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吕后是我国实行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唐代的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慈禧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时间仅次于康、乾;文明太后冯氏则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划人,使这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空前强盛,而且加速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为后世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本人从逆境中挣扎出来,走向权力巅峰的历程,对今人来说也充满了励志色彩,这也使得周思源编著的《千古一后(附光盘北魏文明太后)》不仅是一部为历史人物正名的佳作,也成为给困惑中的读者指点迷津的人生指导书。
周思源编著的《千古一后(附光盘北魏文明太后)》讲述了:北魏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权倾天下、“位极人女”的女性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的开阔胸襟与丰功伟绩,历代女性几乎无人望其项背,然而史书却没有留下这位“千古一后”的名字,仅称其为“冯氏”。
冯太后既有令人赞叹的杀伐决断,又能忍辱负重,深谋远虑。在她的领导下,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国力空前强盛,民族融合加速进行;经她指点,孝文帝拓跋宏成长为聪敏过人、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千古一后(附光盘北魏文明太后)》以冯太后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她出生入死、历尽坎坷,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动人故事。作者力图为功勋卓著却被正史忽略的冯太后发出不平之鸣,尘封历史的面纱也由此揭开。这位孝文帝改革幕后推手的人生与她所生活的时代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读者可能会说:“千古一后”怎会是她?中国古代史上太后临朝称制(听政、专政)就是俗称“垂帘听政”者大有人在,光是汉末就有四位,冯太后死后北魏还出了一个临朝听政的胡太后呢。“千古一后”不应该是武则天吗?要不就是汉朝的吕后或者清朝的孝庄太后,还有慈禧太后呢1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代替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颁发清帝逊位诏书的就是已故光绪皇帝的妻子隆裕太后,她在终结两千余年的帝制上的作用也应该给予积极评价。凭什么说北魏文明太后是“千古一后”?
口说无凭,比较为证。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我们用三条标准加以比较:
一、文明太后在当时的作用
二、当太后的时间长短
三、其对后世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辅佐刘邦夺取天下有功。虽然她正式以太后掌权史称“高后”的时间为八年(公元前187-公元前180年),但实际上在惠帝时的七年中实权已经落入她之手。所以历代史家习惯上称她为“吕后”而不是“吕太后”。她当太后期间虽然也有一些德政,但是没有特别重大的建树,对后世更谈不上什么重要影响。吕后过于重用吕家子弟,引起刘邦子弟和众多大臣的强烈不满,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差一点陷于分裂与内战。她显然不能被称作“千古一后”。
武则天影响与掌控朝政前后长达五十年之久。她上承唐太宗贞观之治,下开唐玄宗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当太后临朝听政七年。由于她当了十五年皇帝,连朝代名字都从“唐”改成了“周”,所以古今史家论述武则天一生主要把她看作皇帝,不以太后论。
慈禧太后掌权长达四十七年(公元1862一1908年),中国历史上论太后掌权时间之久,对朝政社稷影响之大,非她莫属。但慈禧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内政不修,外交屡败,丧权辱国,祸国殃民,实为民族罪人,不足取。
至于这些年来名声大噪,据说“辅佐了清朝初期三代皇帝”,在几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被称为“杰出政治家”的孝庄太后,其实都是由于几部电视剧反复渲染的结果,这些功绩也主要是根据野史、传说和大量虚构的感情戏。她在政治上的“作为”则是加入无数添加剂后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了的。有兴趣者只要翻翻《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后妃传》,便会立即注意到,关于她的记述只有寥寥七八百字。由于清廷有严格规定,“国初故事……太后不预政”。因此尽管顺治、康熙都很孝顺,康熙还将关于罢黜大臣的事“多告而后行”,但是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她以七十五岁高龄去世为止,并没有这位太后在任何重大政治事件中有什么具体言行的记录。因此许多大部头历史著作压根就没提到这位孝庄太后,更遑论她有什么伟大功绩与后世影响。电视剧实在厉害,它在娱乐与消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正在重塑中国人的历史观。
那么北魏冯太后又如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她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
冯太后在她掌权的年代有三大功绩。
P4-5
如果让你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选出十位最杰出女性,你会将北魏文明(冯)太后选入其中吗?
