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彭嘉志编著的《谷羊昌瑞--广州五羊传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读者从《谷羊昌瑞--广州五羊传说》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谷羊昌瑞--广州五羊传说》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寻找神话中的人文历史信息;“羊”的传说;神秘的“羊”;羊石西来;韵味隽永的“五”等。
《谷羊昌瑞--广州五羊传说》由彭嘉志编著。
佛教认为宇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开始,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结束。有关人类最早的起源问题,一般的印度佛教界都相信是由于“天使的堕落”所引起的。据《长阿含·世纪经》的“三灾品”所说: “佛告比丘:世有三灾。云何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有三灾上际。云何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净天;三者,果实天。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果实天为际。”
所谓的“灾”就是导致旧世界中止而新世界出现的这个循环的关键。佛教徒相信,从前发生过一场“末世大火”,初禅的梵天世界,几乎全数被毁,而只有二禅的“光音天”是一息尚存的。当世界又再度回到“成劫”的新世纪时, “光音天”的天神在命终之后,便往生到初禅的梵天世界当中。
新世界开始之后,地上开始涌出第一批的“地味”的泉水,如同“生酥”,或者是“醍醐”一般,味甜如蜜。当时,有很多“光音天”的天神,看到了这一种景象,也开始以双手淘水,尝试一下到底是何等的滋味,于是便产生了“味着”、 “贪着”等等,慢慢地,也养成了“抟食”的习惯。
同时,其他的“光音天”天神,也开始效法这一种做法。由于他们都竞相“抟食”,因此,他们原来所具备的“欢喜为食,身中有光,神足飞空”的超能力,便荡然无存了。原来的“欢喜为食”,或者是“思食得食”的自由境界,便被粗浊化成为一般人类的“抟食”行为;而原来的“身中有光,神足飞空”的神通境界,于是被转化为“身体麋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的凡夫境界,称为“天使的堕落”。
初生梵天的天神被浊化,成为失去神力的人类。此后的,就是人类继续修行,重回天神素养的过程。所以,佛教之中没有一个绝对的造物主,而只有在无始无终的不断循环的世代长途当中,我们身处的这一个阶段的相对的造物主初生梵天的天神。或者说,只是堕落的天神变成人,而非他们“制造”了人。
天主教则认为,世界万物的缔造,出自一个具体形象——上帝之手。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这样说道: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就是说,原本的混沌为上帝所改变,分出了昼夜,世界就这样开启了。根据《旧约》所说,随后的第二天,上帝造出了天,第三天造出了地和海,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辰,第五天造出水生动物和飞天的雀鸟,第六天造了地上的动物和人类,第七天上帝安息了。在第六天造人的时候,上帝先造了男人亚当,又在男人的身上取下肋骨,用这骨造成女人夏娃。天主教相信,亚当、夏娃便是人类始祖,他们结合而繁衍出代代的人。
虽然各国的创世神话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发现:
一、在关于世界的开辟和人类诞生的问题上,居首功的都是个别的一两个神。这些神都是人形化的,无论是女娲的蛇身人脸、盘古的硕大无比、卡奴姆的羊面人身,这些神都具有人的特征。他们或是动物形象与人形象的结合,或是像古希腊的神那样完全的人形。
二、创造世界的过程、方式惊人相似。这些说法都是由“混沌”而分出光明与黑暗,天与地,日与夜,继而方有万物、生灵,都具有一定先后的规律性。
P5-7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