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修炼强大的内心(好父母要听的21堂心灵课)/社区家庭教育系列》编著者杨东红。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才能轻装上阵,懂得运用智谋和心理,去应对这个社会。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做什么都有勇气,顽强不屈,即使遇到逆境也不退缩。其实,挫折并非都是坏事,许多时候,它们甚至会磨亮孩子的人生。难怪现在人们都说,要感谢生活中那些折磨自己的人和事。
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是一个未雨绸缪的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不能等到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急于改变孩子的心理状况。尽早地反思教育,尽快地用正确的理念,恰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强大的心,将来能走更远的路,这才是父母当下最应该做的。
《帮孩子修炼强大的内心(好父母要听的21堂心灵课)/社区家庭教育系列》编著者杨东红。
《帮孩子修炼强大的内心(好父母要听的21堂心灵课)/社区家庭教育系列》内容提要:我们的孩子迟早要远行,有远见的父母不会用物质来塞满他们未来的行囊,但却一定会刻意强化他们的内心。成都外国语学校邱泓又老师说:“一个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才能轻装上阵,懂得运用智谋和心理,去应对这个社会。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做什么都有勇气,顽强不屈,即使遇到逆境也不退缩。其实,挫折并非都是坏事,许多时候,它们甚至会磨亮孩子的人生。难怪现在人们都说,要感谢生活中那些折磨自己的人和事。
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是一个未雨绸缪的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不能等到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急于改变孩子的心理状况。尽早地反思教育,尽快地用正确的理念,恰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强大的心,将来能走更远的路,这才是父母当下最应该做的。
第一课 岁月褶皱肌肤,消极褶皱孩子的灵魂
1.心态是一把双刃剑
2.透视孩子的消极自卑
3.如何让孩子积极:“负负”不得正,“正正”才得正
第二课 孩子的心伤不起,我们的教育该反省了
1.“听话”不是判断好孩子的标准(上)
2.“听话”不是判断好孩子的标准(下)
3.“学习好”不等于就是好孩子
4.“坏眼神”容易让孩子变“坏”
5.“成人化”的教育会导致孩子“畸形”
6.“逆耳的忠言”往往不利于行
第三课 拥有感恩心的孩子,他的世界是最美的
1.凡事都有两面,感恩就是从好的一面看
2.让孩子从小就拥有不抱怨的世界
3.让孩子用感恩的心来待人(上)
4.让孩子用感恩的心来待人(下)
第四课 不懂得节制的孩子,把全世界给他都不会快乐
1.面对孩子的欲望
2.欲望面前,让孩子懂得自制
3.授“欲”比授“渔”更重要,让孩子保持适度的欲望
第五课 世界如此艰险,必须给孩子一颗勇敢的心
1.不给孩子血气之勇,给他有胆识之勇
2.不当的教育,会让孩子变胆小
3.如何改变孩子的胆小
4.绝不安于现状,让孩子勇于尝试
第六课 孩子迟早要远行。不如趁早“赶”他出家门
1.别不敢对孩子撒手,他们没那么弱
2.不放手,是父母的担忧在作祟
3.父母放手一小步,孩子前进一大步
4.远行的第一步,可以从亲戚家开始
5.孩子将来远行必带的四个“锦囊”
第七课 靠自己去成功,让孩子创建他的独立王国
1.溺爱不是真正的母爱,而是母“害”
2.真正的亲子之爱是教孩子独立
3.独立的青春才是最美的
4.建立安全感才能摆脱依赖而独立
5.在逼迫中学会独立(上)
6.在逼迫中学会独立(下)
第八课 孩子做自己时,生命才是最强大的
1.做自己,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
2.当孩子有从众心理时,父母要鼓励他有主见
3.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4.不要逼孩子走大人设定的路
5.让孩子快乐成长,别逼孩子做神童
6.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天空飞翔
第九课 现实再寒冷,也要让孩子心中有阳光
1.成功之前,就要学会微笑
2.勿因别人的过错而恨世界
3.不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人
4.既要爱自己,又要爱他人
第十课 告诉孩子,负责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1.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孩子为什么会推卸责任
