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尽头(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尽头》——华语世界最受尊敬的写作者之一,作家唐诺最新散文巨制。作家数年如一日,定时定点到同一家咖啡馆写作,在圈内已成传奇,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直至人的故事,经他道来都别具魅力,台湾作家张瑞芬更称其为“一个心智世界最好的游手好闲者,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学问与心灵的雄辩家,和文字计较了一辈子的人”。

以尽头为坐标,探究此时此地我们的现实处境。十七篇文章,十七个人物,洋洋洒洒四十五万言,作者一次次回到历史现场,捡拾已被遗忘的那些伟大的发现、激动人心的作品,站在历史发展的岔路口,与现实相对照,追问发生了什么,让有可能变成没可能,使曾经有过的消失了,从而令极限没有到来,让无数可能成为一种且唯一一种现实。

随书附赠别册,收录阿城、丰玮、杨照、张瑞芬评论文章,更有朱天文与唐诺的长篇对谈,回顾唐诺二十余年写作生涯,弥足珍贵。

全书由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首版即以精装版面世,设计师精选进口布面,数次实验方才定案,一流的阅读体验,物超所值。

唐诺作品首次在台湾内地同步出版。台湾诚品书店十一月选书推荐。

内容推荐

《尽头》讲述: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尽头》作家唐诺,将萦绕多年的念头付诸笔端,以独有的诗性而思辨的语言,铸成四十五万字的鸿篇巨制。关于远方,关于写作,更关乎我们身处的现实。

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目录

说明

一 温泉乡的尸体露辛娜

二 回布拉格开同学会的伊莱娜

三 特洛伊十年后的海伦

四 画百美图的侠客金蒲孤

五 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

六 摆摊的写字先生卧云居士

七 不那么担忧电视的钱永祥

八 每天都在查禁书的唐诺

九 回忆四十年前柏林童年的本雅明

十 负责发明新病的小说家丰玮

十一 念自己小说给祖母听的林俊颖

十二 那位从纽约找上门来的NBA迷

十三 放弃绘画改用素描和文字的达?芬奇

十四 叛国的六十二岁间谍卡瑟尔

十五 忘了预言金融大风暴的克鲁格曼

十六 在湖水上唱歌跳舞的卡钦那

十七 随西伯利亚寒流入境的蓝仙子

◎ 别册目录

阿城 一株大树,一片树林

丰玮 二楼的坐标系

杨照 这么长的文章,是有道理的

张瑞芬 写字先生唐诺

博学者、聆听者、发想者——朱天文对谈唐诺

试读章节

《告别圆舞曲》很显然是昆德拉较容易看的一部小说,一个封闭性的单一场景,五天时间,八个人,一次死亡或说谋杀。事实上,这部小说顺时间分五个章节,创世记般以“第一天”“第二天”……命名,到第五天因死亡而终结,这几乎已是推理小说的标记——当然,昆德拉这个强烈而且复杂难驯的书写者名字不真的令我们错觉(或期待)自己正读着一本推理小说,但我想,如果书出版时发生了这个那个意外,以至于作者名字被误植为阿加莎·克里斯蒂那会怎么样呢?

