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进文、郭梅编著的《中国裕固族》充分展示裕固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裕固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裕固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裕固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裕固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裕固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裕固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裕固族/中华民族全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钟进文//郭梅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钟进文、郭梅编著的《中国裕固族》充分展示裕固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裕固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裕固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裕固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裕固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裕固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裕固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钟进文、郭梅编著的《中国裕固族》全面介绍了裕固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 《中国裕固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裕固族概况 第一节 族源族称/5 第二节 人口状况/16 第三节 历史沿革/19 第四节 生态资源/30 第五节 语言文字/38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51 第二章 裕固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57 第二节 饮食习俗/62 第三节 服饰习俗/79 第四节 居住习俗/84 第五节 交通习俗/90 第六节 风物特产/99 第三章 裕固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103 第二节 民间医药/109 第三节 民间文学/111 第四节 民间工艺/123 第五节 民间体育/127 第六节 民间游戏/131 第七节 民间歌舞艺术/131 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38 第九节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145 第四章 裕固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48 第二节 家庭礼仪/156 第三节 亲属称谓/157 第四节 诞生习俗/158 第五节 取名习俗/159 第六节 婚姻习俗/165 第七节 丧葬习俗/178 第八节 节庆习俗/180 第九节 禁忌习俗/187 第五章 裕固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90 第二节 宗教活动/204 第三节 哲学思想/210 第六章 裕固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221 第二节 反抗压迫保卫家园/223 第三节 裕固族牧民救红军/225 第四节 河西走廊的守护者/226 第五节 社会稳定与区域和谐发展/227 第七章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230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232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240 第四节 民族文化社团/246 第五节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249 第八章 裕固族的族际交往 第一节 商贸交往/253 第二节 族际往来/254 第三节 文化互动——裕固族文化与匈牙利文化/255 第九章 裕固族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发展路径选择/261 第二节 优化传统支柱产业/262 第三节 文化创意产业/263 第四节 无烟产业——旅游业/265 第十章 裕固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第一节 古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1840年前)/268 第二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1840~1949年)/271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1949~2010年)/274 第十一章 裕固族重要文献与著作简介 第一节 重要文献/277 第二节 代表性著作/327 附录 一 20世纪以来裕固族地区历史大事记/336 二 参考文献/352 后记/354 编后记/356 试读章节 第三节 民间文学 裕固族民间文学在悠久的历史中世代传承,逐渐积累、丰富和发展着,其中包含了先人关于人类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生产和生活、社会和家庭的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成果。