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无疑是一个失败者。”全球最知名的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只有15%依赖于专业知识和经验,其余85%来源于个人的沟通力。
昭华编著的《让你受益一生的18堂口才课》告诉你说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话说对了,可以赢得信任,获得欢迎,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句话说错了,可能招人厌烦、失去信任,甚至毁掉自己的一生。每天,我们都要和领导、同事、朋友、客户、爱人进行交流,说什么?怎么说?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到你。
说话是每个人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掌握好说话之道,可以令你受人尊敬、受人爱戴,很多机会自然也随之而来;反之,若一个人对说话之道一窍不通,常因此而陷入难堪境地,则会遭人厌恶,机会也会闻“声”而去。如何练就好口才?如何把话说得很圆满?昭华编著的《让你受益一生的18堂口才课》将方法与实例相结合,为你生动详尽地展示日常人际交往所需的各种说话之道,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超凡的说话技巧。《让你受益一生的18堂口才课》是所有渴望获得成功、渴望拥有和谐人际关系之士的必备书籍。
首因定律:初次见面,说好开场白
我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学家启功先生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他为一些新同学授课,说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开场白:“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这样精彩的开场白一出口,全班学生顿时笑成一片。与此同时,这样一句话也拉近了启功先生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迅速喜欢上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
一句非同凡响的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为最终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打下基础。相反,如果你与人初次见面,一开始说得不好,可能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从而打消对方与你继续交谈的念头。这便是首因定律的核心含义。
首因定律在沟通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去细致地了解你,往往会根据和你初次见面时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你产生一种主观的认识,并依此决定日后是否继续与你交往。
一段成功的开场白往往熔铸了讲话者的个人智慧、学识修养,它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一般来说,开场白要短小精悍,最好能讲出新意、讲出艺术、讲出风趣,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对方的“耳朵”。另外,如果配上恰当的声调和富有魅力的举止,就更能加深对方对你的好印象。
总之,如果你能根据实际情况去把握和设计好自己的开场白,那么你将拥有更多的机遇、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近因定律:注意你最后说的话
近因定律与首因定律完全相反,说的是人们对最晚获得的信息留下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近因定律同样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在一次面试中,王南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应聘的公司。应聘经理看了看表,离面试结束已经一个小时了,不由得皱紧眉头。他问王南:“你是来应聘的那个硕士生?”王南尴尬地点点头。接着,应聘经理向王南提出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王南充满自信,回答得非常完美。应聘经理很满意,却依旧无法原谅王南迟到的行为和糟糕的仪容。他忍不住问王南:“你为什么看上去如此狼狈?”王南红着脸告诉应聘经理说:“我在来面试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大爷摔伤了,于是主动送他去医院,结果回来的路上才发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便急急忙忙地跑过来。我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很狼狈,可是,我不想放弃这次面试的机会,所以还是坚持赶过来了。希望您能给我一次机会。”应聘经理听完,告诉王南:“明天来上班吧!”
在面试时,王南头发凌乱,衣着不整,可以说没有给应聘经理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后来,王南却用自己出色的回答冲淡了这些不良印象,使应聘经理改变了主意。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近因定律的效用。
再比如,你在介绍一个人时,前面说了很多她的优点,突然用“但是”将话锋一转,再说出这个人的缺点。那么相对于前面的优点,听者往往对这些缺点的印象更加深刻,甚至会完全忘记先前自己听到的优点。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不但要重视良好的开头,更要重视完美的结尾。千万不要因此一句错话让自己的形象毁于一旦,不然,纵使你留下再好的第一印象也无济于事。
南风定律:暖心的话更能打动人
南风定律源于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谁能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就说明谁的威力最大。北风对着行人猛吹,想借助大风的威力强行吹落行人的外衣,结果行人反而将自己的大衣裹得更紧。北风筋疲力尽,败下阵来。南风则徐徐吹动,循序渐进,不一会儿行人就感觉温暖如春,自觉地脱掉了外衣。最终,南风获得了比赛的胜利。这就是南风定律的由来,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引导胜于压迫。
与人交流也是如此,想要征服对方的“心”,少不了富含爱心的微笑和充满暖意的语言。只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用“心”感动对方,从而与对方融洽相处。
李强在大学时就已经独立开发出非常受大家欢迎的计算机软件,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好几家电脑公司都希望聘请这位难得的人才,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其中不乏当地知名的电脑公司。但李强和这几家公司接触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公司就职。
李强的好友很好奇,便问他:“你为什么不选择那些有名的大公司,而选择这个毫不起眼的企业?”
