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档案吉林(长春市卷)/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房俐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房俐主编的这本《档案吉林(长春市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探索、挖掘了长春发展变迁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大量珍稀的史料和图片,将一部完整、真实、生动、精彩的长春发展史和群众奋斗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历史脉络,使城市历史文化变得更加厚重,而且对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以档叙史,以全省各级档案馆珍存的档案为线索,通过一件或一组档案,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和吉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本丛书以建国前档案为主,建国后档案主要涉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内容。《档案吉林(长春市卷)》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长春市档案历史和文化。

《档案吉林(长春市卷)》由房俐主编。

目录

总序 王儒林

长春市卷序 高广滨

第一部分 1911年以前

 长春厅的演变 梁伟

 长春早期的“衙门” 荆胜波

 康熙年间九台境内设立的官庄 冯占亚

 清末的长春保安会 孙华

 长春早期的官府通信 孙彦平

 长春旧城—“宽城子” 孙华

 长春的城墙城门与“马傻子”农民起义 洪瑛

 长春清兵对辛亥革命的呼应 孙华

 长春厅的土地执照 孙华

 双阳北山的灵岩阁 霍花

 长春火车站 张士学

 沙俄东清铁路附属地 刘双义

 长春最早的一座现代建筑—大和旅馆 于泾

 长春最早的园林一杏花村 常颖

 清末的长春官办医学校—长春医学研究所 孙华

 熊成基在长春的革命活动 梁伟

 林伯渠与清末长春学生的反封建斗争 王彤

 李金镛与养正书院 孙华

 蒋大同与《长春日报》 孙华

 榆树种榆书院与魁星楼 朱国仁 崔东兰

 长春世—堂药店 常颖

 长春孟氏整骨 王乃荣

第二部分 1911年—1931年

 历史上的长春开埠局与商埠地 孙伯超

 下九台商场的开办与九台县设治 冯占亚

 长春历史上的邮政储蓄 孙彦平

 “五四”时期的长春学生运动 张祥顺

 万宝山事件始末 曲祥仁

 民国年问的积谷 曲祥仁

 民国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长春分会 赵蔚红

 民国时期的长春市孔教会 侯文新

 爱国志士王希天 杨欢

 一个旧皮箱见证的革命岁月 梁伟

 长春的第一位共产党人一张锦春 宣莹莹

 榆树地下交通站负责人杜伯华 朱国仁 崔东兰

 抗日英雄罗明星 冯占亚 卢国祥

 吉林三杰之徐鼐霖 卢国祥 冯占亚

 吉林三杰之成多禄 冯占亚

 张作相与东北师大 张祥顺

 长春“益发合” 孙欣

 长春兴埠汽车行 宣莹莹

 长春的人民大街 于泾

 长江路今昔 王久荣

 长春胜利公园今昔 赵岩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爱国主义传统 杨子忱

 长春王氏私立自强学校与校长杨世桢 杨林森

 民国时期的《大东日报》 王彤

 《国民新报》遭查封始末 王彤

 “还我河山”壁画 王彤

第三部分 1932年—1945年

 伪满洲国“帝宫”旧址 刘双义

 伪满洲国国务院的实权部门—总务厅 李振浦

 伪满洲国建国神庙的破灭 高冠钰

 日本关东军第100部队的罪恶 柳晓燕

 伪满洲国建国大学里的教育与抗争 柳晓燕

 “满映”和它的奴化宣传 柳晓燕

 旧长春的影剧院 孙华

 长春的日本桥和日本桥公园 赵岩

 伪新京的水源地—净月潭 颜嫣

第四部分 1945年—1948年

 第一个在长春打出中国共产党党旗的人 杨亚芬

 城市解放的特殊战例 荆胜波

 电影《松花江上》背后的故事 颜嫣

 国民党长春督察处 孙华

 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 高冠钰

第五部分 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长春 郑洪礼

 周恩来总理五次来长春 郑洪礼

 中共长春市首届代表会议的红色记忆 汤明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双阳 郭丽娟 徐丽娟

