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下午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满意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风俗民情这些东西都是人在吃饱饭以后人身上散发的一种活力,它依附在人身上的。就像农村做饭一样,没有火就没有烟。”80后的作者陈满意在这本《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下午茶)》中对此作了诠释,他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告诉了我们,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始终顽强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内容推荐

陈满意,安徽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安徽师大。先后混迹于多家媒体,现居厦门。因念念不忘心中故乡,遂写下《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下午茶)》这些温暖的文字。

人是要有精神生活的,即使目不识丁的农民也不例外。在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存在于风俗民情中:“礼失而存之于野。”传统习俗往往在某些边缘性的社会群体保存得很好,尤其在农村。风俗民情的代代相传,乃是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机部分,它给予了日常平庸的生活以光彩。《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下午茶)》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告诉了我们,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始终顽强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目录

第一部分 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秋天,敬重一株庄稼的生命高度

 找一本书温暖乡村的这个冬季

 跨进腊月门槛的年味儿

 那年春节的麻雀饺子

 行走在麦梢上的记忆

 春来草暖泥土香

 一爿小院锁清秋

 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粘贴在季节深处的冬

 大风吹雪盈空际

 一簇春风小院中

 芦苇是历史的边角料

 天高云闲故里秋

 吹进村庄的风

 篱笆墙上溜走的岁月

 乡村秋夜

 田埂上的浮云

 风筛过的五月

 五月·麦地·乡村

 想起乡间的吆喝声

 睡在故乡的月光下

 草尖上的村庄

 乡村夏日

第二部分 人是行走的庄稼

 锔锅胡

 麻四

 媒婆

 巷子里的男人

 捉蝉

 苦难的历程

 泥暖草生

 人是行走的庄稼

 遗忘在乡下的渡口

 一春梦雨常飘瓦

 穷亲戚

 活成一盏煤油灯

 霜落柿子红

 在村子上空散步的唢呐

 落寞渡槽

第三部分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最后一棵梧桐树

 给母亲的过节费

 父亲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娘穿双布鞋进城

 母爱是看不透的温暖

 母亲不认识“母亲”

 母亲的猪年狗事

 壶里酒淡父爱浓

 半床闲书伴枕眠

 墙壁上的纺车

 乡间椿发一树情

 乡村磨房

 风吹榆钱满枝头

 留两个柿子看树

 寒似雪冬暖如年

 又逢槐花飘香时

第四部分 匍匐在岁月脚下的老井

 黄河故道

 蟋蟀

 触手苍凉的故乡

 老屋

 溜墙根晒太阳

 故乡的河

 又闻乡间布谷啼

 土地·土人·土坷垃

 桑葚红艳艳

 请财神

 酱盐豆飘香

 村口的石碾

 把鹌鹑

 记忆深处的元宵灯火

 锅饼

 “凤凰”传奇

 寸草铡三刀

 匍匐在岁月脚下的老井

 故乡的云

 乡村散记

 一条干涸的河

 梧桐花

 奎湖春水

试读章节

芦苇在我的老家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用来做席子铺在床板上供活人使用。另一种也是用来做席子,包裹在棺材四周伴随死者入土,至于乡间的这种风俗有何说道,我知之甚少。但我知道从我祖辈或者我祖辈的祖辈光着屁股坠地开始,就和芦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芦苇关乎我的和我祖先的生与死。芦苇带来的故事和飘飞的芦花一样多,带着生活的气息,有的甚至附会着小村里各样的飞短流长,辗转、逗留在那些单薄的命运里。

我在少年时代一直睡在芦苇上,在炎炎夏日我曾经和芦苇有过肌肤之亲,我想到我的祖先也是如此,甚至在结婚的当夜伴着新娘也伴着芦苇,我朦朦胧胧地意识到那晚的芦苇会唱歌,唱出男人女人的缠绵的情歌与爱情,我想或许我的将来也是如此。夜半我会听到河床上的芦苇在梦中歌唱,微风拂过“沙沙”作响,带着几分久违的乡音,折腰相敬的刹那托起一轮朝阳,水面上氤氲雾岚间点缀着柔曼的霞光。这是我梦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或者是童年众多记忆中一个叠罗汉似的叠加。

河床上的芦苇是一个芜杂的世界,和我的周围很相似,我曾经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前世就是乡村河床上的一株芦苇。但是我比芦苇笨拙,我不能在风中高歌,也不会做到八面玲珑,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环境千变万化,而我只能属于那方有着自我本性的土地,我笨拙到读不懂母亲的心。

那年我读小学,不知道什么原因患了腮腺炎,一边的腮跟充气一样鼓鼓的像一块发胀的面包,开口说话都十分困难,乡下都称这种病是“痄腮”。母亲带着我看了西医但是不见效,又用板车拉着我到十多里外找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那位须发斑白的老中医让我张大嘴巴,他看了看,随后跟摇货郎鼓一样把我的脑袋来回摆弄了多次,终了拿出一块膏药糊在我的脸上,我带着那块膏药每天去村后的小学读书。母亲坚持不让我去学校,怕是校园的铃声惊了发鼓的腮,但是我还是坚持着跑到学校看黑板上白花花的粉笔字。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一人着急了,开始四处打探治疗的偏方。后来母亲听说芦苇芽子和河水放在一起煮沸后喝下可以治疗腮腺炎。没有读书的妹妹抱着母亲的腿,闹着要跟她去芦苇滩,母亲带着妹妹去村西的那片芦苇滩取水,妹妹端着一个用葫芦做的水瓢,一步三摇地端着水往回走,水在瓢中和刚入笼的鸟一样带着流动的光影乱窜,有时甚至“噗”一声落在地上。母亲提着的水桶在身前左右摆动,不时有一些水溅出,母亲的裤子湿了许多。母亲双脚踏过的尘土总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像缝在衣服边缘不大规矩的针眼。

