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生活》作者季振邦的文章,能悟出一个道理:平中见奇。文学是美学,只要能够给人精神愉悦就行。现在人们把这叫做“心灵鸡汤”。于丹、易中天的“心灵鸡汤”是用全鸡煲的,季振邦的文章是放牛娃在山上采来的野山菌菇做的汤,没那么高贵,但也很鲜。齐白石画一株白菜,申石伽画几竿秀竹,似乎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主题,但是它美,叫人看了舒服。季振邦的文章就是齐白石的果蔬,申石伽画的竹枝,贝多芬在琴键上敲出来的音符,是叫人舒服的文章,给人快乐的文章。
作者的文章使人快乐的另一个特色是轻松幽默。幽默能使人接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微生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季振邦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微生活》作者季振邦的文章,能悟出一个道理:平中见奇。文学是美学,只要能够给人精神愉悦就行。现在人们把这叫做“心灵鸡汤”。于丹、易中天的“心灵鸡汤”是用全鸡煲的,季振邦的文章是放牛娃在山上采来的野山菌菇做的汤,没那么高贵,但也很鲜。齐白石画一株白菜,申石伽画几竿秀竹,似乎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主题,但是它美,叫人看了舒服。季振邦的文章就是齐白石的果蔬,申石伽画的竹枝,贝多芬在琴键上敲出来的音符,是叫人舒服的文章,给人快乐的文章。 作者的文章使人快乐的另一个特色是轻松幽默。幽默能使人接近。 内容推荐 《微生活》的作者是季振邦。 《微生活》精选季振邦一百七十余篇散文。文章大多短小精悍,笔触所涉全是读者熟知的世态百相,却常发常人之未发,让细小庸常的生活,显示出潜藏的本质与价值,变得耐人寻味。其笔调颇为调侃与幽默,自成格。 目录 诗人的文章好看(代序) 第一辑 乱弹“情” 台历 岁月如刀 “惊”点子 面对春天 望月 我喜欢的故事 歌之殇 光驱 戏侃读书 热情 贬官文化 黄梅季节 谢谢 生肖 去年的葡萄 干麦穗与芦花 戏说黄泥螺 红薯的哲学 涮羊肉随想 海蛳 螃蟹 蟋蟀 东方鳄鱼 “遮揪” 闲话竹笋及其他 兔年翻兔案 室内步行街 赠书 玉米乱弹 养生的随笔 胡子的功能 堵车 至少保存在我家 饭店恐惧症 茶和咖啡 歌 T君的礼物 感谢蔡琴 不上电视 老土看花 盼望天明 颈椎病导医 哈欠 感而未动 关于媚俗 电脑网虫及其他 抱歉了,舒婷 美人指 猜谜 谢谢老谢 归于永恒 都是谦谦君子 博客,要有道德底线 为母校寿 午餐问题 一年一度的文艺部 第二辑 起居录 生日 那天下雪 戒诗 诗缘未了 很冷的春节 交响斋 喜欢星期天 灯与鼻孔 最好没有夏天 拟出师表 “外宾”波斯猫 金鱼 生病的郁金香 绿肺 花瓶 钓鱼运动员 别种情结 钓鱼 评弹 相濡以沫的包 我与袜子 卡拉oK 此物最相思 第三种“世界名人” 废气、咳嗽和笑 咳嗽与文章 请柬 小木屋饯行 三幅书法 书村 讨车贼徽 锁的故事 买了块跳舞毯 泡饭 爬楼梯 买皮鞋 买菜的命 脱排油烟机 防盗门 牙签 “摘帽华侨” 赤脚 发福 麦粒肿 都市的“侵犯” 半月板 剃头 脱发 煎药 吃药 拍照趣事 封面上的照片 沦落了一回 眼镜 寻找眼镜 拔牙 出汗 又一次蒸发 第三辑 海上风情 风水苏州河 “我爱你” 女球迷 弄堂小足球队 女士与烟 女士与茶 不太和谐 男人的第五项标准 不重要的惊诧 小广告 拎清 电话休闲 上海人走路 刷唇 植毛 墨镜 露脐装 紫色的嘴唇 木柄伞的追求 手帕、餐巾纸与男人 办公室咖啡机 火锅 哇!澳裔华籍大龙虾 又见中山装 班车 “泽陕餐”问号 贺年卡 名片 老知青小点心 保龄球 第四辑 读书与走路 真诚与清纯 圈内与圈外 《爱情恰恰》与心态 柔软而多汁的心 画家的感性和感性的画家 崇明海塘碑记 钟书阁记 小平小道 梦回韶山 遭遇《珍珠塔》 廊棚亮点 镇江小码头街 徐志摩墓前 焦山调侃 吴王花园写意 同里新感觉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谜——宁海前童古镇一瞥 不唱《走西口》 与欧阳修对饮 饥饿的悬空寺 雪窦寺致弥勒 自贡恐龙博物馆 天台唐诗路 也叫兰亭 沈园咏叹 试读章节 千麦穗与芦花 不久前,我的一位同事买了一束干麦穗,说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这点有意思。