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名湖畔的青春
分类
作者 朱家雄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家雄最早发表的一些文章显示出充沛的才气。后来他主编北大题材系列图书、“70后”小说选集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稍后又创作了《校花们》和《毕业前后》两本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表达能力出色,叙述风格鲜明。这次他出版的《未名湖畔的青春》这本文集,应该说是集中地展现了他多年来的种种努力和全面的文学才华,也佐证了他的步履在同代作家中的扎实、坚韧和醒目,是他文学旅途上一次非常生动也非常光彩的亮相。

内容推荐

《未名湖畔的青春》是作者朱家雄对他所热爱的文学长期实践、观察和思考的各类文章的一个精选集,绝大部分篇目曾先后发表于各类报刊,是作者20年文学求索之旅的一个青春总结,也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学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份独特而宝贵的个性化见证和记录。

《未名湖畔的青春》题材、体裁均丰富多样,形散而神不散,所有文章都围绕北大、青春、成长、校园、70后、80后等核心词而作,可谓紧贴读者的内心与梦想。全书才气横溢、文采飞扬而不失蕴籍、深沉,字里行间饱蘸着温暖、犀利的人文品质,是作者独立思考精神和全面写作才能的集中展现。

目录

自序:有关青春的总结陈词

北大校园的风景

我认识名人,名人不认识我

我瞳孔中的名人

迎面而来,叫你目不转睛

思想的北大先贤

“北大精神”今安在

未名湖畔访季老

敬悼张岱年

悼别邵华将军

往前走就是一切

我在边缘看名人

北大寻梦族

生存在北大流域的流浪部落

北大书屋:锁定在燕园的美丽中

北大学生辩论队:穿过辉煌后的沉静

谈笑皆鸿儒,往来群英无庸举

校园歌坛俊采星驰

“北大题材”出版为何热了十年

“北大情爱三部曲”的意义

百年辉煌世纪沧桑

成长路上的感悟

境界

理想和现实

保持距离

让生命顶风而行

月饼里的故乡

我曾在三闾大学读书

名牌时代里的名人文化

寻找诗意

关于名人

没有时间

青春有余痕

齐秦:在九个太阳下歌唱

周游首都文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以梦为马的旅程

大师的境界

文学:并不悲壮的坚守

写作的个性化问题

年轻作家莫浮躁

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美男作家”可以休矣

网络:文学孵化器与出版掠夺者

博客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迷信博客点击率

写作的质量与数量

缺乏经典的当代文学

小说写作与我的传统文化情结

诗歌与青春同在

血或水:从诗歌写作中拧出的体液

海子:来自乡村的歌手

诗人的道路

点击《北大情诗》

北大与中国新诗

“梨花体”事件:问题在于新诗本身

特殊时期的中国诗歌

漫卷书香的光阴

《红楼梦》怎么就成了中国第一名著

史诗气度

感觉王蒙

倾听成长的声音

溪岸边的一丛花

学术路上的虔敬之心

想说忘记不容易

“哈佛题材”走俏之谜

张胜友:出版界的一条好汉

两代新锐的崛起

新一代作家群的命名问题

“80后”:又一代人崛起了

韩寒的文学史焦虑

从张悦然的两本书谈及“80后”写作

“80后”的成名及泡沫

新生代写作的优势和局限

不幸的“70后”

关注“70后”

“70后”能打破沉默吗

“70后”:期待迟到的荣誉和市场

附录:为同代人留下见证和表述

后记:回顾与感谢

试读章节

北大学生辩论队:穿过辉煌后的沉静

北大的辩论是有传统的,早在1986年新加坡的亚洲大专辩论赛上,北大人犀利而丰华的辩风就已充分地展现在世人的眼里。现任职于外交部国际司的马朝旭,从1989年到1993年,作为联合国常驻代表团的成员,经常走上国际讲坛发言,这个马朝旭,北大的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就是当年决赛场上的最佳辩手。当年的北大队是整个赛事的冠军。1993年冬季的万家乐杯一赛,英姿飒爽的北大人仍然是冠军。尽管这一次辩论赛没有当年的规模,但至少我们可以说,北大人的锋芒与雄健没有丧失,北大的内核与精魂一如既往地在燕园的人流里闪耀。

