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字的依赖和重视,让作者(张炜)和读者在书中相逢。在这个声像网络时代,文字的表述和记录更有可能拒绝或回避一般的娱乐,从而走向思想的纵深,坚守个人的语调。
《古镇随想》是作者散文作品的代表作精选,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被收入单行本,体现了张炜散文创作的风格,能够发人深思,让人在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倾听思想的声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镇随想/当代散文名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炜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于文字的依赖和重视,让作者(张炜)和读者在书中相逢。在这个声像网络时代,文字的表述和记录更有可能拒绝或回避一般的娱乐,从而走向思想的纵深,坚守个人的语调。 《古镇随想》是作者散文作品的代表作精选,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被收入单行本,体现了张炜散文创作的风格,能够发人深思,让人在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倾听思想的声音。 内容推荐 《古镇随想》作者总想用各种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现对时代诸多问题的思考。对于文字的依赖和重视,让作者和读者在书中相逢。在这个声象网络时代,文字的表述和纪录更有可能拒绝或回避一般的娱乐,从而走向思想的纵深,坚守个人的语调。《古镇随想》是张炜散文作品的代表作精选,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被收入单行本,体现了张炜散文创作的风格,能够发人深思,让人在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倾听思想的声音。 目录 说明 一 辑 八位作家待过的地方 它们 万松浦纪事 夜思 古镇随想 难忘观澜 诗心和童心 回眸二十年 二 辑 安静的故事 另一种资源 谈谈公民写作 谈谈语言 倾听和感动 经历粗砺的生活 数字时代的语言艺术 文学:21世纪的印象和展望 我们需要的大陆 三 辑 用深入的阅读改造自己 学习的旺季 白驹过隙 七议 诉说往事 明亮的窗口 美鹿和骏马 必须迎接的考验 即时表达 诗意城邦与精神之殿(编后记) 试读章节 八位作家待过的地方 我对他们这一类人很入迷。我不是说自己也属于这一类人,所以才有这样的癖好。我不敢界定自己是一位作家,特别是认真一点的时候,我不会说自己是一位作家。因为在我这里不是从职业的意义上谈论“作家”两个字的。而且我也不太希望别人从职业的角度去理解“作家”。 我对他们很入迷。只要到了一个地方,听说那里有他们生活的痕迹,就一定要去看一看。我想嗅一下那里的气息。因为那里总有一些隐藏、一些秘密,会被我给看出来。这是我的一种能力。真的,我并没有觉得这样讲是在夸张什么。 每个生命都有一些不可思议之处。他们逝去了,但他们也留下了。生命是难以消失之物。生命的怪异也就在这里。没有人对生命的这种现象完全忽视。只不过有的人能够很确定地认知这一点,而有的人不能。一个生命在一个地方徘徊得久了,会将至关重要的什么留下来,并在长久的岁月中挥发不尽。这是肯定的。一处居所往往成为一个人的象征,因为它盛满了他的精神。这是需要感知的。 在他的居所里,无论是墙壁、窗户,他坐过的椅子、用过的一支笔、翻过的一本书,都会散射出他的原子。这是一种能量,它左右击中你,让你察觉那个生命。他原来还留在这个世界上,观望当代生活,参与我们的岁月。 有一些强大的生命要最后离去,真的很难很难。 苏东坡之波 第一次接触这伟大的、浪漫的作家,是在胶东海边。一想起“苏东坡”三个字,就马上想到了那片天色,那片海浪,那种清冷的气氛。这就是我心中的苏东坡,关于他的感觉的全部。 过去的登州府所在地即今天的蓬莱城。城西北有个蓬莱阁,阁里有苏东坡那块有名的石碑。那块石碑上的字据说越写越自由,畅美的苏家书法就这样留在了高高的阁上,供人瞻仰,发出无尽的慨叹。苏东坡只在登州待了极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当年朝廷黑暗,不断地对年迈的苏东坡任任免免,故意让其在上任的路上折腾。往往苏东坡刚到任还没有几天,新一道改任的圣旨又到了;更有甚者,苏东坡正走在赴任的路上,新的任命就在后面“飞马来报”了。这是催命。 故意不让一个杰出的人物安定,而且企盼他在百般折磨中早天。阴心之恶,古今皆然。 苏东坡尽管只在登州待了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传说中也还是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站在阁上,凭海临风,想象他当年在这片大涌前的领悟。他的显赫与坎坷,大起大落,大概在古今文人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了。