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约堡黄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恺蒂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恺蒂编著的《约堡黄昏》中的南非故事不是孤立的,关于异族相处、异族的融合、对曾经受到伤害的族裔如何补偿,这些问题多民族国家都有。作者所生活的美国南方,在取消种族隔离之后,也一样面对族裔融合的艰难;直到今天,波士顿漫漫延延的广袤黑人区,还是高犯罪率、白人不敢贸然进去的地方;美国实行对黑人招生就业的《平权法案》,是否成为“逆向歧视”,也是最高法院多年来不断在接的一个个上诉案件。非洲“被迫的母系社会”的文化也蔓延到美国,黑人社区少女怀孕,男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况远远高于白人社区,这样看上去只是“习俗”的文化,实际上涉及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在一个非单一族裔社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内容推荐

《约堡黄昏》作者恺蒂,以曼妙灵动之笔,记录其在南非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为一位名记者的女儿、一位记录片的拍摄者,她的视角独特而敏锐;能够轻松融入的性格与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又使得恺蒂兼具在场者与局外人双重身份,且切换自如。作为“恺蒂看南非”系列之一,《约堡黄昏》主要包括“社会花絮”、“商业见闻”与“政治观感”三个板块,作者谈到南非生机勃勃的日常风土人情,也写到南非世界杯期间民众的狂欢氛围。无论是南非经济政策,中国在南非投资,还是双方打交道的文化差异的记述;无论是津巴布韦总统大选,种族隔离,还是爱滋病孤儿的关注,都显示了她宽阔的国际视野。

目录

家中有棵李子树——“社会花絮” 篇

家中有棵李子树

飘落的蓝楹花

海边的小老虎

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堡黄昏

世界杯的期待

体验那狂欢的气氛

球赛开始了,小朋友们走开

身在曹营心在汉

后世界杯的猜想

离不开政治的体育

卡巴选择死亡

艾滋病的禁忌

沐巴丽

赛娄

艾滋病日

我们的路灯比你们的亮堂

住在郊区,玩在镇区

豆福妈妈的科萨文化

我的鱼贩乔乔

希拉的幼儿园

圣诞快乐,大家快乐

变化

牛姐来南非

网络时代的情和爱

冲水与脸红

黑人,白人,华人

萨吉拉

别请祖鲁男人擦窗子

要你,又恨你——“商业见闻”篇

要你,又恨你

光辉的榜样

工会的力量

夜行列车

矿业大会的中国元素

师傅打徒弟

约保来的奶牛牧人

当过一会矿工

自己的施工队

祖马之“矛”——“政治观感”篇

祖马之“矛”

有一位祖马

南非有位猪猪

祖马2,猪猪0

南非:自由的许诺及其实践

南非国大党的分裂,真正民主的希望?

合理贪污

来自津巴布韦的两种消息

穆加贝:英雄还是独裁者

闲话姆贝基

南非的良心,无声者的声音

一位政治犯的狱中书简

送别妈妈西苏鲁,送别一个时代

只剩下曼德拉

附录凯蒂谈南非十年

试读章节

家中花园里有棵李子树。不用调养,不用施肥,每年九月间,第一场春雨到来,李子树一夜之间绽放出无数小花,花园那一角就变成了满树婆娑的淡粉红。几天后,淡粉红后面露出一些浅绿色的嫩叶,透明的,阳光下,叶脉的筋络都能看清楚。再过十来天,叶子的颜色渐渐加深,叶子渐渐强壮,约堡午后典型的一阵暴雨过后,满树婆娑就会飘下一地粉色花毯。等到十月中旬蓝楹花蓬勃绽放时,李子花就退出了万紫千红比美的舞台。这时,李子树的树叶已经是深绿色,光泽油亮健康。细看,茂盛的树叶缝隙里已有一些米粒大的果实。再过一周,米粒变成小花生,孩子们兴奋起来,搬出小凳子,站在上面伸头数李子,当然,数不多久,他们就放弃了,因为李子实在太多了。

再过一周,李子变得更大更圆,于是,孩子们开始摘李子,五岁的儿子在姐姐的怂恿下,将青李子放进口中品尝,味道太涩,弟弟呸呸往花丛里吐,恶作剧的姐姐哈哈大笑。家中的小狗也很兴奋,掉在地上的硬硬的青李子是它的玩具,它用小爪子抓过来,抓过去,小鼻子将圆弹子似的李子顶到这儿,顶到那儿。狗狗也知道,这青李子是不能吃的。

