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汉族,婺州义乌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卒于至正十八年。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丹溪传奇与史实医理》(作者冯永潮、胡建伟、杨子平、冯拾松)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章回体形式介绍了朱丹溪的传奇故事;下编对朱丹溪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医案、学术传承等进行考证,力图还原史实。
《丹溪传奇与史实医理》(作者冯永潮、胡建伟、杨子平、冯拾松)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章回体形式介绍了朱丹溪的传奇故事;下编对朱丹溪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医案、学术传承等进行考证,力图还原史实。《丹溪传奇与史实医理》内容丰富,传说与史实兼备,适合各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适合丹溪故里的父老乡亲们一睹先贤风采;适合神州内外的民俗爱好者品味八婺风情。
通广大、力大无穷,但有金牛一心救主、万分神勇。十八双圆目,
犹如三十六盏神灯,但叫恶龙眼难睁;三十六只锐角。正似十八双
利剑,直令恶龙鳞脱落。
恶龙自觉不敌,仓皇而逃。皇帝正为十八头金牛喝采,突然又闯进一妖魔鬼怪,向金牛乱砍乱杀,恶龙重扑而来,理宗大惊,急呼“救驾”,早有嫔妃进内安抚,理宗方知是南柯一梦。
理宗当即令人圆解,或说吉利,或道凶象,莫衷一是。有投降派早到皇太后跟前搬弄是非,言说十八金牛闹殿,隐含十八进士把持朝政,图谋造反。皇太后闻说,即下懿旨:“御林军速逮十八进士,打入天牢,俟刑部审理处决。”
且说徐侨闻讯大惊,忙人内奏明皇上:“陛下梦见黑龙,黑属水貌,水位在北,此是金国与皇上争位。十八金牛赶走黑龙,乃是十八进士保驾,望皇上明察。”理宗闻言,龙颜大悦:“朕也如此思虑,但心中并不踏实,爱卿这般解说,甚合朕意。”徐侨复奏:“皇太后偏听谗言,已将十八进士打入天牢,不日刑部提审处斩。”理宗大惊:“朕不知此事,速传旨释放,十八进士各升三级,以作压惊。”
徐侨领旨,即到刑部放人,但至天牢并未见到人犯,刑场也是空无一人,正在疑惑之际,迎头一骑飞至,来人翻身下马,单膝下跪道:“徐大人,奴才王忠,人称马脚千总,感激提拔之恩,特来拜见。”徐侨道:“千总有何贵干,直说无妨。”王忠报告:“皇太后唯恐皇上阻挡,便把十八进士解回原籍处斩,正由御林军押解上路,还望搭救为幸!”徐侨闻言大惊,不知所措,还是王忠机灵,道:“大人不可迟疑,快传卫队追赶!”徐侨一经提醒,忙道:“你速去侍讲官府,传我的话,叫侍卫官驱车前来。”
工夫不大,皇家马至,徐侨命王忠先行,自己乘车后赶。急匆匆,车轿速往义乌蒲墟而去。蒲墟将至,但见人头攒动,但闻哭声一片。徐侨情知不对,忙领着卫队拨开人群,早有王忠入内高喊:“刀下留人,行刑官接旨!”行刑官闻宣,急止刑刀。王忠宣旨:“圣旨下,十八进士护驾有功,各升三级!”行刑官一付苦脸:“徐大人来迟一步,十七进士已身首异处,仅留一个瘸脚进士,尚未动刑。”只见十七进士尸横黄土,溪岸染血,溪水变色。徐侨一见,心如刀割,肝肠寸断。他忍住悲痛,命随从把十七具尸首人殡,而后面对赤色溪岸隆重祭奠。自此便把清德里蒲墟改名赤岸,小溪称为丹溪。以志纪念。
不说往事辛酸,但说光阴似箭,早已改朝换代。忽必烈在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元,并于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且说至元十八年,赤岸有朱元,年初娶妻戚氏。朱姓家族是赤岸的名门望族,祖上历代为官,先世曾有兄弗七人联登甲科,一时名闻海内。朱元之父名环,曾由乡贡而考取进士。戚氏也出身官宦人家,且貌美心灵,聪明贤慧,朱元自是欢喜,夫恩妻爱,不觉秋去冬来,戚氏已是身怀六甲,将要分娩。
时近隆冬,连日天色阴暗,这天是农历十一月廿八,竟是云开霞蔚,风和日丽,戚氏但觉一阵阵腹痛,早有家人唤来接生婆,入进卧房。男子不便入内,单留朱元候在门外,但见他:
急巴巴,足下胡绕如困兽;慌兮兮,心头乱跳似走兔。又忧又
喜,忧的是爱妻腹痛受煎熬;喜的是自己将要为人父;且盼且思,
盼的是不知道是男是女,思的是勿晓得可俊可秀。又闻呼声实抓心,
六神无主;不见身影空对门,望眼欲穿。
朱元正心慌意乱,急切等待,只闻一声婴儿啼哭,早生下一个胖小子来。房门启处,接生婆手抱婴儿,口中道喜:“恭喜老爷,是个公子!”朱元一看婴儿脸红唇润,耳大鼻端,活脱脱一个小朱元,自然喜不自禁,高声叫道:“朱家有后了,我当爸爸了!”婴儿闻声手足舞动,咿呀啼哭,哭声洪亮。但闻戚氏道:“可别吓着了孩儿。”朱元忙把婴儿抱回房内,交与戚氏,戚氏道:“给孩儿取个名字吧。”朱元早有划算,道:“果如我所愿,闻我儿哭声震天,来日必可大成,或许如同祖父是个进士,便叫朱震亨吧,字彦修。”朱元怎知,其儿来日竞金榜无名,却成一代名医!
