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僖传/九三学社人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勇先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僖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了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在长期的工作中,徐僖和他的助手采用超声波、振荡磨、高速搅拌等多种手段制得了10余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研究成果被公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勇先所著的《徐僖传》客观、公正的描写了徐老的一生。

内容推荐

徐僖是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大教授,解放军总后军需部特邀顾问专家,著名教育家。

《徐僖传》力图以翔实的史料和平实的语言再现前辈先哲们曲折丰富的人生历程和绚丽夺目的光辉业绩。

《徐僖传》由李勇先所著。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童年回忆

第二章 辗转求学

第三章 漂泊的少年

第四章 命运的转折

第五章 在“东方剑桥”的日子

第六章 土特产中的新发现

第七章 远涉重洋

第八章 开创中国塑料工业

第九章 高分子“川军”的突起

第十章 在逆境中奋进

第十一章 科学的春天

第十二章 高分子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第十三章 生命之光

第十四章 一生的追求

第十五章 永远的怀念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童年回忆

一、生逢乱世多难兴邦

20世纪初的中国,带着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破门而入的伤痛走来,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仍在艰难中寻觅着民族的希望。无数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他们用鲜血和智慧照亮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

1919年,以北京大学学生为先锋而发起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代表了所有爱国志士的心声,由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虽然此时中国的悲剧命运还没有任何改变,但民族自强的意识却在猛烈地觉醒,中国人民冲破这沉重枷锁的意志和决心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20世纪20年代的南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徐僖(1921.1—2013.2)祖籍山东,祖父原为农民,后来经商,几经周折,最后到南京定居。徐父徐芷薌,又名徐沅,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几年学校。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由其姐夫介绍到浙江宁波一家钱庄当学徒。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了上海一家由广东人开设的耀华相馆里打杂。这家相馆的主人施德之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财的商人,不但精通照相技艺,而且通晓中华传统医术,远近闻名,除经营照相业务外,还兼做中医,为人治病。他独创了一种名叫“济庆水”的消暑药出售,深受消费者欢迎。施老板的言传身教对徐父以后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要影响。徐父对施老板十分钦佩,不仅从他那里学会了照相技术,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并暗自发誓,自己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施老板那样有责任心和有良知的商人。  徐芷薌在耀华相馆工作几年后,靠他的勤劳和朴实有了一点积蓄,便打算到南京自己创业。当时的南京城,凋零颓败的气氛笼罩着城市上空,但徐芷薌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吓倒,而是发挥所长,充分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商界打拼。徐父与他的二哥商量,决定开一家照相馆,兄弟俩相中了南京城内贡院街的一家铺面,取名为“庐山照相馆”。后来又开了一家惟肖照相馆。兄弟二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徐父正直,手艺好,做事踏实、认真,负责出外拍照工作,哥哥徐醴泉善于经营,负责管理店内临时聘用的五六个职员,并联系照相生意。慢慢地,庐山照相馆有了名气,徐家也开始步入小康之家。庐山相馆出名后,由于徐父技术好,相馆档次高,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以在此照相为荣,因此,徐父相馆经常高朋满座。孙中山北上时,就在庐山相馆照过像①。同时,徐芷薅还与之前结识的广东朋友合伙开办了相馆和饭店,没用几年时间,徐芷薅的相馆不仅在南京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上海也开设了分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十分兴隆。

此时对徐芷薌来说,事业上已有所成就,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便想到成家的事了。经人介绍,徐芷薌认识了后来成为徐僖母亲的家住南京城北马家桥一位李姓绸缎工人的女儿。由于李家十分贫穷,无力抚养女儿成人,就在徐母出生后不久,便忍痛将其抱送给一位姓张的绸缎工人家里。

P1-3

序言

九三学社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和感召下,于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她参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统一战线中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九三学社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征途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此历史进程中,九三学社发展成为拥有13万多名社员、组织比较健全、有较强参政能力和较高社会地位的政党。

