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长安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夏六月。帝国的晋阳留守、唐国公李渊起兵反叛。
隋帝国的乱局已至沸腾,炀帝驻跸在遥远的江都(今江苏扬州),对控制帝国的局势似乎已经失去了信心。
此时,帝国的东都洛阳正在魏公李密的攻击之下。而王世充率领的东都隋军,也正在顽强地抵抗李密的攻势。
虽然炀帝时期帝国的行政中心已渐渐迁移到了洛阳,但长安作为帝国都城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关中地区的富饶与险固是帝业的基石,而东都洛阳被攻击,正给了李渊一个极好的机会进取关中。
七月,李渊率领3万大军向长安进发,同行的有长子建成与次子世民。留守晋阳的是四子元吉,女儿(后封平阳公主)在关中起兵响应。十月,大军进至长安城下时,已达20余万之众。
十一月,李渊攻陷长安,立13岁的代王杨侑为帝(史称恭帝),改元义宁,遥尊远在江都的炀帝为太上皇。随即以新皇帝的名义招抚四方,南及巴蜀,东至商洛,均告降附。
次年(公元618年)四月,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隋帝国的剩余势力顿时分崩离析。同年五月,李渊通过禅让仪式登上了帝位,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末唐初的大乱世
隋末唐初的混乱局势,实在令读史者目眩。那些烟云般流逝的人名,山河大地上消散的风尘,共同写下了历史的悲欢离合于此,撷取高祖起兵以来最重要的12足各群雄,分别略船介绍。
刘武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很快占有马邑、雁门等郡(今山西北部),受突厥封为定杨可汗,称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大举南下攻唐,次年被唐军击败,逃奔突厥。
窦建德:隋末起兵,转战河北,称夏王。武德元年至四年,消灭众多割据势力,屡破唐军,占有今黄河下游广大疆域。武德四年率兵救王世充,被唐军所擒,国亡。
刘黑闼: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死后起兵,占有窦氏故地,称汉东王。武德六年,被唐军所灭。
李密:隋帝国的世袭蒲山郡公,大业九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流亡四方。至大业十三年,始得自立,数月间威震中原,进逼东都,传檄天下。史称其全盛时“东至海岱(东海、泰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武德元年被王世充击败,李密入关降唐。
王世充:隋炀帝末期崛起的重要将领,李密进攻东都时受炀帝之命赴援,隋炀帝死后,与东都诸臣一同拥立留守的越王杨侗继承帝位。武德元年七月,发动政变掌握东都政权。两个月后击败李密,控制黄河以南至汉水和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同样以禅让的方式登上帝位,国号郑。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被唐军所灭。
徐圆朗:隋末起兵,占有琅琊、东平等郡,先后依附李密、窦建德等势力,窦建德被灭后降唐,不久又响应刘黑闼起兵。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军所灭。
沈法兴:隋炀帝末为吴兴太守,炀帝被杀后起兵,攻陷江东十余郡,称梁王。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被李子通所灭。
李子通:隋末起兵,辗转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州),武德二年,攻陷江都,称吴帝。武德四年,终被杜伏威所灭。
杜伏威:隋末起兵,渐成为江淮间最强大势力。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归附唐帝国,受封为吴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灭李子通,尽有淮南与江东。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入朝,以辅公柘留守。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柘起兵反唐,次年被唐军所灭。
薛举:隋末起兵,占有陇西大部分地区,称秦帝。武德元年死,太子仁果继位,数月后被唐军所灭。
李轨:隋末起兵,割据河西备郡,称凉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内变而灭。
梁师都:隋末起兵,一度占有关中北部,受突厥封为大度昆伽可汗、解事天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被唐军所灭。秦王世民与统一大业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刚刚诞生的大唐俨然已是中华大地上最强大的势力。
六月,高祖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七月,王世充发动政变,控制了东都政权。九月的偃师之战,王世充大胜李密,李密主力全军覆没,无力再战,入关降唐,王世充成为唐帝国在东方的劲敌。
此时唐帝国的注意力,主要还在关中方面。薛举与继任的薛仁果一直努力向长安进军,十一月,秦王世民将其消灭。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五月,唐派入李轨政权内的安兴贵擒李轨归唐,河西不费一兵一卒便被纳入了帝国。唐帝国的后方基本上已得到了巩固。
此时,唐帝国统一天下已成为必然,各路起义军纷纷归附。政治格局逐渐清晰起来,关西是蓬勃兴起的大唐,关东则是已降附大唐与未降附的势力相交锚。
武德二年到三年间,刘武周和窦建德向唐帝国发起进攻。秦王在武德三年迅速击溃了刘武周,随后开始大举进攻王世充。最终,窦建德被擒,王世充投降,北中国最具威胁的几大势力至此都被消灭。
秦王世民的巨大功勋已使他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月,高祖以秦王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开天策府。秦王世民开馆召集四方贤士房玄龄、杜如晦、陆德明等,号称十八学士。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