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定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军//刘金红//邵占武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军、刘金红、邵占武编著的这本《安定史话》以七章篇幅,系统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地理环境、地质风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详尽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和安定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并对安定区的民俗与传统工艺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本书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安定史话》是一本了解安定的通俗性读物,体例谨严,反映了安定区人文地理、历史风俗诸多方面的情况。全书共分七章,具体内容涉及安定辉煌与沧桑交织的历史、安定深厚浓郁的文化遗存、安定的人物春秋、安定的革命事迹、丰富多彩的安定民间习俗、安定的民间传统工艺等。

《安定史话》由王军、刘金红、邵占武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安定区概述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地势地形

 第二节 河流水系

 第三节 气温、光能、降水

 第四节 气象灾害

 第五节 资源

第二章 辉煌与沧桑交织的历史

 第一节 多彩的远古文化

 第二节 文明灿烂的青铜器时代

 第三节 绚丽的秦汉文化

 第四节 饱经沧桑的宋金时代

 第五节 元朝的建立及行省制设置

 第六节 明代的建立及在安定区的经略

 第七节 清朝的建立及安定区的社会状况

第三章 深厚浓郁的文化遗存

 第一节 安定境内城池的变迁

 第二节 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第三节 沈儿峪之战

 第四节 稀世珍宝新莽权衡

 第五节 景色怡人的安定八景

第四章 人物春秋写安定辉煌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安定重要人物

 第二节 在安定区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地人物

 第三节 内官烈士陵园五烈士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定重要人物

第五章 革命烈火燃安定

 第一节 蝗口起义的枪声

 第二节 红军长征在安定

 第三节 彪炳史册的安定地下斗争

 第四节 定西的解放及支前工作

第六章 丰富多彩的安定民间习俗

 第一节 民间节日及其考证

 第二节 辞旧迎新过春节

 第三节 包罗万象的传统习俗

 第四节 民间俗语、谚语

 第五节 民间谜语

 第六节 民间歇后语

 第七节 丧葬

 第八节 婚嫁

 第九节 回民习俗

 第十节 风味小吃

第七章 安定民间传统工艺

 第一节 土法榨油

 第二节 锦绣天地——传统擀毡工艺

 第三节 调味佳品——麦麸醋

 第四节 美观耐用的编织工艺

 第五节 精美绝伦的剪纸工艺

 第六节 传统建筑工艺

后记

试读章节

婚宴

男方家先要招待“尊客”(女方娘家送亲之人)。尊客到大门口,先要摆“迎门宴”,在一张桌子上摆上几样菜,一般由尊客中的长者象征性地人座,接受敬酒,吃几口菜就行了,旧时的迎门宴准备充足,更加隆重。进门后,尊客中的男性要在男方家的“先远宗亲”牌位前上香祭奠先人,而女性则无此礼。之后总理先“搭揖”请尊客入席。宴席饭菜因地而异,安定区大多数地方都是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粉汤,配以当地最高档的凉盘、热菜、佳酿礼酒,提前请好同村的人行拳猜令敬尊客。尊客得吃两顿饭,且第二顿饭必须得有男方本家或外家(母亲的娘家)德高望重的长辈陪同,以显得对尊客的重视和尊敬。席间吹奏的唢呐曲牌为“大四景”、“小四景”、“四合四”、“将军令”等。

尊客起席后,由长者给男方本家敬酒,谓之认亲,意为不论在什么地方相遇,都要以亲戚相待,最后再上香(亦称“离席香”),便要回去,由男方家长和总理等人把尊客送到大门外边,在摆上酒菜敬客,这个仪式称为“拦门”,另外放一大箩筐小馒头,由尊客随手拿几个,“拦门”的仪式越隆重,表明男方待尊客越诚心。然后尊客在男方家人的陪送下走一段路程,无非是相互客套一番。尊客中新娘子的嫡亲在起席时随手要“偷”几个酒杯,出门后对男方家主事的耳语交代,等新人回门时带回。至此,招待尊客即告结束。尊客走后。有好事的人就开始“耍新媳妇”,将公婆、叔伯、兄长打扮一番耍笑取乐。或向新娘子索要“点烟”。