北大辩论队的核心成员:陶林、卢莹、朱健刚、胡景晖……一些极平常的名字。如今,这些名字却会使人联想到恢宏而论、锋芒毕露一类的高温词语。的确,他们是从唇枪舌剑的赛场上杀到辉煌中来的。

在决赛中荣获“最佳辩论员”称号的胡景晖,带着思索的神情说:“不管别人对你评价高还是低,关键在于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冷静的认识,不论在巅峰还是在谷底,你都要朝着你的方向努力,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且循着他们来时的方向,追寻那一路的足迹。

陶林,社会学系91级学生。小时候看电视上的演讲赛,深受影响。在重庆一中读书时,他获得了实践机会。那时的陶林,热衷于演讲,并且还拿过第一名。那时的他,觉得自己在台上八方而论而台下欢呼沸腾,那场景很激励人。考入北大后,他如鱼得水,参加首都四高校选拔赛,参加北大杯赛,以至万家乐杯辩论赛,屡创佳绩。陶林是一辩,在赛场上他擅长于理论阐述、建立框架。他反应快,说话速度快,思维严密无漏洞,且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用朱健刚的话说就是:“富理论功底,反击坚实、有力。”

不过,陶林觉得辩论“有些不诚实,并不是以前想象的那样贴近现实,并不真的是我们捍卫真理的武器”,要想舌战取胜,就得走“既能捍卫自己的观点,又为观众所接受”的路,这是诚实讲理的陶林所不愿接受的。从前的陶林喜欢台下的热闹场面,现在他说:“必须把群众的欢呼看得轻点,否则就不能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过,他觉得辩论赛也能训练人的综合素质。

陶林觉得自己要静下心来读书,珍惜光阴。谈到将来,他觉得自己的思想经常在变,还处在一种不确定性之中。他用四十年代一位无名氏青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态:“必须去找,找,找,走遍海角天涯去找……找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这是生命最可宝贵的‘东西’,甚至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卢莹,国经系91级学生,辩论队唯一的女选手。她曾在第一场与林大队的对抗中获得“最佳辩论员”的称号。她觉得这一场自己的“气势表现得比较好”,说那时“刚刚大病一场,希望有激烈的活动来振奋自己”,于是就上了场。

卢莹性格好强,什么事都喜欢试一试,到北大后广泛参加各种活动,是个很有能力的女孩。说起初中那一次演讲,她颇感自豪。她年龄最小,年级最低,却独得一等奖。高中的演讲比赛,她是全校第二。有了这样的经历,辩才自然就生成了。

卢莹认为学业比较重要,她总觉得时间不够,所以她在万家乐杯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学习比平时更认真。她说:“人不是完美的,但人总在追求完美”,“越学越觉得知识少,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她认为自己的思维平时无系统、模糊、不成熟,参加辩论赛之后则系统了、清晰了、成熟了,对自己是一个提高,至少集中训练了思想、逻辑、语言等等。从热闹与风光里出来的她有很强的紧迫感,她要抓紧时间全力学习。

朱健刚,政治学系90级学生,在北大的几年里,曾获“三好学生”称号和光华奖学金。我们交谈时,他简要地评价了其他三位队友,他说,“卢莹是我们辩论队的形象”,并同意一位老师的评价,“陶林是辩论家,胡景晖是演说家”。他说这次辩论赛很重要的一个收获是结交……

P77-79

序言

自序:有关青春的总结陈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的今天,这么多年,竟然像翻一本书,转眼之间,说合就合上了。我不能相信,一个人最为宝贵的成长岁月,最为美好的年轻时代,竞已悉数封存在文学道路上,竟已如云烟一般飘逝在脑海中了。但这却是事实,随着新世纪的大踏步挺进,过去的光阴已经消散成永远的记忆,且渐行渐远了。

我是在北京度过我的青春时代的——如果说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这一代人,身体和生理方面的成长基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那么,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成长,则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至于新世纪的这十来年,却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失意——作为其中之一的我,自然也不例外。总之,我的青春时代在我个体的生命中留下的印迹是至为深刻的。

