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瀚传奇(上下)》由陈柯钧、谭征、陈虹所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北民军司令员、冀中军区津南抗日自卫军司令、八路军一二○师津南自卫军司令员、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1944年冬奉命随三五九旅南下,任支队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旅长、师长。张仲瀚是120师重要的知识分子出生的干部,新疆军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长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仲瀚传奇(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柯钧//谭征//陈虹 |
出版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仲瀚传奇(上下)》由陈柯钧、谭征、陈虹所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北民军司令员、冀中军区津南抗日自卫军司令、八路军一二○师津南自卫军司令员、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1944年冬奉命随三五九旅南下,任支队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旅长、师长。张仲瀚是120师重要的知识分子出生的干部,新疆军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长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推荐 《张仲瀚传奇(上下)》由陈柯钧、谭征、陈虹所著,《张仲瀚传奇(上下)》的内容如下: 张仲瀚曾任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从一九五四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文革”前的十二年间,他一直主持兵团的工作。他和我们的父辈是老战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亲切地称呼他“张叔叔”。童年时我们对张叔叔的印象是,人长得很帅,高大魁梧、举止文雅、说话风趣。我们稍大些时,听到关于他的故事渐渐多了,知道张叔叔在参加革命前家里很有钱,觉得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正在读书的青年学生,能毅然放弃学业,参加共产党,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很了不起。记得我们上中学时,暑假经常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参加夏收劳动,亲眼看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官兵们在天山脚下,在戈壁滩上,经过艰苦奋斗建起了许多现代化的农场和工厂,打心眼里佩服兵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绩。“文革”开始后,由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迫害,张叔叔竟然被打成“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黑帮分子”、“贺龙死党”等,受到批判斗争,并于一九六七年三月被关进了监狱。得知张叔叔的遭遇后,我们感到震惊,百思不得其解。 目录 (上) 前言 第一回 民国初年 前清瀚林归隐家乡 喜添男丁 诗书继业寄予厚望 第二回 童年贪玩 痴迷京剧经常看戏 偷研角本 遭到祖父严厉惩罚 第三回 京剧风靡 北平阔少成为票友 巧遇机缘 与马连良结成挚友 第四回 国民党军 不放一枪东北沦丧 爱国学生 游行请愿竟遭镇压 第五回 展露才华 创办刊物组织剧社 愤然退学 抗议当局取缔迫害 第六回 找到真理 宣誓成为共产党员 躲避追捕 星夜扒车离开泊镇 第七回 准备抗日 欲先掌握警察武装 暗中角逐 终于当上警察局长 第八回 借口治安组织民众习武操练 手无寸铁 变卖家产采购大刀 第九回 抗战爆发 张氏荫梧临阵逃跑 识破真相 带队返回分道扬镳 第十回 封锁道路收缴散勇武器弹药 一呼百应 