我不相信昆德拉不是有意的,你看,故事设定在昆德拉故国某个健康疗养胜地的温泉小镇里,封闭、遗世独立,这是典型到令人生气的谋杀舞台,这种地方在小说里不死人那才叫奇怪;故事的启动开关是一次不恰当的怀孕,疗养院的年轻护士露辛娜坚信这是两个月前的一夜情结果,男方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喇叭手也是乐团领导人克利玛,露辛娜拒绝堕胎息事,而克利玛有着病弱但依然绝美如昔的妻子,他深爱她且自誓要照顾她一辈子,所以被害人(尸体)也第一时间准备好了;接下来,相关人物一一登场如演员上台或说嫌犯指认,每个人都有他脸谱也似的极其安定身份、性格、年纪和他惟一想做成近乎附魔的那件事,有嗅闻出外遇不祥气味追过来的妻子卡米拉,有异想天开一直暗中执行他生育改造世界计划的产科医生斯克雷塔,有妒火中烧像个四处移动炸药的在地年轻情人弗朗齐歇克,有只是路经此地即将去国不返如昆德拉自己的政治犯良心犯雅库布,有雅库布监护超过十年、身世坎坷、脑子远比胸部发育成熟的小女孩奥尔加,此外,疗养院还住着一个钱多得要命、该说优雅得很恶心还是优雅得很残酷的美籍老人富豪伯特莱夫(我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担任推理小说编辑的老日子,正负责写着某本书的封底诱惑文字),可能的凶手也全数就位了;事实上,凶器一直就在我们眼前晃着,昆德拉不断特写它,这是一颗剧毒药片,泛着淡蓝光辉,拥有者是政治犯雅库布,配药人是医生斯克雷塔:“我拥有这颗药已经有十五年以上。我在狱中待了一年之后学到一件事:一个囚犯至少需要有这种把握——那就是,他主宰自己的死亡,能够选择死亡的时间和方式。当你有了这种把握后,你就几乎能够忍受一切。你始终确知,你有力量在自己所选择的时间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个国家之中,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这种需要。除此而外,我认为这是一种原则。我认为,每一个人一旦成年之后,就应该拥有一颗毒药,并且要举行隆重的赠与毒药典礼。这并不是为了引诱人们自杀,相反的,是要让他们生活得比较平静,比较安全,让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把握,即他们是自己生命和死亡的主人。”

这使我想起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读了《呼啸山庄》后写给朋友信中的精彩话语:“事情发生在地狱,但不知为什么全都是英国地名。”——当我们活着的地方是监狱,或是地狱,这样的一颗药片便成为一把钥匙,我们随时可跟自己说够了开门离去。

用死亡来保护生命,博尔赫斯也有相似的想法,他没药片,但他用跟自己约定自杀来替代(“如果××事没改善,两个月后我就自杀。”云云),一种唯心的剧毒药片,博尔赫斯说做成这个约定总让他精神振奋,不惧陷入更糟的未来,也再没有超过忍受极限的未来。现实之中,我认识的人惟一拥有药片的是一位旅居纽约的前辈作家,他也是半生紧紧携带着如同某个有实体有重量的生命信念,更像陪着他水里来火星去的守护神,只是他认为我当时还太年轻,拒绝了我的请求,我是没敢像昆德拉(或只是雅库布)说的主张人人该有~颗,但我确实觉得自己应该拥有。

好,谋杀开始,人们天南地北来到此地;谋杀完成,大家一一握手道别各奔西东,让时间恢复流动,让生命重拾它们原先的路径暨其样态继续不回头前行——

谁杀了露辛娜呢?

8-1=7,这七个人里,究竟谁杀了露辛娜?总有人得负责当凶手的;还是说,我们不该这么快把这个1(露辛娜自己)给减掉,如果你推理小说看得够多,已成为某种风声鹤唳型的读者了,你一定不会那么快排除露辛娜自己动手的可能,她可能只是自杀,也可能会谋杀了自己,为着某个更恶毒更复仇天使式的企图。

很神经是吧?的确是但没办法,生活里通常我们不会这样,只有我们读着某部小说时、如踩进了某种小说陷阱时才不由自主这样。依博尔赫斯,是爱伦·坡创造了推理读者,亦即创造出这样接受暗示读小说的我们。

