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韩洪舟、张文朴主编的这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运用丰富详实的资料,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千年思想家”的光辉一生。他创立的伟大理论,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至今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革命领袖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韩洪舟//张文朴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韩洪舟、张文朴主编的这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运用丰富详实的资料,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千年思想家”的光辉一生。他创立的伟大理论,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至今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推荐 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思想家。他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世界上亿万劳苦大众。站起来反抗压迫者的黑暗统治,改天换地。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方向,为人类历史揭开了崭新篇章。 回首过去,卡尔·马克思的名字灿若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其光芒穿透岁月的积淀,燃起人们对理想和生活的激情。 韩洪舟、张文朴主编的这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运用丰富详实的资料,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千年思想家”的光辉一生。他创立的伟大理论,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至今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等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律师之子 少年壮志 风华正茂 为出版自由呐喊 《莱茵报》上初露锋芒 战斗在巴黎 主编《德法年鉴》 巨人的握手 出版《神圣家族》 参与编辑《前进报》 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之作 创立共产主义通讯社 反对冒牌主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诞生 欧洲革命斗争的领袖 创办《新莱茵报》 困苦的泥沼中 在英国博物馆留下的足迹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 第一国际的灵魂 情系巴黎公社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试读章节 1830年秋天,马克思的父亲把年满12岁的儿子送进特利尔的费里德里希一威廉高级中学读书。 马克思入学前,莱茵地区的教育管理很散漫。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也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上什么课程?几点到校?全凭学生自觉;不管成绩如何,学年结束都能升级。马克思入校的时候,情况有所好转。新任校长维登巴赫是一位进步学者,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建立了正规的教学秩序,聘请了一些优秀教师,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教学水平大有提高。 当时整个德国还处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国家四分五裂,群众生活在苦难之中。马克思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中心广场,这里挤满了四处来逃难的人们。他还要穿过城中简陋的贫民区,那些衣衫褴褛的穷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假日,马克思常常到市郊的农村走访。在摩塞尔地区,他目睹了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贫困生活。劳苦群众的悲惨境遇,激起了马克思深切的同情。 这一年,法国爆发了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巴黎人民的胜利在欧洲引起强烈震动;德国境内许多地方先后发生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人民起义。 1832年5月,德国各地群众两万多人,齐聚普法尔茨的汉巴哈宫,举行全德人民大会。许多进步人士在会上发表演说,批判德国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实现民主、自由和国家统一。这次大会的革命呼声迅速传遍全国。 菁菁校园里,同学们十分关注大会的进展情况,秘密传阅大会的各种文件,课余时间常常围在一起讨论大会的革命主张。这次活动,开始唤起马克思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对专制制度的痛恨。 在学习中,马克思从来不死记硬背,照抄书本上的现成答案,而是注重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一次,老师出了_道作文题:《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马克思认真地研究了古罗马历史,分析了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与前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做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奥古斯都把全部国家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法律和制度完全根据元首的命令而改变。但是,如果与前两个时期比较,第一个时期文化水平低下,第二个时期由于道德堕落和残酷暴政,使国家力量大大削弱,而在奥古斯都统治下,人们在军事方面表现出崇高的美德,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因此,它是古罗马历史上最重要、最幸福的时期。在这里,马克思初次显示了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才能。 马克思学习非常用功,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历史和地理尤为突出。他从这时起,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后来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演算代数和微积分,对高等数学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写成了许多篇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数学论文,遗留下来的数学手稿达1000多页。 马克思认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除了精通德文,还很好地掌握了法语,稍加帮助就可以阅读比较难的东西,口头叙述也较熟练。他也能相当流畅地用拉丁语会话。马克思参加革命后,为了了解各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学以及社会制度的特点,几乎一辈子都十分重视学习外国语,能够熟练地用德、英、法3国文字写作。 除了认真的学习规定课程外,马克思还利用各种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课余时间,他经常拜访当时担任特利尔政府顾问的威斯特华伦男爵。这位老人跟他的那些同僚及地位相当的多数人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一位有高深素养和富于自由思想的人。他思想开明,学识丰富,阅历宽广,具有很高的语言才能和文学修养,能讲流畅的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能用德语和英语背诵莎士比亚的许多剧本台词和大段的荷马史诗。他研读过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倾向。 傍晚的时候,在威斯特华伦住宅中宁静的花园或宽敞的客厅里,男爵常常给马克思朗诵诗歌,讲述故事,谈论法国启蒙学者的著作。在这些难忘的时刻里,马克思获得了关于文学、语言、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丰富知识。这位男爵后来成为马克思的岳父。马克思一直对他非常敬佩,曾在自己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写道:“您,我的父亲般的朋友,对于我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证明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课余或假日,马克思经常与同伴们到城区各处游览。特利尔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中世纪时曾经是一个小国的首都和大主教的活动中心;城里保存着许多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遗迹。如建筑雄伟的罗马“黑门”、皇帝行宫、露天大剧场和古色古香的修道院。马克思很熟悉这些建筑的历史,能够详细地向同伴们介绍,有时他们也到郊外旅行,在种满葡萄的园子里做游戏。累了的时候,马克思就发挥他的天赋,给同伴们讲自编的故事和民间传说,那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常常使大家犹如身临其境,听而忘返。 1935年秋天,马克思就要毕业了,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事关终身幸福的大事,它引起了每个年轻人的重视,也引起了马克思的思考。 每个少年都有自己的梦想。马克思的同学中有的想成为诗人、作家、哲学家,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探险家,有的想成为教士、牧师,还有的想成为官吏、富翁。总之,他们从利己主义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 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探究和回答。P6-9 序言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入特利尔中学。在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1835年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1841年初写成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并因此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0月,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对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因《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次年4月被当局查封。 1843年5月,马克思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他们互敬互爱,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了近40年的风雨人生。 1843年10月,马克思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前一篇批判“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主张“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后一篇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革命理论要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 1844年4—8月,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毕生合作。第一个合作成果是出版《神圣家族》。他们在书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1845年,马克思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逐出法国,迂往布鲁塞尔。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着重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5~1846年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新的历史观的“前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达到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这一伟大发现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并同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魏特林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斗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同年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宣言》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阐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1日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辑。随着革命运动在各地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驱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年到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马克思发表的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57年7月~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继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之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1859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资本论》。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资本论》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该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 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领导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通过上述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总结公社的经验,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马克思晚年病魔缠身,但仍致力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时,他抱病撰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称《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拿原则做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对新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及其整个经济、政治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在批判中第一次指出:共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且预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终年65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