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熹笔谈(文布袋)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陈鹏举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鹏举,擅笔墨丹青。以诗文、鉴赏之大修为,入书入画,着意于无意,着色于无色,着相于无相,以一叶菩提溪舟,乘游在出世与红尘,别开洞天。其诗文书画,纸笺尺牍,广受雅士藏家追逐喜爱。

《万熹笔谈》《文布袋全集》之一,收录内容包括《真正的艺术总是青涩的》、《艺术和魔术的异同》、《李商隐也现代》、《中国画描绘的是夜色》、《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最好的椅子不能坐》、《收藏鉴赏中的十大关系》、《文化是一个情怀》……

内容推荐

南北朝时期,有位著名的布袋和尚。他双耳垂肩,笑脸常开,大腹便便,携布袋四处行走,行无畏施、快乐施,深受方圆百姓爱戴。布袋和尚后来修成正果,就是现在的弥勒佛。

陈鹏举先生一定是受了前世的托付,化身文布袋,降临这个人们的灵魂日趋无以安放的时代,行文化施的。《万熹笔谈》正是他修行布道的经卷。

《万熹笔谈》在中国文化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接过前人的车马行囊,以神圣的文字做种籽,播撒耕耘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景象。

目录

真正的艺术总是青涩的

学习小芸

艺术和魔术的异同

艺术与时空

艺术的终结

三十年后论定

大匠无名

马龙的感觉

李商隐也现代

看月和奔月

方圆

温良恭俭让

好大一棵树

书法简论

中国画简论

锦上添花的事

中国画描绘的是夜色

文字与画

出错的可能性

美很简单

美是不能告别的

本真与浮华

虚席以待

逍遥马坐唐天子

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

解牛相马与观鱼

鸡与蛋的命题

线条与世界

读闲章

文人的字

文字和棋子

诗和歌词

前不见古人

古玩养人

由此进入

过眼烟云

捧得起

最好的椅子不能坐

偶得

博古

隔山对话

收藏鉴赏中的十大关系

关于赝品

不是打假的问题

文玩

瓷的中国心

青花字

说到篆刻

有扇子真好

紫砂壶

普洱茶

一些题记

关于喝茶

只如初见

远客与文章

文字有脚

蓄芳待来年

文化是一个情怀

鲈鱼为什么这样鲜

试读章节

艺术和魔术确实有些相似之处,或者说相同之处。那就是艺术和魔术都是让人信以为真的。魔术自不必说。魔术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结果,是让人难以解释。难以解释的结果,只能是各自存疑。魔术开宗明义,说自己不是真的。所以,信以为真的努力,其实是智取观众。魔术的所有努力,是让观众在明知是假的前提下,还是信以为真。艺术也是要让观众信以为真的。艺术开宗明义,是把所有的真,放在美的前提下来确认。艺术所有的真,是在自己与生俱来的就表明的观赏规则下,非常美地表现出来。艺术的真,和现实的真不一样。但因为有了观赏的规则,观众都会因此而信以为真。魔术不必举例了。就像鲁迅评《三国演义》的一句话,所谓“状诸葛之智而近妖”。魔术的“近妖”,让人信以为真。艺术昵?说起来也美不胜收。黄公望的山水,明明和富春山水不一样,可就是观众看得懂,觉得画得真,觉得现实里的山水,也就是这样生长和生息着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恐怕谁都信以为真。其实,这个繁华热闹的场面,除了曾经真的存在过的那种氛围、气息,其他所有的人群和景象,怎么说也是画家的一种臆造,当然这种天才的臆造,旁人难以企及,后世的人,也就只有信以为真的份。还有张良的箫声,居然吹散了楚军,为什么?不就是项羽的士兵,听见了箫声,信以为真,觉得江东的乡愁无处不在,以至连呼吸也困难了起来。倘使文字也算艺术,那么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个例子。《史记》恐怕人人都信以为真的。司马迁伟大的文字,更确切地说,是一篇散文。可这样的文字,谁都当它信史看。这就好玩了,艺术和魔术就这样相像了起来。

