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爱玲年谱(中国现代作家年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惠苑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她的小说作品风格独特,受到文艺评论家的关注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从她早年从事创作时就开始了。她的家庭身世、人生经历也比较复杂,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人。张惠苑所著的《张爱玲年谱(中国现代作家年谱)》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参阅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是研究张爱玲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推荐

《张爱玲年谱(中国现代作家年谱)》简介: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关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她的作品有没有价值,二是上海沦陷时期她与日伪之间的暧昧关系。前一个争议尽管至今没有平息,但她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最近几年新发现的《小团圆》之类的作品,在国内图书市场有较好的业绩。后一个争议主要是围绕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展开。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仅仅是两人之间的私情,抑或在政治上有所牵扯?

张惠苑博士的《张爱玲年谱(中国现代作家年谱)》能够循正道而行,从材料入手,将一个备受争议的文学史人物,通过编年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呈现给读者。

目录

1920年(民国九年) 生年

1921年(民国十年) 1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 2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 3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 4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 5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6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 7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 8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 9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 10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 11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12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13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14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15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16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7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18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19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20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 21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22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23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24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25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26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27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28岁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29岁

1950年 30岁

1951年 31岁

1952年 32岁

1953年 33岁

1954年 34岁

1955年 35岁

1956年 36岁

1957年 37岁

1958年 38岁

1959年 39岁

1960年 40岁

1961年 41岁

1962年 42岁

1963年 43岁

1964年 44岁

1965年 45岁

1966年 46岁

1967年 47岁

1968年 48岁

1969年 49岁

1970年 50岁

1971年 51岁

1972年 52岁

1973年 53岁

1974年 54岁

1975年 55岁

1976年 56岁

1977年 57岁

1978年 58岁

1979年 59岁

1980年 60岁

1981年 61岁

1982年 62岁

1983年 63岁

1984年 64岁

1985年 65岁

1986年 66岁

1987年 67岁

1988年 68岁

1989年 69岁

1990年 70岁

1991年 71岁

1992年 72岁

1993年 73岁

1994年 74岁

1995年 75岁

附录: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2001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20年(民国九年) 生年

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余人在北京大学召开五四运动纪念大会。广州、九江、济南、常州等地学生也纷纷集会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

11月25日,孙中山偕伍廷芳、唐绍仪等离沪去粤。28日,经香港抵广州。29日,重组军政府。

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①,张爱玲出生于上海泰兴路(当时叫麦德斯脱路)和泰安路(当时叫麦根路)交口处的一栋别墅中。本名张烘,小名小煐,英文名Eileen Chang,,父亲张志沂(廷众)、母亲黄素琼(逸梵)。

曾祖父张印塘(1797一1854),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史。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于1853年返回安徽办团练,“与印塘曾共患难”(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1854年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57岁。

祖父张佩纶(1847—1903),字幼樵,原籍河北丰润①。1854年7岁时丧父。1870年23岁时中举,次年登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官”。1875年升侍讲,任“日讲起居注官”,直谏朝政,声誉日隆,后擢升为侍讲学士及都察院侍讲署佐副都史,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1879年4月,丧母。1884年以三品钦差大臣会办海疆大臣的名义被派到福建马尾督军。1884年8月中法之战马尾一役不战而败,张佩纶“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海上失了基隆,陆地陷了谅山”(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马尾战败后,1884-年被发配到边寨张家口,1888年戍满,同年4月14日返抵天津。1894-年8月17日,迁出天津都察院侍讲署,人居水草堂。1895年3月,迁居南京。1889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返回河北老家祭扫祖坟时,在丰润县之北郭胥庄山王砦购地78亩,拟为百年之用。1903年,56岁,因肝疾辞世。张佩纶富有才学,留下的著作有《管子学》24卷、《涧于集·奏议》8卷、《涧于草堂文集》3卷、《涧于日记》14卷、诗4卷。张佩纶与原配夫人朱芷芗(卒于1879年)生有两子,长子志沧(卒于1895年)、次子志潜(仲照)。张佩纶的继室边粹玉(卒于1886年)并无生育。1888年4月底,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女儿李经踌(菊耦)订妥婚姻,并生有一对子女,儿子志沂(廷众)(1896一1953),女儿茂渊(1901—1991)。

