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保山(施甸)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杨杰坤//蒋燎原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施甸境内居住着汉、傣、布朗、彝、回、白、佤、傈僳、景颇等22种民族。千百年来,全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距今约8000多年的“姚关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辟着祖国边陲的这块土地,普写着灿烂的史前文化。由杨杰坤、蒋燎原主编的这本《文化保山(施甸)》文体别致,内容朴实,设计新颖,以散文的笔法、文化的高度,描写了保山施甸的历史变迁、人文风物、美景地貌、饮食特色。图文并茂、文散神聚地书写“善洲故里 和谐家园”。

内容推荐

杨杰坤、蒋燎原主编的这本《文化保山(施甸)》真实而唯美地展示了施甸的沧桑岁月,她将带着你走进这块2009平方公里的秘境,去探访施甸多彩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情。当《文化保山(施甸)》这幅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你将踏着轻快之履涉及她的人文山水,进一步地撩开这块神奇多彩的红土地上若隐若现的轻柔面纱,一览她色彩斑斓、俊秀独特的全貌,让你的目光在停驻的那刻,留下赞叹与美好。

目录

总序

一、触摸沧海桑田

 中国海林檎的故乡

 “姚关人”头骨化石

 迁徙史话

 马蹄声声夷方道

 契丹觅踪

二、日军无法逾越的防线

 滇西抗战第一枪

 营盘山反击战

 血肉筑就的滇缅路

 万民支前

 龙潞抗日游击队

 抗日军政合署天王庙

 十一集团军指挥部子孙殿

 军民合作站

 滇西抗战施甸驻军

 怒江布防

 抗战遗址

 滇西抗战中的十八个渡口

三、文脉施甸出英杰

 虎冠将军邓子龙

 奇才徐崇岳

 十县县长蔡学禹

 护国儒将祝鸿基

 治军严明祝鸿恩

 抗日爱国将领余建勋

 统战优秀工作者李定

 赴朝英模李正英

 董存瑞式战斗英雄李成文

 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

四、流连景观

 生态奇观月亮田

 凤凰涅椠惠通桥

 亲近怒江

 天下神汤——石瓢温泉

 千年栎树林

 五彩田园施甸坝

 悠悠母亲河

 巍巍文笔塔

 传奇东岳庙

 摩苍古韵

 雄关漫道话五关

 高原明珠姊妹湖

 怡情野鸭湖

 隘塞明珠

 攀岩胜地火星山

 风雨沧桑遂通桥

 雄奇鸡冠山

五、多彩霓裳

 土著布朗

 火红彝家

 多情勐波罗

 走进穆斯林

 汉风古韵

六、迷人滋味

 活色生香年猪饭

 农家年景

 金色波浪——干栏片

 火烧肉拌豆粉

 人生清欢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清欢

苏轼有词“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春日里将自酿的小酒配着山野的蓼菜、茼蒿、新竹笋的嫩芽,吃着喝着。这样清欢的滋味实在让人赞叹。其实,在施甸这样一山分四季的边陲小县,茂林修竹的山间乃是野菜的天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和东坡先生一般,喜爱找食野菜,喜欢这有味的清欢。

当春雨带着轻快的脚步来临,当山峦重新展露出碧玉的姿容,当清风中流散泥土的芬芳,那些在山里、溪涧、深谷里的各种野菜各色野花也破土而出迎风而开了。这些野菜遍布山川河谷,田间地头,吸取天地之精华,招展着自己不屈的身姿,人们顺手拈来这些花花草草,带到餐桌上,便是一道道上好的佳肴,清香而疏淡的滋味似乎胜过了鱼肉飘香。