九三学社走过的历程,是一部无数优秀人物引领广大同仁一往无前、执著追求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九三学社创始人或多方奔走,参与抗日,或介绍新知,宣传救国。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独裁专制、民不聊生,九三学社同仁或大声疾呼民主,反对暴政,或积极主张科学,倡导革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九三学社同仁和全国人民一起殚精竭虑、奋斗不止。九三学社各个时期旗帜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是我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九三学社的历史,我们有勇往直前、舍生取义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有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科学家,有不畏权势、追求真理的人文学者,有忍辱负重、甘为人梯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共同铸就了九三学社一以贯之的灵魂——爱国、民主、科学,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九三学社中央一直重视整理保存社史、发挥社史资政育人的作用,2007年又启动了以史料抢救和整理为重点、包括七个方面内容的社史工程。几年来,社史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社史研究通讯》的编辑出版、社史专题片的拍摄、口述史工作的启动、社史文物收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进展。“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作为社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各方面辛勤的努力,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第一批图书已完成了撰写、编辑,即将出版。这套丛书选取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早期著名社员、历任社中央领导,以及在本人所从事领域里取得突出成就的旗帜性人物,力图以翔实的史料和平实的语言再现前辈先哲们曲折丰富的人生历程和绚丽夺目的光辉业绩。我相信,丛书的出版必将激发我社成员和广大读者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体会他们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感受他们坚毅从容的人格风范,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为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是为序。

韩启德

2012年8月

后记

徐僖院士是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为人师表,高风亮节,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敬仰和学习的楷模。同时,徐僖院士作为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卓越领导人,为成都九三学社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九三学社中央为加强社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积极开展重要社史人物研究,宣传九三学社的光荣历史和重要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社史工作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加强自身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服务,专门成立了以韩启德主席为主任的“九三人物系列丛书”编委会,将本社创始人、早期著名人士、历任社中央主席和副主席、在本人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突出成就的旗帜性人物纳入到九三学社人物传记丛书中。

受九三学社中央委托,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负责将徐僖院士的感人事迹写成传记,列入“九三人物传记丛书”出版。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主委戴晓雁教授非常重视《徐僖传》的撰写工作,并为此举行了多次编撰工作会议,就资料搜集、编撰体例、传记内容等进行全面指导,其中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四川大学管理学院张平教授、九三学社四川大学主委、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徐玖平教授、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宣传处副主任科员李竹海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徐僖传》得以顺利完成的根本保证。

在《徐僖传》资料搜集过程中,现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张熙教授多次召集徐僖院士的学生和研究所的教师王琪、李惠林、黄荣华、陈克强、赵一雯、李坤福、徐闻、范英、梁春蓉、曹亚、夏和生、张晟等进行座谈,为《徐僖传》提供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口述史料和文献资料。在此特别要感谢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徐闻教授,她为《徐僖传》的撰写付出了辛勤劳动。在传记写作过程中,徐闻教授不仅提供了大量富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能顺利完成,凝聚了徐闻教授大量心血,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党跃武教授及其工作人员、九三学社贵州遵义市委副组委李梓、遵义市湄潭县政协副主席、湄潭浙江大学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正义、湄潭县文物管理所、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工作人员印丽、遵义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历史系教授陈季君、重庆合成化工厂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李首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长董仁威等为本书资料搜集和撰写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此外,原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任委员、成都监察局副局长涂泽伟先生长期与徐僖院士共事,成为徐僖院士九三学社工作的得力助手,为《徐僖传》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在此亦表示衷心感谢。在传记写作过程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高羽、徐菲、李明凤、石芳等作为课题组成员一直参与《徐僖传》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毛丽娅博士多次审读、修改传记初稿;在编审出版过程中,学苑出版社刘丰、方晓喆编辑非常认真地审读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徐僖传》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类档案资料、口述史料、徐僖先生手写稿以及各种宣传材料,不便一一注明出处,我们在书后附录了主要参考文献。对于书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专有名词、特定用语等,我们尽可能地加以注释说明,但仍有部分词语因时代久远无法查找,未能做相应注释,敬请读者谅解。

《徐僖传》从项目启动到现在历时数年,在有关领导、学者、出版社编辑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可以说,《徐僖传》的编撰出版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弘扬九三学社“民主和科学”宗旨,发扬老一辈九三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4年4月20日作者记于四川大学竹林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