不说震亨降世,夫妻欢喜,举家庆贺,贺客如云。且说小震亨长到五岁,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这天吃罢夜饭,戚氏在房中绣花,朱元在一旁呷茶闲坐,而小震亨竟捧着本厚厚的线装书如痴如醉。朱元笑对戚氏道:“看我儿模样,也许还真是个进士的料。”戚氏答道:“人家神童,七岁能吟诗了。”尚未等朱元答言,只见小震亨将书一合,抬头说道:“娘亲说的可是骆宾王?”朱元一惊,道:“你怎知骆宾王?”但听小震亨说道:“我不但知道骆宾王七岁吟诗,我还知道他吟的诗便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朱元更是惊奇:“我儿何以得知此诗?”小震亨道:“这有什么稀奇,我还能背好多诗呢。”说着真的背起诗来,一口气背了七八首。朱元听罢,直高兴得把个小震亨搂抱高举。戚氏笑着道:“可别吓着了孩儿。”朱元把小震亨放下,小震亨自去读书,朱元对戚氏道:“我们的小震亨果然不俗,将来必成大器!”戚氏笑而不语,内心自是欢喜。P3-5
朱丹溪(1281~1358),字彦修,名震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自成丹溪学派,对中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我的老家在金华,与朱丹溪算是同乡,正因为这样,我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更为关注,在我所著的《浙江中医学术流派》中,我用一章的篇幅专门研究了丹溪学派。除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外,他的气血、痰证郁证、内生火热辨治心法以及药性理论、食疗经验,都别具特色。
朱丹溪学术造诣深厚,善于创新;另一方面,他在民间行医又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传奇故事。冯永潮、杨子平、冯拾松3人的家乡都是金华义乌市赤岸镇,与朱丹溪的出生地赤岸村近的只有几步之遥,远的也不过数箭之地。他们3位,冯永潮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员,杨子平是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的主任编辑,冯拾松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尽管他们职业不一,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乐于、勤于学术研究。也正因如此,他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力收集义乌及周边县市有关-朱丹溪的民间传说,并将民间传说串连成朱丹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所有的民间传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章回式传奇小说《丹溪传奇》。近年来,他们又会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副主任医师胡建伟对传说进行考证,并增加了相关的学术内容,于是有了放在我案头的20多万字的《丹溪传奇与史实医理》。
读着《丹溪传奇与史实医理》的书稿,几多惊讶,几多感慨:把朱丹溪的传说与史实医理考证揉合在一起,水乳交融。这真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丹溪学”。
《丹溪传奇与史实医理》的问世,无论是对加强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还是对优秀中华医学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是为序。
范永升
2013年春于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对他的民间传奇与史实医理进行研究,无论是对加强浙江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还是对斗牛、哭嫁、迎龙灯等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浙江地方历史医学文化的研究,还是对浙江地方古代医生的高尚医德的研究,其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医学文化、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强市、文化强省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朱丹溪的家乡人,强化对朱丹溪的研究,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深感研究不易。能完成这一研究并形成本著,我们心怀感激。
感谢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家乡诞生了朱丹溪这一伟大的民间医生,让我们得以与名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感谢我们的父老乡亲,是他们的口口相传,传下了众多的朱丹溪传说,让我们耳染目濡,沉浸其中。
感谢祖国的文化流传,如《四库全书》等,为本著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感谢祖国的中医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教授认真审阅了书稿,亲笔为本著作序,并对本著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感谢前辈或同行,他们的研究、他们的查证,成了本著的重要参考资料与考证依据。
感谢领导、同事和朋友,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文秀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谭建刚书记、王悦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徐光星教授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金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张丽平、金华日报传媒集团新闻研究室的陈晓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朱彩英,还有我们的家人,都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热心的帮助。
在此,对为本著提供各种帮助的专家、领导、同事、朋友、家人,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
当然,我们也深知我们的水平有限,本研究中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多多指正。
冯永潮胡建伟杨子平冯拾松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