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干部该怎样践行群众路线?怎样摸实情,查民意?少奇同志以自己的行动为全党干部作出了榜样。三年困难时期,为掌握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了长达44天的调研。其间,或微服私访,或蹲点,或个别谈话,或集体座谈,33天吃住在生产队,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党和国家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了直接依据……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通过访谈当事人,采用纪实手法,记叙生动翔实,可读性强,同时又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互相佐证,保证了叙事的可信度。本书由周迅著。

内容推荐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弄清症结所在,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和几个工作人员先后在湖南宁乡、湘潭、长沙三县蹲点调查,前后共44天。这些日子,他先听取中共湖南省委、中共宁乡县委以及中共中央在湖南工作组的汇报:4月12日至30日,他蹲点天华大队,摸实情,查民意,果断地平反冤假错案,解散食堂,保留社员的自留地,及时调整农村粮食、分配、住房措施。

在湖南调查期间,刘少奇有33天是吃住在生产队,召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找各级干部、社员群众个别谈话,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他深入田间、山林、食堂、猪场、医院、社队企业、农民家里察看,吃了农民用来充饥的野菜和糠粑粑,亲自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为党和国家制定重大决策、调整农村政策中相关农民生产、生活的问题提供了直接依据。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沿着刘少奇同志当年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足迹,在时空的隧道中逆行,那些动人情景依旧历历在目,令人感奋不已。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通过访谈当事人,采用纪实手法,记叙生动翔实,可读性强,同时又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互相佐证,保证了叙事的可信度。本书由周迅著。

目录

序:人民的利益就是“天”

楔子

第一章 力挽狂澜

 一、“大跃进”的时代

 二、人民公社好

 三、受命于危难之中

 四、制定“六十条”

 五、长沙,我回来了

第二章 工作第一

 一、记忆中的长沙

 二、微服私访

 三、篷布吉普车

 四、湘江北去

 五、先去王家湾

第三章 以身作则

 一、王家湾的不速之客

 二、彭满阿婆讲真话

 三、民以食为天

 四、虚假的增产数字

 五、不忍心离去

第四章 公而忘私

 一、听取韶山的情况汇报

 二、参观毛泽东故居

 三、向毛泽东汇报

第五章 平反冤案

 一、再次过问刘桂阳案

 二、一封触目惊心的家信

 三、进京告状

 四、传奇的人生经历

 五、身陷囹圄

 六、引起刘少奇关注

第六章 寻找答案

 一、考察许家垅

 二、过家门而不入

 三、选择

 四、达成共识

第七章 深入群众

 一、落住王家塘

 二、召开三级干部座谈会

 三、余泽福讲真话

 四、战前动员

 五、报喜不报忧

第八章 顶住阻力

 一、独立王国

 二、时势造英雄

 三、群众言不由衷

 四、向社员鞠躬致敬

 五、饲养员破坏耕牛案

第九章 解剖麻雀

 一、采取组织措施

 二、毛泽东听取韶山的情况汇报

 三、落实粮食产量

 四、毛泽东批转胡乔木的调查报告

 五、把饭碗还给社员

 六、巧妇有米难为炊

 七、会师天华大队

第十章 以法治国

 一、“要爱惜树木”

 二、听取广福供销社主任汇报

 三、社员住房被强拆

 四、成立社员代表大会

 五、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六、祸从口出

 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八、最后一次谈话

第十一章 来到宁乡

 一、繁忙的“五一”劳动节

 二、不住县里的招待所

 三、毋忘国耻

 四、听取中共宁乡县委汇报

第十二章 回到家中

 一、傍晚回家

 二、炭子冲的传说

 三、儿时的伙伴吐真情

 四、不要扣压我的信件

 五、视察首子冲食堂

 六、看望“四属户”鲁渭媛

 七、看望童年好友李桂林

第十三章 举重若轻

 一、电线杆上的小纸条

 二、延安的启发

 三、“白日点灯”事件

 四、童言无忌

第十四章 倾听呼声

 一、“五风”干部王升平

 二、察看简家巷子临时医院

 三、看望师母朱五阿婆

 四、看望六姐刘绍德

 五、宽以待人

 六、给母亲扫墓

 七、在家举行座谈会

 八、齐海湘之死

第十五章 大公无私

 一、不设纪念馆

 二、让出祖传老屋

 三、悄悄离开炭子冲

 四、“热爱我们的人民”