我肯定会,而且还不会让她的名次靠后。
你可能要问:冯太后是谁?至于这么伟大吗?她要是真有这么杰出,怎么几乎没人听说过?我们看了那么多古装影视剧,好像也没怎么见她呀。
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丝毫都不奇怪。人们之所以对冯太后如此陌生,是因为我们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少得可怜的“副科”——中学历史课。几十年来,不拿正眼瞧它的高考指挥棒早早就让历史课与大多数学生诀别,大学历史系普遍身患重度贫血症,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我原先对北魏也了解不多。直到1997年秋受命翌年出国讲授中国文化史。为了编写教材和讲稿,我重新查阅了许多书籍,这才从《魏书》等史籍中发现这位冯太后实在太了不起了。她的事迹十分绚烂多彩,由于实行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性改革和汉化改革,有力促进了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彪炳史册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冯太后一手调教出来的,这些改革的幕后推手正是冯太后本人!
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之大,其人生经历之坎坷曲折、精彩动人,其成就之辉煌,实在是史所罕见。银幕和荧屏中许多光鲜靓丽的古代女性,其实都远不如真实的冯太后。在我看来,除了武则天,冯太后足以和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位杰出女性一决高下。
其实众多大部头的断代史和多卷本的中国通史都公正地述评了冯太后的重大历史贡献——不过大多着眼于政治领域——但是,十三亿中国人中有多少人会去读这样的专业书籍?作为一个每年都要在国内外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教师,我深感自己有责任让这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杰出女性被更多的国人了解。
普及历史知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文艺形式。于是从2001 年下半年起,我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文明太后》。2002年,我索性放弃返聘和出国教书的机会,专心致志写这部五十万字的小说。2004 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这本书,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将此书略作修改后,以《风华绝代冯太后》为名重新出版了它。这本书初版时,扉页上就写着这样一句话:
谨以此书献给
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女性
——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文明太后
2004年,《百家讲坛》在一期总共四集、讲四位太后的《太后传奇》节目中请我讲述了历史上真实的北魏文明太后的故事。当时我讲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冯太后,而不是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但是,如果没有小说《文明太后》的出版,也就不会有那样一次电视讲座。当时节目的制片人是之前我已经合作多次的聂丛丛,编导是兰培胜。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丛丛和培胜。2011年,是他们回忆起这个多年前我曾在节目里讲过一集,在被遗忘多年之后又被重新想起的杰出人物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盛情邀请我再度来到《百家讲坛》,为文明太后单独做一个系列节目。我相信这十八集电视讲座播出之后,国人对这位充满睿智、个性鲜明、感情热烈,对北魏社稷两次挽狂澜于既倒的伟大女性再也不会感到陌生。
本书便是在系列节目“千古一后”的讲稿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内容讲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冯太后,没有虚构成分。在此我要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黄海阔先生(小说《风华绝代冯太后》的责编),是他建议我把讲稿内容进一步展开,文字不要太口语化,否则本书不会是现在这个面貌。
也许由于“李”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冯太后一生与好几个李姓人士恩爱情仇不断,其中最重要的是她的情人——安平侯李奕,他的被害彻底改变了冯太后的后半生。现在看来,冥冥之中,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冯太后和当今名叫李xīn的姑娘也格外有缘。《文明太后》的责编是李昕(另一位是猿渡静子),而《百家讲坛》系列讲座《千古一后》同名图书的责编“也”是李欣。她们都十分敬业、博学、谦和与细心。
我同编导张长虹女士曾经合作多次,这次录制节目,也得到了她的鼎力相助。初次合作的编导马晓燕和李锋,他们的认真与努力秉承了《百家讲坛》一贯的严谨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社科人文分社社长李影出版此书,另外还要感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的吉婕、冯楠两位女士为此书做出的贡献。
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之所以唯独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朝历代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杰出人物。遗憾的是,现代人的目光总是只局限在那么几十个人身上。文史学者要把历史上更多的杰出人士发掘出来,让国人知道,嚯!原来这个人也这么了不起!
为此,我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