3.责任,从自己的事自己做开始
第十一课 打造自信,孩子才有立足于世的资本
1.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有自信
2.每棵小草都能开花
3.没有哪种冰不能被阳光融化
第十二课 孩子有尊严。心灵的丰碑才能立起来
1.呵护孩子的尊严
2.把尊严这份人生财富送给孩子(上)
3.把尊严这份人生财富送给孩子(下)
第十三课 抬头与低头,孩子成长的两种姿势
1.把握好抬头与低头之间的角度
2.不要无原则地谦让
3.做人当内省
第十四课 孩子的能耐比能力更重要
1.能力只是能耐的一半
2.能耐是成功的重要素质
3.做个有能耐的人
第十五课 改变偏见,别让孩子伤在年幼上
1.让孩子勿因相貌而烦恼
2.让孩子勿因失足而失志
3.让孩子勿因伤残而颓废
第十六课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他才能自由飞翔
1.授人以“鱼缸”,不如授人以“渔场”
2.孩子应有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问
3.在尊重中孩子才会有成长空间
第十七课 从小懂包容,孩子的天地会越来越大
1.让孩子懂得包容
2.在包容心里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3.在包容心里引导孩子的行为
第十八课 经受磨炼,孩子才会获得财富
1.不经百炼难成钢
2.在敲打中成为璞玉
3.在吃苦中造就英才
第十九课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能超越自我
1.用爱的眼光赏识孩子
2.让孩子对自己说“OK”
3.鼓励孩子到新的领域跋涉
第二十课 给孩子快乐,而不必给整个世界
1.不快乐的后果
2.把快乐还给孩子
3.教孩子换个方向看,就能赢得快乐
第二十一课 爱阅读的孩子,内心不会空虚乏物
1.你的孩子不可不读书
2.让孩子做个快乐读书人
3.懂得一点读书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我们的这种观点,崇尚“听话”教育的父母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要孩子听话,那孩子岂不是会无法无天?其实,我们所说的不要孩子听话,指的是家长不要利用自身的权威压制孩子,强迫孩子听话。如果家长理解了孩子,其要求和孩子的内心需求一致的时候,孩子是很乐意玩吧,本来就应该你先玩,不用管菲菲,这件事是她不对。”说完,我抱起女儿转身到卧室和她单独谈话,强调规则并安抚她。就这样过了好一
我的女儿菲菲有一个小伙伴,名叫婷婷,已经5岁了,她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冬天里的一个中午,我的女儿和菲菲在一起看电视。看了一会儿,我女儿见节目中一位姐姐在跳舞,那姐姐的舞跳得很好,而身上穿着裙子也很漂亮,菲菲就模仿起来,把裤腿挽至膝盖,也扭起屁股跳了起来。婷婷也学着把裤腿挽了起来。我看见了,便笑着夸婷婷:“婷婷也是学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快叫你奶奶来看看。”谁料到,我一提“奶奶”,婷婷的脸色刷的一变,急忙把裤腿放了下来。
婷婷这么做,其实并不奇怪,在很多大人看来,冬天天冷,是不能把裤腿挽起来的,否则容易着凉感冒。我并不这么看,第一,孩子并没那么脆弱,而且今天也不算有多冷,孩子这么做一下,不至于生病;第二,孩子喜欢做,又不违反什么原则,又没有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大人就应当支持和鼓励。于是我想鼓励婷婷一下,就说:“你是担心奶奶看见了不高兴吧?”她点点头。我说:“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裤腿卷起来。”但无论我怎么劝,婷婷也不肯。就算奶奶不在场,她也不会做,除非她的家人同意。总之婷婷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孩子,她早已被家人的“规矩”牢牢控制住了。
此外,还有一件发生在婷婷身上的事,也让我很有感触。其实事情很简单,婷婷到我家来,拿着一个玩具在玩,我女儿见了也想玩。那时菲菲还小,只有两岁多,还没有“先拿者先玩、后来者等待”的规则意识,她就去抢婷婷手中的玩具。婷婷也不大,还不到4岁,她迅速避开了,不给,菲菲就大哭起来。婷婷见菲菲哭了,连忙把玩具递给菲菲,怯怯地走开了。我一直在旁边观察,希望她们能自己商量解决这个问题,但她们根本就不懂得商量,我只好出面了,对女儿说:“这个玩具是谁先拿到的?”菲菲边哭边说:“婷婷姐先拿到的。”“那你觉得应该谁先玩?”菲菲哭着说:“我就是要先玩。”我从女儿手里拿过玩具,递给婷婷说:“这是你先拿到的,就应该你先玩。”婷婷不敢接,只是怯怯地看着菲菲,好像是在担心菲菲不高兴。我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微笑着对婷婷说:“你阵,总算把菲菲劝好了,可我出来后,却见婷婷并没动那玩具,只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发呆。我的心里一阵难过,婷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孩子呢?