艺术自然和魔术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魔术最怕观众看穿它是假的。而艺术在让观众信以为真的同时,时时要求他们信以为假。譬如罗丹。他就是这样执著地要人们对他的雕塑作品信以为假。他雕塑了巴尔扎克。这是巴尔扎克最美好的人像雕塑。除了他的脸雕塑得气概逼真以外,他的一双攥紧在胸前的手,也是无与伦比的真实。手,可能是雕塑家最难完成的人像部位,而罗丹就是这样准确地造就了。只是因为观众对这双手信以为真了,罗丹毁了这双无以伦比的真实的手。罗丹说,他对巴尔扎克脸的塑造,其实更可能震撼艺术界。他希望观众关注那张脸。他同时以毁手的方式,告诉观众,他的雕塑艺术不是巴尔扎克本人,在这点上说,艺术其实是假的。罗丹不断地告诉观众艺术是假的,他雕塑的头像,有时会在额头抹上一块泥巴。凭着这块泥巴,观众在信以为真的同时,会缓过神来,信以为假。也缓过神来,感觉到艺术的力量和奇迹。中国画也是这样坦然地让观众信以为假。在中国画的画面里,再伟大的山峰还可能和米粒一般的人物共同入画。还有中国的戏剧,更是让人信以为假。甚至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指望和盼望观众信以为假。一条马鞭,就是一匹马。一个抬手和扬脖的姿势,就是说他喝酒了。曹操一个人在横槊赋诗,他的八十三万人马你就该都看见了。伍子胥唱“一轮明月照窗前”,你就该赞成这明月可不就照着呢!这些不都在坦承着假吗?中国戏剧认为这还不够。在表演过程中,那些角色,更多的是末丑之类,冷不丁和台下的观众说几句现世的话题来。这种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非要让观众信以为假的精神,真是艺术自身的信心和魅力。

把艺术和魔术放在一起来说事,是因为艺术和魔术的异同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和魔术应该都接触到了人类内心灿烂的世界和持之以恒的梦想。一位前人,在登到黄山,见到始信峰的时候,曾经发出这样的三声长叹:“到此方信!”“不可思议!?”“岂有此理!?”这个时候,这位前人的内心应该是很灿烂的,他也应该感觉到了梦想的出现。面对始信峰,或许观众会见仁见智。无论是始信峰担不担得起这三声长叹,还是面对始信峰,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可能享受到内心的灿烂和梦想的出现那样美感,这三声长叹,确实说出了艺术和魔术都具有的最后的信心和魅力。“到此方信”,是信以为真,还是信以为假?始信峰,始信峰,到底让人相信什么呢?到底可以让人相信什么呢?“不可思议”,是说真不可思议,还是假不可思议?还是说信以为真不可思议,还是信以为假不可思议?最后是“岂有此理”,是感叹真岂有此理,还是假岂有此理?是信以为真岂有此理,还是信以为假岂有此理?这三叹,其实也是三问。问天地,问自己。艺术和魔术,是人类对这个世界发出的自己的声音,和做出的期待呼应的努力。是对天地说,人类还有一个世界,属于人类自己的世界。作为人类的声音和努力,艺术和魔术超越了两者间的异同,也是艺术和魔术让人感动和热爱的地方。只是,现在的艺术家,是不是在惦记始信峰呢?真不得而知。我只是在惦记那个前人。他是不会忘记始信峰的。因为他说出过这样的三句话,他是有胸怀和目光的。P8-11