青年时代无疑是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五四时期青年人之卓越导师陈独秀曾在他的一篇题为《新青年》的文章里写道:“一切未来之责任,毕生之光荣,又皆于此数十寒暑中之青年时代十数寒暑问植其大本。,’读到此话,又联想到自己这许多年来的种种境况,我心里竟情不自禁生出许多惭愧来。曾经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类的话来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天天上进,也曾经希望自己以“笨鸟先飞早人林”的姿态博一个早日登堂入室,但实际的结果非是“勤能补拙”,而是像大多数“70后”作家那样,付出了很多,回报却少得可怜,处境莫名尴尬。悲哀之余,我也想照《道德经》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去做,但我又做不到,“至虚极,守静笃”可不是闹着玩的。

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我都不能成功践行。惭愧之余,觉得就只剩下回顾和整理这一个亡羊补牢的法子了,并且觉得,如果能借机把20年来所写的多少反映了一点自己各个阶段的糟糕状态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则我的总结青春之举大约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了。毕竟这种方式还可以起到一点安慰自己的作用,毕竟我对一无所有的自己竟然还没有感到完全绝望,甚至还希望自己以后的路能走得稍微靠谱一点点。

没错,已经过去的这许多年,说是难忘的旅程也罢,说是漫长的跋涉也罢,注定了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大段艰难岁月。恰恰在这些年间,我不知不觉就从一个也还有些朝气的文学小青年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苦行僧。此时此刻,当我回首来时路,想到曾经撒下的那些足迹与汗水,想到曾经遭遇的无数曲折与坎坷,想到灯下桌前的许多勤奋,想到恍惚间虚度的无限光阴,心里便不免生出多达N种的复杂感慨。但感慨归感慨,生活却还是毫不怜悯、毫不停歇地在向前奔腾着。也许世界上的许多梦想都是这样的别无选择,再艰难,再失意,再落寞,都只能奋力扛住,都只能继续顶着风沙往前走。

墨翟先生不是说过吗?“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意思就是成功很难,但坚持就是胜利!我只能叮嘱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半途而废,而应当继续在这长征般的文学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并且我又适时地从《论语》上找到了慰籍自己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哪怕自己实际上并不能做到,但以此来鼓励鼓励自己总还是可以的吧。

许多年前,我把自己献给北京的第一串脚印歪歪斜斜地写在美丽的未名湖畔。记得那时,我对自己的未来无限好奇,也无限憧憬。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忽然感到了命运对我的嘲弄。我发现自己这么多年虽然一直在奋力地闯呀闯、冲呀冲,但无论怎样挣扎,却终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一方面,我为自己的极度困窘而倍觉惭愧,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无地自容感;另一方面,这繁华的世界如此辽阔,可我东奔西突这么多年,却郁闷地发现,这地球上凡有立锥之地的物理空间,竟然都莫名其妙地向我关闭着。我多么想像海子所希望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无可奈何地转了一大圈后,我疲顿的青春竟然有意无意地又转回到起点来了!我拍着在别处被击伤的翅膀,穿过阴霾蔽天、雨幕淋漓的低空,一路滑翔着,然后就啪嗒一声,无力地跌落下来。还好,不幸中之万幸,我竟然正好就被未名湖畔的一蓬荒草给接着了。于是我就在这老地方休养疗伤,并长久地反思自己。很希望有一天,我还能振作起来,我还能再次飞起来,飞到这世界上可为无比渺小的我提供大约一平方厘米立锥之地的某个角落去。

