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史丛书 总序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与农业政策
(二)农业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必要性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农业政策学研究的兴起
(二)我国农业政策研究
(三)北京市农业政策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所揭示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一)本书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
一、土地改革政策
(一)土地改革政策演变
(二)土地改革政策绩效评价
二、农业合作政策
(一)农业互助政策
(二)爱国增产运动
(三)生产救灾运动
三、农产品流通与税收政策
(一)物价政策
(二)农业税收政策
四、农村金融政策
(一)农业信贷政策
(二)农业保险政策
五、农业科技推广与水利兴修
(一)农业科技推广政策
(二)水利兴修政策
六、小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
一、农业合作化政策
(一)推广阶段的农业合作化政策(1953年春—1955年春)
(二)高潮阶段的农业合作化政策(1955年11月—1956年春)
二、农产品流通与税收政策
(一)统购统销政策
(二)农业税收政策
(三)粮食价格政策
三、农村金融政策
(一)农业信贷政策
(二)农业保险政策
四、农业科技推广与水利兴修政策
(一)农业科技人员培养政策
(二)农业科技推广措施
五、小结
第四章 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1958—1978年)
一、农村合作政策新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策
(一)北京郊区人民公社政策演变
(二)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分配政策
二、农产品流通与税收政策
(一)农产品流通政策
(二)农业税收政策
三、农村金融政策
(一)恢复与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农业信贷政策
四、农业推广与水利兴修政策
(一)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演变
(二)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政策
五、小结
第五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筹城乡发展时期(1979—2010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农业政策(1979—2002年)
(一)土地制度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二)农业“第二个飞跃”阶段——规模经营
(三)农产品流通与农业税收政策
(四)农村金融与社会保障政策
(五)农业科技推广政策
(六)都市农业政策的试验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的政策演变(2003—2010年)
(一)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的确权与流转
(二)集体经济产权改革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三)农产品流通与农业税收政策
(四)农村金融与社会保障政策
(五)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培训政策
(六)都市农业政策的全面推广
(七)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与沟域经济发展
三、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农业政策演变特征与绩效评价
一、北京市农业政策演进的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业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政策
二、北京市主要农业政策变化特征
(一)土地政策——从满足温饱的提供者到统筹城乡经济中的确权流转
(二)农业合作政策——从高度集中的合作化到自愿参加的合作社
(三)农产品流通政策——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到
市场经济的自由流通
三、北京市农业政策成效
(一)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二)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近些年呈现下降态势
(三)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田灌溉成效明显
(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
四、小结
参考文献
范明编著的《北京农业政策的发展与演变(1949-2010)》内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在这其中也呈现出低谷与波峰的不同阶段。这种态势的形成与农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概括而言,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发展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低速增长时期(1958—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筹城乡发展时期(1979—2010年),每一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别不大,农业都是以服务于工业发展、服务于城市需要为中心展开;但是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向纵深发展,作为首都北京的农业特色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之前,农业政策的制定主要围绕“农村保障城市供给”的战略目标,从巩固政权稳定、确保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在保证人民基本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发展副食品的供给。相关政策主要是确保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因此农业政策制定的核心是如何确保增产。合作化的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与推广都与这一政策目标密切相关,这一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其标志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完成和粮食问题基本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粮食生产已退居北京农业的次要地位,保障蔬菜供给的菜篮子工程成为政策的重心之一,但种植区域逐步由近郊转向远郊。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市场化的发展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粮食自足已不是城乡市民关注的首要问题,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休闲,人们对环境、生态与食品的质量更为重视。因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制定农业政策时更加注重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发展都市农业,北京农业政策的演进方向朝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迈进。随着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北京农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经过60余年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北京市农业的生产条件、物质基础、生产技术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近些年呈现下降态势;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田灌溉成效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等。
《北京农业政策的发展与演变(1949-2010)》从北京市农业政策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北京市在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前,农业政策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特征明显,“文革”期间虽然农业建设有所发展,但农业生产总体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农业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特别是在规模经营、都市特色农业方面的成效显著。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展都市农业、开发沟域经济、进行规模化经营将是北京市农业政策的主要走向。
范明编著的《北京农业政策的发展与演变(1949-2010)》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意义及理论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的农业政策(1949—1952年):重点介绍百废待兴时期北京农业政策的产生背景、效果。本部分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特别是借鉴档案资料、北京地方志等对此一时期的问题展开讨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的农业政策(1953—1957年):重点介绍北京市农业政策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政策出台原因。第四章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的农业政策(1958—1977年):重点展现人民公社时期北京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长期动荡时期的北京农业。第五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筹城乡发展时期的农业政策(1978--2010年):重点展现新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特性,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第六章北京市农业政策演变特征与绩效评价:重点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发展路径,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推断有关政策的绩效。第七章结论:对北京市农业政策进行总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