序言

天地之间,什么最大?权力,官阶,抑或财富?陈鹏举先生说,天地之间文字最大。他说文字有脚,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都是通过他们的文字,走到现在与我们相见的。他还说文字永寿。再伟大的人,亦不过百年之躯,身外财富无非过眼过手,好比“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初秦始皇”。只有文字,可以承载你的思维和梦想,与天地日月同休戚,共生长。他说中国人不论清贫还是富贵,都有条件拥有自己心灵与梦想的花园豪宅,这座花园豪宅厚实的地基,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那颗文心;构成这座豪宅的一砖一瓦,是方块汉字;而设计师和建造者,便是历代大风流的文人了。先生说,中国文字是神圣的。他一生所恪守和践行的,就是在中国文化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接过前人的车马行囊,以神圣的文字做种籽,播撒耕耘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景象。

先生在其代表作《七步成诗》的开篇这样写道:“中国文字是中国文化最初的基石和最后的遗产,中国文化的所有秘密在中国的文字里。而中国文字最美的绽放,就是格律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个中国人怀有诗心。中国格律诗,是中国人的个人修为,也是民族修为。中国人没有宗教,然而中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度。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中国文字、由于格律诗。”《七步成诗》分为情、境、句、韵、律、篇、字七步,洋洋洒洒三万三千言,字字珠玑,以诗一般的律动和节奏,概括总结了格律诗的形成过程。七步成诗的第二步,关于“境”的部分,有这样的描述:“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看起来写的是他的草堂四周的四个眼前的境、身外的境,这四个境,人们的经验里都有,或者都可以确信有。但再想一下,就发觉这四个境都可能是幻化的境。是不是正好是两个黄鹂在柳枝上叫?是不是刚巧一行白鹭从窗外飞过?是不是西岭的雪一千年来不曾化过?是不是门口的船真和东吴有关?可见这四个写得这样鲜活的境,可能都经不起推敲。问题是诗境是无须推敲的。杜甫这首诗,真的是好。这四个境原本就是诗人欢快的梦境。人在欢快的时候,所有眼前的境、身外的境都会被赋予了欢快。这里的黄鹂和上面韦应物诗里的黄鹂就不一样。都是黄鹂,都是鸣叫的黄鹂,在自然的境里都一样,可在诗人的诗里却不一样。因为它们分别撞上了寂寥的韦应物和欢快的杜甫。于是它们就在诗里或寂寥或欢快了起来。”

类似精辟的描述充斥全篇,可谓万花齐开,竞相妖娆,美不胜收。读者翻阅《七步成诗》,往往意随文走,在中国:千百年的诗崖酒岛,从容畅游,任意一段一句,随手随处拈来,都会收获唯美的体验与油然的共鸣。《七步成诗》堪称千古文丛之奇葩,绝唱不朽。

先生写文章有三个要诀,一日真,二日简,三日有余。  先生说文章有了真情感,文字才够干净纯粹,才算得上好文章。好文章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承载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和美好的情感。他在文集《九人》中,这样缅怀早逝的妹妹:“我妹妹是我这辈子最怜爱的女人。小我三岁,可就像我的侍女,照顾了我三十年,直到我有了家庭。看起来有好日子了,她得了病,无法医治的病。这让我感觉到了天意,我家这么卑微,怎么可以出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呢,得用命去换啊,竟然是妹妹去了。一抹枝条上,结了我和妹妹一个果子,一朵花,枝条太细,太小,果子成熟了,而花只能凋谢了。妹妹去世的前一天,我对她说:你好好躺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真正很开心的人也不多。妹妹对我笑笑,她到死也不让我难过。在她的墓碑背后刻着我写的两行字:‘别来已非故我,梦里总是朱颜。’没有三年,我已经老了,妹妹一定会感觉到我不比从前了。然而,我一直想念着我的妹妹。为着这一抹小小的枝条,为着凋谢了一朵花还悬着一个果子的人世间太过平常的枝条,我会饱饱满满,明明亮亮地活着,我是为那朵花、我妹妹活着,也为让上苍看看,一朵花凋谢了,她的那份美会活下去,就像人的思维一样,美也是一种物质,永远不会毁灭。”他这段文字,感动了无数读者。他告诉我,他写好这段文字,就再没敢返回去读过,否则他无法自持。我从中恍然大悟,文章之“真”,在于真情感。而所谓真情感,能打动自己就是了。

