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力量》由阿川佐和子所著,阿川佐和子——日本最深入人心的谈话节目女王,被誉为“日本的柴静”。
日本狂销152万册,增印44次!
首次披露与超过1000位名人的访谈细节,与摩根弗里曼、AKB48大岛优子、章子怡、渡边淳一、村上龙、北野武、小泽征尔真诚对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倾听的力量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日)阿川佐和子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倾听的力量》由阿川佐和子所著,阿川佐和子——日本最深入人心的谈话节目女王,被誉为“日本的柴静”。 日本狂销152万册,增印44次! 首次披露与超过1000位名人的访谈细节,与摩根弗里曼、AKB48大岛优子、章子怡、渡边淳一、村上龙、北野武、小泽征尔真诚对话。 内容推荐 《倾听的力量》由阿川佐和子所著,《倾听的力量》作者阿川佐和子曾经在《文春周刊》上连载专栏18年,超过900次。为什么她能持续获得读者的支持? 因为不论企业老总、名人演员,还是十多岁的小童星,无论男女老少,她都能在谈话中挖掘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本书中,她强调禁止过多地表达自我,而是要“非常高兴地倾听”,这是连记者和商人都需要的“最高境界的倾听力”。 曾经对谈话很不擅长的作者,经过与1000个人的会面和30次相亲,总结成35则沟通绝技,用她独有的谦虚与幽默细细道给读者听,呈现倾听与对话最深刻的人性观察。真正掌握倾听术的人,将更加敏锐的洞察人心,了解对方,交上朋友,获得信任。 目录 一、何谓善于倾听 并不擅长访谈 饶有兴致地倾听,胜过咄咄逼人的提问 电子邮件与谈话不同 谁都希望有听众 提问的三要素 谈话的窍门就是找到疑问点 用心观察能创造惊喜 妄下论断可能错过好的风景 攻破第一道防线 换位思考 随声附和也应用心 二、倾听的乐趣 75 谈话是灵活即兴的 挖掘记忆 跑题后如何引回正题 听众的重要性 聊到最后会有惊喜 基本的问题往往被忽略 老套话题的新谈法 难以启齿的问题怎么说出口 发掘不为人知的一面 三、容易交谈的倾听术 随声附和是一门学问 “鹦鹉学舌”提问法 如何应对初次见面的人 安慰的话语,停顿两秒后再说 看着对方的眼睛 与对方的视线高度保持一致 不要轻易地说“我懂” 不要不懂装懂 抓准提问时机 关注对方的节奏 切忌喋喋不休? 如何应对自己崇敬的人 配合谈话对象挑选服装 先谈话再就餐 后记——从远藤先生身上学到的 试读章节 我一直不擅长做访谈。坦率地说,即便现在我也认为我绝不擅长。 开始从事媒体工作以来,做过很多次杂志、电视的访谈,但是从来没人表扬我说:“你的访谈做得真棒!’’尤其是在最初的十五年里,一次也没有过。岂止是没有受过表扬,每每都惹人发火。“为什么话题不再深入一点呢?”“为什么话题向不着边际的方向跑偏了呢?”我自以为出于一片好意的事情,却往往适得其反。我总是失落地认为,“可能是我没有天赋吧。” 刚参加工作后不久,我在某个周刊杂志的连载栏目中做过一项访谈计划,题为“企业家对聘用女职员的看法”,就是安排两位女性轮流采访各个公司的社长,进行谈话。那时正巧《男女工作平等待遇法》。刚通过不久。 “贵公司对聘用的女职员是如何考虑的?” “您对女性参加工作有何看法?” “您认为女性参加工作的长处和缺陷是什么?” 如今这个时代并不具备让女性认真努力工作的环境,特别优秀的人才另当别论。一般情况下,多数人认为女性婚前从事的工作都是临时栖息式的安顿,责任重大的职位极少任用女性。公司社长多半都会说:“那个……今后的时代,女性的能力的确是很重要的。”可是一旦问到他个人的见解时,又会说:“我那口子还是得让她在家里守着,女人的幸福怎么说也还是结婚啊。”一下就抖落出真心话了。 也许是在极其大男子主义的父亲影响下长大的,我自己也有男尊女卑的想法,听了社长的话也丝毫没有怀疑,甚至是深表理解地说:“是啊,女性还不具备走向社会与男子做同样工作的能力啊。”大概持续两年的连载结束了,一直在身边辅助我们这两位访谈新手的撰稿大叔(当时是大哥)说最后要给我们搞个聚餐会。 “多谢关照!给您添麻烦了。想必一定觉得我们是累赘吧?” 大叔低下头,摇着头说“哪里、哪里”,说道:“阿川你呢,虽然不擅长做访谈,但奇怪的是并没被社长们讨厌啊。” 这是表扬我还是贬低我呢?当时我更觉得那是一种贬低。虽然也没觉得自己很拿手,可是难道有那么拙劣吗?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抹消不掉的烙印。 就这样,自己不擅长访谈的意识逐渐成为一种不百踹的东西。