也许在强调“听话”的父母看来,这很正常啊,没什么不妥,甚至还会夸婷婷多懂事啊。其实这是“听话”教育的悲哀。在强势的大人或不讲理的小孩侵犯自己权益的时候,“听话”的孩子反应是忍气吞声和违心地屈从。这样的孩子怯懦、压抑、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战战兢兢,时时刻刻看他人脸色行事。她已经失去自我,完全受制于人。这就是典型的听话标准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可以这么说,所有听话的孩子都是被成人长期压制而成的!父母们喜欢利用权威压服孩子,像下面这些话,就是这些父母常说出口的:“听话,不许……”“看某某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叫你怎样就怎样!”“你应该这样……’’
不仅如此,父母们还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比如给孩子买衣服,家长总是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款式,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教孩子学这样、学那样,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有的父母还担心,如果从小不管严一点,让孩子听话一点,孩子长大后就管不住了。
2.“听话"不是判断好孩子的标准(下)
心理专家指出,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人格的缺陷。因此,过于听话顺从的孩子心理是不健康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太过顺从,听话的孩子往往压抑了太多的内心需求。这种压抑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在压抑和沉默中爆发,某一天遇到导火索,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二是在长期的压抑中丧失了个性,只知道逆来顺受,彻底成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这就像鲁迅的那句话:“沉默啊!沉默!不顺从和“听话”的。当然,这种“听话”,是孩子听他自己的话。因此,崇尚“听话”教育的父母要改变自己,尽量去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先听孩子的话,然后才是孩子听父母的话。
天下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听话”不等于好孩子,“不听话”也不等于坏孩子。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讲理,而不应该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言听计从。过于听话,就等于盲从,孩子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别人主宰,永远都不能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创新、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听话”是明显落后于时代精神的。许多父母之所以要求孩子“听话”,我们认为,其根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奴性”思想。“奴性”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糟粕。拥有“奴性”思想,不能独立自主、没有自由意志,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怎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此,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父母们,在素质上难免会有缺陷,应该好好地反省,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能够打破“听话”这条教育标准。在家庭沟通语言体系中,自觉地消除“听话”、“乖”等这类词汇,不应该认为孩子的服从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更不应该用这样一种意识影响孩子,只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孩子就值得表扬。我们要选用恰当的词汇取代“听话”来正确赞扬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如我们过去常说:“你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真听话。”现在改为:“你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效率真高!”同样,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词汇取代“不听话”来批评孩子。如我们过去常说:“让你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做好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P11-P13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出问题,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心理。
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父母的一句表扬,完全可以让他感觉一步登天;而父母的一句批评,又会让他堕入地狱。只要孩子是这种心理状态,他整个人就是一个被他人用语言、表情、神态、动作控制的奴隶。将来到了社会上,任何一个可以影响他的利益和命运的人都可以控制他,在心理上吞食他、毁灭他。
我们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光有爱还不够,不当的爱,反而还会害了孩子。我们知道,父母们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太多的父母是关心孩子的学习,等孩子稍大一点,就拼命地帮他报兴趣班,这也学,那也学,要是学不全,学不好,就担心孩子将来不如人;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总盯着他的分数,他的名次,考不好就责骂……总之,孩子在学习上不但被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在心理上被父母伤得快乐不起来。
更严重的是,由于学习上的压力让孩子承受不起,就有不少孩子选择了自杀。河北一名女生只因美术培训成绩不好就萌生了欲跳楼自杀的念头,后有幸被民警成功营救。广东省增城市荔城中学高二学生杨伯辉,为提高成绩服“止咳露”上瘾,于2007年8月某日凌晨,纵身从宿舍楼六楼跳下,结束了年仅18岁的生命。
有的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会轻生,有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会选择这一绝路。
就读于南阳市西峡某中学高三的小蓓,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在2009年8月开学之际,当老师公布了最新的考试成绩之后,她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苏醒之后她却对媒体说出了这样一句令人感到心酸的实话:多丽丝·莱辛说:“我们生活在受威胁的世界里。”其实,不是世界很险恶,而是我们的内心太脆弱。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本身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心里是什么样。绝大多数人都会用情感、情绪、偏见、欲望、利益等蒙蔽自己的眼睛。这双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我们心里面的世界,但我们却以为,世界真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信息时代、媒体的巨大发展,让我们享受了不少人类的先进成果,但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很多“邪恶”:贪污、海“我实在太累,宁愿做个差生”。2011年,中山大学一名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一等国家助学金的贫困家庭女生选择了跳楼自杀。