 解放初的长春市妓女改造 汤明

 伊通河的由来 洪瑛

 文化广场与地质宫今昔 张祥顺

 长春市体育馆 张霖

写在后面 穆占一

试读章节

长春的城墙城门与“马傻子”农民起义

洪瑛

长春在1865年之前,还没有出现城墙、城门等物质形态的城,开始有“围城”的形态,则是在1865年以后的事,这与当时东北出现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有关。1865年,一个叫马振龙,原名马国良,绰号“马傻子”的人,在梨树县城东南15千米的团山子发动了农民起义,人称“马傻子农民起义”。这支队伍是当时声势较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马振龙从小给地主家干活,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迫不得已起来造反。最初,他联合本屯附近的一些青壮年农民树起了大旗,在梨树举行起义,由几十人发展到五百多人,渐渐名声大振。起义军冲锋陷阵,劫富济贫,势不可挡。梨树、昌图一带农民都称马振龙为“马大人”。1865年,起义军攻克法库、昌图后北上,攻长春,克农安,直逼双城堡。

当马振龙的起义军逼近长春时,为防止起义军攻城,长春厅衙署组织商人和民众捐款修筑城池。当时的宽城子虽然已是一个大集镇,“呈半城半乡之势”,但是经济并不富裕,又因仓促决定,时间紧迫,便凑了些钱匆匆建起木板城墙。

木板城墙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周长约十千米,高三米左右,用木板中间夹泥垒起,还有少部分是用土垒起的。有些地方索性把商铺和农家的院墙连起来御敌。城内面积大约七平方千米。

当时城区位于今长春大街以南。城墙大致走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经解放大路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再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原长春市第七中学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叉口,再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

初建城墙时,建有城门6座,以后又增加4个便门、2个内门。各城门楼最初为板筑结构,后改为砖木结构。

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1896年重修。门上有望楼,檐下前额题有“众山远照”四个字。望楼前及两侧有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1930年,重修大马路时被拆除。

西南有永安门,城门上方刻有“永安门”字样。此门于1926年被拆除。

西为聚宝门,亦称西门,为砖木结构。城门上有雉堞19堵。

西北有乾佑门,砖木结构,上有望楼雉堞。

北有永兴门,俗称北门,1896年重修,形式与南门相同,砖木结构,门上有望楼。望楼悬额题有“关左通衢”四个大字。1912年,此门因妨碍修路被拆除。

东有崇德门,又称东门,砖木结构,门两侧有砖墙,上有望楼雉堞。门楼与南门略同,筑有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洞。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1952年被拆除。

城外有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壕围绕,城东是伊通河。西、南有天然形成的西河沟(即黄瓜沟、兴隆沟),西起今儿童公园西南部,流经今平阳街,再经永安桥汇入伊通河。西河沟在解放前大部分为明河,1952年修成暗渠。

城北建有人工壕,西起乾佑门,壕宽3米左右,深3米左右,长2千米,在壕沟内充水,为护城河。

长春这个木板城防御工程,于1865年9月3日和1866年2月13日,在两次防御马振龙义军攻城的战斗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木板城墙经历风雨侵蚀逐渐坍塌、消失。各城门自1912年起被陆续拆除,1952年修建东门路时拆除了最后一座城门一东门(崇德门)。

在6座老城门中,最有意思的是东门,不仅门楼好看,门楼里还设有狐仙堂,外挂“保民楼”的匾,这都源于“马傻子”攻城时的一个传说。传说“马傻子”攻城时,在东门地方打得最激烈,这时“狐仙”显灵,帮助守城,“马傻子”才没攻进来。建门楼时,人们就在门楼里设了狐仙堂,挂了“保民楼”的匾。

1866年,起义军进入吉林境内,长驱南下。3月下旬在朝阳坡与清军发生了一场大战,消灭了很多清军,起义军也受到很大损失;4月,经开原、铁岭,又来到清河门一带奋战。后因起义军纲领不明、战略不佳,战斗失利后军心涣散,个别首领叛变,加之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马振龙也阵亡了。

这支义军虽在清军的重剿下失败,但对长春的震动是很大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使长春产生了一座物质形态的城,即长春城。长春城的诞生,标志着长春城市的第一块街区的形成。至今在这块街区内,还使用着许多与城相关的地名,如南关、全安广场、东门路、双桥子等。

(作者单位长春市档案馆)

P23-25

序言

在全市上下纪念长春解放65周年之际,《档案吉林·长春市卷》已经杀青,即将出版。这既是对长春发展历史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为全市人民送上的一份珍贵礼物。

