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考古文化/经典文化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李娟//张泽云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们不能从古代的典籍中找到关于史前时代墓葬制度的记载。但是,人类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因此,除了通过考古发掘的手段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代典籍去推测史前时代的墓葬制度。

据经典古籍《周易》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说的是在古代(相对于周代而言),人死去之后,一般用茅草裹尸,然后丢弃在荒野之中,并不挖墓穴,也不祭奠。可见在史前时代的初期,人们对于尸体的处理方式是非常简单的。

我国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感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说,死和生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时光的流逝,死亡的到来是多么令人痛苦啊!由此可见,“事死如生”的观念早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其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二十世纪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掘证明了这一点。

在旧石器时代的中后期,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的尸体被禽兽所食,就开始掩埋尸体,于是,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就出现了。此外,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大多生活在洞穴之中,因此,人们也会将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为墓地。据考古学家们研究,山顶洞人的住所和墓地都处于同一洞穴之中。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之后,旧石器时代结束,新石器时代开始。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墓葬和埋葬形式日益多样,并逐渐呈现出制度化的特点。

一、史前时期的墓

一般来讲,史前时代的墓主要分为五种形式。

1.岩洞墓

岩洞墓,是指将天然洞穴作为墓地。岩洞墓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我国华南的一些地方也采用天然岩洞作为祖先的墓穴。华南地区天然洞穴较多,因此,这一墓葬形式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内就发现了岩洞墓。

2.堆土墓

堆土墓的总体特征是:墓穴是在地面上堆土建造而成。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多河流湖泊,地下水位较浅,人死后埋葬在地下,遗体可能会浸泡在水中,因此,这一形式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堆土墓还可以按照它的结构特征分成两种形式:无圹堆土墓和有圹堆土墓。无圹堆土墓没有明显的墓圹,是直接将尸体放在地上,之后用土掩埋。据考古发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马家滨文化、薛家岗文化、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墓葬,大多没有墓圹,可能就属于无圹堆土墓。而有圹堆土墓、则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之后再在上面挖掘墓穴。这一形式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3.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才出现的,同时,它也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墓形。这一形式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一些地区也有发现。竖穴土坑墓是从地面上垂直下挖形成的,其形状多样,一般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其中,长方形的墓穴最为常见。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大多比较浅,仅仅能够容纳尸体,一般长2米左右,宽1米左右,深度则大多在2米以内。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较大规模的竖穴土坑墓开始出现。

4.土洞墓

土洞墓最早出现并流行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在死者去世将要下葬的时候,人们首先挖一竖穴式的土坑,之后再在坑底部的一侧挖一个横着的墓穴,这便是土洞墓。这一墓穴形式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墓葬中,考古学家们发现387座带有墓道的“凸”字形墓。在这种墓的墓道和墓室之间,通常会有成排的木棍或木板,起到封闭的作用。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墓穴形式可能是人们仿照窑洞式住房为死者营造的阴宅。因此,伴随着这一墓穴形式的出现,我国“事死如生”的葬俗特征也基本形成。

5.积石墓  所谓积石墓,是指一种用天然风裂石块,采用一定封顶方法在地面上砌壁建筑而成的墓室。这一墓穴形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一般来讲,这类墓大多分布在山梁上,或者是高坡上,墓穴内埋葬的人数在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之间。积石墓的流传时间非常漫长,从史前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大多采用这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的墓穴埋葬亲人。

二、史前时期的埋葬方式

我国史前时期的埋葬方式主要有两种:土葬和火葬。不过,在绝大多数地区,在绝大部分时间,土葬都是人们采用的最为普遍的埋葬方式。即便是土葬,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其埋葬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分为以下两种:

1.按照埋葬人数分类

考古学家按照墓穴中埋葬人数的多少,将埋葬方式分为单人葬和合葬两大类。所谓单人葬,指一座墓穴中仅仅埋葬一个人。在史前时代,绝大多数时间和地域之内,单人葬通常是最主要的埋葬方式。而合葬则是指同一墓穴中埋葬的人数在2人或者2人以上。这一时期,合葬墓埋葬的人数少则2到3人,多则可达数十人。

2.按照埋葬次数分类

按照人们对尸骨的埋葬次数,埋葬方式又可以分为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方式。一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一次性处理的埋葬方式。它是我国史前时期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在全国各地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二次葬是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2次或2次以上处理的埋葬方式。二次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二次葬可能反映了下面三种葬俗:迁葬、洗骨葬和再次葬。

