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科普百科”是一套最通俗、最时尚、最新奇的青少年科普读物,从不同的视角来传授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奇趣的动物、缤纷的植物、辽阔的海洋、玄妙的数学、先进的医学……应有尽有。
这本由林新杰编写的《巧夺天工的建筑奇观》是其中一册,介绍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昔日西域名城楼兰、世界闻名的凡尔赛宫等内容。
“封闭沉闷的万神庙”、“国王的家园——卢浮宫”、“永恒之城——罗马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波斯波利斯宫殿”、“多彩的伊斯兰建筑”……相信由林新杰编写的《巧夺天工的建筑奇观》会让你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还等什么,赶紧翻开书本,让我们一起踏上最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旅程。
原始人还不会盖房子,那时的人或是在树上架“巢”居住,以躲避野兽。历史上传说的先祖“有巢氏”,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但原始人更多的是选择靠水比较近、地势比较高的天然山洞居住,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并形成聚落。后来,到了氏族社会的时候,人们学会盖房子,才从半穴居到完全在地面上居住。
西安市东面的半坡村遗址,在6000多年前曾是原始氏族聚落的一个村子。现在发掘出来的居住区里有40多座房基,中间有一座地穴式的大房子,面积多达160平方米,大概是氏族成员集会的地方。半坡村遗址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的,都采用伞架式的结构。屋顶是尖的,从。屋顶到四周的墙体骨架,用一根挨一根的木头搭在房屋四周的木头柱子上,木料之间用藤条绑扎。屋顶和墙壁,都敷着厚厚的草和泥土。屋里都有一个火塘,用来取暖、照明和烧东西吃。
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住房上发生了变化,房子的建筑面积缩小了,不仅有单间,也有前后相通的双间。有些盖在地面上的房屋,四周立柱,正中架梁,形成前后两个坡面的屋顶。在建筑材料上,有些使用土坯。
湖北枣阳鹿头镇雕龙碑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000~6000年。发掘出保存较好的大型多问式房屋基址两座,总面积100多平方米,共有7个房间和7个推拉式屋门。房屋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即在四面主体墙内,以“十”字形隔墙支撑大跨度的屋顶,同时以此分隔成4个开间。房间大小布局巧妙、实用。房屋建筑用红烧土块垫基,主体墙基槽竖立多种木骨,用藤条或绳索缠结,木骨内外涂抹草拌泥。墙体表面加工修饰平整,再经火烧烤呈砖红色。这种木骨泥墙早期建筑,是我国“墙倒屋不塌”的传统建筑体系的雏形。在“田”字形墙体内,隔墙采用的木骨薄而且小,只有10厘米左右,与现代篱笆墙相似。每个房间内,墙体近旁设有灶围,灶旁有火种罐,积留有燃烧过的灰烬,附近有饮食用具和吃剩下的兽骨、田螺壳等。居室使用含有石灰成分的青灰色泥涂抹3层,每层厚2~4厘米,平整、坚实,其色、质酷似水泥,最上一层为石灰面。由此证明石灰这种建筑材料用于房屋建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特别令人叫绝的是,在主体墙面上安装有木质材料做成的推拉式屋门。雕龙碑遗址的房屋建筑,反映了原始建筑水平到了很高程度。
距今7 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新石器时代村落的遗址,发掘出来的木构建筑遗迹沿小山坡呈扇形分布,很有规律,都是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其中大的长23米左右,深约7米,用一排排桩木打人土中为屋基,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面铺设地板,距地约l米高。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及后檐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檩等许多木构件均是用榫卯结点,屋顶用席箔等物盖在椽上。遗址发掘出的干栏式建筑构件,尤其是采用榫卯结构、企口板等工艺的构件,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