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记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纪丹阳译注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五帝本纪

题解

《五帝本纪》是“十二本纪”的第一篇,也是《史记》全书的开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个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部落首领的事迹,这五位帝王在德行、治国等方面都堪称楷模。其内容包括民族传承、帝位继任、部落战争、治国方略等多个方面,为研究中国远古时期历史、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本篇内容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通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行文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黄帝者,少典之子①,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②,幼而徇齐③,长而敦敏④,成而聪明⑤。

注释

①少典:远古部族名称。子:子嗣,后代。

②弱:这里指出生不久。

③幼:不满十岁谓之幼。徇齐:指恭谨守礼。

④敦:敦厚,诚实。敏:敏捷,勤勉。

⑤成:指成年,古代二十而冠,即为成年。聪明:本义指耳聪目明,这里指见闻广,明辨能力强。

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后代,姓公孙,名叫轩辕。他刚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温顺恭俭,长大后诚实勤勉,成年以后见闻广博,辨识能力强。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②,而神农氏弗能征③。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④,以征不享⑤,诸侯咸来宾从⑥。而蚩尤最为暴⑦,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⑧,治五气⑨,蓺五种⑩,抚万民⑾,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⒀,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⒁。三战,然后得其志⒂。蚩尤作乱,不用帝命⒃。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⒄,披山通道⒅,未尝宁居。

注释

①神农:相传即为炎帝,其母感神龙而生,因能教民耕种,故称神农。世:后嗣,后代。

②暴虐:侵害,残害。百姓:指贵族,而非今天所谓的普通老百姓。百姓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这里指势力衰弱的贵族。

③弗:不。

④干戈:古代兵器,此处代指战争。

⑤不享:指不来朝贡的诸侯。

⑥咸:全,都。宾从:服从,归顺。

⑦蚩尤:黄帝时的一个部落首领,暴虐好战。黄帝联合各诸侯,与之战于涿鹿,蚩尤大败。

⑧振兵:整顿军队。

⑨治:研究,调理。五气: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气,一说指晴、雨、热、冷、风五种天气。

⑩蓺:种植。五种:指黍、稷、菽、麦、稻五谷。

⑾抚万民:安抚万方的人民。

⑿度四方:规划四方疆土。

⒀熊、罴、貔、貅、躯、虎:都是猛兽名,可训练使之作战。这里指分别以这些猛兽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⒁阪泉: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

⒂得其志:达到目的。

⒃用:顺从,听从。

⒄平者:顺服者。

⒅披山通道:开辟山阻,开通道路。

译义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弱,各诸侯之间互相攻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发动战争,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都来服从。而蚩尤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够去征伐他。炎帝想要控制征服其他诸侯,因此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修行仁德,整顿军队,研究调和阴阳五行,种植五谷,安抚民众,规划四方疆土,训练熊、罴、貔、貅、躯、虎等猛兽,跟炎帝交战于阪泉的郊野。经过几次交战,才打败了炎帝。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轩辕的指挥。于是轩辕征调诸侯的军队,与蚩尤交战于涿鹿郊野,终于擒获蚩尤并杀死了他。于是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代替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去征讨,顺服之后就离去,到处劈山开路,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P1-4

目录

前言

五帝本纪

殷本纪

宋微子世家

越王句践世家

陈涉世家

管晏列传

商君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淮阴侯列传

货殖列传

序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至汉魏之际被称为《史记》,沿用至今。《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公元前145年(或说公元前135年),约卒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先世原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曾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专门掌管国家图书档案和天文历法,因此,他深谙历史,学问渊博,这样的家学渊源对司马迁后来的治学之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司马迁十岁开始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籍,后又向古文大师学习《尚书》,随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先秦诸子的思想精髓。二十岁开始远行,到全国各地进行漫游和考察,这些都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广大下层群众,了解风土人情,为《史记》的撰述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司马谈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病逝,临终前,他将自己要撰写一部史书的志向嘱托给司马迁。司马迁决心继承父亲的遗愿。元封三年,司马迁被任为太史令。其后,他遍读皇家藏书,按照父亲的遗训编著史书,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替与匈奴激战兵败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受腐刑,这件事对司马迁的打击很大。天汉五年,司马迁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忍辱负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确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具体来说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纪十二篇,分别为五帝、夏、殷、周、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孝文、孝景、孝武,以帝王的事业为纲,按照时间顺序载其大事,是全书表述历史进程的总纲,旨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第二部分是表十篇,有三代世表一篇,十二诸侯及六国年表各一篇,秦汉之际月表一篇,汉兴以来各种年表六篇,以表格的形式,概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排列条理清晰,旨在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问题。第三部分是书八篇,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内容涉及礼乐、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主要是记典章制度,旨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弊通变”之状。第四部分是世家三十篇,记述了各时代“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的史事,以及先秦以来主要王侯外戚世族的兴衰史。第五部分是列传七十篇,多为人物传记,有单传、二人合传和类传,多是能够“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物,此外,还首创了民族史列传,记当时疆域内外的少数民族活动。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叙述了自己家族世系和家学渊源,阐明了撰写《史记》的目的,并作《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是各篇的提要,也是全书的纲领。

