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上脚向前》编著者蔡娜。
《心向上,脚向前》是一本写给即将步入职场或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书,作者蔡娜用真诚的笔触分享了一次台湾之旅带给她的改变——她曾经因为梦想遭遇挫折,家人的反对、职业瓶颈,这一切使她的青春过早地背负了沉重的意义。在台湾,一路上的风景和人文不断地冲击着她,也促使她直面自己的过去和问题。终于,她带着对这四个问题完美的答案回到了原本的起点,也收获了意外的职业惊喜。最重要的是,这一次旅行并不只解决了她因为青春产生的痛楚,还为她打开人生更大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向上,脚向前》并不只是蔡娜个人的经历,更是这个时代每个年轻人的故事,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汲取向上的力量。
《心向上脚向前》编著者蔡娜。
《心向上脚向前》内容提要:毕业三年、初入职场,正是年轻人容易迷失在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时间。
蔡娜也曾是这样一个迷茫的女孩,职业瓶颈、家庭反对,给她的青春写下了过于沉重的注脚。
一次意外的台湾之旅成为她突破瓶颈的出口。旅途中的她,步伐一寸寸渐远,内心却一步步走近最真实的自己——
什么该坚持?
什么不该被忽视?
梦想面前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该不该信仰年轻,在与现实较劲儿中成长?
出发前她只看到“最糟的自己”,回来后却发现了“最好的自己”。
她的青春是一场与现实的较量。
她的心中还有梦想,还在咬牙与现实较劲儿。
这是她的故事,还是你的挣扎?
第一章 还记得久违的梦想吗?
楔子
从钢琴师到公关 --敢不敢放弃舒适,从零再来?
多么痛的领悟 --无力的青春
没有人能扼杀你的成长
梦想不只是用来挂在墙上 --台湾梦起航
第二章 敢不敢站起来,将失败重新“洗牌”?
台湾初印象,我们中国本就该有的样子
走好人生下坡路,枯木逢春的宝藏岩艺术村
眷村的岁月财,用心走过的人生没有弯路
第三章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到底什么该坚持?
淡水有“大志 “,改变世界的愚人精神
朱铭美术馆,宁可这样笨拙地生活
雕塑人生赋予的独特地貌,野柳的奇石海岸
阳明山采海芋,总有些人生和主流无关
拼独特而不是拼优秀,特立独行的台湾小镇 --猫村、九份
第四章 被忽视的生活美学,生活真的在别处?
去地铁站看展览?台湾创意的不经意之美
把日子过成段子,在创意小店邂逅理想生活
幸福之平淡,老市场里的生活美学
会开花的莲花羹,食养山房的创意料理
一见倾心法蓝瓷,不是文艺青年而是文化底蕴
去菜市场看艺术!忠信市场的生活美学
第五章 反对?失败?不确定的未来?你到底在害怕些什么?
让天性自由,台中高美湿地也有主张
挣钱不是
第一位?南投桃米生态村
《赛德克巴莱》之后,一位赛德克老艺人的坚持
都市修行阿里山,成长路上”孩子你慢慢来“
被时代遗忘也要默默生长,百年涅槃的安平树屋
第六章 该不该信仰年轻,在与现实较劲中成长 ?
垦丁,将过去留在宝岛之南
太平洋上的神秘小岛,兰屿单车环岛间的孤独对话
花莲漂流木的哲思,在漫天反对中缔造改变
宜兰是座博物馆,《传家》中的齐家之道
“悦日人 “的红房子,生命的本质是创造
穿越一甲子的明星咖啡馆,现实究竟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第七章 青春是一场与现实的较量?
突破职业瓶颈,找到最糟也最棒的自己
梦想是良药还是毒药?
青春是一场与现实的较量,改变一生的人生四问
附 这是一群人的故事
后记 让现实为梦想让路
第一章
还记得久违的梦想吗?