在生活中,他们更多地运用口头的民间文学传授知识、记录历史、规范生活、述说民族感情和情绪。民间文学的世代传承保证了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延续。当然,裕固族民间文学也在传承中受到历史进程、社会潮流、文化条件等方面的冲击,因此,虽为世代传承,也非经久不变,在传承中终归有择取,在择取中又必有更新。裕固族民间文学也就在这个过程里实现着丰富和发展。那些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尊严,标志着民族心理素质,象征着民族凝聚力的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成为裕固族民间文学当中相对稳定的成分,在世代沿袭中被人们经常地、不断地、反复地运用着。裕固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古代宗教民俗的内容,一直保留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内容、题材也在发生变化,新的题材、新的内容逐渐渗透到原有的作品中,交织在同一部作品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同时,中国其他民族文化对于丰富裕固族民间文学也起着重要作用。裕固族较多地吸收和借鉴了汉族和藏族的民间文学内容,因为这几个民族长期毗邻而居,文化交流自不可免。另外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以后,伴随佛教经典文化内容的传人,形成了新的内容。总之,裕固族民间文学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经历、文化变迁及民族心声。 一、歌谣 裕固族俗话说:“当我忘记故乡时,故乡的话我不会忘,当我忘记故乡的话时,故乡的歌我不会忘。”可见,歌和裕固人有着终生不解的缘。 裕固族民歌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生活在高山、草原上的裕固人酷爱唱歌,民歌几乎是他们一生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当婴儿呱呱坠地时,大千世界第一个迎接他的是歌,是祝福歌,是催眠曲;当孩子长大成人举行婚礼时,第一次祝贺都用歌声表达;当一个人走到人生的终点,亲友们为他送别的依然是歌——怀念的歌。 裕固族民歌丰富多彩。按居住地域和语言的不同,可分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族。东西部民歌按各自特点又分为本民族固有歌种和引进歌种。固有歌种中有歌词的民歌,西部叫“耶尔”,东部叫“敦”。裕固族东部民歌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西部民歌比较平和、委婉。 1.叙事歌 叙事歌在裕固族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每首叙事歌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歌演唱方式有边说边唱的,也有先讲故事后唱歌或先唱歌后讲故事的。叙事歌的歌词一般较长,但曲调短小,是多段分节歌。主要叙事歌有:《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黄黛琛》《萨娜玛珂》《赛威力》《雅当姑娘》《台木杨》《白兔之歌》等。这些叙事歌大多叙述妇女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也有一些神话传说内容。 2.劳动歌 牧歌,西部裕固族称“玛尔至耶尔”,是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歌。西部牧歌主要流行于明花乡,该区地势平坦,民族单一,保留了许多裕固族古老的曲调。牧歌分牧羊歌、牧马歌、牧驼歌等多种。 牧歌多为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边放牧边唱的。没有歌词的牧歌又叫“啦来唠”,和藏族民歌很相似。用几个虚词唱的东部牧歌,多以歌颂马为题材,按其内容可分为赞颂歌、思念歌。牧歌悠扬、嘹亮、热情奔放、曲调高亢、朴素动人,同时节奏又比较自由,用真嗓演唱,类似汉族的平腔山歌。如代表性的牧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 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姑娘心中歌儿多, 闪光的珠宝头上戴,漂亮的头面我绣过。 细细的毛线我捻过,美丽的褐子我织过, 花花的奶牛我挤过,酥油曲拉我会做。 辽阔的草原我走过,高山峻岭我上过, 你干的活儿我干过,不信咱们比着看。 牧歌是长调的代表,这类歌还有《海子湖滩好风光》《百灵鸟飞翔的地方》《牧人的歌》等。 裕固族劳动歌中的短调往往配合一定的有律动性的身体动作进行。曲调流畅、节奏规整、律动鲜明、结构均衡是其主要特点。代表性的短调有奶幼畜歌和催眠歌。 奶幼畜歌是从事游牧生活的民族共有的一种特殊的劳动歌曲。裕固族的奶幼畜歌比较典型,数量也多。奶幼畜歌是唱给母畜听的歌。每当幼畜出生后,常有母畜不认幼畜,不让幼畜吃奶的情况。为了不使幼畜饿死,牧民便把幼畜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一面唱歌催其下奶。此类民歌有奶绵羊羔歌、奶山羊羔歌、奶牦牛犊歌、奶驼羔歌等。唱词多为虚词,同时还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用于不同畜种的奶幼畜歌虚词不同,曲调各异。