宣布就任民军司令 第十一回 率部北上 吕正操遇博野民军 设宴试探 彻夜深谈相见恨晚 第十二回 当机立断路边设伏擒获汉奸 同堂会审 查明真相解除误会 第十三回 首战告捷博野民军士气大振 义正辞严 拒绝拉拢封官许愿 第十四回 绞尽脑汁张荫梧定破坏阴谋 煽风点火 路西整顿怪事迭出 第十五回 英勇奋战 民军屡挫倭寇凶焰 暗箭难防 内奸乘机发动哗变 第十六回 人心所向 里应外合阴谋破产 狗急跳墙 制造血腥安平惨案 第十七回 不甘失败恼羞成怒下令进攻 针锋相对 博野民军浴火重生 第十八回 充满信心率队南下开辟新区 发动民众 回乡再组抗日武装 第十九回 举杯把盏指明前途晓以大义 说动亲友 心悦诚服交出武装 第二十回 指点迷津盗玉马点醒关团长 釜底抽薪 六路军粮尽各西东 第二十一回 阴差阳错 剪除后患两次落空 巧借婚礼 潜入内宅机敏智擒 第二十二回 晋见贺龙聆听教诲接受检阅 八路团长 屡降官阶甘当助手 第二十三回 怀疑一切 丁培力硬张冠李戴 急中生智 暗送部下抗大学习 第二十四回 倾巢出动张荫梧犯滔天罪行 自卫反击 顽固势力彻底肃清 第二十五回 狡猾奸诈鬼子长途奔袭陈庄 顽强阻援 被围倭寇全部灭亡 第二十六回 东西张孟反扫荡予日军重创 滏阳河畔 惜陈文斌英勇牺牲 第二十七回 告别父老 长途跋涉西渡黄河 奉命回师 到达陕北巩固河防 第二十八回 军民联欢 清唱京剧引起轰动 奔赴延安 一路领略黄土风情 第二十九回 登上舞台 精湛演技四座皆惊 后台卸妆 故人重逢互诉衷情 第三十回 三五九旅 开赴南泥湾大生产 七一九团 暂守米脂县北大门 第三十一回 居心叵测 高仲谦暗中扣军粮 抓住证据 张仲瀚明里狠揭露 第三十二回 情投意合 两心相悦进入热恋 树前月下 延水河畔留下倩影 第三十三回 奉命移防 七一九团赴南泥湾 家安何处 意见不一发生争执 第三十四回 艰苦磨砺 大少爷闯过劳动关 丰收在望 九龙泉面貌呈巨变 第三十五回 花篮花香秧歌队慰问八路军 专家采风 受启发谱写新歌曲 第三十六回 抢救运动 张仲瀚受审查委屈 王震发怒 丁培力卷铺盖走人 第三十七回 朱公巡游驱车直赴风云庄里 主席视察手捧泉水九龙茶香 第三十八回 中外记者访问观看军事演习 招待宾客品尝佳肴满汉全席 第三十九回 明知艰险 主动请缨参加南下 解除婚约不愿耽搁女友青春 第四十回 内心矛盾含泪目送恋人远征 处理不当受到批评责令道歉 (下) 第四十一回 三面受敌 几近形成背水一战 天公作美 部队神奇渡过黄河 第四十二回 鲁山掩护意外受伤包扎草率 被迫手术 难言之隐心中苦涩 第四十三回 挥师向南 强行突破长江天堑 痛歼追敌 碉堡成为倭寇坟墓 第四十四回 南下部队遭遇顽军疯狂围剿 留守鄂南 主力安危令人心焦 第四十五回 审时度势仔细斟酌拟订计划 出敌不意 不费一弹北渡长江 第四十六回 中原硝烟 内战阴云笼罩全国 奉调北平 协助参座军调谈判 第四十七回 内战爆发军调失败撤回延安 迎接战友 中原突围胜利北返 第四十八回 前往山东 面见陈毅请求支援 严格训练 摸爬滚打建成新旅 第四十九回 首战运城 担任阻援围困安邑 抓住战机 机动灵活全歼守敌 第五十回 权衡利弊英雄意见所见略同 强渡禹门 争取时间奔赴战场 第五十一回 围点打援 二十九军悉数被歼 刘戡自杀 棺木装裹礼还遗体 第五十二回 渭南阻援保证主力奔袭宝鸡 荔镇坚守 西府战役转危为安 第五十三回 调动敌人来回救援疲于奔命 永丰奇迹 二纵歼灭七十六军 第五十四回 解放大军 锋芒所至摧枯拉朽 艰难翻越 祁连雪山兵临玉门 第五十五回 进军新疆 驱车数千里打前站 勘探水利 为屯垦戍边做准备 第五十六回 亲自拜会土尔扈特部族盟长 举杯共庆 祖国解放民族团结 第五十七回 开赴荒原 屯垦戍边脚下开始 戈壁滩上 安营扎寨挖地窝子 第五十八回 节衣缩食集资创办合作商店 搞活流通 稳定焉耆市场秩序 第五十九回 专家调侃孔雀河畔风水宝地 一纸调令 离开六师前往九军 第六十回 走马上任拜会爱国起义将领 深入动员 详细阐述屯垦意义 第六十一回 玛纳斯河 万古荒原开始苏醒 架起枪械 官兵八人共拉一犁 第六十二回 诉苦运动左倾干扰出现动粗 纠正偏差 诚恳道歉光明磊落 第六十三回 八一军旗授予全体起义官兵 群英聚会 与程砚秋同台献艺 第六十四回 谋划发展提出建设军垦城市 拍案叫好 兴奋心情难以言表 第六十五回 规划方案 设计图纸二易其稿 干扰阻挠 建城规划几乎夭折 第六十六回 自力更生 戈壁荒漠出现高楼 积劳成疾 赵锡光君不幸辞世 第六十七回 以诗明志 号召安心扎根边疆 运筹发展 提出更高奋斗目标 第六十八回 讲求实际抵制冒进头脑发热 因势利导 促进建设现代农业 第六十九回 艾青发配 别人唯恐避之不及 热情安置 重叙延安当年友谊 第七十回 意外重逢忆南追问为何失信 讲明实情 感叹今世有情无缘 第七十一回 百里风区 筑路大军艰苦施工 通车典礼 列车驶进乌鲁木齐 第七十二回 伊塔事件总理电召紧急受命 祖国召唤 兵团战士为国分忧 第七十三回 劳武结合 开发边境张弓守土 改革创新 屯垦事业成绩辉煌 第七十四回 军委会议介绍艰苦创业经验 无私支援 帮助五省组建兵团 第七十五回 风云变幻投机分子窥测方向 极左盛行 暗流涌动危险逼近 第七十六回 庄严决定 陶将军申请加入党 忍辱负重 谣言终究不成事实 第七十七回 “文革”来临很不理解无所适从 坚定信念 九十高龄梦想成真 第七十八回 被捕入狱身陷囹圄历经八载 坚持原则 从不屈服坚决抗争 第七十九回 释放出狱顽疾缠身忧国忧民 历经劫难 痴心不改对党忠诚 第八十回 呕心沥血艰难完成老兵之歌 潸然泪下 冤案终于彻底平反 第八十一回 英年早逝 沉痛悼念无限缅怀 骨撒天山 灵魂终返第二故乡 后记 试读章节 话说河北省沧州地区献县城东约三十里处有个非常有名的村庄叫崔尔庄,村民分属两大姓氏宗族,一姓纪,一姓张。