有见地的文 章,源于他深厚的理论根基 和实践根基。文中还流动着 这样一个道理,许多人在农 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上犯错 误,往往来不及到真理的地 步,全在常识的层面,纠正 起来不难;但正因为在常识 层面,纠正起来又非常困难 ;这也是一个真理。 兰生姓何,书的名字叫 《农民几何》,文中的各个 篇章“农民何谓”“乡村何处” “疫中何想”“农思何语”“时 光何在”,都与他的姓有关 ,让人会心一笑,也是他见 识的一种幽默感吧。 兰生还是个重感情的人 ,在“时光何在”篇章中,深 情地回忆了他与家乡、亲人 的往日时光,以及他在北大 和农民日报社的经历,这是 一个人与时间的关系,也是 一代人与时光的碰撞,读来 也让人感慨系之。 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其收获,决不只在“三农” 问题上。 2022年6月2日 (作者系著名作家、茅 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