后记

后记:回顾与感谢

朱家雄

忙了好久好久,我的第三本个人文学作品《未名湖畔的青春》总算要出版了,很希望我这份长久的期待也能在各位读者的法眼与明眸里折射出太阳和月亮。

本书所收录的,既包括我的一些近作,也包括我二十来岁时最早发表的若干文章。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就不禁有所回顾,有所反思。有人说,“70后”与“80后”这两批作家的发展道路很是不同,我也颇有同感。“70后”所走的,大致是在纸媒报刊努力发表各类文章的传统道路,步伐相对来说比较稳健、扎实,积累和沉淀也相对比较清晰。“80后”则主要是通过作文大赛和随后市场化的畅销书运作以及通过在网上不断发表作品这类渠道快速崛起,这样的崛起使得他们的青春比“70后”更为酣畅,脚下的道路也明显要顺畅和平坦得多。如果说“80后”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则“70后”的艰难就是值得缅怀、记录甚至深入研究的。但“70后”作家和“80后”作家的共同之处应该也很明显,那就是他们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充分地展露了自己的才气甚至才华。

新著出版总是令人高兴的,欣然之余,我又觉察到自己的内心还有更多的感慨在涌动,更有满怀的感激如满地的根茎在破土,如满天的星光在闪烁。我所感慨的,是自己这些年出书过程的曲折和缓慢;我所感谢的,是人生旅途上相遇的那许多给我帮助、给我感动、令我铭记的许多人、许多名字,尽管我在此无法逐一提到。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安徽教育出版社年轻有为的综合编辑室副主任张利先生——是他为拙作的出版创造了机会!再就是要感谢著名作家何建明、曹文轩、孔庆东三位老师,他们在百忙中撰写的精彩的推荐语实在为本书增色不少!还要感谢我的好友江力先生,感谢他为我的小说创作所撰写的对我多有褒赞和勉励的评论力作——《为同代人留下见证和表述》。还想说明的是,这套丛书的创意是由张利先生首先提出的,我虽挂名“主编”,实则只是丛书的版权总代理,仅仅起到书稿的组织和出版过程中的一些沟通作用,其余的工作则都是由出版社和作者自己完成的。当然,我也要向本书系的其他五位作者谢有顺、李少君、谭旭东等致谢,例如谢有顺先生就对书系的封面设计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特别要感谢的两位作者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颐武和解玺璋,例如张颐武老师曾为我的第二本个人专著《毕业前后》作序——这本书于2009年有幸入选了“出版原创推新工程”,解玺璋老师则为该小说集亲撰书评并给予刊出了,之前还多次在他担任主编的报纸上刊发我的文章。

总觉得还有许多人需要感谢,比如《中华读书报》当年的总编辑梁刚建老师,比如《农村青年》杂志当年的主编李军老师,又比如联名推荐我加入中国作协的著名作家陈建功、张胜友两位领导,以及曾对我的图书出版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出版家陈子寒先生和北京出版集团原社科中心主任杨钢老师等。还有在文学刊物选发过我的小说、诗歌等作品的程绍武、杨晓升、骆爽、方文、张颐雯、赵宏兴等领导和老师,并且我还应该感谢多年来陆陆续续编发我所撰各类文章及各次新书出版有关资讯或书评的编辑、记者、老师和领导,例如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就是经他们之手才得以刊登出来。篇幅所限,我就不在这里逐一提到这无数在我心里熠熠生辉的名字了吧。

这本书收录的是20年来我所发表的各类文章的一个汇总和精选,这篇后记写到这里,则似乎成了20年来积存在我内心的无数感激和感恩的一个汇总和精选。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未名湖畔的青春》大约算得上是我“有关青春的总结陈词”吧。

2013年5月定稿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内容丰富,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映射着“70后”作家朱家雄对他所处时代的诸多思考的光芒与个性化记录,值得重视,值得肯定,更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

朱家雄最早发表的一些文章显示出充沛的才气。后来他主编北大题材系列图书、“70后”小说选集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稍后又创作了《校花们》和《毕业前后》两本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表达能力出色,叙述风格鲜明。这次他出版的这本文集,应该说是集中地展现了他多年来的种种努力和全面的文学才华,也佐证了他的步履在同代作家中的扎实、坚韧和醒目,是他文学旅途上一次非常生动也非常光彩的亮相。

——著名作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

未名湖,是青春的湖;未名湖畔的青春,日日在我眼前荡漾。朱家雄,就是那些青春涟漪中的一波。他用青春,把未名湖与自己的生命,链接在了一起。

——著名作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