因为花瓶倘非用来调侃人,一般总是插花的,塑料花、干花或鲜花。鲜花当然最好,万事万物鲜总是好的。最次的是塑料花,恶俗得很,就是插在牛粪里也抬举了它。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干花。它不是塑料,曾经鲜活过;它虽然已经死去,容颜不再,姿态却仍是有的,并且长久,证实了死亡才是永恒的道理。为此,现在许多人的家里都插有干花。但我是不大喜欢的,总觉得这是花的木乃伊。欣赏木乃伊虽可满足好奇心,却未免残忍。或者,简直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同时,我还觉得,这东西对活着的人是一种不怀好意的暗示。 比较起来,同事的千麦穗要好些。好在它不是鲜花,没有体现审美价值的干与鲜的区别。而究其实,麦穗的价值,倒正是它的干而不是鲜。麦穗成熟了,干了,才有生活的滋润与水灵。吃青麦的事,只发生在饥馑的年头。但愿这种年头不再到来。从这个意义说,花瓶里能插上干麦穗,还是一个丰衣足食的象征。 但我的同事不是象征派,是情调派。为此,原想买一束芦花的,但商店没有,只好退而求其次了。也确实,从情调看.干麦穗比芦花稍逊风骚。鲜花更不能与芦花颉颃。鲜花太美了,而美,有时是一种错误。在这里,鲜花错在缺少野性和不够另类。对于我们太过平淡无奇的生活,这两样东西才是情调的极致。当然,对于这样的另类,插花可以,作文则要注意。另类文章一不小心可能会变情调为调情。 至于芦花的野性的另类,我的看法是表现在形状与色泽上。它的花形犹如一支没有开过锋的硕大无朋的毛笔,唯一的区别是它比较蓬松且朝天而立。它立在河滩旷野,当乌云低垂的时候,也正是它泼墨作画的时光。敢问古往今来,哪个书画家有此境界?而它的色泽是白而且亮的,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一团荧荧的银光来,仿佛聚集了无数的萤火虫,既怪异又沧桑。这又让我每每想起金庸笔下的白发魔女。老实说,我家是插过芦花的,夜读时常有该女侠侍候在侧之感。简直帅呆了、酷毙了! 不过,当初我插芦花,却不是为了这种情调。我是一个没有情调的人,中学时读到《论语》中很有情调理想的文字:“……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觉得很做作。然而,我非圣贤,亦非太上,所以我虽无情调却有情结。这就又要说到插队落户了。那地方芦苇不少,我们相处了几年。处得很好,可称相知相怜。说相知,因为我知道它不同于庸脂俗粉,它的开花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只为了做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爆发——芦苇一开花也就死了。为此可以夸张地说,它从无青丝而只有短暂的白发,符合“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古训。说相怜,很简单,它在秋风中的那份寂寥与萧瑟,与我当时的心境实在是毫无二致。 现在的心境自然是不一样了,但小萧瑟也总有一点。比如,我曾养过的那几支芦花,在前年搬家时,不慎被我弄丢,真是十分可惜啊。否则,我还可以匀上几支,送给我的同事,省得花了钱去买次了一等的干麦穗。 P33-34 序言 诗人的文章好看(代序) 萧 丁 那一年,我从《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的岗位调到文艺部,与季振邦共事。虽然在同一个部门,关系却不即不离,不近不远。原因是文艺部人事复杂,我要花很多时间调节相互关系,季振邦属于中间分子,无须在他身上耗费精力。季振邦是个诗人,诗人的脾气,总是脱离领导的,“天子呼来不上船”。本职工作做好就行,无须钻研关系学。四年后离开文艺部,错过了同季振邦亲近的机会,想起来有些后悔。 可是奇怪,近则远之,远则近之。