P2-4

序言

尽头,这次这个书名倒是我自己取的,没有麻烦任何人,惟实际的内容绝没有此一书名显示的这么“巨大”,当然更不会像看起来这么悲伤这么抒情。

不是所谓的全书主题,这只是这两年半书写时间里自始至终徘徊脑中不去的有用概念,我以为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不管当下想的写的是什么,如同一种根本的意识,一种时时处处的自我提醒,因此,我特别记下它来。写上一本《世间的名字》当时,我一直想着的是“极限”,太阳会烧完自己,小说会哪天写完它的全部,各种自然的以及人的事物各自能做的和做不到的边界究竟何在,包括其空间的(何处)和时间的(何时)边界,凡此种种——但《世间的名字》末尾,我开始自省到自己的不自量力部分,事物极限的思索,其实应该由更专业的人来想来说才是,其中的潜力潜质、其中隐藏的诸多犹有可能,最终只有在日复一日专注如只此一途的实践中才(被迫)有所发现,或者说有所发明。我自己称此为希望,一处一处具体的、确确实实的希望。

另一面,极限的思索可能也是个太“奢侈”的思索,其实我们通常等不到它到来,也就无须忧虑它。也因此,这样的思索结果远比想象的要干净透明,不仅不可惧不威吓,甚至还太过美好;相对于我们现实人生,你不是感觉被无情截断,而是居然还延长延伸出去,不是少掉了,而是多出来——很快的,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的思索只一两个大步就越过了眼前的实然世界,进入到本来有可能发生但实际上尚未发生、不会发生的这“一截”多出来的世界之中。更多时候,再触到我们的并不是它的终归有限,而是它果然“美好得不像是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听到“你属于我所热爱的那个世界”这句话当场热泪盈眶,我相信,那一刻因此被叫唤出来、让人以为置身其中的,就是这一截多出来的世界。

极限的思索,让人晓得自己其实可以更好。

惟极限不会到来,事物总是在用尽自身可能之前、之很前就提前抵达尽头,这是因为现实世界同时会有很多事发生,先一步打断它中止它替换它并遗忘它。比方,民主政治本来还可以再好一些再睿智一些就像小密尔讲的那样,但实际上有另外更大的力量拉扯下它限制住它;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至今仍未用尽自身全部可能,但昆德拉指出来它实际上走向另一种发展(成为一种令人变笨的东西),以至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的这一道历史已提前殒没了,凡此。极限的思索让我们箭一样射向远方,但注视它实际上的力竭停止之处,转而追究它“本来可以发生却为什么没发生”、“已堪堪发生却退回去复归不会发生”,则让我们老老实实落回此时此地来,这比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实然世界的确实停止之处,我称之为尽头。在这里,一次一次的,最终,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的种种真实处境。

书写工作,我仍很偶尔会想起年轻,还“无法进入到这个世界”(昆德拉语)的时日,当时,现在想来不知从何而生的空气中仿佛有个神奇的允诺,好像这是个接近无所不能、或至少足够自由轻灵到可以一再穿透各种界线、时间界线、空间界线乃至于人生死界线的太好东西,也许曾经、或本来可以这样没错。多年之后,我渐渐相信并且认定,在原来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实然世界之中,书写仍有这样一件事可以做而且得做,接近一种责任,那就是——此时此地,书写者至少得奋力地说出人的当下处境、他自身的处境。世纪交迭,万事发生,惟这一刻我们站在哪里,记得什么,看着什么,知道些什么,意识着什么,犹期盼什么。仔细看,这其实是书写时间长河中一代一代的连续工作,所以说像是个不懈的责任。

这本书,我麻烦了我的好友诗人初安民为我写序,从《文字的故事》以来这已十年以上时间,除了朱天文朱天心,他是始终在场、冷眼看着而且一直以各种必要方式协助我的人,没有他我大概还是会写,只是很难想象会是个什么光景,我于是用这样让他麻烦、让他困扰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激,并纪念这一段逝去时光。但悲伤的是,十月里安民的母亲以八十五之龄溘然长逝,这当然比这篇序文重大,所以安民的序也只能留到我的下一本书。初安民把他几十年的生命时间多用在文学编辑工作上,我们都一起来到这个年岁了,时间所剩不多,未尽之志一堆,我仍然希望他回来认真地书写,像个诗人、像他本来应该的那样子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