楔子:
你可能知道索尼在2010年推出了它的首款微单反相机,你可能知道它在上市之初就被不断争抢导致多次断货。那是个划时代的产品,它的出现真正拉开了由卡片相机到微单反相机的时代序幕。从那时候开始,在丽江在西藏,在新马泰在欧洲,越来越多的游客和驴友拿着各色微单“咔”下一段段迷人的风景,记录下每个人的美丽回忆。
但是没有人知道在索尼首款微单背后,那段湮没在岁月里的我们的故事。人们往往只记得每个大时代的光辉。然而当你穿越回历史,拨开被时间过滤的迷雾,就会发现,每每闪光的竟是那些时代背后的小人物的故事。
或温暖,或让人落泪,但都是那么真实……
2010年,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虽然当时已经22岁。都说童年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最深,因为那时我们都是一张白纸,任由这个世界在此泼墨。碰到好人或许就是阳光明媚;遇人不淑,可能从此画风阴郁。从大学生到职场其实是人生的第二个童年,因为我们对职场和社会同样一无所知。有太多人在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前迷失了自我,背负着房子车子孩子这些新“三座大山”,多年后或看着《老男孩》为曾经的梦想老泪纵横,或与儿时的哥们儿一醉解千愁,碰杯间却全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所以我有多么感恩,在最迷茫的时刻,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轨迹的他们。我就是这样一个被他们一手带大的职场小朋友。实习第一年,我的运气好到自己都不敢相信。有时我也觉得这一切发生得那么恍惚、那么不真实。但当后来每次和前同事吃饭时,看着从小到大从来不肯碰粥的一个人,现在因为配合我的饮食习惯而改变,而且喝得那么自然。我就知道,这一切那么真实地发生过……
从钢琴师到公关——敢不敢放弃舒适,从零再来?
北京的一条街就把我的前20年走完了——小学离家步行5分钟,初中10分钟,高中15分钟,连大学都在家附近,世界仿佛就只有这么大。
我从小就是按照这种主流方式长大的,大学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还未踏入职场,因从小受诸如《杜拉拉升职记》之类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对职场的黑暗产生了强烈的反感。那时候,我唯一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成为一名酒店钢琴师,每天只需要身着优雅的晚礼服在大堂弹奏两小时优美的乐曲,就能享受和外企一样的高薪。这份工作几乎干净得与世隔绝,没有斗争、没有枯燥的工作内容,只有高雅的艺术追求,每天出入五星级酒店,还有大把的休闲时间。
我承认,那时候我真的只想逃避社会,躲在钢琴营造的象牙塔里自我陶醉。对未来的未知、恐惧、无限的不安驱使当时的我向往一份安逸的工作。于是我开始疯狂地练琴,一年多的时间,我坐上了酒店大堂的琴凳。如果你问我,当你付出千辛万苦,终于实现梦想是什么感受?是兴奋吗?是自豪吗?不,当新鲜过后,我慢慢开始思考,这份舒适和安逸似乎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看看自己,我才19岁,正是可以疯、可以傻、可以不断试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体会失败的时候。那时候我在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一本改变了我价值观的书。村上29岁之前一直在开酒吧,见过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后来他开始写小说。他的人生是由“开”到“闭”的。我想我是否也可以这样,先别否定外面的世界,哪怕只是去经历一下、去走一遭也好:成功了,是精彩;失败了,也是经历。
于是,被禁锢了20年的我第一次怯生生地萌发想看看这个世界的念头。我反复跟自己说,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我开始考虑放弃钢琴师的工作,走出这份纯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似很小很小的一步,对于当时自闭的我而言,却是很大很大的第一步。温水青蛙毕竟还是大多数,能够鼓起勇气放弃一切,不管结局怎样,至少我尝试过。这样的青春才不会遗憾,这样的青春才叫青春。
清楚方向后我又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迈出第一步,从学生迈入公司的门槛?我面临和所有人一样的尴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经济专业,想做公关,却没有专业优势。更糟糕的是大学四年沉迷练琴,完全没有相关实习经历。起初我只是想怎么能多接触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人,于是在搜索了解行业信息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两家知名行业网站——17pr和中国公关网。他们提供付费的讲座,我顿时眼前一亮—机会来了。但由于费用很贵,一节课就要几百元,学生很难负担。于是我打电话过去问是否能用为网站工作,比如维护论坛以换取听课的机会。网站工作人员被我打动了,给了我这个机会。于是,我第一次坐在了全部是公关人的讲堂里,在那里,我是唯一的学生。在这里,我开始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什么都不懂的我向大家虚心请教。意外的是,真的有人被我这份用心打动,递给我名片,说我可以去他们公司实习。