就因为学习问题而走上绝路,是多么的不值啊!我们孩子的心理为什么会如此的脆弱?在压力面前这么虚弱?我们能怪孩子吗?不明智的家长,不明智的教育者,都把问题归于孩子。
其实,问题的根出在我们教育者身上,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学校,一直在“以成绩论英雄”。
很多有识之士早就说过,片面注重孩子的学习是不明智的。云南省前任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十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孩子因厌学或学习问题而自杀,反映出了我们教育的重大缺失。武汉名校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教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他说,“睡好觉”说到底就是要减轻负担,学校、家长要给学生留下自主、自然、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不跳楼”涉及德育,学生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就能顶住未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反之,一个人如果精神状态不好,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
由此可见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应该反思了。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我们的孩子应该如何成长?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应放在哪里?资深教育学者张振鹏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要让他获得知识,更多的还是让他获得心灵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著名儿童心理与教育专家殷红博也这样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阳光健康的孩子,阳光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结合在一起的,阳光健康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或者说是心理健康,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如今,人们都觉得“世界如此险恶”。荣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啸、地震、核泄漏、潜规则、贫富悬殊、为富不仁……我们对很多事越来越无奈,越来越不安,我们再也不能像从前,我们怕自己三十不立,我们怕不如人,我们年龄已不小,我们错过了很多,我们真的“伤不起”。
我们在压力下、惶恐中,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说要对孩子负责,要教育好孩子。那怎么教育呢?有人说,孩子的心,是块地,种什么长什么。尽管我们那么虚弱,我们也不能把这毛病传染给孩子。我们要让孩子强大,就要给孩子种下坚强的种子。换句话说,父母就算很有本事,是社会的精英,活得很潇洒,但父母终究不会是孩子一生的依靠。其实,无论谁都一样,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陶行知先生说:“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靠父母,不算英雄好汉。”孩子要强大,就不怕世界险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就认为:“心理强大的孩子才不易被欺负。”
要想孩子强大,就要早日教育,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说:“3岁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个关键期。如果在3岁前家长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使孩子的内心强大,情商够高,那么3岁后,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不会出现哭着不去、一直生病、被小朋友打、打小朋友的情况,他甚至能自己处理很多事。”
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和顺从,导致缺乏对其独立意识、责任感和勇气的培养,这样的孩子将来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还有不少的父母和家庭,强制孩子学习,就像前面提到的,兴趣班、特长班、天才班,盲目地报,不顾孩子的兴趣、精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到了学校又一味地追求分数……总之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能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心理还过早地“生病”了,特别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这一极端的现实。
我们的孩子迟早要远行,有远见的父母不会用物质来塞满他们未来的行囊,但却一定会刻意强化他们的内心。成都外国语学校邱泓又老师说:“一个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才能轻装上阵,懂得运用智谋和心理,去应对这个社会。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做什么都有勇气,顽强不屈,即使遇到逆境也不退缩。其实,挫折并非都是坏事,许多时候,它们甚至会磨亮孩子的人生。难怪现在人们都说,要感谢生活中那些折磨自己的人和事。
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是一个未雨绸缪的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不能等到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急于改变孩子的心理状况。尽早地反思教育,尽快地用正确的理念,恰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强大的心,将来能走更远的路,这才是父母当下最应该做的。
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知名教育专家尹建莉
教育孩子,不仅仅要让他获得知识,更多的还是让他获得心灵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资深教育学者张摄鹏
心理强大的孩子才不易被欺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
一个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著名教师邱泓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