能力没存提高,这种不擅长的意识却快速增强。一旦做不好就会说:“都说了我不行嘛!”然后想要放弃。可是从事媒体工作想要回避做访谈是不可能的。“好烦啊,好烦啊,啊,真是烦透了!”—边这么想着,—边勉勉强强继续做着访谈。 什么是“阿川式访谈”? 大概十年后,1992年秋天,《周刊文春》的主编叫我过去,试探着问我:“要不要试一下做谈话栏目的主持人啊?” 其实在此之前的四年当中,我在这份周刊上一直连载随笔。说来实不敢当,可也和林真理子。、伊集院静。等名流一起撰写过一些日常杂记。从第四年开始,总觉得提不起干劲,我自己也在想“最近写得不是很精彩啊”。正当此时,主编似是邀请实是通知地对我说:“差不多把随笔的连载结束了,还是做连载谈话栏目吧。”那时,与其说被指出一条新路而感到喜悦,不如说因为自己所走的道路被堵上而疼痛万分,这种打击就像一把利剑猛地扎入胸膛。 “唉,还是因为我的随笔写得无趣啊,我自己也曾感到写得单薄了点,肯定是这样的……直截了当地开除我显得怪可怜,所以心地善良的主编才对我说:‘换个谈话栏目做做怎么样?’这是在给我施恩啊。” 我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家,并且做了一番思考。 连载随笔不让做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但因此就转而做谈话栏目女主持,也不合适吧。因为我对访谈很不擅长,在这方面也没有得到过表扬。更何况这是周刊,平均每周邀请一人做自己不擅长的访谈,我的头脑和身体都会垮掉的,也许会搞得骨瘦如柴。瘦下来倒也不错,但我肯定会干出一些无法想象的傻事,给周围人添乱的。 “哎,且慢……” 突然,脑中闪过一念。是《文春》那边问我要不要试一下的,如果我搞砸了,或是采访不到有趣的内容,那么任用我的入也会有责任,他们也会想办法为我开脱的吧。为了采访到有趣的内容,杂志社也会竭力锻炼我的吧,也许还能教给我一些访谈的窍门呢。 P3-7 序言 说实话,出版这本书是否合适,直到现在我依然犹豫不决。尽管在文春新书出版社编辑部向坊健先生的鼓励下,我把书写了出来。但一想到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我不禁感到忐忑。 忐忑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并不具备出版“新书”的资格。所谓“新书”,原本是那些在专业学术方面拥有知识、技术、想法的人士所撰写的,并把这些教给人们去掌握的著作。而我并不属于这一类。更直接点儿说,我完全沾不上边儿。 另外,虽然我的访谈连载一直勉勉强强地持续着,但是我觉得在做访谈方面自己还处在学习阶段。我在《周刊文春》的谈话栏目“欲见此君”始于1993年5月,至今已经连载了九百多次,到今年春天就进入第二十个年头了。“哇,竞能持续这么长时间”,每当听到人们说这话,连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可是当听到人们说“既然能持续如此之久,做访谈大概很拿手吧”,这话我绝不敢苟同。我在正文中也写到,即便现在,我去做访谈前也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啊,做访谈啊?”我常常紧张得无所适从。唉,为什么会如此不从容呢? 还有,最近开始做起了电视访谈节目,不仅加上了字幕,通过电视画面我访谈时的样子也被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哎,如果不喜欢不接此活儿便罢,可是您瞧,这就是我这种 “受到夸奖连树都敢爬的胆小鬼”。的弱点。总之,还处在访谈学习期的过渡阶段的我,如果出版了这种“倾听的秘诀”之类的书籍,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哎呀,阿川,原来你以前都是只做那么点准备,就跑去访谈了啊?” “哟,阿川啊,原来你是这样掩饰自己的无知,然后若无其事地提问呀。” “是吗,阿川那样提问是一种权宜之计吧。” 当读者或嘉宾都了解我的秘密时,很难说不会影响到我今后的访谈工作。还是不应暴露出来…… 然而,转念一想,我又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告诫着自己。 哎哎,阿川啊,你怕什么呢?没有人期待着你写出优秀的学术书啊。所以,尽管我非常清楚自己在访谈方面还处于成长阶段,但是,只要读者能够从阿川拙劣的访谈经验和屡次失败中对“倾听”这一行为获得重新思考的机会,或者哪怕获得一点启示,那也足够了,不是吗? 2011年3月11日的东北大地震之后,与众多没有受灾的日本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被一种手足无措的虚无感侵袭着。 