这样大约两个月后,我开始面试一些公关公司。那时候我的英文也不是特别好,但是一直想进入自己最喜欢的××公关。在HR的压力面试下,我表现得不是很好。经过HR、项目组分别面试后,当HR告诉我“你下周一可以过来上班”时,我问HR,为什么录用我?我自知英文不好且没有实习经历等劣势。HR只说了一句话:“听了你去给公关网当版主换取听讲座的机会这些事,我觉得你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让我通过面试的居然是我这份用心和对行业的真正热爱!热爱是你发自内心地想去行动,这种行动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被感染的当然包括HR。 从钢琴师到公关,我只是赢在用心。原来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家庭、财力、容貌等,而是取决于我们到底有多渴望去做一件事。如果你真的疯了似的渴望,那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用心思考如何着手、如何拼出一条血路。
虽然拿到人生的第一份offer,但四年沉溺钢琴的我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初入职场连最基本的office软件都不会,很影响工作效率。这时,我碰到了人生第一个领导,Karen。她细心地教导我,牺牲自己下班的时间帮我补课,她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职场也可以这样温暖。是她告诉我,作为下级,应该具备的观念是要帮上级去分担。本着这点教诲,同时也感谢她对我的好,我工作处处用心,将小事也尽量做到超出别人的预期。实习两周时,Karen让我核对两张表格,一张是预计将样机送给媒体评测的计划表,一张是目前的完成情况,只说把两张表核对一下。
原本很无聊的工作,在做之前我先停下来思考,根据计划核对已执行情况,那估计是要检查未执行的事宜然后去执行。由于当时媒体沟通部分也由我负责,我将表格核对好后,将剩下没有执行的媒体记者全部联系了一遍,根据媒体的选题时间与我们库里的样机情况制订了一张评测计划。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交作业时,K愣了一下,然后她说:“好,以后这个项目就交给你来做。”做前先想清楚这件事的原因、目的,然后对症下药便能超出别人预期,而当你超出老板的预期时,老板回报你的也一定超出你的预期,无论是机会还是薪水。而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我一些类似这样的举动,被Karen在清华念MBA的老公评价为“这个小孩将来不是成大事,就是成为一个大坏人”。
后来我又遇到了Tif,一个彻底改变我公关生涯的贵人。当时我业务基础很差,被公司否定,是Tif在公司想让我离开的时候帮我争取了留下的机会。有一次Tif跟我说:“虽然我不知道还能保你多久,但是我会尽我所能让你这段时间多学到东西。”他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一个周日的下午,开车带我到公司,在黑板上手把手地教我写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公关策划案。当时我们在做索尼的首款微单反相机,内部代码GP。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写了一整天方案,写到了夜里十一点,当看到每个阶段的传播脉络都连成了一条线,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这个产品让我领悟了如何做方案,而不是生硬地去套模板,也让我彻底爱上了公关这个行业,让我有幸在入行之初就看到了它的价值。后来我的效率逐渐跟上了,创意等特质也开始发挥出来,直到有一天Tif跟我说:“你出师了。”现在我的名片上赫然印着英文名字“GPCai”,以此来纪念这难忘的公关第一课。
这一年的历练带给我很大的提升,当毕业后我自信满满地迈出公关第一步时,没想到等待我的,却是两年痛苦、漫长的蛰伏。
多么痛的领悟——无力的青春 很多北漂一族在踏出校门的那一刻一定都是信心满满的,憧憬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但社会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往往是如此残酷,蔡康永说过:“就是要有经得起梦想被打碎的能力!要不断有想法产生,然后在与现实的碰撞里,被打击、调整,才会真正达成些什么。碰了就碎、碎了就没的,那是泡沫,不是人生。”
但是,只有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才懂得,二十三四岁,那是多么痛的领悟。
经过一年的快速成长,坚定了对公关的追求,带着内心强烈的对成长的渴望,我来到了一家行业内大型公司,等待我的却是两年的打杂,工作内容价值有限、视野局限。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年底,组里所有人一起开年度总结会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没收到会议邀请,看着大家都走进会议室入座后,我站在门外偷偷地哭了。后来的两年内,我很多的工作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公关价值。一个不写新闻稿、不与媒体沟通、不写传播策划、不想创意推广方案、不管控项目、不全程参与大型发布会的策划与执行的公关,还是公关吗?