此庄之所以出名,不仅因它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而且因近代历史上崔尔庄这两大姓氏各出了一个有名人物:一个是清雍正年间编纂《四库全书》的礼部尚书、太子太保、风流才子纪晓岚;一个是晚清瀚林“内阁侍读”张照。崔尔庄可谓是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纪晓岚的故事,已有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问世,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就不用再讲了;张氏家族晚清瀚林张照乃一封建朝廷的大官僚,他的陈年轶事也没有什么太有趣的。但张照的嫡孙张仲瀚日后却成了八路军的团长、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共和国农垦部最年轻的副部长,具有传奇人生。且听我慢慢将他的传奇故事一一道来。 话说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民国初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利用手握北洋新军的兵权,威胁拉拢,迫使南北议和,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就任民国大总统。他登上总统宝座后,下令解散国民党,镇压“二次革命”,勾结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出卖国家主权,卖身求荣。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宣布恢复帝制,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当起了洪宪皇帝。一时间,全国哗然,各省纷纷宣布起兵护国讨袁,一些地方军阀豪强势力也乘机割据。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八十三天,就一命呜呼。从此北京政权被北洋军阀政府把持,地方军阀各自寻找帝国主义列强做靠山,你征我讨,军阀混战,把华夏大地搞得是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如一盘散沙。西方列强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大肆掠夺,中国大有被瓜分之势。因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无不忧国忧民,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则大声对革命党人疾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崔尔庄镇子东有一处高墙深宅大院,临街的门楼两侧各立着一尊仪态威严的石狮。这便是张照在老家崔尔庄的府第。满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后,满清政府不复存在,张照的官衔自然也消失了,他的年龄也已进入花甲,无可奈何之下,他回到家乡崔尔庄归隐。乌纱帽虽没了,但他仍拥有良田万亩,在北京、天津和县城有商号数十处。今后谁来顶起张氏家族的大梁?偌大家产谁来传承?张照一共养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张吉埙,系清末秀才,曾任过候补知事,命运与自己一样,属前朝遗臣,显然不合时宜;二子张吉堉,青少年时贪玩,不爱读书,只稍识文字,但善于理财,常年在天津经管商号,经商是把好手,但顶起光宗耀祖的大任,则不可能。