先生说写文章越简单越好。老子《道德经》不过五千字,唐宋八大家也没有长篇累牍。他说现在许多动辄几十万字的专著,绝大多数在浪费社会的纸张和读者的时间。著书立说是给人精神享受的,而不是“图财害命”。齐白石逝世之后,许多人都写数以万计的文章来悼念。一位喜欢齐白石的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悲情难已,默默写下了四个字“万虫同悲”。这四字,足以抵万言,也就是先生所说的“简”了。

先生说写文章要追求“有余”。他说世界上所有最美的东西,都美在她的“不确定”。文章也一样,固执一己之见的面面俱到,就像煮熟的鸭子和干枯的树苗,再也没有生机和想象了。他说其实每一个读者都很霸道,读者要在你的文字中来求证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一等文章都是抛砖引玉的,老子做得最为极致。先生也视老子、康有为、鲁迅为异代知己。

先生孜孜不怠四十载,瘦笔犹若神授,在艺术人文、诗词歌赋领域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洞开万千景象,以百万字计。他接地气,交游天下,好比土地爷中的土地爷。他吃百家饭,广搜博约,好比灶王爷中的灶王爷。他写《书法简论》,“书法和诗文一样是我手写我心……颜字只是颜真卿的书法,柳字只是柳公权的书法。弘一的书法,也就是一个经历传奇的高僧的书法。能写颜柳,甚至弘一,成形可以人情难”;他写《中国画简论》,“中国画是因为愉悦心情而出现的。中国画从来是在红尘边缘,从来不属于世故和心机。历代的深入人心的中国画,都不是因为含有世故而深入人心。历来传世的’中国画,都不是因为先有了传世的心机,才得以传世的”;他写《普洱茶》,“因为它是茶,在岁月的长路上,它走得要比酒艰难。酒在坛里是安详,茶在风尘里是担心。酒在坛里就一个‘眠’字,茶在风尘里是一个‘藏’字。因为是眠,自然可以舒舒坦坦,而藏呢?就是担惊受怕了。雨不行油不行烟不行闷不行潮不行,由此成全一回普洱茶,这人得付出多少心血能力时光和信心,实在是无法预料”;他写《说到篆刻》,“篆刻是可以迁移的山脉,可以随带的碑林。篆刻的这种身份,和书画和石刻造像都不一样。而且,篆刻可以永年。海枯石烂,是一种坚贞的信守。即使漫漶和风化,石依然存在。这是石刻造像比纸绢的书画更长久的理由。而篆刻是被宝藏的仔石,它甚至连漫漶和风化的可能性也很小。这就是篆刻有力量的地方了”;他写《紫砂壶简论》,“十分景仰历史上所有的紫砂壶的制作者,是他们珍惜天地所赠的紫砂,是他们用心和力,完成了有关紫砂壶的所有奇迹,他们的心他们的力,都和着紫砂向着茶和喝茶的人间境界奔赴。有时候,总是会想,制作紫砂壶的人实在是天赋通灵,紫砂壶的腹、盖、把、流,几乎天造地设的款式,总是这样像极了中国人的大度雍容”。

南北朝时期,有位著名的布袋和尚。他双耳垂肩,笑脸常开,大腹便便,携布袋四处行走,行无畏施、快乐施,深受方圆百姓爱戴。布袋和尚后来修成正果,就是现在的弥勒佛。

陈鹏举先生一定是受了前世的托付,化身文布袋,降临这个人们的灵魂日趋无以安放的时代,行文化施的。《七步成诗》、《烟霞美文》、《万意笔谈》、《中国式奢侈》、《文博断想》、《陈注唐诗三百首》、《陈书陈画》、《万熹楼诗文尺牍》等以百万字计的泱泱大作,正是他修行布道的经卷。

陈鹏举,悬文济世又一人。

壬辰岁末,王双强于有万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7: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