从之前小公司的全面到大公司的细分,我非常不适应。那时候我感觉被框得死死的,工作前几年,是我们可以最不计现实问题,不过多考虑工资、福利,全力去奋斗的时候。我如此渴望成长与视野的开拓,却深深体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
那时候,我经常听着卡朋特的《YesterdayOnceMore》回忆实习的日子,那段连加班也开心的时光,因为成长得很快速,做着有价值的工作,有一群我视如家人的工作伙伴,他们待人的方式,让我有幸在入行之初就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价值。
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一书中的女主角,从小在富裕的家庭长大,有着很好的教育。后半生一直生活在“文革”痛苦中的她,凭借前半生奠定下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蜂窝煤炉子也能烤出地道的法式蛋糕。在人之初奠定的人生基调,会影响你的一生。
职场起范儿要起正!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亦然。第一个领导非常重要,不仅因为他真正教了你工作技能、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带给你升迁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整个人传达给你的职场价值观和职场态度会影响你的一生。就好像学钢琴,入门的时候学歪了,以后就很难“改邪归正”。
在我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遇到了几位非常好的领导。这些“人之初”奠定的基调,影响了我一生的价值观。让我在以后的不如意中有了可以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和方向。那两年绝望的公关岁月,我就靠着这些正能量一天一天撑了下来,我只能不断告诉自己现在的经历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全部,是他们让我坚信公关有价值和美好的一面。
真实的职场,并不像我们在《杜拉拉升职记》里看到的那样大起大落。那年我们二十三四岁,就像关喆在2012年火爆一夏的《中国好声音》中,撕心裂肺地唱道:
那是,多么痛的领悟!
没有人能扼杀你的成长
青春是不是就是这种用尽全力追寻后,面对现实的无力感?
我和所有人一样,哭过,没完没了地抱怨过。为什么,我热爱公关只比别人多,我努力得只比别人多,面对成长的瓶颈,我却如此无力?
哭一次,就该坚强一次。我看看自己,文笔略被认可,于是开始给杂志写文章写专题去锻炼写作,通过写作与媒体接触、学习沟通。同时我也看到有很多和我一样对这个行业迷茫的孩子,有的朋友因为实习第一年遇人不淑而完全变了个人,有的人因为不堪忍受这些没有价值的琐事而离开了这个行业。而这几年做公益活动志愿者也让我看到大众对这个行业的误解,我记得有个朋友说有一次去做志愿演讲,上来说自己是做公关行业的后,台下一片哗然:“怎么做这个的都来演讲啊?”
于是,处于人生低谷的我连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好就开始管起了“闲事”:我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公关树,我在大学开办讲座,邀请业内资深前辈分享公关行业真实情况和行业价值,带着感恩的心态把当年前辈们对我的无私帮助带给更多人。一个学期内,我们邀请了外企总监及行业内的创意专家等资深前辈,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举办讲座,很多讲座都爆满,甚至有学生站在门外听完整场讲座。
那一年,为了挤出时间做公益,我虽然家在北京也特意在公司附近租了个400元的筒子楼。经常因工作的压抑而难过得下班后偷偷掉眼泪,哭过后洗把脸开始做公关树的事直到深夜,写组织规划、写讲座邀请函、写公益咨询文件,然后深夜十一点半离开公司步行回狭小的房子。为了省钱,我租的房子让人有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废墟般破旧的楼道每每让我深夜独自一人爬楼时都非常害怕,有时候稍不注意就会踩到邻居宠物的粪便。我总是跟自己调侃说,如果有一天我走出了这段低谷,一定是走了“狗屎运”的缘故。
毕业的前几年,我们可能被看不起,被忽视,被局限在“表哥表妹”等无趣的工作内容中渐渐质疑自己的能力,被复杂的办公室政治搞得头晕脑涨。但是没有人会听你被职位、被制度内容所限造成的能力与视野局限。工作往往要求我们以超越实际年龄的经验和视角去处理问题,我们遇到的是需要掌控超越自己年龄、阅历、经验的客户与工作内容,我们只能选择“用前进,证明自己没放弃”。
不能写新闻稿,那就自己给媒体写文章、写专题;不能联系媒体,那就通过投稿、做公益去学习如何与媒体沟通;不能管理项目,那干脆自己做一个组织,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模式、整合资源与项目推进……我们所有人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它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现实中,打开希望的窗户的人只能是我们自己。
有人说,生活有时候很像打拳击,当你在擂台上左眼被打得完全睁不开的时候,你的右眼还得睁得大大的。如果多年后为23岁的自己写一篇文章,我会写《没有人能扼杀你的成长》。
梦想不只是用来挂在墙上——台湾梦起航
2012年的3月,失落中我从网上看到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在征集30组旅游达人赴台个人游的消息,蓦地想起台湾电影《练习曲》中的一句话:
20岁的时候就是要做些80岁时回想起来都不后悔的事!