迁葬:在史前时期,当一个氏族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迁往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已经死去并下葬的亲人能团聚而进行异地迁葬。在陕西南郑龙岗寺的墓地中,考古发现了423座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墓葬。其中,有23座是单人二次葬墓,有8座是多人二次合葬墓。

洗骨葬:据《梁书·顾宪之传》记载,衡阳地区有这样一种风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亡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当地的山民生病之后,大家认为这是已经死去的人的鬼魂在作怪,想要治病,就要挖开墓穴,去除棺木,将已经干枯的遗骨取出来,用水清洗,这样就能使活人免遭死者鬼魂的缠绕,从而逢凶化吉。将埋葬多年的尸骨取出来,用清水洗干净之后再次下葬,这便是洗骨葬。

再次葬:据《墨子·节葬》记载;“楚之南有炎人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孝子。”楚地的南边,有一个国家叫做炎人国,那里的人们在亲人死去之后,都会将遗体停放,等到肉体腐烂之后,再将尸骨下葬。这样做的人便会得到孝顺的好名声。采用这种埋葬方式的人们大多有这样一种观念:人的血和肉是属于尘世的,死去后,一定要等到肉体腐烂才可以下葬,否则死者不能进入鬼魂世界。人死后,等待肉体腐烂再埋葬尸骨的做法便是再次葬。

三、史前时期的尸体放置方式

按照尸体在墓葬中的放置方式,考古学家们将尸体放置方式分为四类:

1.仰身直肢葬

亲人死去,人们在装殓的时候,使其面部向上、身体仰卧,双腿伸直,双手垂直平放于身体两侧。这种葬式便是仰身直肢葬。它是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葬俗中放置尸体的主要形式。

2.侧身直肢葬

侧身直肢葬是将尸体侧卧,令四肢伸直放置的葬式。在史前时代,这种葬式比较少见。在青海柳湾半山类型墓地中,共发掘墓葬257座,其中侧身直肢葬墓仅有2座。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很少见的葬式。

3.俯身葬

在这种葬式中,死者的面部向下,或者朝向两侧,身体则呈俯卧伸直之状。这种葬式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马家滨文化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则很少见。至于人们为什么采取这一尸体放置方式,还不得而知。可能有某种特殊含义,如死者可能非正常死亡等。  4.屈肢葬

亲人去世后,人们将其尸体下肢向上卷曲放置。按照其尸体放置的姿态,又可以细分为仰身曲肢、侧身曲肢、蹲踞葬等形式。在史前时代,这一葬式集中分布于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中,华南地区也有分布,在黄河流域则非常罕见。不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葬式在秦人中非常盛行。屈肢葬是一种按照人们休息或睡眠时的自然状态来放置尸体的形式,可能包含着对死者长睡不醒的美好祝福。也有学者认为,在屈肢葬中,死者的形状就好像胎儿在母亲身体中的姿势,这一葬式,可能寄托着死者“重新投胎做人”的期望。

P4-7

目录

上 编

第一章 史前时期的考古文化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墓葬制度

 第二节 史前时期的葬俗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第五节 史前时期的艺术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文化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都城遗址考古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产生最早的文化考古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成型的礼乐和丧葬制度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愈演愈烈的盗墓行为

 第五节 夏商周时期其他文明遗址考古

 第六节 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考古文化

 第一节 秦朝的城市与建筑

 第二节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

 第三节 气势恢宏的汉朝陵墓

 第四节 秦汉时期肆无忌惮的盗墓活动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及其发端考古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考古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文化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疯狂盗墓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遗迹考古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战场遗址考古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考古文化

 第一节 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遗址考古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墓葬文化

 第三节 疯狂盗墓的时代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遗址和遗物文化考古

 第五节 隋唐手工艺品考古

第六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考古文化

 第一节 宋朝“官窑”之谜考古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宗教考古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考古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盗墓行为

 第五节 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完善的金石之学

第七章 近现代考古文化

 第一节 近代考古学的萌芽

 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破坏性盗宝

 第三节 解放后的考古学大发展

中 编

第八章 文物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第一节 考古文物发掘出土过程

 第二节 考古文物清理修复要点

 第三节 考古文物保存展示关键

 第四节 常见考古文物类别

第九章 严谨规范的考古手段

 第一节 考古的前期调查

 第二节 考古发掘的过程

 第三节 考古的理论、范围与对象

 第四节 考古地层学

 第五节 考古类型学

 第六节 水下考古

第十章 现代科技在考古中的应用

 第一节 现代科技与考古勘探

 第二节 现代科技与考古测年

 第三节 考古中的自然科学手段

下 编

第十一章 青铜器,悠久古文明的缩影

 第一节 青铜器文化概述

 第二节 青铜器的特点与纹饰

 第三节 青铜器精品

第十二章 陶瓷器,中国的另一个名称

 第一节 陶瓷器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华名窑考古

 第三节 陶瓷器精品赏析

第十三章 玉器,“黄金有价玉无价”