我到底能做点什么呢?难道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吗?这种无力感使我万分焦虑,那时我感觉所有必须做的工作都是徒劳的,因此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尽管如此,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暂且先赶在截稿日期前写出文稿吧,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也不能耽误,还有必须熟悉在《周刊文春》的谈话节目。在这样的忙碌中,去年5月我见到了糸井重里先生。 糸井先生正在挑战新的媒体制作项目,我想知道关于这次地震他有怎样的感受?日本人往后怎样生活下去?为了找到答案,我拜访了糸井事务所。糸井先生跟我说:“我一直找不到要去灾区的理由,但又总觉得必须去,可是如果没有理由,那和观光旅游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这样自同自答着。” 想不到糸井先生在地震后也是过着惴惴不安的日子。那时,糸井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赈灾女性。 “我在推特上认识了一位22岁的女子,她遭遇了海啸,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来。最近我在这个事务所见到了她。” 糸井先生坦率地向她表露了想去灾区的想法,那种心情极其迫切。可是不知道去哪里,该做什么。于是,那位女子回答说:“如果要去,我倒是想推荐一些地方。” 其中之一便是避难所。避难所里的人们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即使向别人倾诉房子被毁了的惨况,因为大家都有着同样的遭遇,所以也不会有人感到意外。 向别人说起自己失去亲人、九死一生的经历,就会听到这样的回话,“啊,那我的经历更惨呢。”似乎谁都不会跟你亲密起来,听你诉说你的那段经历。 她对糸井先生说:“所以请你去避难所倾听他们的诉说。只要去了,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不是孤单的,自己没有被人遗忘。” 那女子还列举了其他想让糸井先生前去的地方:安置那些至今没有辨明身份的遗体的“遗体安放处”,以及被海啸吞噬的“墓地”。 “听了她的话,我决定去!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我要去。” 听完糸井先生的话,我虽然没有立刻下决心说“我要去”,但我明白了一点—一又仅是倾听也能帮到他人。顿时,我心中的郁结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下面换一个话题。我大概从十年前开始一直在参与由农林水产部主办的“倾听书写甲子园。”活动。这是一项由全国各地一百名高中生参加的采访一百名著名的森林工作人员的活动,每个参加者独自去采访,然后将“倾听书写”的内容整理成一份总结报告。所谓森林工作人员就是从事锯木、造林、烧炭、剪枝、种香菇等工作的行家里手。从2010年起,接受采访的范围扩大,河川、海上等领域的名人也被列入其中。 那么,我都在做些什么呢? “请给这些即将去采访森林名人的高中生们传授一下你做访谈的心得吧。” 接受了这一委托,我就办了一个简单的讲座。实际上,派给高中生的劳动任务是相当严苛的,或许比我的谈话工作更加艰辛。首先,要打电话给那些完全陌生的名人(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约定采访日,采访当天换乘电车和公交车,独自一人前往森林深处。从一见面时“初次见面”的问候之后,便打开录音带,开始访谈。此时,可没有大人从旁协助。有时,访谈中会遇到晦涩的方言,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尽管如此,高中生们也不放弃,一丝不苟地倾听名人们诉说自己的人生和工作。 采访结束后,他们回到家,自己整理录音磁带(这是很艰难的工作,每一位高中生都哭过),挑选出重点内容,以名人自述的口吻做成一份报告。 半年后,一百篇作品完成,我与高中生们再次见了面。那时发表了几篇优秀的作品,作为采访对象的森林名人和作为采访者的高中生一起站到舞台上,谈了他们的艰辛。 “这次采访,感觉怎么样?” 负责采访的高中生在麦克风前轻声回答,声音中带着一分羞涩,“刚开始名人带我去森林中,我心想,难道这个老爷爷是猴子吗?他只用一根绳子,噌噌噌地就爬到一棵很高的树上,速度惊人!” 接着,这位名人说:.