这是我尘封已久的台湾梦的开始,四年前看的这部电影使得去台湾环岛成为我的梦想。但是我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只是将这个梦想挂在墙上,然后和所有“80后”一样,毕业、工作,深深感受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无奈,无奈到已经快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
工作三年,正是大多数毕业不久的“80后”集体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时候。这一刻,我很需要完成我的台湾梦,来向自己证明:我还年轻,还可以不顾一切现实地继续追寻梦想。也向其他人证明:被视为不用担心买车买房这些现实问题的北京小孩,不是只想在父母的庇护下混生活——北京身份,应该是我们更加努力的理由。
因此,虽然身边朋友都说这种网上报名的成功希望非常渺茫,但是我仍然决定参加比赛。认真研究了下比赛规则,我判断比赛需要达人提交有创意的路线,并且要有一定的主题性。个人的图文能力也很重要,能够回来提交优质作业,同时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让更多的大陆朋友认识台湾。
对于台湾,我一直有着深深的热爱,相比风光与美食,在我眼中,台湾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文化创意及温热的人情味。在台湾既能体验现代事物,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我选择了文创线作为主题,最后我的参赛主题为“捷运游台北,搭乘一趟文化创意快线”,并且除了提交比赛报名资料,还用心准备了一个详细的策划案。
2012年4月11日,选拔名单公布。当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梦想,实现了!两年了,那种久违的感觉重新涌上心头。
因此,这趟台湾行之于我,不仅仅是一次看看风景、享受美食的旅游观光。心怀对台湾的文化创意的憧憬,揣着对梦想的追寻,我就这么出发了。按照自己多年累积的对台湾的理解,踏出一条文化创意之旅。
一个女生,一个背包,一颗坚定的梦想心。 当飞机落地台北的那一刻,我抑制不住地哭了。梦想成真的感觉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意义,不言而喻。
ICanDoIt!我知道,我可以。
P3-P18
亲爱的蔡娜:
初读了你发来的书稿样章和介绍,引发我一些想法,梳理了一下,跟你聊聊。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书稿介绍中,你说:“这是一本首度以旅行到底如何改变了人生切入,讲述一场破‘瓶’而出的旅行,一本讲述如何突破人生瓶颈的书,一个旅行中人生格局不断被拉大最终做出改变命运决定的真实故事。旅行+励志+人生哲思,一本旅行版《心灵鸡汤》。”
依我对你的了解,加上对你这部书稿的初步阅读,我想此书的内容定位与市场定位是否可以再细小些、精准些?它是否描述的是蔡娜这样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在工作三年这样一个成长阶段,30天台湾旅行带给她的确实的人生改变?它的目标读者或许应该是正遭遇人生瓶颈、渴望突破而不得其门的年轻人,比如正在即将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社会新鲜人。
如果定位于“一本旅行版《心灵鸡汤》”,是不是把这本书给降格了?市面上很多励志书似乎都有这样一个毛病:把读者当傻瓜,总是在那里喃喃自语讲一些空洞的励志话,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具体的细节作支撑,读者如果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书中的‘‘金玉良言”,是作者最想要的。显然,这样的书讲的都是一些皮相之物,无法深入,无法延展,没有生命。而你的这本书有你独有的所遇、所见、所思、所行,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感、有思考,恰恰这些才是此书之所以应该被书写和出版的理由,进而才是真正可以打动读者、对别人有帮助的关键所在吧。
