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邓翔所著的《论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从经济集聚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地区差距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因此,本书将重点探寻我国经济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078),“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其对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的资助。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4
1.1.1 研究的背景 /4
1.1.2 研究的目的 /6
1.1.3 研究的意义 /6
1.2 核心概念 /8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10
第2章 理论综述/13
第3章 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0
第4章 集聚效应的成因 /29
4.1 空间距离导致要素集聚 /31
4.1.1 空间距离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32
4.1.2 空间距离对资本配置的影响 /47
4.1.3 空间距离对技术传播的影响 /56
4.1.4 空间距离对集聚效应影响的新认识 /59
4.2 规模报酬递增产生集聚效应 /6l
4.3 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结构产生集聚效应 /65
4.4 政府的非均衡经济增长政策导致经济集聚 /68
第5章 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74
5.1 集聚效应与增长的研究假定 /74
5.2 垄断竞争下的家庭动态决策 /75
5.2.1 家庭的迁移决策模型 /76
5.2.2 限制迁移政策的作用 /77
5.2.3 关于迁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测算 /80
5.2.4 关于家庭迁移决策的一些结论 /82
5.3 异质性厂商的决策/83
5.4 存在剩余劳动力时的集聚与经济增长 /85
第6章 厂商空间集聚水平的测量 /88
6.1 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类型:均匀、随机与集聚 /88
6.2 空间分布的Ripley's K/L函数/92
6.3 产业集中度的Ellison-Glaeser指数/94
第7章 我国区域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测量 /99
7.1 数据的来源与调整/99
7.2 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的简介:非参数估计与空间统计 /100
7.3 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102
7.3.1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102
7.3.2 对我国经济地区趋异的解释 /103
7.3.3 我国地区经济趋异的模式分析 /107
7.3.4 我国省际趋同现象的多元估计和动态迁移 /109
7.4 对我国区域经济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关联性检验:Moran's I指数 /112
7.5 对我国厂商生产外部性和规模报酬的测算 /117
7.5.1 生产成本与外部性和规模报酬模型 /118
7.5.2 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测算 /120
7.5.3 结论及启示 /123
7.6 考虑厂商分布密度的生产函数的测量 /123
7.6.1 测量集聚经济的模型 /123
7.6.2 对我国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的计量 /127
7.6.3 对我国地区产出与集聚效应的关联的计量 /132
7.7 我国集聚效应及其对全要素生产影响测算结果的解释 /135
第8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1
8.1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意义 /141
8.2 未来的进一步研究/143
参考文献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