张照自己的经历使他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业长”等古训,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三子张吉墉和四子张吉坊的身上,把他俩送到北洋法政大学读书,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将来谋取官职,光宗耀祖。 这个三公子张吉墉年少聪明,颇具天赋,读大学时结交革命党人,思想开化,不满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毕业那年,他给父亲写信,历数北洋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侵略、国家岌岌可危。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声称要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等。满怀政治抱负的张吉墉将信交予弟弟带回,即不辞而别,从此断了音讯。张照看到信,方知三儿出走,又气又急,托人四处打听,想把儿子寻找回来。但打听来的消息令人失望。有人说张吉墉去了南方,也有人说他投军参加革命党,究竟到哪里去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四公子张吉坊自幼性格懦弱,遇事少主见,唯父命是从。张照心里明白,眼下政局动荡,又没有路子通融,也没有科举考试,到哪里去谋一官半职?出路只能是暂时从事律师职业,替人打打官司,混口饭吃。 张照原最看好的三儿一走杳无音讯,没了指望;四儿看来也胸无大志,难以指望。失望之下,张照竟大病一场。 一九一五年元月十九日,已进入十冬腊月,这天阴云密布,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扫过冀中大平原,不久便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鹅毛大雪,枯黄萧疏的田野,转瞬间即被大雪覆盖,天寒地冻。张照背着手,站在廊子下观看雪景,嘴里嘟囔着:“好雪啊……好雪!看来明年夏收一定不错。”这时女佣前来报告:“老爷!您四儿媳妇兰氏已见红,怕是要临盆了。”张吉坊在外搞业务未回,张照忙吩咐下人去请产婆、烧水,一通忙活……心神不定的张照,比谁都着急,他在厅堂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张老太太则在她内宅的香堂双手合十,磕头烧香,祈求老天爷赐给她一个孙子,保佑母子平安。掌灯时分,屋内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张老太爷和张老太太闻声一起到门外等候消息,女佣推门出来说:“老爷!恭喜您得了个孙子!”张老太爷听说生的是男丁,很是高兴。不一会儿,产婆将婴儿擦洗干净用小棉被包裹好,抱出来让老太爷、老太太及众人过目。襁褓中的婴儿长得相貌端秀,十分可爱。张老太爷接过孩子仔细观看,乐得嘴都合不拢。张家添丁的消息传出,全府上下洋溢在喜庆的气氛之中。 张照的四儿媳兰氏性格温淑,一心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对子女精心呵护,关爱有加。孩子在她的哺育下,满月时已长得白白胖胖。待半岁时小儿头发乌黑,一双眸子炯炯有神,好动爱笑的天性,很是招人喜爱。一天,兰氏将儿子抱到公公跟前说:“老爷,您这孙子已满半岁了,尚没名字,就请老爷给他赐个名字吧!” 张照说:“从小看老,这孩子将来是否能成器?将来他会是个什么料?先测测他的喜好,取名不迟。” 于是,张照叫佣人取来玩具和物件,摆在八仙桌上。按民间的说法,桌上摆放的每件物件都有象征意义,它表明将来的爱好或志向。如书本、笔墨、纸张象征读书写文章;算盘象征经商;绢花象征好色;骰子象征嗜赌;木剑象征尚武,小铃铛象征礼乐等。兰氏把孩子放到八仙桌上坐着,张照则把物件都摆在桌子上。可能是他的期望心理作祟,张照有意把书本、笔墨、纸张摆在靠近孩子身边的地方,试探小孩对这些物件的兴趣。只见孩子一把把书抓住,抓在手中玩个不停,差点把书页撕了。张照见状,笑呵呵地忙把书夺下。书被夺下,孩子还是抓个不停,只见那孩子又抓起笔戳在纸上,纸上留下了墨迹。孩子舞动笔杆,连戳下去,把好端端的一支笔戳成了秃头。张照也不在乎,反而笑得更开心。之后,孩子丢了手里的毛笔,抓起铃铛乱摇,铃铛发出叮哨的声响,孩子玩得高兴,竟笑了起来。说来也巧,孩子抓什么玩什么,偏偏没有抓绢花和骰子,最后竟抓起小木剑。兰氏怕孩子玩木剑戳到眼睛,夺过木剑,说:“这孩子,玩什么不好,偏偏爱玩刀,舞枪弄棒的,会招惹是非的……” 张照说:“嗯?你不懂,抓书本笔墨是好文,抓木剑是尚武,这叫文武双全。莫非这孩子将来真的有点儿出息?如果真如此,是咱张氏家族之幸也!” 张照遂引经据典,给这个孙子取名张文,希望他将来承袭家风,修学好文,诗书继业;又给孙子赐字海楼。