“这个……本来听说有人要来采访我的,可能因为他太紧张,居然什么问题也没提,反而弄得我担心起来,所以说说这,说说那的,说着说着就……” 名人看着采访他的高中生,就像亲爷爷看着孙子一样,眼中充满了体贴之意。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这项活动原本的意图是让那些年轻的高中生了解森林中的工作,这些工作因为没有后继者,正走向绝迹。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然而,参与这项活动并获得体验的高中生却说:“虽然很艰辛,但很有意思!”年事已高的名人们在一旁听到这番话后,脸上不禁漾出了喜悦的神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跟这个与我孙子年龄一样的高中生说些什么,或者能帮到他什么。见了面,他开始问我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家人和朋友都对我的工作不感兴趣,我也从来没有机会聊这么多自己的故事。” “已经不需要后继人了!这种工作到我这里就告终吧!”立下豪言的名人们向高中生表达着谢意,“谢谢你愿意倾听我们说话!”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认为“倾听”这种行为,就像呼吸一样,即使不像我一样以此谋生,每个人每天也会自然而然地重复多次。问路、问价钱、听课、聊天、听人抱怨、听人吹牛,敷衍了事地听、热心地听、不耐烦地听……倾听方式有很多种。即使在同一个地点听同样的话,事后,不同的人留在记忆中的话语也各不相同。 “前几天他说过这话吧。” “哎,是吗?我对那句话倒是印象很深。” “哎?那句话我一点都不记得了。” 哪句话会在脑海里存留,这会因为听话人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对此我感到很意外。不过,这也是“倾听”的乐趣所在,所以人们才会不断倾听,不断询问。 无论是相同的话题、新话题,还是可笑的话题、感人的话题,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倾听他人而使自己内心愉悦。以坦率的心情,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倾听他人之语,倾听的一方将自己的记忆和心情融入其中,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而诉说的一方,一边讲述,一边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揭开正要忘却的尘封已久的记忆,或许会有意外的发现。 如此说来,以前那些因为上司的讲话太过冗长,因而总是置若罔闻的人,从明天起是否应该试着稍微耐着性子聆听一下呢?抑或因为奶奶讲的故事每次都是一样的,就敬而远之地说:“哎呀,那个故事听过了,听过了。”然后打断她的人,今后是否偶尔也耐心地听她讲讲呢? 如果各位已经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就请翻开下一页吧。 后记 并非《周刊文春》的连载栏目,以前我在别的杂志上采访过远藤周作先生。 远藤先生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常常来我家,所以我从小就经常见到他。他有强烈的服务精神,不但挂念着我的父亲,还惦记着我们这些小孩子。每次远藤先生来我们家,家里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以为远藤先生不是一位“小说家”,而是一名“笑星”。虽然这样说有点冒犯。 我还是一名女学生的时候,有天早上做礼拜,一位老师谈到了远藤先生。因为我的母校是一所教会学校,所以大多数老师是基督教徒。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女教师站在讲台上,就远藤周作先生的著名小说《沉默》滔滔不绝地讲着,谈论着《沉默》是一部多么优秀的作品,远藤周作是一位多么认真、多么虔诚、多么优秀的作家等等。 对那位女教师的话,我总觉得有一种异样感。老师所谈到的远藤先生跟我所认识的那个远藤先生相距甚远。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种感觉,我有点混乱了。 “哎呀,小佐和子,好长时间不见,变漂亮了!” 远藤先生来我家时,总会这样夸我。 “是吗?没有吧。”当父亲加以否定的时候,远藤先生就接着说:“当然是啊,真的变漂亮了!就像是时隔三日的樱花一样漂亮!” 听到他这么说,父亲乐起来了,对他说道:“亏你还是个小说家,怎么连‘时隔三日的樱花’的意思也不知道呢?