妹妹在灶膛里放上木材块,那红红的火苗照在她的脸庞上发着锃亮的光,额头上可以映出跳动的火苗。我躺在她身后的柴火堆里,感觉脸颊被火烤得发烫。

母亲和妹妹就这样奔波了三天,三天之后,我的脸开始恢复原形,但是从此以后两腮的红晕却再也没有消失过。

我的家乡霸王湾有一片宽阔的芦苇滩,每年纤纤的芦苇都能把滩涂填得壮实,一色的芦苇随风而动,看着敦实而又厚重。先辈们说霸王滩曾经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古战场,下面埋着无数的孤魂野鬼,他们曾经怀着异样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活生生地出现过,而今除却密密麻麻的芦苇不见古人遗胜迹。

不知从何时起,芦苇滩成了埋葬夭折婴儿的地方,是有名的乱葬岗,各种各样的传说伴随着秋风“呼啦啦”吹进每个人的耳朵,以至于许多人听后都是毛骨悚然,出一身冷汗。从此,村里很少有人单身去闯芦苇滩,但是我不知道,在那个旱季母亲为何有勇气去那里,每年的旱季只有芦苇滩中央的低洼地里有水,其他地方都是干涸的。母亲是如何在密匝匝的芦苇丛中找到那片洼地的?多年以后我还是一直在猜测,母亲一直没有告诉我,而妹妹却说早已忘记了。

那片被称作“乱葬岗”的芦苇滩里埋葬着我的哥哥,他在人世间呼吸的空气不是很多,却早早地陪伴芦苇了。关于他在人间的短暂光阴,母亲也没有向我提及过,邻居曾经说我哥哥是被我奶奶一不小心焐死的,初为人母的母亲是如何从悲痛中走出来的我无法知晓,而我奶奶一直到去世都对此事闭口不谈。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单纯地认为其中有一根芦苇有着我哥哥的思想,他每年都会伴随着季节来这个世界上看看母亲。这些,不识字的母亲或许不知道,或许她的脑海里从没有过这样的火花闪现。P31-33

序言

作家贾平凹说:“风俗民情这些东西都是人在吃饱饭以后人身上散发的一种活力,它依附在人身上的。就像农村做饭一样,没有火就没有烟。”

“80后”的作者陈满意对此作了诠释,他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告诉了我们,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始终顽强地与命运进行抗争,“巷子里男人们是村西头的大山,夏季常青冬季萧瑟”,他们“以生命的热情穿梭在岁月的长短之间”《巷子里的男人》),“斯人已去,往事尘飞,只有那草尖上的灵魂和村庄依旧,有些熟悉、陌生。这一切透过时光,一点点成为岁月的背面。他们和野草的命运一样虽不辉煌,却同样坎坷;可以被遗忘,却不能被淹没。就像天上那些微弱得不能再微弱的星星,单独拿出来却看不见,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却能组成一条银河——这就是草、草民和村庄的历史”(《草尖上的村庄》)。

他不是站在一边以“体验生活”的作者的身份来写,而是写他自己的村庄,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方土地。自上大学后,他就离开了这块养育他的土地,由于拉开了距离,反而看出来故乡的“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他的故乡芒砀山位于安徽的北部,是皖、鲁、豫、苏交界处,是鸡鸣闻四省的地区。这里有着特有的自然风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高不过百米的芒砀山点缀其中,条条淙淙的小河和小河边茂密的芦苇滩相映成趣,夏天有布满枝头的桑葚,秋天有缀满树上的柿子。此外,这里还有着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日常生活风景线,如“把鹌鹑”“酱盐豆”“锔锅胡”“媒婆”“唢呐声”“吆喝声”,大有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异域风情的趣味。

巴乌斯托斯基在《金蔷薇》中也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含着果汁一样。”陈满意的文字中有诗意的生活,有悲悯的情怀。这些文字源自他少年时代清贫生活留下苦难而深刻的记忆。陈满意是我的学生,从他的文字中可以读出他对生活、对乡村的感恩之心,生活给了他磨炼,生活又丰富了他的文字。

陈满意的笔下是一幅幅诗意的风俗画。画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诸如节日习惯、饮食服饰、交往礼俗、居所陈设、婚丧礼仪都属于这类范畴。它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地方特色,更可以通过这个“窗口”穿过时间的隧道窥见今天与以往的风土人情的连续。一定的社会风俗,既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又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变异性,它同样折射我们时代的变化。

人是要精神生活的,即使目不识丁的农民也不例外。在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存在于风俗民情中:“礼失而存之于野。”传统习俗往往在某些边缘性的社会群体保存得很好,尤其在农村。风俗民情的代代相传,乃是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机部分,它给予了日常平庸的生活以光彩。

是为序。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南师大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原芜湖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现当代诗歌评论家、女性文学研究专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