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灵编著的《中国锡伯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之一,本书充分展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应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锡伯族/中华民族全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贺灵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贺灵编著的《中国锡伯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之一,本书充分展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应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锡伯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 内容推荐 贺灵编著的《中国锡伯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之一。 《中国锡伯族》内容介绍:锡伯族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北方满一通古斯文化的浓厚特点。但是,对锡伯族文化,各类文字古籍文献历来载述无多,几呈空白,对其研究带来了困难。为了抢救本民族的文化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多次深入各地锡伯族民间,广泛搜集本民族传统生产、风俗习惯、社会文化、民间文学艺术、信仰文化以及文史等方面的资料,记录数十万字口述资料,拍摄几千幅民俗图片,发现了数部极其珍贵的锡伯族萨满教神谕和萨满用具。本书通过锡伯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历史轨迹、文化人物、古籍文献等内容来向读者介绍锡伯族。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锡伯族概况 第一节 族源及历史沿革/6 第二节 语言文字/9 第三节 社会现状/1O 第四节 生态资源/14 第五节 民族自治县及民族乡镇简况/15 第二章 锡伯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19 第二节 饮食习俗/24 第三节 服饰习俗/28 第四节 居住习俗/31 第五节 历史遗迹/38 第三章 锡伯族的民间文化(上) 第一节 民间医药/49 第二节 民间文学/53 第三节 民间体育/65 第四节 民间游览和游戏/69 第四章 锡伯族的民间文化(下) 第一节 民间工艺美术/77 第二节 民间歌舞艺术/79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84 第四节 申遗项目/90 第五章 锡伯族的社会文化(上)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29 第二节 家庭/135 第三节 亲族及其称谓/136 第四节 家谱与起名/140 第五节 习惯法/143 第六节 传统礼仪/150 第六章 锡伯族的社会文化(下) 第一节 婚姻习俗/153 第二节 丧葬习俗/159 第三节 节 庆习俗/169 第四节 兆、占、厌胜、咒及咒语/172 第五节 禁忌与巫术习俗/178 第七章 锡伯族的信仰文化(上) 第一节 天、太阳、月亮及星辰崇拜/186 第二节 土地、山川、石头崇拜/189 第三节 动植物崇拜/192 第四节 图腾崇拜/197 第五节 祖先崇拜/199 第八章 锡伯族的信仰文化(下) 第一节 希林妈妈和海尔堪玛法崇拜/204 第二节 相通崇拜/210 第三节 尔琪崇拜/216 第四节 斗琪崇拜/222 第五节 萨满教信仰/228 第六节 喇嘛教及外来神祗崇拜/241 第九章 锡伯族文化历史轨迹 第一节 锡伯族与儒家文化/250 第二节 锡伯族与俄罗斯文化/256 第三节 锡伯族的翻译文化/264 第四节 锡伯族的文化心理/271 第五节 锡伯族的精神气质/276 第六节 锡伯族地名文化/279 第七节 锡伯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286 第八节 锡伯族文化的发展状况/289 第十章 锡伯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第一节 近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294 第二节 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296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300 第十一章 锡伯族的古籍文献 第一节 锡伯族历史文化古籍文献/309 第二节 锡伯族民间文化古籍文献/327 第三节 锡伯族萨满文化古籍文献/337 第四节 锡伯族古典译著古籍文献/341 附录 一 锡伯族历史大事记/353 二 参考文献/358 后记/360 编后记/362 试读章节 第二节语言文字 锡伯族目前使用的语言称为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本质上讲,锡伯语原为满语的一个地方方言,18世纪中叶部分锡伯人从东北迁至新疆,进驻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以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语言。锡伯语有8个元音,18个复元音,29个辅音。据记载,清代以前,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满非蒙”的语言,多数人认为,这种语言叫“吉甫西”语。锡伯族被清朝征服、编人满洲八旗之后,才逐渐改用满语。由于历史缘故,锡伯族分别居住在新疆和东北两个地区。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有1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北京等地,他们基本改用汉语。 目前,新疆的锡伯族仍使用锡伯文。锡伯文属拼音文字类型,是以满文为基础稍加改革而成的。它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音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和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书写顺序从上到下,行款从左至右,同时使用汉文通用的标点符号。民国36年(1947年),在伊犁三区政府的领导下,将满文“改革”成为锡伯文。锡伯文和满文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改革了一些字母在词中、词尾的写法,在音节拼写形式方面作了一些必要的增减,废除第6个元音字母和以此为音节的13个音节,新创了3个新的音节拼写形式,使锡伯文“阿字头”共由121个音节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确认了锡伯语和锡伯文的地位。 锡伯语有口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两者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新疆的锡伯族及新疆籍分布在祖国各地的锡伯族人士,基本掌握锡伯语口语。新疆各地的锡伯族以察布查尔锡伯语为本民族的标准语,在交际中使用,彼此通话没有障碍。