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蒋苦菊从小就知道,她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她是地主的女儿。为了能加入少先队,她的学习成绩永远第一;为了公社的小高炉能练出铁水,她争做捡废铁小状元;为了替旧社会剥削了穷人的爷爷和姥爷赎罪,她甘愿忍受雇农的儿子刘解放的打骂和侮辱。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由孟翔勇所著的《地主的女儿》献给建国后三十年间的地主子女们,历史曾经让你蒙羞,而你却一心报效祖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主的女儿/中国知青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孟翔勇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女知青蒋苦菊从小就知道,她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她是地主的女儿。为了能加入少先队,她的学习成绩永远第一;为了公社的小高炉能练出铁水,她争做捡废铁小状元;为了替旧社会剥削了穷人的爷爷和姥爷赎罪,她甘愿忍受雇农的儿子刘解放的打骂和侮辱。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由孟翔勇所著的《地主的女儿》献给建国后三十年间的地主子女们,历史曾经让你蒙羞,而你却一心报效祖国。 内容推荐 致我们的父母:无论路在何方,你们的心中只有祖国。 由孟翔勇所著的《地主的女儿》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导致着刘大庄、刘解放、那梅还有苦菊他们人生巨变,也许这就是土地的女儿无法逃避受苦受难的背景,以此来展现他们的与世抗争。 《地主的女儿》献给建国后三十年间的地主子女们。 目录 第一章 地主的女儿 第二章 不该出生的孩子 第三章 饿死也不能去当贼 第四章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第五章 从此以后抬头做人 第六章 我不是地主的狗崽子 第七章 这辈子不会给你一个微笑 第八章 婆婆的话就是圣旨 第九章 地主婆必须给我滚蛋 第十章 为了孩子也要考个大学 第十一章 幸福的眼泪 第十二章 死了也是老宅的鬼 第十三章 你不能嫁给这个畜生 第十四章 乐极生悲 第十五章 鹿乡的骄傲 第十六章 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 第十七章 那只是一个传说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1974年的春天来了。 阳春四月,河床上开满了二月兰;柳树的枝头绽满了浅绿色的叶苞;一对对红嘴山雀在树丫间跳来跳去谈情说爱。 女知青蒋苦菊坐在河边洗衣裳。 明天,她就要出嫁了。 她的新郎官名叫吕土改。 吕土改是个傻子。不光傻,还没有了男人的那个物件——他的卵子在“低标准”那年(1960年)屙屎的时候被野狗吃掉了。 蒋苦菊心情很好。她一边洗衣裳一边轻轻地哼起了歌: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毛主席就是那金山的太阳 多么温暖 多么慈祥 把我们的心儿照亮 经常有人问蒋苦菊,“你妈妈怎么给你起这么个名字呢?为什么叫苦菊?” 苦菊听妈妈和她说起过。 姥爷有一个老婆,一个姨太。姥爷喜欢女孩,原来是打算凑四个女儿的,依次叫梅兰竹菊,结果大老婆生了梅,姨太生了兰、竹。梅兰竹,没有菊。所以妈妈生下她以后姥爷说就叫富菊吧,虽说是两代人,也算把梅兰竹菊凑齐了。 那梅到区政府给女儿报户口。 管户籍的干部戴着一顶发白的军帽,身边竖着一杆三八大盖枪。他热情地让那梅填一份登记表。但看完了表,户籍的脸上就挂了霜:“夫妻双方都是地主,真是鸭找鸭鹅找鹅,蜊蛄找蜊蛄。” 那梅在心里嘀咕:我是想找个贫农,嫁你啊? 户籍不耐烦地问那梅:“孩子叫什么名字?’’那梅说:“叫蒋富菊。”也许是那梅惧怕户籍的威严没有说清楚,也许是户籍没有听清楚,反正,他在新生儿登记表上写了个蒋苦菊。 “首长您写错了,不是苦菊,是富菊,富贵的富。” 户籍把笔一摔,吼道:“旧社会剥削穷人富得流油,新社会了还想富?我看这个名字蛮好的,也该让你们这些人受点苦了。” 那梅回到家伤心地说:“这孩子就不该来到这个世上。叫苦菊,这往后的日子就在苦水里泡吧。” 丈夫蒋其贤说:“叫苦菊也不错。苦菊不光能吃,还能治病,清热解暑、解毒、明目。苦菊的种子最顽强了,没有水,没有土.可以熬过十几年等待机会发芽。” 吕土改是鹿鸣县泉头镇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吕成贵的儿子。 苦菊知道,自己嫁给了吕土改,弟弟和妹妹的前途就充满了希望。 妹妹蒋艾菊想考县样板剧团;弟弟蒋文阁想要去读书。但履历表上家庭成分“地主”这两个字就像两把大铁锁将他们永远挡在理想和愿望的大门之外。 苦菊不想让吕家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走关系“开后门”。她只想让弟弟和妹妹与别人一样,有一个公正、公平的机会。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从上学的时候开始,蒋苦菊就会唱这首歌——中国少先队员之歌。她坚信: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委屈,她一定能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是,现实是不管她付出多少努力,这个理想就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共产主义不需要她这个接班人。 假如国家需要她去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前线,她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假如国家需要她献出生命,她会不问时间、地点、原因。马上把自己那颗滚烫的心双手捧给祖国。 她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生命惋惜,反而会含笑九泉,因为。她的生命将会为她作证:她和大家一样,都是祖国的儿女,都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她仅仅希望她和大家都是一样的人。 上个世纪70年代,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进监狱的人不算,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就是“黑五类”。黑五类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很不幸,命运让蒋家成为黑五类之首——地主。 从记事起,蒋苦菊就知道自己家和别人不一样。 没上学之前,她看见同龄的孩子们在玩,就凑过去想加入。孩子王刘解放说:“不带你,你是地主小崽子,你要给我们搞破坏怎么办?你要剥削我们怎么办?” 苦菊说:“我不破坏,我不剥削。” 不破坏,不剥削,大家也不放心,刘解放说你实在要参加那你就当坏蛋吧,你当蒋匪军司令的老婆,正好你也姓蒋。 为了能和大家玩,苦菊就只好当匪军司令的老婆。但匪军司令没有人当,大家都抢着当解放军司令、解放军团长,实在当不上宁愿当解放军战士也不当蒋匪司令。 解放军司令众望所归,是刘解放每次玩耍的“世袭”。这不仅因为刘解放的爸爸是合作社的社长,还因为刘解放的弹弓能打下飞在空中的麻雀。 刘解放说:“没有蒋匪军司令,就当匪军司令逃跑去台湾了.那我们就消灭匪军司令的老婆吧。” P2-5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后记 亲爱的: 感谢您翻过了这本书。从这一刻起,您就走进了我的情感世界。 我不能肯定您会喜欢这部书,假如您看过这部书感到浪费了时间,请接受我真诚的道歉。 但我相信,总有一些人会为我的故事感动;总有一些人是我的知音。 请把您的读后感和批评、建议发至QQl9212087。 我将在下一部书中延续您的赞美,接受您的批评,采纳您的意见,并有选择地刊发一部分读者来函。 您的声音是我的期待。 作者孟翔勇 2013年1月13日 于北京中国少年作家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