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简·奥斯丁编著的《傲慢与偏见》内容介绍:故事主要说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是有理的,偏见却很无情,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
英国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事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这种人初到一地时,左邻右舍家家都会想他理所当然应归自己哪个女儿所有。
一天,贝内特先生的太太问他道:
“亲爱的,内瑟菲尔德园已经租出去了,你听说了吗?”
贝内特先生说还没有。
太太接着道:
“当真租出去了。朗太太刚刚来过,我全是听她说的。”
贝内特先生没有吭声。
他太太忍不住提高嗓门说:
“是谁租了你就不想知道吗?”
“是你想说给我听,我又没说不愿听。”
这一来贝内特太太来了劲。
“哼,告诉你吧,亲爱的,听朗太太说,租下内瑟菲尔德的是个年轻人,很有钱。”
“这人姓什么?”
“宾利。”
“结了婚还是单身?”
“哟,单身,一年四五千镑收入。我们几个女儿的福气来了!”
“这跟她们有什么相关?”
贝内特太太说道:“你怎么这样讨人嫌?你明知故问,哪会不知道我在盘算着把哪个女儿嫁给他”
“难道他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这桩事?”
“这桩事!胡说!不过呢,他看中我们的哪个女儿倒很可能。所以,等他一来,你非得拜访一趟不可。”
“我去一趟没有必要,你可以带着几个女儿去。要不然,你让她们自己去。要论长相漂亮,你跟她们哪个比都不差,你们一道去,宾利先生最看得中的倒可能是你。”
“得了吧,你是想奉承我。当年我确实长得漂亮,可是现在我没什么可夸了。”
“到了这种地步,一个女人大概也没多少漂亮好想了。”
“这事就别谈了吧,但是等宾利先生搬来了以后,无论如何你得去看看他。”
“老实说吧,这我可不会答应。”
“你就不为几个女儿着想?你非去不可,你不去我们母女没法上他的门。”
“你也太顾虑重重了。我可以肯定,宾利先生见到你一定高兴。我写几行字让你带去,就告诉他,无论他挑中哪个女儿,我都打心底里乐意他娶过去,只不过在信里我得替小宝贝利齐特地美百两司。”
“这种事我看你别干为好。与几个姐妹比,利齐并没有哪点强。论漂亮,我看她绝对赶不上简一半,论活泼,她又及不到莉迪亚一半,可是你总对她存着偏心。”
“她们没一个有多少值得夸的,”贝内特先生说,“全都傻乎乎,姐姐妹妹几个就数利齐比起来有几分聪明。”
“你怎么能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贬得这样低?你就爱说惹我生气的话。明明知道我的神经受不起刺激,你偏不体贴我。”
“亲爱的,我老惦记着的就是你的神经。你一谈起神经就心焦,至少这二十年里我听得多了。”
“哎,我的苦处你哪里会知道。”
“可是我总希望你的毛病会好,活着看到好些一年有四千镑收入的富家子弟搬到这地方来。要是有二十个搬来,我都要登门拜访。”
贝内特先生就是这么个怪物,他太太与他相处了二十三年都没有能够摸清楚他性格的底细。太太的头脑没那么顶用。一遇不顺心的事,就以为神经出了毛病。她一生的大事是把几个女儿嫁出去。P13-16
简·奥斯丁(1775—1817年)的名字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她的《傲慢与偏见》更为许多人熟知。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与婚姻,全书或详或略涉及了五门婚事。
作者主要着墨于伊丽莎白和达西。这两人性格大不相同,伊丽莎白外向,活泼可爱;达西内向,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傲慢。第一次相逢在舞会,达西得罪了伊丽莎白。后来伊丽莎白又听信了别人对达西的中伤,觉得达西可恶极了。同时,两人的门第与财产有别,达西大富大贵,伊丽莎白家只算中产阶级,由于父母膝下无儿,财产还得由一个远亲继承。最糟的是,伊丽莎白的母亲脑子笨,常出洋相,妹妹行为不检,这些都被达西瞧不起。然而达西喜欢伊丽莎白的聪明,无形中坠人爱河,把门第之差抛到了一旁。伊丽莎白了解到事实真相后,不但消除了误会,发现达西原来心地善良,品德高贵,而且觉得两人的不同性格正好互补。这两人的婚姻既有爱情又有财产作基础,是美满的婚姻。
伊丽莎自的姐姐简与宾利的婚姻同伊丽莎白的有相同之处,就是既有感情又有财产作基础。
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真心喜爱威克姆,最后与威克姆结了婚,却无幸福可言。她单纯追求外表美,不问其他,尽管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美男子,却与幸福绝缘。威克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开始时迷惑了包括伊丽莎白在内的几乎所有姑娘,但最终上当的是莉迪亚。究其原因,是莉迪亚虚荣心太重。
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与牧师柯林斯的结合另属一种情况。夏洛特其貌不扬,又无财产,难于出嫁,所求不在爱情,只在生活的依靠,而柯林斯只要娶到个女人就行,所以两人一拍即合。他们的婚姻当然远远比不上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却胜过莉迪亚与威克姆,虽谈不上爱情、幸福,却有满足、太平。
伊丽莎白父母的婚姻又有其特殊性。他们有一定财产,但没有爱情。伊丽莎白的父亲年轻时以为美貌女子能给他带来幸福,也如愿以偿,娶到位漂亮姑娘,婚后却发现与貌美而不聪明的女人共度人生索然无味。他的生活宽裕,却感情空虚。