比起通常我们看到的旅行书、励志书、哲理书,这是否更应该是蔡娜的一本生命之书?纪录片《乘着光影旅行》里有这样一段旁自:
时间赋予了生命意义
时间放在什么地方
就得着什么生命
如果我是读者,我特别想读到的是:蔡娜的30天台湾旅行,遇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做了什么,她怎么遇到的,看到的,感受的,思考的,做的,以及为什么她能遇到,看到,感受到,思考到,做到。一句话,30天的台湾旅行让你得着的“唯我独有”的生命是什么。是的,究其实,“唯我独有”才是你最宝贵的,才是作为读者我特别想读到的。
你的这本书,对于正遭遇人生瓶颈、渴望突破而不得其门的年轻人的最大价值,也许不在于授之于“鱼”(知识),也不在于授之于“渔”(方法),而可能在于让人家看清你是如何改变的,启发大家思考和做出自己的改变。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太迫切想去寻找和得到解决答案,很少先来质疑一番遇到的问题,辨识一下问题的真伪,挖掘一下问题背后的问题(QBQ,QuestionBehindQuestion)。只想“如何”,不想“为何”。记得好像在哪本书上我读到大概这样一段话:
鸟为什么会飞?从KnowHow的角度,因为鸟有一对翅膀.全
身覆盖光滑羽毛降低空气阻力,加上从小练习飞行。但为何,一只鸡
学会这些KnowHow成功心法,却怎么努力还是飞不起来呢?因为。
能不能飞的关键,还有KnowHow背后的KnowWhy思考:鸟的骨
头中空,里面有空气,所以身体得以轻盈;鸟也没有膀胱,产生的排
泄物随时排出体外,不会给身体增加额外负担。
在我的想象里,你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有细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独特生命之书,而不是一本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无法引人思考的热血之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你写了“自我介绍”,但还不够独特,对自我挖掘得还不够深入。记得我在那次文案工作坊上专讲过‘‘自我介绍’’这一课,你可以再拿出来看看。为什么“自我介绍”的撰写被我看得如此之重呢?因为,“一切皆是自我的延伸”,不论你的工作、事业、恋爱、婚姻,都是基于你这样一个人而延伸出去的,换句话说,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就会怎样选择与经营你的工作、事业、恋爱与婚姻。
为什么你去台湾旅行30天就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而很多人去过台湾或许更长时间却没有多大的改变?关键之关键,是你的内在(“唯我独有”的那个东西)在起着真正的作用,去台湾旅行30天只是外缘(不是不重要,也很重要,但不是本质)。蔡娜是怎样一个人,她如何及为何会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未来她还有哪些可能性,可能才是读者真正关心的吧,是这些自然造就出这本书本有的样子,“书也是自我的延伸”。
写作还可以再精进的地方在哪里?
我欣赏你这样写——
我看看自己这两年,不要生活地工作,疯狂加班到推掉无数朋友邀约,没时间逛街,连看电影都是为了看看其他厂商是如何做植入营销的。自己搬出来住,偶尔才回去和父母吃饭,原本喜欢从小让我踩背的父亲最近自己按摩,无意间说:“不能太依赖你。”我跟母亲关系一直不好,有一次在家吃饭时,她说:“你回来了,就像个家了。”那晚我没说话,只记得强咽下的饭味道成成的一他们希望你好好的,而要“好好的”又几乎一定是很少陪在他们身边。年轻的我们,往往很少注意到身后的他们,我们的目光总是急切地投向前方,当我们为生活而疲于奔命时,生活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我不欣赏你那样写——
即使在人生的谷底,也要微笑,不放弃去努力,要用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有一天你一定会看到那些书本上、网络上充斥的励志故事究竞是如何活生生地在你自己身上发生的。你会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谷底,几年后你一定会对自己说,哇,这真的比看一场《当幸福来敲门》式的励志电影要过瘾得多!