档案是活着的历史,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纽带。《档案吉林·长春市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探索、挖掘了长春发展变迁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大量珍稀的史料和图片,将一部完整、真实、生动、精彩的长春发展史和群众奋斗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历史脉络,使城市历史文化变得更加厚重,而且对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当前,长春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安全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幸福长春,努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历史的宝库中汲取营养,都更需要用共同的记忆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市上下,特别是档案工作者、史志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的编撰整理,充分发挥好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让历史照进现实,努力为长春的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辉煌的历史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去书写。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长春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后记

在经历了整整两个春夏秋冬的轮替之后,当时序刚刚告别满眼沉甸甸的金黄色,当大地被白皑皑的雪片覆盖并开始孕育一个新的希望,《档案吉林》这套丛书终于同大家见面了。上周,在研究丛书出版事宜的时候,尹怀局(馆)长指示我代表出版单位和所有编辑同志,为丛书写一个后记性质的文字。我一方面感到能力难担其任,另一方面也深为这支编研团队两年来默默无闻地艰苦付出所感动,在收获的时刻也有许多体会和感慨需要向大家,尤其是读者诸君汇报也就不再推辞,欣然领命了。

我国的各级综合档案馆承担着收集、保管、利用本行政区域内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和文献资料的职能,档案部门相应地具有了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属性。相比较而言,长期以来,各级档案部门更加注重发挥档案馆的政治属性(收集、保管)、社会属性(接待查阅),而在发挥文化属性方面的作为还没有很好地彰显出来。正因为如此,有人形象地把档案馆叫作“没有开发的富矿”,把档案部门比喻为“端着金饭碗愁饭吃”的部门。由此可见,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馆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投身文化建设方面着实存在着大有作为的空间。

2012年初,正值党中央和中共吉林省委做出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全省上下文化建设发展方兴未艾之际,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同志要求吉林省档案局(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型思维谋划档案文化事业。省局(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打造吉林地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全省70个综合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全力构建吉林档案文化。很快,我们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在《吉林日报》文化版开辟了《档案吉林》栏目,同时着手编撰《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一栏目一丛书”,两条主线开辟出吉林档案文化建设的两大平台。两个平台同出一源,资源共享又遥相呼应,相映成辉。如今,《吉林日报》上的《档案吉林》已刊出将近一百期,即将走出创立初期的青涩,以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姿态在姹紫嫣红的吉林文化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档案吉林》系列文化丛书在规划实施之初就被一系列的困难困扰和包围着。这些困难几乎涵盖了编撰这套丛书的整个要件,如风格定位、组织调度、作者队伍等。现在回想起来,一个一个地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恰恰构成了编撰这套丛书的整个经历和工作面貌:

关于风格定位。吉林省各级综合档案馆珍藏着自雍正三年以来的一千三百余万卷(件)档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把这些档案整理出来,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吉林历史,最起码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吉林历史。但是关于吉林的史书已多有面市,我们不能再去完成也无法完成一部“史书”风格的作品,于是提出“以史为经,以档为纬,以文记史,以史佐文,文史合一”的编撰思路。即选取一件一件有价值的档案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档案背后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承载的风物人情、历史脉络,借鉴相关史料和文史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考证档案背后发生的故事。在写作风格上,我们要求立意高远、短小精悍、文字清新、言之有物、感人亲切,既尊重档案史实,体现源于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惟一性,又不拘泥于档案本身,提倡广泛借鉴对照、旁征博引、海纳百川。使每一篇文章都能独立成篇,成为新的研究成果,令人读之有味、赏之成趣、品之深思。使人掩卷之后仿佛吉林大地白山松水间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扑面而来,甚至“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关于组织调度。调动起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力量,编撰出版一套档案丛书,是我们全体档案编研工作者一次大胆的尝试。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对编撰好这套丛书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和我们一起探讨工作思路,对丛书的编撰规模、内容选择、风格体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亲自担任丛书的主编。为改变以往省、市、县各自为战、独立编研的状况,形成大编研工作格局,我们提出了“以我为主、联合开发、人才主导、项目管理”的编研工作思路,汇聚起档案部门与档案部门之外文史工作者两方面人才队伍,整合全省各级档案局(馆)的编研力量共同开展编研开发工作。省局(馆)、各市(州)和部分县(市)档案局(馆)相继成立了《档案吉林》编撰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确保编研工作整体向前推近。省档案局(馆)专门组织编研队伍,一方面积极完成省馆卷编撰任务,同时承担起市(州)、县(市)卷稿件的审核、校对、修改等繁重的任务。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默默无闻、爱岗敬业、肯于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才使这套丛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作者队伍。过去档案部门形成的编研成果,以整理汇编为主,缺乏在档案内容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这次编撰《档案吉林》丛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一改过去零打碎敲式、资料汇编式、重编轻研式的做法,提倡在阅读档案、研究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原创式编研。由过去的以“编”为主转变为“编”“研”并举、以“研”为主。鼓励各级档案工作者拿出时间,走进档案库房,沉下心来阅读档案、研究档案,使自己能够由“保管式”档案工作者向“研究式”档案工作者转变。同时,我们提出“联合开发”这一工作思路的主要用意在于通过有效的机制,调动档案局(馆)之外热爱文史工作的有识之士同我们一起研究档案、开发档案。工作实践中,一大才比档案工作者拿出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蹲在库房查找资料,考证历史沿革,写出一篇篇短小精悍、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在这个过程当中使自己成为吉林某一历史阶段、某一领域里的“准专家”。与此同时,各地还按照省里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与当地党史、史志、文联、报社、学校等部门的文史工作者广泛合作,把他们吸收到编研作者队伍中,合力研究开发档案。在成书之后,我们在每一篇独立文章之后都署上了作者的名字。这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体现编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原创性;二是为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让作者能够在呕心沥血伏案笔耕之后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三是为了体现“文责自负”的惯例和精神,鼓励作者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也为今后的研究、完善、突破留下充足的空间。

回顾两年来编撰工作的历程,我们在欣慰和感慨之余,内心涌出更多的是对给予这套丛书的出版以关怀、支持、帮助和付出艰苦努力人们的感激之情。

感谢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儒林同志为本丛书作序。这既是对全省档案工作者的高度肯定、极大鼓舞,又直接地提升了丛书思想的高度和内涵的深度。

感谢省委常委、秘书长房俐同志。正是她的亲自指导和主持编写工作,才使我们能够扩大视野,厘清思路,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笔耕不辍,把这套丛书呈献在您的面前。

感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严同志的关心和指导,将本丛书纳入《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书系》之中,使全省档案工作者能够以自身的文化自觉,为推动吉林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同志,省委常委、延边州委书记张安顺同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市委书记张晓霈同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同志,辽源市委书记吴兰同志,通化市委书记刘保威同志,白山市委书记李伟同志,松原市委书记高福平同志,白城市委书记李晋修同志,公主岭市委书记王子联同志,以及农安县委书记周贺同志,珲春市委书记高玉龙同志分别为本丛书各市(州)、县(市)分卷作序。当地主要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不仅为编撰好丛书,更为各地档案部门开展好工作提供了巨大的鼓舞。

感谢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关心、专业性的指导鼓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坚守档案编研工作的阵地,并不断把基于档案的编研成果呈现于兰台内外。

感谢吉林省财政厅和各市(州)、相关县(市)财政部门,他们的大力支持使本书获得了宝贵的经费支持。

感谢吉林日报社总编辑李新民同志、副总编伊秀丽同志、文化新闻部副主任李信同志以及其他领导和专家,是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才使《档案吉林》这个栏目,在《吉林日报》上开办起来、坚持下去,并为我们这套丛书的编撰提供了第一份灵感。

感谢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吉林出版集团的领导和编辑,是他们默默无闻又勤奋踏实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平台。  感谢两年来同我们一起奋斗的每一位作者、每一位编者,每一位为本丛书出版竭诚努力的人。正是有了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付出的辛勤劳动,才能让所有同仁在今天备感欣慰和自豪,并把目光瞄向前方。

此时此刻,回望走过的路程,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谦卑和敬畏。

就在我们这套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恰逢吉林大地降下今冬的第一场大雪。漫天遍野铺天盖地的雪片严严实实地封盖了大地,仿佛在孕育一个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新梦。在全党上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扎实有效地进行。具有不同反响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我们深深感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档案工作者责任同样重大,舞台更加宽广。就让我们延续拼搏的脚步,伴随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潮,再次出发。

2013年11月18日于长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