司马迁所创立的这五种体例,是在借鉴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先秦典籍中已有《禹本纪》《世家言》《春秋历谱牒》等书目,是本纪、世家、表的来源;《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等篇,是歌颂英雄传说的史诗,有传记体的意味;《尚书》中的《禹贡》《洪范》及其他有关礼制的记载,则是创设书志体的依据。司马迁参照、吸收了上述前人著述的体裁上的成就,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完善和发展,成为一个互相配合的整体,形成了对后世史书编纂有重大影响的纪传体。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有明确的历史思想作为指导的。在《报任安书》中,他明确概括了自己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说明了《史记劳资料的来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历史哲学的精髓。

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及最高统治者都普遍重视的问题。汉武帝时期,国家日益强盛,汉武帝为了神化皇权统治,着力提倡“天人感应”,经学大师董仲舒更是加以推衍和宣扬。司马迁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天人感应说”的影响,但他能够摒弃一些荒诞不经之说,纵观《史记》一书,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究,表现了明显的重人事的思想,同时由于时代和学术渊源的关系,也体现了一定的天命王权思想。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的历史思想。他以贯通的、变化的观点,对整个历史直至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对时势的变化,尤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变革有独到的见解,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例如对陈胜、吴广及其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给予了高度评价,陈胜未为王侯,但司马迁却敢于为其立传,并破格将其事迹列入“世家”,即表明了他对陈胜及其所领导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和肯定。司马迁从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承弊通变”和“见盛观衰”两种变化法则,体现了其历史进化的进步观点。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旨趣。这里的“家”指的是史家。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在史学领域里第一次提出了“家”的概念,体现了司马迁远大的人生抱负。他继承其父司马谈吸收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的理想,把著史这一家学跟作为独立学派的道家、儒家、法家等统一起来;兼容百家学术,尊重各民族文化;揭露、谴责封建统治的弊政;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赞扬他们的品质;重视生产活动,主张发展工商业;创立五种体例的纪传体,是其在史书体裁形式上“成一家之言”的表现。《史记》选材广泛,内容充实,文献史料详确,除了遍集历代文献古籍,还把自己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熔铸到《史记》当中,翔实可信。语言通俗流畅,文字生动优美,善于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形象。列传部分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为传记文学开辟了天地。《史记》不仅是优秀的史学作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死后,他的外孙杨恽于汉宣帝时将《史记》公布于世。根据《汉书·司马迁传》的记载,到东汉时已缺十篇,后世所传的一百三十篇,有的是后人续作,但全书绝大部分是司马迁的原作。

后世历代研究注释《史记》的很多。关于《史记》的注本,最有名的是“三家注”,即刘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唐代以后,研究《史记》蔚然成风。清代学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今人陈直的《史记新证》、张大可《史记研究》、日本学人泷川资言的《史记汇注考证》、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等都是从事《史记》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史记》版本较多,其中南宋黄善夫的家塾刻本享有善本的声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就是根据这个善本影印的。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有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北监《二十一史》刻本、明末毛晋汲古阁的《十七史》刻本、清乾隆年问武英殿的《二十四史》刻本以及1959年中华书局的点校本。

本书是《史记》的选译本,所选篇目皆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名篇,为了保证文章的完整性,所选篇目皆全文录入,以便读者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点校本为底本,同时吸收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等版本的长处,并综合古今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以尽可能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感情,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由于译注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纪丹阳

2013年9月

内容推荐

《史记译注》由纪丹阳译注,是《史记》的选译本,所选篇目皆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名篇,为了保证文章的完整性,所选篇目皆全文录入,以便读者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史记译注》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点校本为底本,同时吸收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等版本的长处,并综合古今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以尽可能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感情,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由于译注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史记译注》由纪丹阳译注,主要内容:《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