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下旬朝鲜宣布要发射卫星,到4月5日的远程火箭升空,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态势与日俱增。且不论朝鲜火箭上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朝鲜远程投放技术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战略问题学者张琏瑰认为,这很可能是朝鲜整个核计划的一部分。
自今年初以来,朝鲜半岛出现紧张对峙,整个局势似乎在战争边缘游走。有专家认为,朝鲜半岛从今年起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朝鲜半岛有核化阶段。这样的变化肯定会给东北亚地区带来重重难以预料和掌控的风险。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仍然保持冷战结构的朝鲜半岛就一直伴随着导弹危机、核危机,乃至现在的卫星危机。朝鲜十分娴熟地运用“进二退一”策略,即大步把问题推向极端,然后以后退一小步换取所得。朝鲜在2006年进行核试验之后,保持低姿态,用迂回的办法,巧妙的外交,采取一系列措施度过了核试验之后的紧张阶段。如今,朝鲜在判断遭受军事打击的可能性很小之后,又开始按照既定的战略向前推进了。
西方大多只顾着对朝鲜进行批评指责,但很少有人尝试读懂朝鲜当局对国际环境的特殊感受。对于朝鲜来说,这些年最根本的仍是生存问题。从国际上看,朝鲜非但朋友很少,邻国中有的还充满敌意,长期以来,它又一直被美国视为敌对国。作为一个小国,朝鲜很难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平静面对如此巨大的安全压力,为求得生存,朝鲜当局选择了“以硬对硬”。英国《泰晤士报》6日评论员文章分析说,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个历史上一直在大国包围中生存的惊慌的孤立国家,就会理解,其对国际社会的恐惧要远远大于我们对朝鲜的恐惧。这样一个对周边国家、对国际社会存有强烈恐惧感的朝鲜,肯定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朝鲜。
眼下,朝鲜半岛如同一根绷紧了的弦,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要想最终解决朝核问题,一方面,外界需要为朝鲜融人国际社会创造环境,真正打消颠覆朝鲜政权的念头,让朝鲜从时刻担心被颠覆的紧张情绪中放松下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事实上,朝鲜过去曾在此问题上有小步推进,但都因担心安全而朝后收缩。
另一方面,朝鲜要想获得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也要靠自身的战略抉择。从最初朝鲜导弹危机、核危机的产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朝鲜看起来似乎是个赢家,但事实并非如。朝鲜虽然得到了一些东西,但也是最低限度的,特别是朝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太大改善。将拥有核武器作为既定目标现在不会,将来也不大可能给朝鲜带来任何安全。
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螺旋式升级,对各方都是不利的。要使局势缓和,各方需要在保持冷静克制的同时,尽快找到一个能够遏止紧张态势螺旋式升级的途径。
P1-2
《环球时报》社评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极端或人身攻讦。这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空问对社会环境和因民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是很大的话题。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和成就,是有原因的,有它的道理。《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中国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民,30多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环球时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我以为主要原因
有二:一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报道世界变化,而不是从所谓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国际现象:二是反
映中国民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非仅仅宣传中国官方立场。《环球时报》社评的独特性
很能引得国际关注。
——闷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环球时报》的社评,可以说是这份报纸的“心”.它所见证和参与的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它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崛起的目标,它所聚持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都为这个复杂的激变时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的参照。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环球时报》要成为世界大报,就要世界级的评论版,以及培养世界级的评论大师。两年来,《环球时报》社评敢于直面中国问题,在不回避、不隐讳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思路;在介绍外国时,坚持中国立场。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级大报迈开坚实的步伐。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年来,《环球时报》就诸多国内外大事率先发表了见解独到的社论,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这些社论的精华又被汇编成册,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成了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声音的一个真实记录,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开端。
——张维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环球时报2010至2011年4月的部分社评曾由科学出版社以主题分类的方式,出版成书《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2010—2011)》。为了突出环球时报社评的史料价值,现将自2009年4月创办环球时报社评以来的社评文章一并按年份为序,重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在此对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为增加一个了解环球时报社评的视角,本次出版收入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讲真话的中国》一书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的序言《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序言《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此外,胡锡进还为此次出版再次写序《微博时代的环球时报社评》,相信会给读者朋友阅读、理解环球时报社评以参考。
环球时报社编著的《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09)》讲述了: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09)》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
环球时报社评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环球时报社编著的《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09)》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