李强说:“和那几家公司的经理通过电话后,我就坚定了去这家公司的信念。因为那些经理说话的语气冷冰冰的,好像把我当成了一件商品。只有这家公司经理的语气特别温暖,就像我的朋友一样,让我有一种归属感。”
由此可知,在谈话时,多给对方带来一种温暖感,多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欣赏,多给对方一点“人情味”,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听从你的指挥。
领导者尤其应该掌握这条南风定律。因为每位员工都希望得到上司的重视和肯定,如果你多对员工说一些暖心的话,不仅能培养员工对公司的深厚感情和忠诚度,而且能增加员工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员工便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为公司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P2-5
说话是一门能赢得人心的艺术
古往今来,胜者多为能言善道之辈。古人也早就通过“一人之辩重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言向世人证明了善于说话的重要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说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决定人们事业成败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这点在马云、李开复等成功人士身上都已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打动人心、讨人喜欢,大则可以明哲保身、兴邦立国。比如古代有张仪、苏秦游说诸侯而令战国格局为之改变;诸葛亮说服孙权而令三国成鼎立之势。再比如,近代有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温暖千万心灵……相反,话说得不好,小则树敌伤友,大则丧命失江山。回望中外历史,因一言不慎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有人在,因言语闪失导致兵戎相见、血流成河的浩劫也屡见不鲜。
西晋文学家傅玄在《傅子·口铭》中记录了“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样一句话。可想而知,古人正是要通过这句话来警示世人:张嘴吃东西有可能吃进细菌和病毒,而张嘴说话则有可能招引祸端。
你真的会说话吗?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假如你是一位老板且正准备召开一个部门经理会议,在会议上你有两件事要谈,一是要奖励他们,二是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准备先说哪个?如果你先讲要求,后说奖励,那么这个会议效果并不会太好,因为奖励会被下属们看成一种“擦屁股”的安慰性工作;如果换个程序,先通过奖励让下属们激动万分、兴奋不已,然后再提出一个更高的工作要求,那么这时候你会发现要求会变成一种动力,下属们很可能会争着抢着去达到新的工作要求。这才是领导者想要的效果,而这只有通过说话的艺术才能达到。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口才也是一样。口才不是一种天赋,而是通过后天训练得来的。反观古今中外一切口若悬河且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为了训练自己的口才经常徒步30英里到城镇的一个法院听审。当然,他对案情毫无兴趣,只是跑去看律师们如何进行辩论。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后来,他又到教堂听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地布道,回来后也试着模仿他们的样子训练口才。正是当年那个经常面对着大树或是玉米地练习口才的年轻人,后来借助卓越的口才征服了美国民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2岁时因患白喉发高烧落下了口吃的后遗症,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时刻提醒自己:“我不口吃,我和其他人一样。”为了克服口吃,他经常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位置,令自己的发音尽量准确,并通过朗诵、慢读、唱歌来锻炼自己。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最终站在了日本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
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萧楚女,更是在艰苦环境下通过刻苦训练,练就了自己非凡的口才。萧楚女在重庆教书时,每天除了认真备课外,还要跑到学校后山一个僻静的地方练习口才。他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然后对着镜子开始训练,并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多年的刻苦训练使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技艺。1926年,年仅30岁的萧楚女就在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中从事演讲工作。他的演讲至今都深受人们的推崇。
当然,练就口才不是刻苦就行了,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科学的方法和灵活的技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加速好口才的练就。本书根据人的学识、环境、年龄、性别等的不同,提供了多种练习口才的方法和技巧,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通过刻苦练习,早日练就一副能瞬间打动人心的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