奶幼畜歌的词也不稳定,有即兴创作的成分。由于奶羊羔时常伴有有节奏的抚摸母羊的动作,所以,奶羊羔歌结构整齐,律动明显。奶幼畜歌深情甜美、凄切委婉,母畜听后即由躁动转为安静,很快温顺地哺乳幼畜。 割芨芨草是平原地区裕固族牧民夏天从事的一项重要劳动。因此,围绕这项劳动产生了不少民歌,有割草歌、垛草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可在炎炎烈日中调剂单调的劳动情绪,而且可在集体协作中统一动作,增强效率。擀毡歌也属此类民歌。 3.儿歌 催眠歌是哄拍幼儿入睡时唱的歌,节奏明显,但不强烈,与哄拍孩子的动作一致。催眠歌中的专用衬词“呗哩”,和其他许多民族催眠歌中阿尔泰语系衬词发音相近,也和远在欧洲的匈牙利古代摇篮曲专用衬词发音完全一样。 呗——呗——呗——呗哩尕呀呗哩高,我的孩子快睡觉, 呗——呗——呗——呗哩尕呀呗哩高,我的孩子快睡觉。 4.别具特色的“蒙曲” 东部民歌中的“蒙曲”很有特色,据传,它是东部裕固人的先民——13、14世纪进人撒里畏兀儿地区的一批蒙古部落带来的民歌。“蒙曲”包括婚礼歌、叙事歌、牧歌等类别。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推测,蒙古族民歌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由短调发展为长调,又从长调渐变为短调的过程。把“蒙曲”和蒙古族民歌作比较便会发现,民歌的节奏比蒙古族短调自由,又比蒙古族长调规整。结合东部裕固语和裕固族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可能保留了蒙古族短调发展为蒙古族长调的某一个中间阶段的特点,因此显得格外有特色。 5.驼户歌 裕固族驼队曾在长期的驼运生涯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作息习惯,每一位驼户都要严格遵守。久而久之,人们可以用民歌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出驼户人的劳动习俗和艰辛生活。这些民歌统称为驼户歌。有一首驼户歌这样描述驼队在途中的歇站情况: 走到那水草前,骑马的踩场子。 场子那踩就矣,各把各的行行霸,各把各的骆驼安。 驮子嘛卸完了,再收拾那帐篷。 帐篷嘛拉起来了,饭锅在八柱儿前。 抓锅的去和面,收拾着啥面吃,哥儿弟兄们面条嚼。 裕固族驼队沿丝绸古道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在用悠悠铃声衔接东西贸易的同时也把鲜血和汗水滴洒在茫茫戈壁,因此,《驼户歌》多描述反映驼户人凄惨悲凉的生活。 6.山曲 裕固族还有一些曲调是由其他民族民歌演变而来的。这类歌种包括山歌、小调、花儿、划拳曲等。山歌曲调高亢、清丽,表现了山区人民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他们对高原生活的深切感受。山歌,裕固族又称“啦哩啦毛”,该词来源于藏语,意为“野曲”。小调又称小曲子,在汉族小调影响下形成,其风格和河西走廊的汉族小调相似,但曲调有本民族的特点,像叙事歌一样,大多包含着美丽动人的故事,如《于林秀才》《黄莺妈妈》等。“花儿”又称“少年”,裕固族“花儿”是在吸收回族、东乡族等民族民歌基础上产生的。划拳曲是外出拉骆驼谋生的人从蒙古人那儿学来的,其曲调唱法和阿拉善蒙古族划拳曲基本一样。 P111-114 序言 在祁连山脚下,在丝绸古道戈壁,生活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她在漫漫历史中创造过辉煌,也历经坎坷。盛唐之际在漠北建立强大的回鹘汗国,拥有了先进的城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宋朝扼守丝绸黄金之路,建立甘州回鹘汗国,充任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元朝退居西部大漠戈壁,守关戍边。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饱经风霜,民生凋敝。“说着唱着才知道,西至哈至是我们的故乡。许多年前灾难降临,狂风卷走牲畜,沙石吞没帐篷,寻不见我们的寺院,找不到黄金铸成的经堂。我们是从西至哈至来的,走过千佛洞万佛峡,我们是从远方迎着太阳走来的。”这悲怆歌曲的作者就是今天的裕固族。 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只剩三千余人,虽然人数很少,但是他们顽强地传承着自己弥足珍贵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在绵延千里、横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北麓,在山峦叠嶂、水流湍急的黑河上游筑起了新的家园。 祁连山四时积雪,凝花裹素,堆琼垒玉,千古不消。许多山峰在雪线以上,日积月累,形成“万年雪源”的高原固体水库。如果你翻阅当地县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记载遍及历朝历代史志。如果你面对地图会清楚地看到,裕固族聚居生活的自治县东西长达650公里,海拔在1300米到5500米之间,祁连山脉70%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裕固族生活的崇山峻岭之中拥有大小冰川964条、水源涵养林0.33万平方公里,它们是河西走廊各大河系的发源地。亘古以来,祁连山以丰美、甘甜的乳汁,浇灌着丝路上一片片生命的绿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河西儿女,她既是甘肃工业的“原料库”,又是河西数百万人民的“命根子”和内蒙古西部的“生命线”。几百年来,裕固族一直是这方水土的守护神。 他们在茂密的森林深处,在陡峭的高山峡谷,依靠祖先传承的价值观和生活习俗,自给自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因地制宜,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水源涵养林能力。