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为什么不稳
高血压患者中,有些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能够使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能够十数年血压稳定,而且没有并发症,或者并发症没有进一步发展、恶化。但是另有一些患者,血压总是控制不稳;有些人血压忽高忽低,有些人甚至突然升高几十个毫米汞柱,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或者在单纯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陆续出现各种并发症,或原来的并发症不断发展、恶化。这些患者也都在坚持治疗,每天服药,为什么不能把血压控制稳定呢?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病,有几类特殊致病因素,是一般的风寒、风热、阴虚、阳虚等不同的。疑难杂症往往与这些因素有关。具体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痰”和“瘀”。高血压患者,不能够稳定地控制血压,很多是因为血压病证复杂,牵涉到了这两类致病因素。所以,虽然像别人一样服用降压药,也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养,但因为没有特别有针对性地祛痰、化瘀,结果总是不能满意。于是出现多年血压控制不稳定,甚至陆续发生并发症的问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相互转化。本来是因为生病才出现的病理产物,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导致在原来疾病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疾病,或者使病情越来越复杂化、严重化;痰、瘀便属于此类。
特殊致病因素——痰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生。因为种种病因,体液不能在身体内正常地流通、代谢,聚集到身体某个位置,停留下来;或肝阳熏蒸,或内湿外燥,日久生热等,燥化凝聚炼灼真阴为痰。一旦正常的水液变成痰,便黏着牢固,不容易祛除,反而阻碍气机,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衍生出一系列的病症,或者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大的方面,可以将痰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之痰,出现在人的呼吸道,能够听到气管里呼噜呼噜的痰声,有些还能够咳吐出来;另一类是无形之痰,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经络、脉管之中,虽然看不到具体的形态,但可引发一系列的痰证的症状;比如血管里的异常的血脂、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神经生理的异常物质等,在中医理论中都属于痰。
痰致病变化多端,它可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所不至,所以中医有“怪病多痰”的说法。而且往往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反复复难以治愈;高血压患者有痰邪,则血压难以控制稳定,且有严重而难治的眩晕等症——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清窍失聪,眩晕乃作,《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痰由体内津液积聚而成,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临床上常见眩晕、胸痹、抽搐、中风、痰核等。往往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愈困难;一些顽疾,病程可长达几十年。
痰邪影响及心,易扰乱神明,出现一系列神志症状。如头昏头重、精神不振,或是胸闷、心悸,或迟钝、躁狂等。痰火忧心,还可见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等症。
有痰邪的患者,多见滑腻舌苔。痰证表现虽然变化多端,可见到各种症状,但舌苔则相对固定;一般多见到腻苔、滑苔。
特殊致病因素——瘀
血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正常的血液因为受到种种疾病因素的影响,性质发生变化,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就形成了瘀。一般来说,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的形成,基本上有下列几种途径:
(1)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气虚因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导致血行迟滞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无力统摄血液,可导致血溢脉外为瘀。
(2)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常可致血瘀。
(3)血寒致瘀: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均可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聚成瘀。
(4)血热成瘀:热人营血,或血与热邪互结,或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运行不畅,或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均可形成血瘀。
此外,中医学中尚有“久病从瘀”的理论,认为各种病证久治不愈,必定由浅入深发展,影响血液循行、导致血瘀的发生。叶天土的“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是对“久病从瘀”的最好的阐释。所以,高血压患者病程日久,血压无法控制稳定,通常存在瘀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病程日久,病邪从浅到深,进入血分;另一方面,也正是瘀的存在,阻碍血液流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才久久不能控制稳定。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