 五、视察黄材水库

 六、营造一个“安乐窝”

第十六章 排忧解难

 一、通宵决策

 二、县城问冤

 三、痛斥走后门歪风

 四、到县供销社召开座谈会

 五、向毛泽东报告情况

 六、别了,长沙

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刘少奇出席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会议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月11日至13日,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三南”(即中南、西南、华南)地区的负责人会议在广州召开,由刘少奇主持的“三北”(即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负责人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区的中央局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的负责同志。两个会议都是讨论和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

不久前,一篇题为《关于调查工作》(作者注,后来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摆到了毛泽东的书案上。这是他本人的作品,写于30年前,是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由于时隔久远,他早已忘记了。现在,一份流传于民间的石印本,由福建龙岩地委党史部门收集到。石印本的纸张已经发黄,墨迹也消褪了许多,毛泽东却为这篇失而复得的作品激动不已。他仿佛又回到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年代。教条主义给红军带来的危害使他痛心疾首,他毫不留情地抨击道:“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在“南三区”会议上,毛泽东再一次强调调查研究,特别是领导干部亲自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痛切地说:“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

毛泽东说:“第一书记要亲自动手,第一书记不动手,第二书记就动不起来。只要省、地、县、社的第一书记都亲自动手调查研究,那就好办了。”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印发了他在1930年所写的《关于调查工作》。他还于3月11日为印发此文写了批语,批语指出,“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当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写作时间大约在1930年春季,已经三十年不见了。1961年1月,忽然从中央革命博物馆里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馆是从福建龙岩地委找到的。看来还有些用处,印若干份供同志们参考。”

3月15日至23日,“三南”和“三北”两个会议合并,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农村人民公社问题。

毛泽东毫不掩饰自己也有知识分子的通病。在广州会议上,他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欢,这篇我是喜欢的。”

毛泽东由此及彼,谈到当前农村情况,又说:“省、地、县、社的第一书记大都也是如此,总之是不甚了了,一知半解。其原因是忙于事务工作,不作亲身的典型调查,满足于在会议上听取地、县两级的报告,看地、县两级的书面报告,或者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调查。这些毛病,中央同志一般也是同样犯了的。我希望同志们从此改正。我自己的毛病当然要坚决改正!”

毛泽东提议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作深人的调查研究,刘少奇表示热烈的响应。

在3月19日的会议上,刘少奇专门作了报告,着重讲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说:“这几年调查研究工作减弱了。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根本方法。”

刘少奇强调:“调查研究是今后改进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造成目前的被动局面,中央已把责任担当起来,各省也有自己的责任。下面的报告和干部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有的根本就不可信。如小麦放卫星,报上登出来,高兴了几天,就不相信了。有些反面意见,吞吞吐吐,也不完全可靠。我们看省委的报告,省委又听下面的,省委的报告也是不能全信的。”

最后,刘少奇坚决地表示:“我本人也要下决心搞调查,搞一个工作组,这比看报纸、听汇报要好得多!”

3月22日,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发给农村党支部和全体社员讨论,征求意见,并在一部分地区选点试行。

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信中说:“最近发现的毛泽东同志1930年春所写的《关于调查工作》一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现在中央决定将这篇文章发给全党高级及中级干部学习。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都应该联系最近几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的讨论。”P13-15