离开文艺部之后,同季振邦接触的机会少了,可感情却近起来了,这原因就在于他的文章。 在上海的作家中,我比较喜欢两个人的文章,一个是沙叶新,一个是季振邦。我读文章如同吃饭店,不要吃五星级宾馆的菜,宁愿吃绿波廊、德兴馆。五星级宾馆是吃派头。华堂豪饰,玉筋银杯,品位虽高,味道一般。受人顶礼膜拜的当代某些大师的文章是靠媒体猛火爆炒的,如同大饭店豪华气派的包厢。沙叶新、季振邦的文章没人炒,但是实惠,口味好。所以凡在报上看到这两人的文章,我就像闻到了马路摊头臭豆腐的香味一样,不会放过的。可能是同心相映、同气相求之故吧,文章看得多了,同季振邦的距离就近起来了。 季振邦是诗人,又是散文作家。正如他自己说,现在诗倒写得不多,笔耕的园地主要是散文。虽然他是上海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但我以为,季振邦名出于诗,功成于文。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读他的文章。但是文章好的原因还在于诗好。诗人的文章就是好看。因为诗人感情丰富,表达细腻,用字精炼,而文章是以情感人的,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文章就有血有肉。我写文章总是想着要宣传什么,对人有什么教育意义,总要主题先行。越是主题先行越是写不好。季振邦的文章大都没有什么重大的主题,都是平常生活,司空见惯。但奇怪的是,他到过的地方我也到过,吃过的东西我也吃过,他看过的东西我也看过,他做过的事情我也做过,为什么我那么木知木觉,没有想到要去写它,即使叫我写也写不出来?而季振邦却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读季振邦的文章,我悟出一个道理:平中见奇。文学是美学,只要能够给人精神愉悦就行。现在人们把这叫做“心灵鸡汤”。于丹、易中天的“心灵鸡汤”是用全鸡煲的,季振邦的文章是放牛娃在山上采来的野山菌菇做的汤,没那么高贵,但也很鲜。齐白石画一株白菜,申石伽画几竿秀竹,似乎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主题,但是它美,叫人看了舒服。季振邦的文章就是齐白石的果蔬,申石伽画的竹枝,贝多芬在琴键上敲出来的音符,是叫人舒服的文章,给人快乐的文章。 季振邦的文章使人快乐的另一个特色是轻松幽默。幽默能使人接近。道貌岸魅,总是板起领导面孔,摆出权威架势,人家一见就吓得退避三舍,谁敢与你接近?你有幽默感,与人说说笑笑,别人就有亲近感。做人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季振邦的文章就充满幽默,常常给人会心一笑。 从电视节目看来,社会对“笑费品”的需求量是多么的大。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搞笑的节目总是占去三分之一左右。平时也天天有相声节目。这些节目中也有可笑的东西,如侯宝林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但是大多数节目是庸俗的、无聊的,不值得笑的。我不知道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观众为什么会发笑,我很怀疑座椅上是否安装了“胳肢窝电动触摸器”,是不是导演在接电钮,让触摸器突袭观众的胳肢窝?我觉得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才是搞笑的大师,他们在滑稽小品中放的噱头是“肉里噱”,自己毫不夸张,观众自然会笑。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搞笑节目是硬装噱头。季振邦也是“肉里噱”,他的文章毫不做作,平平淡淡,娓娓道来,不经意之间触着了你的笑神经。 最近季振邦又要出版一本散文随笔著作,真是一盆精神美味、一罐心灵鸡汤。我读的时候摘下很多锦言妙句,本来想在此文中大加引用,不想一写就写了一千多字,怕增加文章长度,读者不耐烦,还是打个埋伏,你们自己去慢慢享受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