对于世事的洞察力,他不会亚于当时和后来的所有智者。一个敏锐的南方人,多情的南方人,一个怀才知遇的诗人,一个常常倒霉的天才——就是这样一个人,做梦也想不到被一家伙支派到了这个海角。当然他后来还谪居海南,那里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但他毕竟是个南方人,往南,在我眼里并没有什么稀奇。让我稍稍吃惊的是他这一次竟然来到了我的家门口。我的出生地离这里可太近了。 我长时间注视着这个神秘的伟人留连之地,试图寻到他的脚印。 我站在阁上,迎着北风,看着浪涌把海底的沙子荡起。这浪涌一代一代荡个不停,人生也只能这样注视它。人的感悟力原来是无边地有限。比如现在,一个人如此地怀念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先人。 后来我又去了杭州。杭州与苏东坡的名字连得更紧。作家在这儿待的时间长得多了,所以作为也多。他在这儿整修了西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苏堤”。 我去杭州的时间是一个秋天,菊花正好时节。记得那一天有些冷,和我同行的一位朋友不断地在身侧发出“嗤嗤”的声音,夸张地表达着捱冷的感觉。天要变了,天色已经不好,偌大一个西湖显出了灰暗阴沉的样子。风在隐隐加大,湖水已经在拍岸了。秋天的感觉非常强烈。 我又一次觉得苏东坡一生都是在这种秋冷里编织他的梦境。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一生无论怎样坎坷,都童心未泯,都要设法做一些梦。他至死都要追求完美。他这一生,从南方到京都,被贬,被宠,宦海沉浮,多少次死里逃生。可他仍像一个孩童那样纯洁无邪。 他也有幸,后来结识了一个叫“朝云”的女孩。 朝云好。朝云非常好。她小小年纪,却有能力理解博大的、命运多舛的诗人,理解顽皮的、以酒浇愁的诗人。她娇惯他如同娃娃,他厚待她如同小妹。他们相持相扶走完了一段奇妙的人生里程。 从朝云死了之后,苏东坡就跌入了大不幸。命运对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击打,然而只有朝云之死,才是致命的一击。 水波扑扑,都是诉说。 歌德之勺 八七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尽管是草草地走。 来的时候落脚波恩,走的时候去了法兰克福。那一天时间很充裕,我就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走着走着,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不是与老诗人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地方吗?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P1-3 后记 诗意城邦与精神之殿(编后记)张杰 《古镇随想》是一本特别能够体现作家张炜思想的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表达了当代一位重要作家之于时代精神背景下的沉浸和用心。很多人都知道张炜是一位作品产量和质量级别都很高的作家,知道他不停地攀援着精神的高地。我最早读到的张炜的第一批作品是中篇小说集《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和《秋夜》。其中的诗意和思想,让人感到熟悉和陌生,蕴藏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里面秋的意象让人不由得想到那位荷戟独彷徨的精神斗士。 依然清晰记得1992年夏,在那年《收获》第三期上读到《九月寓言》时的冲动和意外。那时正值先锋小说在文坛上如火如荼的时段,作为在我们印象中一直以传统朴素为表达特点的作家,张炜在《九月寓言》里的表现不只“先锋”,而且超越了当时的“先锋”表达,抵达了“先锋”的原点——乡村现实深处的神秘磁场。后来又陆续读了他的《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与浪漫》、《刺猬歌》、《融入野地》、《芳心似火》等长篇小说和散文,一场精神之旅像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精神长河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了。后来,我专门挑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读《古船》,前后读了两遍。那时感觉《古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坚硬的作品之一,以致至今当代中国依然不能很好地消化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如鲠在喉的坚硬骨头。 2010年到作家出版社去参加《你在高原》的新书发布,看到整齐码放的10部书构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之后,躺在北京一个地下室进行的深度阅读,又一次被其雄浑与博大震撼了。