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缔造民国的中流砥柱,是闪耀的群星,也是漫漫黑夜的一道记忆。风雨无情,碧血横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湮没于历史的荒烟蔓草中。挖掘这些被遗忘的角色,捕捉他们的呼吸与体温,体温他们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心态与抉择,是我们向民国先驱致敬的方式。
《民国先驱(清末革命党人秘史)》讲述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秘史,以此向百年前缔造中华民国,在梦想和奋斗中度其一生的先辈们致敬。同时,这也是一曲英雄挽歌,为他们归于悲凉的命运扼腕叹息。本书由张功臣著。
《民国先驱(清末革命党人秘史)》记载的诸多民国先驱中,有很多仅仅是散落在正史角落中一个个单薄的名字,关于他们的故事也逐渐被当代人遗忘。全书共分为二十四篇,每篇以独特的角度介绍了一个民国人物,比如孙氏兄弟的手足情谊,黄兴为革命不止一次断指,陈其美享誉沪上的首领风度,冯自由的“五宗最”等。本书独辟蹊径,对人物的介绍力求新意,通过再现历史现场,挖掘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事迹,还原了革命党人的真实面貌。
《民国先驱(清末革命党人秘史)》的目的是让读者在回望民国的时候,除了铭记那些民国大人物,也能够依稀辨识出那些在革命群像中闪烁的独特个体,铭记住他们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背后那个风潮涌动的大时代。本书由张功臣著。
讲述民国先驱的往事,也是对历史背后秘密的一种探求。本书再现前辈史迹时,有一个愿望,就是通过个体的人和他们的曲折心路历程,折射出当时社会巨大转型的背景,勾勒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关系;同时营造原生态的语境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回到从前,身临其境,体味书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他们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各种心态和选择。关于同盟会领军人物,各类研究著述众多,有关资料浩如烟海,本书不拟重复已有记载。在追寻他们踪迹时,力图独辟蹊径,每篇文章立意,也各有一个新的角度,如写孙眉、孙文兄弟,侧重于他们的“手足情”;对黄兴的评介,围绕他的断指来取材谋篇;至于陈炯明,主要钩沉他与马育航的亲缘关系,并两人同舟共济的一生;陈其美,则以“首领风度”为主线,展示他的非同凡响之处。对于读者略有所闻的其他“大人物”,如早年陈独秀、国民党大佬邹鲁、革命史家冯自由、黄花岗幸存者莫纪彭、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等,解读方法亦复如此。在寻找他们生命轨迹的过程中,倚托史料,重在“录秘”,通过挖掘鲜为人知的资料,重返历史现场。对每个人物的生平,不求其全,而求其新;对史事的评判,刻意回避人云亦云,而展示多样面貌。在有限的篇幅中,揭示他们的“另一面”,还原其为真正的“人”。如果把个人史比作一幅画像,岁月的风烟加上人为的涂抹,已使它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本书所做的就是把尘土脂粉揭下来,让真相浮出画面。
除了这些风云人物,书中的大部分主角今已鲜为人知。如辛亥年光复上海的敢死队长张承槱、重庆副都督夏之时、南北议和使者朱芾煌、江浙联军总参谋陶骏保、孙中山亲信朱卓文、广东警察厅长陈景华、附葬中山陵之韩恢等,其人其事,恐怕止于人名辞典上。这些今人眼里的陌生名字,在并不遥远的一百年前,出没于报纸集会通电,作为街巷百姓的谈资,也曾风云一时。他们是缔造民国的中流砥柱,并且被视为社会精英,每人都有过一段辉煌史。只是民初的社会转型,因南北再度失和而被猛然打断后,乱局持续太久,这些曾经沧海的革命党人,在与时光的搏斗中渐渐衰老,最终被时代的烟尘吞没。发掘这些被遗忘的角色,打捞浩瀚史海中的碎片,从纷纭旧事的边缘,我们多少找到一些人世兴衰的原理。
历史的背后从来写满了内幕,它的延续、相关及巧合,在书中人物身上的体现,同样出人意料。具体来讲,关于陈炯明的身世,坊间传记年谱之类,可谓多多,可是谁曾料想,他倚为心腹的马育航竟是其同母异父兄弟,而马家五子又是声动一时的著名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马思聪呢?国民党元老邹鲁,读其回忆录,何等谨严持重;观其照片,何等道貌岸然,但他的婚姻生活所贯穿的与若干女同盟会员的恩怨,却令人刮目相看。如不深究,你也很难想象,冯自由这个国民党政权边缘人物,早年经历是与三民主义、青天白日旗、临时稽勋局这些历史符号,紧密联系起来的。对以创办锦江饭店有名于沪上的董竹君,或许我们有所耳闻,而她与夏之时的朝朝暮暮,岂不让人慨叹历史那“看不见的手”的安排与作弄!至于南北议和时代神秘使者朱芾煌与胡适等人的交往、陶骏保之死与史量才发家史的纠葛、烈士徐锡麟后人与蒋介石家族的联姻,以及朱卓文在廖仲恺被刺案中扮演的角色、同盟会“丈夫团”成员陈之骥与冯国璋家府的关系等,围绕这些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大事件,甚至一些逸史片段,我们或略有所闻,但本书专意寻觅的,恰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另一半。这些隐情如今重见天日,或可弥补读者阅读经验的“裂缝”,修成某一段往事或某人经历的“完璧”。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