送走尊客后,才招待陆续前来恭喜“行情”的亲戚朋友入席赴宴,宴席档次同等或略次于招待尊客之宴。宴席间由新郎前辈和新郎的同辈轮流向宾客敬酒,诚待来宾。

婚礼中还有重要的两项,就是请亲戚和“挂帐”。在确定了结婚的日期之后,男女双方都得请各自的亲戚,一般由男方家人亲自登门去请,尤其是外家,更是怠慢不得的。其次得请本家,最后要请同村的人帮忙招待客人。所谓挂帐是亲戚好友在行情时按与东家的关系组织在一起,购买成被面或其他东西,中间写“龙凤呈祥”、“璧联珠合”之类的贺词,右边称谓,左边落款写行情人的名字。挂帐讲究颇多,正中醒目位置是庄间人的位置,往上是外家、重外家(奶奶的娘家人)。其他亲朋则视位置由总理安排。

有些地方对重要的亲戚如外家、重外家来了后要在门口设“迎门宴”相待,摆几样菜,放上酒具,先由男方敬酒请吃,亲戚随便吃一点就可进门。

合卺礼

合卺礼即为“安房”或“安床”。宾客走后,有好事的青少年“闹洞房”,让新娘点香烟、吃喜糖。待夜稍深,便由喜相男女二人为新人安房,先对饮交杯酒,或将杯中之酒新郎新娘各饮其半,再端上饭菜和馒头,馒头有二,事先分别包了硬币和顶针,新人中首先掰出硬币者寓意“金钱吉兆”,今后定为一家之主,而掰出顶针者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在开始掰馍前,会有人暗示哪个馍包有硬币。如果男方掰出顶针则会成众人嬉笑的对象。稍用饭菜后,接着由喜相给炕(床)上抛撒核桃、大枣并口中念着“一把核桃一把枣。生下娃娃满炕跑”等吉语,同时给新娘梳头“破面”并念吉语:“三梳头、二篦子、养下娃娃戴顶子(顶子即为清朝官帽)。”其次“扫床”,用扫帚边扫边说些吉祥趣话相嬉。“安房”礼毕后由伴娘拨明灯(意谓“长命富贵”),关门就寝。有好事者还要“听房”,听听新人说什么悄悄话。因为旧时多为包办婚姻,“安房”、“听房”的程序可以加强新郎新娘的认识,减少生疏和羞涩。如果没有人听房,就要在新房门口倒着立一把扫帚。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一对新人不能下炕,由家人送进洗脸水和早点,随便洗一下,吃些许早点就可以下炕了,下炕后先到公婆房里请安,然后梳洗。

试手面

婚礼第二日早上,新娘要擀“试手面”招待男方亲戚族人。亲友对新娘的手艺夸赞一番,下午给婆家长辈和亲戚行“磕头”礼敬酒,大家要给新娘“红包”以示谢意,称为“磕头钱”。仪式同订婚时的“耍笑”。

P215-217

序言

今年六月,西寨初级中学教师王军同志带着一部手稿找到我,说他花费了近两年时间写了一本关于安定区的书,请我为该书写一篇序。我向来对安定文化上的事是比较关注的,对王军同志能从事此项有意义的工作亦是心存敬意的。在对手稿进行浏览后,我发现他对有关安定区的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全书的编排体例亦很谨严,对安定区人文地理、历史风俗诸多方面的情况均有所反映,是一本了解安定的通俗性读物,特别对区内中小学生来说是裨益良多的。

安定区设县是在金熙宗皇统年间,距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了。但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任何明清时期的建筑,更不必说宋金时候的了。有好多人认为安定区的文物古迹毁于“文革”的十年动乱,区上的一位领导曾就此向我询问。其实,对安定文物古迹的毁坏从很早就开始了。我们常说安定区地处西北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此话一点不差。安定是省城兰州的门户,亦为兰州的屏障。近代以来,安定先后发生过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军兵围县城、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玉祥国民军与甘肃地方军阀陇东军在县城互攻、民国二十年(1931年)陕军杨虎城部与冯玉祥部战于定西等三次大的战斗,其中冯、杨两部在战斗中动用大炮等火器,对城内建筑物的毁坏是十分严重的。其中国民军在驻定期间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拆毁多处寺观以作燃料,以致到解放初期,定西城内基本上已无完整的古代建筑。