云雾之巅的四大山上野菜遍地,鱼腥草喜欢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生长。叶子青绿微黄,根须节状,也许是吸食了白云和清泉的精华,鱼腥草味道奇美。生食尤甚,洗净后切成小段,就简简单单加上作料,吃起来清香而滋味无穷。不仅爽口,而且还有消炎去火的功效。如今,鱼腥草已被人们广泛种植。除了食用外,还被制药厂提炼成消炎良药——鱼腥草片。鱼腥草的种植也成了木老元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山里人总喜欢将鱼腥草、椿头菜、蕨菜、野薄荷、车前草这些具有药用价值的菜采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食用,或生食或凉拌或烩炒,无论何种做法,那淡淡的苦里透着凉凉的清香,总让人回味无穷。食疗是山里人的养生之道,难怪,那些长年累月食用野菜的山民个个神清气爽。

春雨如梭,竹笋破土而出,人们自然又多了一道上好的佳肴,将青笋切成片,清水煮后放上作料一拌,鲜嫩清脆,在竹楼里摆上这道野菜,日子朴素得快乐。这是大自然中纯净而疏淡的滋味,有什么能比带着泥土、露珠、晨雾和春雨的滋味更让人心旷神怡呢?这样的味道仿佛让人置身林间,耳畔鸟鸣和着清风,眼前是满目的山水秀色。

入夏,漫山遍野都是菌子的世界,鸡纵、吹打菌、青头菌、旱谷菌、沉香菌……数不胜数。满山是菌,满街卖菌,这些色彩缤纷的野生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香芳润。且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人们将其素炒、清炖、烧汤、凉拌,用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口味,来犒劳自己的胃,其实更多的是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将鸡纵洗净后撕成条状,将施甸特有的腌腊食品水豆豉随意一拌,香脆爽滑,味美醇厚。这一道菜总让外地人赞赏,来施甸必然寻食此菜,食后总是满意而归。难怪获得法国最高荣誉勋章的大厨师波古氏曾说:“发现一款新菜,比发现一颗新星,对人类的幸福有更大的贡献。”施甸人是善于发现新菜的,这样的发现简单自然,却总能让食者愉悦。这只能说,施甸的青山秀水孕育了让食客最满意的滋味。

野菜清淡,但能养生,在俗世里,那些生长在白云清风里的野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健康,更多的是难得的素淡。“山中何所有?岭上白云多,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红尘中人如有野菜这样的情怀,那就清越洒脱多了。

P254-256

序言

保山是云南开发较早、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丰富的边疆多民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学家在隆阳区发现了“羊邑古猿”化石,其生存年代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约800万年至400万年。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猿、人演化进程中最关键时期的化石空白,证日月我国是世界人类主要发祥地之一。而蒲缥塘子沟文化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骨角牙制品等各类可供鉴定的实物标本,古人类用火遗迹和我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房屋遗迹,说明保山这一方神奇的土地,至迟在七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创造了独具区域特征的史前人类文明,开始孕育辉耀边地的保山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累,保山文化就是在保山这块特定的土地上,由保山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保山历史发展的综合成果,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累积性。庄子日:“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风俗殊异,礼仪屡迁,每一种文化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别而有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保山文化与其他任何文化一样流转变动、生生不息。

古哀牢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西通大秦,南交趾”(《新唐书·张柬之传》),“分置小王,往往邑聚,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大量考古材料也证明至迟在战国中期,“哀牢国”已形成了具有统治机制的部落联盟,进入奴隶社会,其开国之王便是著名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随着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文化的传入,中原先进生产力的运用,使哀牢王深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获得边地的和平与繁荣。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率邑王77名、族民5万多户共55万多人内附,汉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和益州西部六县一道设置永昌郡。哀牢归汉在当时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举国欢腾。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东都赋》中记载:“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内抚诸夏,外绥百蛮……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哀牢归汉是当时朝野上下一心、顺时应变、向往先进文化、积极进取的结果。

“哀牢归汉”后建立永昌郡,因地域广阔,各民族杂居,成为全国第二大郡。“哀牢归汉”为保山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永昌郡的确立奠定了保山文化发展的基础。两个时代不可分割又各有特色,永昌郡时代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从而完成了将汉唐文化扎根边地的过程,把保山文化推向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的高峰。