前者,是你所见所感的自然流露,细节中蕴含了情感,有节制,不滥情,所以能打动人,引人反思,而不是强迫别人无端端地接受你的个人抒发。
后者,“即使……也要……不放弃……要用心”类似这样的句式,我们看到的还少吗?它背后透露的是作者对问题的挖掘处于隔靴搔痒的层次,而且还想霸道地让读者不假思索地接受自己轻易抛出的“浅道理”,在人家读者看来,既无趣也无益。
《读库》主编六哥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我摘出可能对你有启发的几段:
我们对《读库》的稿件内容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要的是充满热
忱的精读,独出机杼的发现,耗尽心血的串联,哪怕只是些边角余料。
这个方针一百年不动摇。
如果您的文章中定语太多,或是结论评价类的形容词太多.则不
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我们只希望你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至于它在
你心中泛起的涟漪,希望能通过你的记录和传递,荡漾到读者心中,而描述涟漪本身,是我们不需要的。
如果你的文章试图以小见大,或直接以大见大,以探讨人生终极问题和家国大计为己任,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极度的细部展示。
如果你试图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读库》中受人好评的文章,基本没有读者会说“这个作者太有才了”。我们想展示的,是才华的另一面:老老实实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认认真真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琢磨个底儿掉,切切实实尊重读者的习惯和判断。
“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我们最需要这样的稿件。希望您将投稿的目光投向《读库》时,想的不是“我要写一篇好文章”,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记下来”。当动笔的时候,你心里有着一定的谦卑和热忱。庶几可矣。
这两天,我们可以约着见一次面,再细聊一下。你的这本书是一块璞玉,值得好好打磨。
我也曾经无数次地怀疑过自己,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真的能出一本书吗?所以这一路上有太多太多要感谢的人。
我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陈雅萍前辈是在微博上认识的,一条140字的微博让她对我说:“我喜欢你的文字风格,回来后来上我的节目吧。”没想我们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缘。台湾行回来后,因为要提交“参赛”作业,我也开始写台湾系列作品,把那些深刻震撼我的台湾故事传达给更多人。在那段低落的时光里,雅萍姐对我说:“永远不要放弃你在写作上的才华。”如果不是雅萍姐,我可能不会拿起笔。
后来,我的作品在大陆及台湾的报纸、网站、广播及电视媒体获得发表。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朋友跟我说:“你的视角非常独特。”有网友开始留言说喜欢我的作品,台湾朋友跟我说:“感谢你让我们开始审视那些原本已习以为常的事物,你甚至去了我们本地人都容易忽略的地方。”大陆朋友则说:“看了这么多关于台湾的文字,只有你的东西让我决定慢下来去体会台湾。你的作品,温馨而又有深刻的感悟。”网友的这些反馈这让我渐渐明确了自己温暖而深刻的文风。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越是难过就越要“发声”,就像路边被遗弃的野猫只有不停地叫喊才能获得被救的可能。Ifyourlifesucks,singsucks!
2013年春节前,我出版界的一位朋友,三此书房的创始人胡伟老师邀请不同的朋友举办了一场主题为“2013年我想做的事”的小聚。在这场小聚上,我说2013年的年度梦想是希望可以把我的故事出版成书,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待我做简介后,大家都说很想看到这样一本书。当天我念了一段书中的文字,胡老师当即要求我回去就把这段触动他的文字发给他,他想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于是在那场小聚后的一个半月内,我开始闭关写作,为一个未知的梦想。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末和整个春节都在国家图书馆中度过,开门就进去,闭馆才出来,然后回家继续写,每天近十个小时的写作非常消耗体力。
开始的时候,我试过按照不同方式去构架这个故事。有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就像市面上所有的游记一样,第一天去了哪里,第二天去了哪里……有的是按照主题顺序,第一章写人文,第二章写创意,第三章写风景……但总是觉得缺点儿什么。在春节期间,有一天我写着写着突然意识到这个故事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台湾之旅对我的改变。有很多人视旅行为一次逃避,出去走走,豁然开朗了后回来,却发现原来人生及工作的问题还在,再次陷入原来的瓶颈。而我,却切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按照这个思路,我重新调整了故事的架构,它由此开始彰显出独特。从刚开始断断续续地去表达到渐渐找到写作的方向,最终在脑中碰撞出了精彩的段子、创意、主题,作品完成时那种筋疲力尽或许就是村上春树说的‘‘业已竭尽全力的满足感”。创作让我在浮世中静下心来,让我倾全力投入,让我有存在感。
二月底,我忐忑地拿着一份故事架构和样张再次向胡老师请教。惊讶于我对梦想的快速行动力之余,他给我的作品写了一封长达3000字的反馈信,其中肯定这个作品的独特性并给予我很多写作建议,让我非常感动。胡老师对于好书与美学都有很深的人文积淀,正是与他的交流让我有幸在写作之初开始了解一个好作品的标准。
三月,我开始跑出版社,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打听不同编辑的联系方式。得到的最多的消息是,这份作品确实很独特,内容也达到了出版的标准,但是你不够有名。有的出版社同意出版,给予的待遇相当于攒出来的滥书。看到一个用心的作品被如此对待,我心中很不是滋味,连有些出版社的编辑朋友都替我不值。我理解出版业以市场为第一导向的现状,却也十分无奈。僵持之际,我问自己,这件事是不是你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