冀中平原东南,离海不远,若修高楼,十之八九叫望海楼,取义学如浩瀚大海,又赐字仲瀚,希望孙子将来能成为张氏家族的第二个瀚林。足见张照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 兰氏见儿子有了名字,满心欢喜。旧式中国妇女,对下一代的期望是真诚的,她无时无刻不在期盼孩子的未来。一天,她抱着小张文在大门外玩耍,见一算命先生从门前走过。那先生头戴方士帽,身着道袍,手举八卦相面旗。先生一看妇女抱着小孩,停下脚步,主动上前,对兰氏说:“这位大嫂!你的孩子相貌不俗,乃贵人相!” 兰氏问道:“何以见得?” 算命先生道:“请报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待我给他相相面,再掐指推算,就知未来前程祸福。” P1-5 序言 张仲瀚曾任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从一九五四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文革”前的十二年间,他一直主持兵团的工作。他和我们的父辈是老战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亲切地称呼他“张叔叔”。童年时我们对张叔叔的印象是,人长得很帅,高大魁梧、举止文雅、说话风趣。我们稍大些时,听到关于他的故事渐渐多了,知道张叔叔在参加革命前家里很有钱,觉得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正在读书的青年学生,能毅然放弃学业,参加共产党,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很了不起。记得我们上中学时,暑假经常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参加夏收劳动,亲眼看到生产建设兵团的官兵们在天山脚下,在戈壁滩上,经过艰苦奋斗建起了许多现代化的农场和工厂,打心眼里佩服兵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绩。“文革”开始后,由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迫害,张叔叔竟然被打成“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黑帮分子”、“贺龙死党”等,受到批判斗争,并于一九六七年三月被关进了监狱。得知张叔叔的遭遇后,我们感到震惊,百思不得其解。 一九七五年五月,张叔叔在被关押八年后,从北京秦城监狱放了出来。因无家可归,他被安置在北京西直门内大街172号总政招待所暂住,一边治病,一边等待组织结论。得知张叔叔出狱的消息后,我们相约到招待所去探望。再见到他时,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年那个高大威武,令我们无比崇敬、风流倜傥的张叔叔,竟然已变成面容憔悴、身体瘦弱、衣着破烂、佝偻着腰的老人,真让我们无比吃惊和心痛。之后,我们经常抽时间去看望他,给他讲一些他所关心的事情。交谈中,他蒙发了写回忆录的想法,希望我们能帮助他整理自己的回忆录。他说:“历史是不容歪曲的,我们有责任把过去的历史告诉后人。”我们爽快地答应了。因此,在以后的几次见面聊天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些他的人生经历。然而,几次交谈之后,张叔叔忽然改变了主意。他说:“现在写个人回忆录条件不成熟,咱们还是先放一放吧!”就这样,帮助张叔叔整理回忆录的计划搁置了下来。 一九八。年年初,张仲瀚的组织审查结论终于下来了,他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但这时,他的身体已很虚弱,心脏病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曾数次病危,虽然抢救过来,但仍不稳定。然而,他情绪乐观,一边配合医生治疗,一边准备了纸与笔,想躺在病榻上自己动手把一生最值得记忆的事情写下来。三月十九日,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因心脏病再度复发,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二十八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这些晚辈也已步入花甲之年,都从各自的工作岗位退了下来。