祖母李经踌(菊耦)(1866—1912),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原配赵继莲的长女。曾朴在《孽海花》中曾经形容李菊耦:“眉长而略弯,目秀而不媚,鼻悬玉准,齿列贝编”;“貌比威、施,才同班、左,贤如鲍、孟,巧夺灵、芸,威毅伯(编者按:指李鸿章)爱之如明珠,左右不离”。但据张爱玲所说,祖母并不会做诗。1888年4月27日,李鸿章在给台湾巡抚李铭传的信中,提到张佩纶与自己女儿的婚事:“幼樵塞上归来,遂托姻亲,返仲萧于张掖,至欧火于许昌,累世旧交。平生期许,老年得此,深惬素怀。”李菊耦22岁时嫁给张佩纶,成为其继室。37岁时丧夫,情绪沉郁,闭门不出,不久就得了肺病。辛亥革命时她从南京搬到青岛,1912年搬到上海,不久就去世了,终年46岁(以上引文出自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

父亲张志沂(字廷众)(1896—1953),是典型的遗少,任性,不善理财,不事生产,但有较好的文学修养。1923年因分家得到了丰厚的遗产,开始了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等花天酒地的堕落生活。一生只在外面做过两次正式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1923年到1928年春在津浦铁路局做英文秘书,后因为自己的声名狼藉以及失去靠山,丢掉了工作。第二份工作是1934年在日本住友银行上海分行做英文秘书。1937年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他怕在日本银行做事被人误为汉奸,主动辞职。1937年离开住友银行后,曾与姓叶与姓周的两位银行同事合资,开了一家钱庄。后来因为他在钱庄透支成为空头股东,从而导致钱庄拆伙。1948年,他卖掉上海最后的一处房产,不听劝告,将得到的美金和黄金换成金圆券,结果赶上1948年国民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换得的金圆券变成了废纸。1949年搬进了上海江苏路由亭子间加盖的14平方米的房子,直到1953年因肺病去世,在静安公墓火化。张志沂一生娶过两任妻子,1915年娶了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黄素琼。两人1930年离婚,共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张煐即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以及儿子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1934年娶了第二任妻子孙用蕃(1898—1986)。孙用蕃是袁世凯内阁国务总理孙宝琦的第七个女儿。两人没有生育子女。

外曾祖父黄翼升(1818—1894),原籍湖南长沙。幼年父母双亡,由邓氏收养,并改姓邓。黄翼升年少加入陆军,曾远征广西,英勇善战,名闻乡里。洪秀全太平军攻陷南京后,湖南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奉命治湘军,创设水师,将他调入麾下。1854年底,与湘军水师守备杨载福剿灭湖南、湖北的太平军。1855—1858年,黄翼升随杨载福转战江西、安徽各地,力抗太平军。1858年克服九江后,得旨加总兵衔,不久又补河问协副将。1859年41岁时,曾国藩为他奏请归宗,恢复原姓黄。1860年黄翼升合围安庆成功,李鸿章为福建延建邵道台,同时为曾国藩圈选应命,黄翼升获授江南淮扬镇总兵。1862年获授代理江南水军提督。1862—1868年,黄翼升与李鸿章合力攻克苏州、嘉定、无锡、上海等地。1864年剿灭太平天国后,他们又转战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剿除捻军起义。1864年出任首任长江水师提督。