在古籍方面,民国稿本《重修定西县志·艺文》载有书目约五十部。明代正统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黄谏著述甚众,至清修《四库全书》时仅有存目,明刘跃龙著有《佐郡实录》、《牧民实政》,清孙昭著有《遂初堂诗草》,杨舁所著《研华斋文集》,马疏所著《古今体诗》、《花萼唱和集》,张燕笔所著《翠环琐记》,王贯三所著《史学管窥》等,或为刻本或为写本,至郭杰三先生修志尚存,现已不见踪影,想必是“文革”时期或投之于水,或付之于火。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典籍如同细微的发丝般脆弱,若不加细心维护,将成永远的遗憾。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我们的社会日益信息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亦发生根本的变化。以往十分热闹的传统节庆活动,亦逐渐淡了下来,像婚丧嫁娶这样人生中重要的活动,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减有省,有些已经开始西化了。在原来浓厚的乡土生活中,流传甚广的“社火”及各种民间小调,随着受众的减少也在逐渐消失。曾经有专家说,我们现在每天消失一种风俗,每天消失一种方言。这是十分可怕的。我们经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只能欣赏欧洲的芭蕾舞,过欧洲的圣诞节,吃欧美的“肯德基”式的快餐,观看的是“好莱坞”大片,我们还能够称为“中国人”吗?

“文化”被称为一国的软实力,有高度繁荣的经济,就需要有相应深邃的文化与之相配。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因此,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承担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功能。这种功能是借助于人的劳动与付出实现的,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没有了文化,那是什么样的,我们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王军同志是一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编写这本书,以期安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等受到大家的关注,以增强“安定人”的自豪感,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是为序。

定西市安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景虎

二○一三年八月

后记

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次ctrl+S,合上机器,斜靠在椅子上,双目紧闭,任思绪如脱缰之野马,在茫茫荒野驰骋,超越时空,进入无我之境。突然间有了强烈的冲动,跳将起来,抓了电脑,欲摔又止,轻轻地抚了抚其上的尘土,如捧着刚出土的易碎的远古化石,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眼角有了晶莹的液体流出,到了口角,用舌尖一撩,咸咸的。

因一些琐事,也常到外地走走,所到之处,邑人大都会说“××是个好地方”。尤其是2011年8月去合肥,所碰到的出租车的司机、马路上的过客、小旅馆、小饭馆的老板娘、抑或是公园里的游客,寒暄几句后准能听到“合肥是个好地方”,这是合肥人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由衷的热爱。

回想起生活在我们这个小城的芸芸众生,喝着小城的水,吃着小城的饭,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从没听到过有人说这是个好地方,相反过多的是埋怨、是“鬼地方”之类的诅咒,也有不堪入耳的脏话。

也难怪。我们过多地要求学生学好语文学好数学学好英语等等可藉此改变学生命运的知识,没有人想过或是想到过要给学生讲授这块地方的昨天、今天或者是明天。谁也不敢将有限的精力运用到教学之外的活动上,更不敢耽误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时间。地方课程(时兴的叫法是乡土教材)的缺失,使学生对他所生活的地方的了解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诅咒。有位领导曾经讲过本地一位上了一所不起眼的大学的“精英”回来时要求分派到某部门工作的要求未能如愿后蹦出一句“你们××(省去地名,以免对号人座,读者意会即可)”。

如果你在和路人的闲聊中说我们有古遗址、有汉墓、有宋城等,他的第一反应也许就是那可能“值老钱”了,或者认为你是一个异于常人的怪物。也有一些很是吃惊地问“是真的吗?在哪?”如果你说我们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那肯定认为你“老土”了。

感谢安定区人大常委会郭景虎主任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感谢定西市卫校张剑书记、安定区文化馆孙彦林馆长的指导,感谢安定区博物馆曹续贤馆长及全体同仁们的帮助,感谢马宝珊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书中所有涉及同治回民起义、回族习俗等内容均由安定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马俊英局长亲自阅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感谢我的同事们,我们有一个具有和谐、友善、敬业、团结精神的团队,“七嘴八舌话沧桑”也是了解素材的主要渠道。本书的许多素材正是他们工作之余,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之中提供的。

初衷是好的,但结果并不一定好,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师,想要干一件追求“轰动效应”的事,实在不易。本书中关于史料部分综合了几种方志中的内容,对资料的可靠性已无可考证,但也力求避免以讹传讹。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及失误,恳请诸君谅解并予以指正。

以此自述,聊作后记而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