每当我们聚在一起谈到张仲瀚时,总有一种歉疚感,自责当年帮他整理回忆录的承诺没能实现,而且这种歉疚和自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二○○八年夏,我们终于行动起来,下河北崔尔庄,远赴新疆兵团垦区、重访南泥湾,在许多老前辈的支持下,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张仲瀚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他曾是北平城内的阔少爷,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痴迷京剧,成为北平城内名票友,并与马连良等一代大师结为终生挚友。 他曾是天真浪漫的高中学生,在国家有难时,参加“左联”,组织剧社、办杂志,积极投入救亡宣传,并放弃学业,去寻找共产党。 为准备抗日,他二十岁时即谋取了博野县警察局长职务,并变卖家产,组织民众。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振臂一呼,率众抗日,成了名震冀中的博野民军司令。 抗战中他又组建了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津南抗日自卫军,并任司令员。之后,自卫军被八路军收编成为一个团,他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八路军团长,并率部赴延安,巩固河防、保卫延安、屯垦南泥湾。 他本是文弱书生,擅长诗文书法,却投笔从戎,经南征北战,在战斗中成长,成为人民解放军中的儒将,攻必克,守必坚。 他是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在战场上与国民党军生死搏杀。新疆和平解放后,却能按照党的政策,团结改造国民党十万起义官兵,在浩瀚的戈壁荒漠中共同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创造出奇迹。 他一生未娶,无儿无女,死后没有坟茔墓碑,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甚至他的骨灰也播撒在终年积雪的天山上,实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言——把一切献给党。 故人离去,不胜唏嘘。他的背影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却越来越鲜明。为寄托对他的深深怀念,我们撰写了这本《张仲瀚传奇》,以期通过他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展示他们那代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以此教育和感悟后辈,完成他们的未竟事业。 后记 当您看到《张仲瀚传奇》这本书的时候,本书的第一作者陈柯钧先生已于二零一三年三月四日在北京逝世了。离世前,他只看到了本书的样册。《张仲瀚传奇》的正式出版,是他离世四个月之后的事,对他来说,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关于陈柯钧先生生前对于《张仲瀚传奇》这本传记小说的创作与出版,我想再补充几句。 最早产生写张仲瀚的念头,大约是在二零零八年的夏天。当时,我们都已退休,应邀去山西参加一个纪念活动。回到北京,他就提出一起合作写一本关于张仲瀚的书。张仲瀚是我们的父辈,写他的故事,也正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后来,认识的人听说陈柯钧要写张仲瀚,都感到非常吃惊,你们与张仲瀚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写他?再有就是怀疑我们的写作能力,陈柯钧是一名高级检察官、律师,办案是行家高手,写作能行吗?是啊,我们干吗要写张仲瀚,我们都曾问自己。在之后的交谈中,特别是在与陈柯钧的合作中,他用实践行动回答了人们的疑问,我也更深人地了解了他的为人。 陈柯钧的父亲叫熊晃,是新疆军区原副政委。解放战争时,熊晃和张仲瀚是一对搭档。张仲瀚是一野二军第六师师长,熊晃是政委。在战争年代,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出生人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部队进入新疆后,二位将军在扫除国民党余孽、屯垦戍边的戈壁滩上并肩作战,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一九五八年,陈柯钧的母亲复员转业,被分配到北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担任党委书记,其兄妹四人随母离疆进京。