序言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历史价值与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把人民的利益看做高于一切,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才能有生命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否真正了解人民的疾苦和需求,是否能真实地面对现实条件下人民利益的诉求与发展方向,将决定我们执政党能否肩负起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从中国文化传统习惯上来讲,我们的事业就是要脚踏实地,人民的利益就是“天”。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绝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发聋振聩的神圣誓言,曾使亿万人民与革命者心心相通,情同手足,前仆后继,共同奋斗,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分子。过去,我们依靠人民夺取了政权;未来祖国的强大,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放在心上,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和家是相辅相成的。家是国的基本元素,没有家哪有国?没有家的幸福安宁,哪有国的长治久安呢?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个根本,如果我们不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如果我们失去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我们就黑了“天”。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政府是人民最后的依靠,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我们制定的政策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群众,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去办实事、做好事。走过场、听汇报、媒体作秀等不良作风,早已严重破坏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感情、血肉关系。我们只有坚决纠正脱离群众,坚决杜绝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坚持用人民利益作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言行、判断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大公无私,为人民谋福祉,我们才能永远拥有“明朗的天”!

早在1939年,我父亲就看到了要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关键是要加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延安蓝家坪马列学院窑洞外广场上,他先后作了两次演讲,讲的都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新中国成立后,他老人家在国家主席的位子上,心里总是想着老百姓的小日子。是啊,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这就是国家主席的公仆情怀!

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亲和母亲以身作则,回到家乡湖南微服私访,蹲点调查。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接触社员群众和基层干部,深深地体恤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

为此,作者周迅翔实而激情地深入生活,沿着我的父亲和母亲当年在湖南农村调查研究的足迹,脚踏实地,克服困难进行创作。

长篇传记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我的父亲和母亲等革命先辈们深入湖南农村,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展开不平凡的四十四天与人民相濡以沫的光辉历程。

伟人虽然已经远去了,但是,他们留给了我们当今时代的崇高信仰的力量,难道他们不是仍在闪耀着神圣不可替代的光芒吗?这个信仰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就是“天”!

是为序。

刘源

(作者系刘少奇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政委)

后记

古代希腊神话中安泰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说过,也认真读过,至今记忆犹新。英雄安泰力大无比,这力量来源于他的母亲——大地之神盖伊。无论是在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刘少奇同志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人民群众当做大地母亲,是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刘少奇来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历时44天,写下了极其绚丽的篇章。我们可以用“神圣”二字来形容他的使命。

英国作家克莱尔·霍林沃思曾经说过:“刘少奇是一位顽强坚毅,不易动感情的人。他务实、老练而勤奋。”

刘少奇同志的务实、老练、勤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事求是。刘少奇回到家乡湖南农村蹲点调查研究,倾听人民的呼声。

刘少奇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心心相印。他顺应民心,当机立断,解散了公共食堂,将饭碗还给了社员,解决了社员群众到哪里吃饭和怎样吃饭的问题。

其次,群众路线。中国革命是在山沟里起家,然后到大城市,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进而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政权的。从井冈山的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岁月,到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一切的一切,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血肉感情。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如果脱离群众,我们的党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一事无成。

再次,艰苦朴素。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刘少奇记住了这些深刻的教训。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身处和平环境,他都以身作则,模范地执行党的三大作风。下乡调查研究,走到哪儿,就把一个背包带到哪儿。破破烂烂的养猪场,四面来风的大队部,生活设施全无的电话会议室,他摊开背包就可以安家,保持和发扬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人民的利益,是关系到我们党千秋执政大业和根基能否岿然不动的大事。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如果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

我沿着刘少奇同志当年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足迹,在时空的隧道中逆行,那些动人情景依旧历历在目,令人感奋不已。他那种维护党的政策的模范行动,他那种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他那种与群众血肉相连、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他那种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谦虚谨慎的崇高品格,激发我用心创作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

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吸取了当今刘少奇研究中的新成果,采访了刘少奇同志生前的好友和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得到了许多领导和同志的帮助。

刘少奇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十分关心我的创作,将自己珍藏的《刘少奇传》上、下卷,还有他的著作《又是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与新中国》,签名赠给我。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为本书提供了有关照片。

年过古稀的刘桂阳多次在百忙之中热情地接受我的采访,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提供给我做书中的插图。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单位和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错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周迅

初稿2011年03月于花明楼

定稿2012年12月于文华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