它指的是盛开后渐渐凋零了的樱花。你用错了地方,远藤。” 多亏那时远藤先生用错了,我才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即使不懂那么多日语,即使被父亲痛骂一顿,他还是丝毫不拘泥于这些,仍然说一些好玩的事情逗我们发笑,活跃身边的气氛。我最喜欢远藤这位小说家了。 现在我要采访这位从小就让我感到亲切的远藤先生了,我的心情很复杂,但他的样子好像比我还害羞。“究竟该和朋友的女儿谈些什么才好呢?今天不能再称她为‘小佐和子’了,要改称为‘阿川女士’吧。”虽然远藤先生一直在犹豫着,可他还是率先开了口,跟我讲了很多有趣的事。 我的父亲,这位我们两个人的“老熟人”,成了我们助兴的话题。有时候远藤先生也向我提出一些问题,就像平常一样发挥着他天生就有的好奇心,渐渐地将我们的谈话推向了高潮。我就像是一位患者,在远藤这位治疗专家面前捧腹大笑,已然忘了自己的烦恼。 就在谈话快结束的时候,远藤先生说:“我们就谈到这里,好吧?今天我自己一个人说了很多,说得有些乱七八糟的。可是,你别看我像一个狂躁症患者一样,说得有些不着边际,有的读者能读出其中真正的含义和象征,有些读者却读不出来。” 我把远藤先生最后说的这句总绪性的话,当成了我的人生指南,至今都铭刻在心。 说来,远藤先生还教会了我另一件事情。 其实,在我接手《周刊文春》谈话栏目的几年前,曾是远藤先生负责的访谈杂志连载栏目的一名助手。当时我只是打打下手,不需要独立地去提出一些问题,只要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远藤先生和嘉宾的谈话,时而随声附和几句就可以了。 有一天,在结束了对一位嘉宾的采访后,他异常愤怒。平时总是惹人发笑的远藤先生居然发怒了,这可是极少见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不再火上浇油,我只能在他身边默默地待着。 他突然说道:“这种人,真差劲。一直说空话,一点意思也没有。” 确实是这样的,无论我们提问什么,那位嘉宾都是只回答说: “对啊,不管什么样的经验对自身都是有益的。” “是啊,不管在哪个国家旅游,都非常有意思。” 他好像就只会说这一类的话,远藤先生对他的这些回答非常不满。这时我又学到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内容的具体性是最重要的。我都快要忘记了,原来“在采访的时候不引导嘉宾谈出一些具体性的内容是不行的”,这个道理是远藤先生教给我的。 在他去世之前,我本应好好向他表示感谢的,可是……现在远在天堂的远藤先生可能会感到吃惊,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前那个派不上用场的采访助手,如今也可以就如何谈话出一本书了。他可能会苦笑道:世界可真是变化快啊! 感动人心的话,令人悲伤、催人泪下的话,鼓舞人心的话,洗涤心灵的话,充满努力与坚韧的话,深感气馁的话,可悲可叹的话…… 人们的说话方式各有不同。不管一个人是沉默寡言还是能言善辩,是笨嘴拙舌还是能说会道,他说过的那些话,可能不是多么了不起,但其中一定蕴藏着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就算是没有重点可言的废话,通过发声的方式、微妙的反应、表情、动作、犹豫、害羞、热情……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性与人格,或者即便是让人产生些许共鸣,感受到的小小魅力,这句话也就有了价值。 而且,对说话人来说,通过与人谈话,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重新认识自己。如若那样,他的谈话也就具有了意义。 因此,如果需要有一个提问者作为必要的媒介,那么我愿意成为这样的媒介。 书评(媒体评论) 和阿川对话,不知不觉就变得话多,连不该说的都说出口了。 ——北野武(日本著名导演、演员、作家,作品有电影《大逃杀》、《菊次郎的夏天》) 这本《倾听的力量》就像是一个打开对方话匣子的按钮。作为主持人的我,却从来没有掌握这些秘诀,真为那些虚度的采访时光感到后悔啊。与阿川进行了一番访谈后,我在想,如果能偷学一些阿川的访谈术该多好啊。 ——大越健介(NHK王牌主持) 同样做访问,有人就会让我想主动侃侃而谈。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发问技巧,是发问者“听的态度”,决定了受访者“答的深度”。 ——余湘(WPP传播集团Group台湾区董事长兼总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