保山地处西南边地,踞“八关九隘”之威势,扼“三宣六慰”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雍闽叛蜀,永昌功曹吕凯“执忠绝域,十年有余”;唐时“通计南诏兵三万,而永昌居其一”;1277年,缅甸东吴王朝集缅、印兵约五万、象八百、马万匹袭境,终是大败而去;明代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与边疆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首开全国抗日战争大反攻之始,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树起一座英勇悲壮的战史丰碑。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是政治的一种手段,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抗争。一些文化因为战争消亡了,另一些文化则因战争得到发展。特别是战争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围绕战争著就的文学作品、战争留下的遗迹、因为战争而发生的军事科技,对于文化的演进起着特殊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保山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了风格独具、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竞相发展。在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流传着数以千计的口传文学,回荡着数以万计的民歌、小调和器乐曲,飞旋着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存活着多种古韵流风的戏剧曲艺、鲜活的民间美术和传统工艺,承袭着风情万种的社会习俗,屹立着巍峨清静的寺观庙宇,散落着精美舒适的传统民居,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的文化,是鲜活的民族发展史,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

为发扬光大保山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文化保山》丛书。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

《文化保山》丛书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与思辨融为一体,从文化的角度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保山文化里一切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边地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文化,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涉猎广泛,内涵丰富,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文化气息浓郁,集文学、历史、地理、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长卷。

《文化保山》丛书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插入其中。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保山分属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因地域空间的相对差异性,在保山文化这个百花园中,虽大同也存小异,从而各有特色。《文化保山》丛书除综合卷外,分卷为《文化保山·隆阳》、《文化保山·施甸》、《文化保山·腾冲》、《文化保山·龙陵》、《文化保山·昌宁》,各为丛书中的一种,是《文化保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保山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有深邃悠久的人文景观,与缅甸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区位、资源、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是中华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南洋文化、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多元民族文化。保山这个历史上曾经几度辉煌的边陲重镇,必将依托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悠久的商贸历史,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迈向一个辉煌的未来。

《文化保山》丛书编委会

2012年10月

后记

善洲故里文脉施甸,一块孕育董存瑞式战斗英雄李成文、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的沃土。一块历史丰厚、风光奇秀、民风淳然的宝地。这里江河纵横。群山叠翠,四季宜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遮天蔽日的森林、蜿蜒峰回的雄山秀河、幽深奇险的峡谷溶洞、风光旖旎的田园坝子和高山湖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原始村落、抗战遗址、名胜古迹、宗教寺观、高峡平湖、溶洞山川、饮食文化、民俗风情,如锦似丝织就了一幅幅神奇俊秀的美丽画卷。

2012年1月,保山市委决定编撰《文化保山》丛书,作为丛书之一的《文化保山·施甸》卷的出版,是宣传施甸,推介施甸,把这一隅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于世的重要契机。此举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施甸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成立机构,安排必要经费,抽调得力人员组成写作班子。写作人员接受任务后,分别深入基层作文化资源调查,步履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认真收集挖掘资料,边调查、边撰稿,边修改、边校对,历时9个月,撰写出10余万字的文稿,搜集、拍摄了5000余张(幅)图片,完成了本卷编撰工作。

走进施甸,置身画卷。《文化保山·施甸》真实而唯美地展示了施甸的沧桑岁月,她将带着你走进这块2009平方公里的秘境,去探访施甸多彩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情。当《文化保山·施甸》这幅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你将踏着轻快之履涉及她的人文山水,进一步地撩开这块神奇多彩的红土地上若隐若现的轻柔面纱,一览她色彩斑斓、俊秀独特的全貌,让你的目光在停驻的那刻,留下赞叹与美好。

本书的编撰,历时9个月,从文化定位、篇目、内容作了多次修改。参与编撰的同志、执笔作者、摄影工作者耗尽了大量精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此,对提供资料和采用了书刊内容的作者及审稿、校对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撰时间仓促,编撰人员少,工作繁重,能力有限及作者写作风格各异,因此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赢得君侧目,共享一缕香”,如此,将不枉编者的良苦用心了。

《文化保山·施甸》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