新疆锡伯族主要聚居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该县是使用锡伯语的重点地区,散居在全疆各县、市的锡伯族一般都以个人或家庭为使用单位,以自觉和自愿为前提保留和使用锡伯语。 锡伯语言文字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化生活、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成人教育、扫盲工作以及锡伯文图书的出版等领域。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文图书的出版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1954年和195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新疆教育出版社分别设立锡伯文编辑室,编译出版锡伯文图书和教材。《察布查尔报》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自1946年以来一直出版发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广播电台于1958年成立,该台一直坚持播放锡伯语节目。199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语委员会研究开发了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及轻印刷系统软件,并投入应用。 第三节社会现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起步人社会主义。新疆宁西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前的称呼)在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1953~:11月,将霍城县锡伯族聚居区作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建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乡。1954年3月17日,废除了宁西旧称,以锡伯族人民喜爱的渠名“察布查尔”命名锡伯族自治县,成立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83年6月25日,成立辽宁沈阳市兴隆台锡伯族镇。1984~:3月5日,成立辽宁开原市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乡。1984年6月20 El,成立辽宁沈阳市黄家锡伯族乡。1985年9月25日,成立辽宁锦州市义县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1988年12月17日,成立辽宁丹东市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1990年9月,成立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镇。1990年,成立辽宁沈阳市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2005年,10月25日,成立吉林松原市扶余县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锡伯族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几十年来,锡伯族干部结构及综合素质逐年得到提高,到2010年,在新疆近3,5万锡伯族人口中,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工作的人员已超过:3300多人,与总人口相比,在新疆各民族中名列前茅。在各科研和专业机构中,锡伯族的比例与总人口相比也是名列前茅,表现出整体民族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民族关系方面,锡伯族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建立起了兄弟般的关系。首先,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各自的语言,不但锡伯族群众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而且很多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锡伯语,消除了各民族问交往的最大障碍。其次,锡伯族、汉族之间的联姻已非常普遍,表现出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尤其是城镇居民中这种联姻更趋普遍。目前,锡伯族社会的和谐水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锡伯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文化教育使锡伯族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也认识到以文化教育振兴民族的深刻道理。十几年来,每年被录取到重点院校的全国各地锡伯族考生逐年增多,其中许多人考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一些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不少学生又分别赴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留学。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还派相关人员分别到新疆塔城市喀尔哈巴克乡、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教授锡伯语,获得较好效果。P9-11 序言 《中华民族全书》总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历经三年时间,组织策划编写了《中华民族全书》,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著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一有历史的传承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二有宽广的包容性。本套丛书由57卷组成,由各民族学者独立完成,在56个民族56卷书的基础上推出一卷《中华民族》,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三有系统的完整性。丛书体例统一,篇章结构完整,各分卷相对独立,保持了严谨规范的编著风格。四有科学的严肃性。编者对于重大题材进行反复论证,对于细节认真斟酌,立项严谨,编著严格,审读严肃。五有生动的可读性。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总之,这是一套反映中华56个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精神、是脊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爱国信念,献身爱国事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呈现出,56个民族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为第2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献礼。 是为序。 2012年5月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