P1-3

序言

写在文学史的边缘

——《张爱玲年谱》序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有关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她的作品有没有价值,二是上海沦陷时期她与日伪之间的暧昧关系。前一个争议尽管至今没有平息,但她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最近几年新发现的《小团圆》之类的作品,在国内图书市场有较好的业绩。后一个争议主要是围绕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展开。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仅仅是两人之间的私情,抑或在政治上有所牵扯?历史上对于汉奸文人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1945年抗战结束后对汉奸文人的处置名单中,张爱玲并未入榜。但张爱玲对于抗战时期敌我关系的文学表现,似乎有些含糊,不那么同仇敌忾,也不那么立场鲜明。像《红玫瑰与白玫瑰》、《夜营的喇叭》等,放在抗战的环境气氛中,的确让很多浴血奋战的抗敌人士难以接受。或许张爱玲有她自己的文学考虑,或许张爱玲当时交往的人员和发表作品的刊物影响到她的写作。总之,张爱玲至今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争议归争议,文学史研究还是需要回归到严肃的研究视野之中,那些肉麻的“张粉”和简单化的“拒张”,都不是文学史研究所应有的态度。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史料搜集工作,至今都在进行。张爱玲生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尽管她的文学成就与上海关系最深,但其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之外度过的。所以,有关张爱玲的生平史料,研究者掌握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甚至与她一度关系密切的胡兰成等人的原始材料,研究者也掌握不多,这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并不有利。

譬如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渊源关系问题,目前有多种论述,早在1940年代,一些评论家认为张爱玲小说有《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传统小说的影响痕迹。张爱玲不否认这些,但她认为还应该有外国文学的影响因子存在。张爱玲在教会学校受教育,外文小说读得不少,1944年在新中国报社的一次文学聚会中,张爱玲表示自己喜欢阅读毛姆以及赫胥黎等英国作家的作品,这些小说的技法和语言,对她构思小说有影响。张爱玲与外国作家的交往活动,也是受人关注的问题,曾有当事人指出美国作家马昆德(John Marquand)1950年代与张爱玲有往来,张爱玲在给宋淇的信中说,她的《半生缘》是对马昆德小说《普汉先生》的改写。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哪些方面接受了马昆德的影响,台湾研究者苏有贞在《借用还是抄袭?》一文中,有较为细致的文本比较。其实,张爱玲与马昆德的个人往来书信至今还没有人论及。但它确实存在着,这是我在翻阅档案材料时的一个收获,它证明两人之间的确有往来,而且不是泛泛之交。

至于与张爱玲相关的胡兰成的材料,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张爱玲的情感世界。曾有研究者说,张爱玲自己后来很少提及胡兰成,倒是胡兰成到处讲自己与张爱玲的关系。张爱玲后半生不谈胡兰成或许还不是情感上不愿谈年轻时的这段往事,在我看来,是张爱玲世事练达,渐渐看清了胡兰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觉得还是不谈这人为好。现在公开出版的胡兰成的作品,都是谈狐说禅的风雅文字。很少有人阅读过胡兰成的时政文章和献策文章。我曾在台湾阅读到胡兰成1950年代托人转交给蒋介石的献策文章,要求蒋介石组成国际反共联盟,反攻大陆。如果将献策文章中邀官请赏的胡兰成与谈狐说禅的胡兰成结合在一起加以对照研究的话,我想人们对胡兰成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对张爱玲后来果断断绝与胡兰成的往来,也会有一种新的理解。

张惠苑博士2008年开始着手《张爱玲年谱》的编撰工作,历时5年完成了这项工作。这实在是让我非常惊喜的事。记得10多年前我指导博士生吴世勇先生研究沈从文,我希望他最好先做一部《沈从文年谱》,然后再写一篇博士论文。后来吴世勇真的完成了《沈从文年谱》,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张惠苑也完成了《张爱玲年谱》,书稿同样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最高兴见到的。我个人觉得文学史研究的正道是论从史出。这种研究可能花的工夫比较多,但出来的成果让人放心。张惠苑博士的《张爱玲年谱》能够循正道而行,从材料入手,将一个备受争议的文学史人物,通过编年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呈现给读者。我想这样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很多现代文学史研究者也是乐意阅读和接受这样的学术成果的。

是为序。

杨扬

2013年7月于沪上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