他们在灌木林地、河滩谷地、林缘地带、林间空地进行人工更新造林,使森林质量逐步优化。他们虽依傍祁连山生存,但搭帐篷、备柴火舍不得砍伐林区一根树枝。他们护林防火,连续49年无森林火灾,受到国务院嘉奖。 裕固族文化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在迁徙、融合中吸收其他文化,不断丰富本民族文化,有些堪称独一无二。 在世界突厥语范围内,只有西部裕固语仍然保留着古代突厥碑文中的“阶梯”计数体系,它作为一种保存古代突厥语特点较多的“上古突厥语”,是回鹘文献语言的“嫡语”,被学界形象地比喻为古代突厥语碑铭文献的“活态博物馆”;而东部裕固语则保留着13—14世纪中古蒙古书面语特征。 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裕固族酷爱歌唱,民歌几乎成为他们生活中须臾不离的伴侣。裕固族民歌曲调优美、内容丰富。东部民歌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西部民歌则平和、委婉。每首叙事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东部民歌中保留的“蒙曲”,比蒙古短调自由、长调规整,它保留了蒙古族短调发展为长调的某一中间阶段的特点。裕固族部分民歌还和远在欧洲多瑙河畔的匈牙利民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采用五声音阶,采取无度结构。 与此同时,裕固族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定居河西走廊之后,在回族和东乡族的“花儿”与“少年”中融人裕固族东部民歌的节奏、旋律和曲式,形成裕固族的“花儿”;吸收汉族小调形成裕固族小曲子——《于林秀才》《黄莺妈妈》;源于藏族民歌的“啦哩啦毛”悠扬、舒缓的曲调飘荡在山谷林间;藏族史诗《格萨尔》传人裕固族地区后,形成双语演唱、散韵结合的裕固族《盖斯尔》。 世世代代以畜牧业为生的裕固族,牧业生产经验丰富,牧业文化特色鲜明,伴随牧业劳动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歌曲和别具一格的奶幼畜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牧业生产和畜种改良方面积极探索,又上新阶。1958年开始绵羊杂交改良,通过引进新疆细毛羊与当地藏羊杂交,培育出以产肉为主,皮毛兼之的“肃南藏羊”。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新西兰型细毛羊和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帮德细毛羊进行导血改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甘肃高山细毛羊”品种,美丽的皇城草原、辽阔的夏日塔拉,被列为国家细毛羊生产建设基地。 抓教育求发展。1965年在松林密布的康乐草原创办“马背牧读小学”,为当时牧区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开创先例,为繁荣牧区文化、扫除青壮年文盲积累经验。1976年在明花草原兴起修建“学生房”热潮。在荒漠戈壁、崇山峻岭,骑骆驼、赶牦牛送孩子上学成为当时裕固族牧民追求理想的剪影。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裕固族全民提前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按人口比例,拥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今天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博士后、教授等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 星转斗移,裕固族进入新世纪,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兴牧业、干矿业、建水电,着力打造“祁连风光、石窟艺术、丹霞地貌、裕固风情”的特色旅游品牌,将裕固族风情与得天独厚的地域景观相结合,形成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同时为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着力加强天然草原的恢复、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裕固族把生态建设工程与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舍弃传统的游牧生活,告别世代为生的森林草原,实施规模空前的牧民异地搬迁集中定居工程。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思潮影响,裕固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也在一步步流失,有些珍贵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成为当今裕固人的重要职责。2005年以来裕固族语言、民歌、服饰、人生礼仪被列为甘肃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裕固族语言被列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民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省在国家、省级保护项目名录中列项数量最多的民族。 裕固族在当今社会大潮中,肩负重任、不屈不挠,追求卓越、勇往直前,志当存高远,心永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