基于对张炜作品的长期阅读经验判断,这部花费20年的心血之作对当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不言自明——在当代中国作家们马拉松般的精神长跑之旅中,张炜一直是时代的领跑者之一。忽然有一天他一下抛出一枚精神的重磅炸弹,这意味着他的精神负重及其创作比诸当代作家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双倍的,其价值对于当代文坛来说不言而喻,亦可见出一个作家的量级和分量其实何止是双倍。为什么一位作家会爆发出如此巨大的创造力?看过张炜作品之后,其原因不言自明:它们来自一位作家对于文学发自生命本质的热爱和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宿命感,这些无疑构成了张炜作为一位当代作家精神疆域的深度和广度。 在一本散文集的编后记里说这些话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这是一种不得不勾勒的精神疆域图,因为张炜在创造庞大的诗意与思想城邦同时,在现实中更加艰难地创造了一个精神之殿——在曾经的万亩莽林中创造了万松浦书院,而这本散文集里的许多思想和文字都来自这个弥漫精神蕴涵的物质背景。张炜在这里的行为,有时会让我想起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那本叫做《物质生活》的散记,但她远未及东方同行丰富。了解万松浦书院的人应该都知道,张炜在这座现代书院上付出的心血和心力绝不亚于他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万松浦书院基于一位当代重要作家的梦想和精神现实:在几乎整个时代精神转向精神的对立面时,张炜在海边的莽林中默默地、一砖一瓦地构建着自己心里的精神家园,这个现实主义的精神工程事无巨细地消耗着一个作家的创造力和日常性,今年已经是万松浦书院建院10周年纪念了。可以说,万松浦书院无疑是张炜在现实中构筑的一部至少类似《古船》或《九月寓言》般的作品。为什么一位作家会在现实中坚持不懈地构筑一个巨大的精神城堡?这同样来自一位作家在现实和精神世界的身体力行的使命感,因为这种行为除了可以使一位作家避免因诗意城邦的构建而陷入现实的虚无主义外,还有着很强的现实必要性:针对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张炜试图构建并实践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很明显,张炜是一个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实践主义者,像1931年梁漱溟等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张炜在现实中实践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跋涉。张炜创造了一个穿越现实与精神的神话,只是这个神话还远未被这个时代认识和理解而已。 在一个精神下降、物质主义上升的年代,张炜几乎独自拥有他的诗意城邦与精神之殿,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哲学,正是这种哲学拉开了时代与一位作家的距离。因此,这本散文集里文字的恒温时常令人动容,它们有着如此强有力的支撑和精神背景。从它们这里更能看出一位作家的本色。这种精神本色使这些文字具有某种质感,《八位作家待过的地方》看起来如此熟悉而没有陌生感,《万松浦纪事》里有着精神乌托邦式的细致叙述,更令人感动的是张炜似乎不知疲倦地穿梭于校园里的谆谆话语,这让他更像是一个精神行为主义者。 1993年,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烟台师范学院联合举办“张炜文学周”。对比眼下的文学之冷,那时大学校园的文学热烈场面依然令人热血沸腾。那时候,大学生们会激动得把作家抬起来或把一张钢铁结构的书桌因为一场作家的演讲挤变形。多少年时光随风流逝,张炜依然坚持着自己文学与思想的制高点,无疑在提示着一个物质主义的精神预警线。与所有的时代对峙者一样,张炜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姿势和话语温度,从而成为一位从终极意义上发言的作家。在的确令人担忧的时势里,张炜从没有取悦读者和时代,哪怕看上去和这个日益下沉的时代潮流没有关系,但他因此拥有了对一个时代的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在一个争相取悦时势、趋炎房产、股市和色相的时代,那个精神斗士的身影也渐渐从语文课本里被策略性地抹去了,但张炜作品却似乎因此完成了一种精神穿越。而我们以自我的立场作为参照物的判断,却是一种对时代与自我的双重一叶障目。对于张炜等作家而言,我们成了操另一种语言并被时代理性所放逐的群氓。其实,像一群抛锚者一样,我们已被历史惯性抛在道路一旁;其实,我们只有势利的尺度和胃口。在张炜的诗意城邦与精神之巅殿面前,我们只剩下羞愧,甚至连羞愧的能力和资格也失去了。或许,这就是这本散文集的意义和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