张仲瀚并没有因为老战友的家人离开新疆而疏远。相反,还一如既往地与陈柯钧的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那时,张仲瀚经常到北京开会,每次来京,只要能抽出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或亲自来家探望,或把他们几个孩子叫到他的住所,分发漂亮的糖果和稀罕的糕点。吃着甜甜的糖果,看着张叔叔自娱自乐地唱着京剧,孩子们高兴极了。当然,张叔叔最为关心的是孩子们的学业问题。陈柯钧很聪明,学习非常努力,又很会踢足球,经常得到张叔叔的表扬与鼓励。张叔叔的慈爱与才华影响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直至花甲之年,每每讲到这些,陈柯钧都会从心底发出感激之情! 陈柯钧退休前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担任技术局局长、检察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要职。就其任职经历看,没有写书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要给自己尊敬的长辈写一部书,这种感情难能可贵。下定决心后,我们开始投入创作。我们一起远赴新疆采访,收集资料;深入张仲瀚的家乡,与村民进行交谈。我们实地考察了延安南泥湾和昔日的战场。经过三年多努力,四易其稿,在二零一一年年底完成手稿。此刻,陈柯钧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时不时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胃痛,食欲大减,整天发低烧,失眠等时常困扰着他。当他把手稿交给出版社后,才准备到医院彻底检查一下。经医院检查,确认他患了胰腺癌,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他听从医生的建议,马上做了胰腺切除手术。 此刻,出版社传来消息说,“书稿基础不错”。但是,从书稿的内容看,该书属国家规定的重大历史题材范畴作品。按规定,凡属“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都要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后才能确定是否出版。从二零一二年二月起,我们只能苦苦等待。陈柯钧坚持手术后的恢复性治疗、化疗、放疗和吃中药等,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十一个月过去,终于等到了“同意出版”的结果。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正当我们开始与出版社的编辑讨论具体编辑出版事宜时,陈柯钧的病情急转直下,春节长假后,人院仅一周,就报了病危。昏迷之中,他仍然关心书稿的编辑。夜深人静时,在短暂苏醒的片刻,他总是断断续续发出微弱的呼唤:“样书……样书……”他对书稿的尽快出版充满了期待。 出版社马力珍编辑听到这个情况后,给予积极配合。仅用了一周时间,做出了两种封面设计,很快交印刷厂做出两册样书,以满足生命垂危者的最后心愿。当我将两册样书放在陈柯钧眼前,举着并告诉他:“样书已经印出来啦!七娃,你快睁眼看看。”他微微睁开眼睛,示意想坐起,周围儿女忙将他扶起。他的力气虽耗尽,却努力端详,痛苦的脸上浮现了笑意。他抬起插满输液针管的手,轻轻抚摸着那本泛着纸香味道的样书——《张仲瀚传奇》,又昏迷了!这一夜,他昏睡得非常安静。 两天后,三月四日凌晨三时五十分,他离开了我们!三月八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向陈柯钧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数百人前来送行。在竹厅进门处两侧,悬挂着斗大的隶书挽联: 幼随转战 少能力学 终成御史振纲常 七娃其颓 满腔忠亮 荐诚于社稷 律己从严 待友己宽 永秉公心为众仆 柯钧虽逝 一片丹心 遗爱在人民 这是我和刘亮同学代表陈柯钧在新疆读书时的同学们集体敬献的挽联,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陈柯钧先生就这样走了! 他留下的遗憾是没有亲眼看到《张仲瀚传奇》的正式出版发行。此时此刻,我想到了陈柯钧先生的夫人任秀琴女士多次在我面前说过的话:“陈柯钧为了写《张仲瀚传奇》,把命都搭上了……” 谭 征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