前两年雨水充足,李子到了十一月初,就有透红的了。于是,姐弟俩兴奋地爬上梯子,在树叶中寻找,找到一个红色的,就欣喜若狂,摘下来还不舍得吃。再过一天,树上的红色就可以用几十来计算,姐弟俩再爬上树,一个个小心地摘下来,自己吃一些,还要留一些,第二天带到学校里去给朋友分享。这样每天放学摘李子,上学带李子,兴奋了四五天,树上的红色已经密密麻麻,姐弟俩对李子也就没有了兴趣。等到李子把树枝压得直往下坠时,如何处理这个大丰收,就是父母的责任了。

第一,发动群众,果实共享,“我有李子树,硕果满枝桠,美味加有机,采摘来我家。”让保姆赛吉拉和园丁向他们的朋友熟人放出话去,可以过来自由采摘。还有,不管谁来我家,临走时总不忘问他们:要李子么?可以上树随便摘。第二,我学会了做果酱,三公斤李子配三公斤糖,做出的果酱能装十瓶。果酱瓶消了毒,冰箱中很快被瓶子塞满,每次见朋友,总不忘送他们一两瓶,我的果酱也就像当年在伦敦时我的饺子,盛名远扬。这样,从李子成熟到我们十二月初出去度假前,我总有一个月的时间处理这些李子。

今年的春夏之际降雨很少,李子树上的绿色的青果子仿佛僵住了,迟迟不出现红色,挂在那里,好像进入了休眠状态。孩子们每天去看,每天失望。直到十一月下旬,青色才透出一抹红。当然,就像干旱的沙漠中种出的西瓜和葡萄,今年的李子也特别甜。然而,李子再甜,孩子们的兴趣也支撑不过四五天。再加上我回国开会一周,如何分配今年的晚熟的李子,我只有三天的时间。  自己没有时间做果酱,市场推广也效果甚微。时间短促,要人特地来爬树摘李子,下厨做果酱,费时费工,宁可不吃,园丁和赛吉拉的亲戚朋友们都不愿意这番麻烦。

然而,我却不忍心看着好端端的甜果子在地上腐烂的。没有人来采摘,我就送货上门。于是,调动赛吉拉与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与我一起上树摘果子。手臂被树枝刮出一道道白色,树上的果子不用一颗颗摘,可以一大把一大把地抓下来。然而,孩子们很快就累了,放弃了;赛吉拉还有衣服要熨烫,也下了树。但我仍不放弃,顺着树枝爬上工具房的屋顶,上面果子更多,隔壁的狗狂吠起来:哪里来的疯狂的中国女人!

三个小时后,我也被打败了。采下的果实汇总起来,装满了十个大塑料口袋。但仰头望树上,黑红色的果实仍满枝满桠。赛吉拉问我:你要拿这些怎么办?

怎么办,打印出一叠李子果酱的菜谱,菜谱配李子,送给孩子的钢琴老师网球老师,送给外面的保安隔壁的邻居,剩下的全运到公司办公室里,那里的二十几位可以分享。明天我们全家要去海滨度假三周,树上的,只能让它们自由掉落腐烂了。

南非朋友实在不明白我的李子情怀:非洲大陆的植被一向开花结果自生自灭,你这个从小饥饿的农耕社会的朋友,真不懂什么叫“顺其自然”。

小时候地理课时学到“地大物博”四个字,住在非洲,才明白,原来是用来形容这片大陆的。

二○一一年十二月七日P3-5

序言

我一直喜欢读恺蒂。更幸运的是,在二○一二年五月我们巧遇了一次。我们在一段不长不短的巴士路上语速很快地急急说话,因为知道不久就要分手下车。我们两家在上海居然住得不远,就约了说再找一天,约上共同的朋友,一起喝个下午茶。可惜,当时我正在焦头烂额处理一堆混乱事务,最终,还是没能约上再见面聊个天。接下来,就各奔一方了,我回了北美,听说她也搬回了伦敦。

很高兴听到她的文章终于要结集出版,因为以前都是读得零零散散,编辑发来电子版,除了这本《约堡黄昏》还有《南非歌行》。我终于可以一篇不漏地全数读一遍,看到最后一页仍意犹未尽。

我第一次阅读南非,还是小时候读父亲买的约翰·根室“内幕系列”中的《非洲内幕》,根室描写的南非,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景象,他笔下的南非“没有变化、没有停顿、没有希望”,“种族问题的阴云惨雾笼罩了一切”。

殖民历史无疑是个悲剧。可是,悲剧的意思不仅是悲惨的事情,而是不论预知后果如何惨烈,都无可避免会一条道走到黑。在人类文明的少年时代,一个发展得半生不熟的文化和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文化相遇,就只能是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来别的结果。待到再过上几百年,西方文明终于从崇尚“征服蛮族”的“英雄业绩”,发展到了理解多元文化的人道主义此岸,万劫不复的后果已经酿成。不论过程和结果,噩梦醒来,对双方都是无可挽回的伤害。