 第一节 玉器出土的主要地点特征

 第二节 玉器的种类与纹饰

 第三节 古代名玉器

 第四节 玉器鉴定

第十四章 古钱币,外圆内方有乾坤

 第一节 古钱币概述

 第二节 古钱币鉴定

 第三节 古钱币精品

第十五章 漆器,美丽的中国创造

 第一节 古漆器概述

 第二节 古漆器的分类与鉴定

 第三节 古漆器精品

附 录

附录一 1990一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附录二 考古文化中的常见名词

序言

在我国语汇中,“考古”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1092年,北宋学者吕大临写成《考古图》一书,第一次将“考”和“古”联系起来,并一直沿用至今。不过,考古学一直隶属于史学,直到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才从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作为一门系统的现代科学,现代考古学于19世纪中叶在欧洲产生,并在20世纪20年代传人我国。不过,我国的考古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古学”的名称。当时有很多学者精通“古学”。据《后汉书》记载,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面所说的“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也包括古文字学。到了北宋时期,考古再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其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古代的青铜器与石刻作品。那时的考古学叫作“金石学”,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都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当然,那时候的“考古”仅限于搜集整理传世的青铜器、石刻等,无法跟现代的考古科学相提并论。到了清代,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不仅有铜器、石刻,还有其他各种古董和古物,因此,“金石学”也被叫做“古器物学”。近代“古器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非常接近近代的考古学。不过,这一学科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总结与归纳,最终为现代考古学所取代。

我国的现代考古学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其中充满了艰难和痛苦。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妄图瓜分中国,其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势力渗透到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20世纪初,英国的势力还渗透到我国的新疆地区。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等人对我国的许多文化遗址进行了掠夺式的发掘。他们在敦煌莫高窟等地的考古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国的有识之士认为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考古学,来研究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在一代代学人的努力下,我国的现代考古学终于建立起来了,并不断涌现出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

那么,什么是考古学呢?顾名思义,“考古”就是研究古代的科学。准确的说法是:考古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在英语中名为:Archaeology,就是“研究古代之学”的意思。只要是古代的遗物,无论是墓葬,还是陶瓷器、青铜器,或是史前时代的瓷器,只要它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都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各个国家的考古学范围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我国考古学的下限是明代,即从史前时代到1644年。这是因为我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我国自从清代开始便进入了近代,只有清代之前才属于古代。当然,这个下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些学者将考古学的兴趣放在清代。从广义说来,只要是过去的,都有或大或小的考古价值。

考古学是一门涵盖内容较广的学科。无论是文学、历史、哲学还是山川地理,或者物理数学,只要在古代遗迹中有所发现,都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一个考古学者掌握的知识越丰富,其可能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夏鼐先生和张光直先生都学富五车,博闻强识。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收藏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了专家和普通百姓的注意和兴趣。鉴于此,笔者认为编写一本通俗易懂、方便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考古文化的书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以时间的纵向分布为序,用通畅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我国从史前时代到明清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中编主要对考古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下编以瓷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考古为对象,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发展历史,说明其在我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书中肯定有不少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0月25日

内容推荐

《中国考古文化》由李娟、张泽云编著,是一本细致翔实介绍中国考古文化的书籍。它从史前时期的考古文化开始娓娓道来,将中国历朝历代的考古文化背景、考古发现、文明演进历程纳入其中,同时结合对一些重要考古方法的介绍,讲述了瓷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考古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中国考古文化》考证科学而具体,论证严谨而明晰,文字清新而自然,人文气息浓郁,引人入胜。

编辑推荐

考古,再现湮没的辉煌,唤起人类渐已淡漠的记忆

考古,照亮前进的方向,驱逐人类内心的孤独和迷惘

考古,用零距离的方式,挖掘层层泥土中的尘封往事

考古,用无声息的印鉴,见证古往今来的风流雅韵

《中国考古文化》由李娟、张泽云编著,考古文化是人类璀璨文明的缩影,是复原人类思想文化的过程。它博大精深、奥妙神奇,让人类通过最直接、无声但又最强有力的实物证据了解历史,打开审视自己的一扇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7: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