恺蒂有故事有细节,她有声有色描画南非色彩斑斓的表层,也有能力切入深处。让我们细节地理解南非的历史负担,更让我们了解南非政治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文化中。

南非是独特的。过去非洲国家由白人统治,多半是尚未独立,白人政府也最终有个母国的退路。在二战后经历独立大潮后,殖民政府纷纷退去,一个个国家也就由非洲原住民接管。唯有南非,它是占极少数的白人在统治一个野性十足、部落文化很强的黑人社会,但原来的自人社会又没有退路,它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南非白人就是南非人,没有宗主国的老家可回。那个种族隔离的选择,固然是出于种族歧视的傲慢,可是,与其说是南非白人政府特别邪恶,还不如说是格外地恐惧,他们不敢松。可是,一经如此选择,就必定是暴力反抗和暴力镇压的恶性循环,必定循环出最坏的东西来。最终,一个谁看谁绝望的死结,竟然和平解套。诺贝尔和平奖给了朝野双方,传达了国际社会对解套双方互动艰难的深深理解。而南非以“真相与和解”了结充满血腥的宿怨,更是给全世界尚未了结的族裔怨恨,开出一条新路来。

恺蒂也让我们看到,血腥其实是双方都有,长期的暴力对抗,残害的不可能只是一方的心灵,更凸现了曼德拉和图图主教这样的政治领袖人物的远见和品质,在关键时刻引领社会的重要性。而躲过关键一劫之后,恺蒂告诉我们,后面的南非依然面对万千需要谨慎处理的细节。恺蒂明白,事情不是简单黑白好坏两分,这是非常容易落进去的陷阱:同情变为对弱势的美化和幻想,或是补偿失去分寸,很可能最后事与愿违,陷于新的困境。

制度转折无疑是重要的,可恺蒂没有简单停留在那个转折点。她指点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发展的独特个性和复杂性,看到文化所起的作用在特定时刻可能压倒一切。如南非艾滋病猖獗到已经到了危及民族生存的关头,南非上上下下照样可以多年如驼鸟一般,一头扎在沙堆里避而不见,原因只不过是“文化”。民主是多数决定,文化又恰是多数的产物。纵然拥有圣人曼德拉,纵然能千难万险冲破种族隔离的藩篱,南非人依然经年累月无力突破自身的文化束缚,难以直面艾滋病。而南非人对津巴布韦极端政治领袖的热情,也让我们看到民众成熟度对民主制度的巨大影响,那正是各色非洲模式失败的原因。

恺蒂的南非故事不是孤立的,关于异族相处、异族的融合、对曾经受到伤害的族裔如何补偿,这些问题多民族国家都有。我所生活的美国南方,在取消种族隔离之后,也一样面对族裔融合的艰难;直到今天,波士顿漫漫延延的广袤黑人区,还是高犯罪率、白人不敢贸然进去的地方;美国实行对黑人招生就业的《平权法案》,是否成为“逆向歧视”,也是最高法院多年来不断在接的一个个上诉案件。非洲“被迫的母系社会”的文化也蔓延到美国,黑人社区少女怀孕,男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况远远高于白人社区,这样看上去只是“习俗”的文化,实际上涉及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在一个非单一族裔社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有南非十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垫底,文笔轻松的恺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南非。我喜欢恺蒂文字的生气勃勃。她就是自然天成,成家、照料着一个家庭、带着一双儿女、辛勤而认真地做着一份工作。她是放松的,读着侦探小说,细数着非洲荒原上的珍禽异兽、蛇虫百脚,好奇地探究非洲岩画、考古遗迹。她不虚饰和矫情,她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强烈同情心,并不妨碍她看到和指出弱势群体的致命弱点和缺陷。她诚实写出所见,不需要顾忌政治正确和迎合哪一方的观点。她只是凭借天生的敏锐观察力、依据常识的判断力,给我们讲南非故事。她有激情,却有能力智慧地和自己的观察对象保持适当距离。

有许许多多人和我一样,对非洲有着浓烈兴趣,想了解南非的奇特转折,更想知道南非的今日景象,不仅是通过新闻和大人物传记,而是通过一个位置恰当的普通人,一个我们可以信得过的靠谱的朋友,深入细节,点滴道来。

我想,上帝一定是听见了我们的愿望,于是,就把恺蒂送去了给南非。

二○一三年五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7: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