这五门亲事作者没有各表一端,而是通过主人公伊丽莎白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看来,奥斯丁认为爱情与财产是构成婚姻幸福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奥斯丁善于刻画她那个时代中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善于描写爱情和婚姻,同时她还算得上是个美人儿,然而,她终身未婚。她曾接受过一位爱慕她的人的求婚,但苦想一夜后反悔了,第二天连忙改口,拒绝了那人。
简·奥斯丁的父母有子女八个,可谓高产,这位女作家是第七个孩子。她的一生主要是在名不见经传的斯蒂文顿与乔顿两个小镇度过的,其作品描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大地。
这位英国18至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受的学校教育很少,只得益于父兄的指导和所看的大量小说。其实,她一家人都是小说迷,不但看18世纪的名著,而且看恐怖小说、伤感小说。她常在自己家客厅的一张小桌上进行写作,来了客人,便用一张纸或针线盒将书稿遮盖起来,也不承认出版过小说。作家这样做是社会情势所迫,当时的人对女人写小说抱有偏见。
奥斯丁于21岁(1796年)开始写小说,名为《开初的印象》,于次年完成,由父亲交给一出版商,被挡驾。作者并不气馁,将作品作了精心修改,书稿更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才问世,前后历时17载。奥斯丁写作的第二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开始于1797年,发表于1811年,虽也经过了14年的漫长时间,却成为奥斯丁首先推出的作品。
《理智与情感》出版后,奥斯丁才遇上顺风,不但于1813年发表了《傲慢与偏见》,而且于1814年发表《曼斯菲尔德庄园》,1816年发表《爱玛》,1818年发表《好事多磨》与《诺桑觉寺》。
然而,也就是在奥斯丁的作品接连出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她。她患上了一种叫阿迪生病的肾上腺疾病。奥斯丁离开乔顿去温切斯特求医,医生回天无术,这位女作家于1817年病故,年方42岁。实际上,她的6部长篇作品在生前仅发表了4部。评论界承认她为名作家更晚在20世纪。
在6部长篇作品中,《傲慢与偏见》与《爱玛》是两部名作。读者与评论界对这两部作品的喜好似乎不完全一致。《傲慢与偏见》出版后马上受到读者好评,后来一直是奥斯丁流传最广的作品。在我国,读者对《傲慢与偏见》也比对《爱玛》熟悉。但是,评论界开始赏识奥斯丁却是在《爱玛》问世后。而且,国外当代大多数评论家也认为,在她的6部小说中,最优秀、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也是《爱玛》。
奥斯丁的父亲是位牧师,且父女间感情笃厚,但在作家的这两部主要作品中出现的两位牧师都不是什么正面人物,特别是《傲慢与偏见》中的那位柯林斯先生,又愚奋,又虚伪,又心地狭窄,还是个对有钱有势的人一味阿谀奉承,令人恶心的马屁精。奥斯丁的父亲对此看来并不介意,因为这部小说开始时还是她父亲拿去找出版商的。作家的妙笔为何会勾画出这样一位牧师,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简·奥斯丁的小说都以她那个时代平凡琐碎的事为题材,却经久不衰。她去世后的19世纪与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两个世纪,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沧海桑田的大变迁,而且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大变化,然而,今天处在完全不同时代、国情、环境的我国读者依然喜爱她的作品,这就太不容易了。其中原因,恐怕主要在于作家的高超写作艺术。
奥斯丁笔下的小说故事情节和场面都经过仔细推敲。她用细腻的文笔把事件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玲珑剔透。略带尖刻的评论和巧妙的对白更是独具匠心。语言幽默,妙趣横生,各种人物跃然纸上。
与奥斯丁差不多同时期的英国著名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曾高度评价她的才能,说:“这位年轻小姐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方面,确实具有才能,这种才能极其难能可贵,我从来不曾见过。说到写些规规矩矩的文章,我也像一般人那样,能够动动笔;可是要我以这样细腻的笔触,把这些平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我实在办不到。”
司各特还说,奥斯丁的作品“不是向读者绘声绘色描写一个假想世界,而是真实、生动地再现读者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生活的真实从来就是美与丑共存,善与恶同在。奥斯丁的作品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表现了两者,既有人们的道德与理智,也有人们的愚蠢、虚伪、贪心、自我欺骗等。
奥斯丁自己曾说:“我的作品好比是一件三英寸大小的象牙雕刻品。”
《爱玛》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刘重德教授译成汉语,外语界罗皑岚教授与吴景荣教授认为该译作“畅达,颇能传达原著精神”。《傲慢与偏见》在20世纪50年代也由复旦大学王科一先生译出,在上海出版,到90年代还在重印。去年南京出了新译,据说海南出的译本早已发稿。
有人认为重译容易,因为有老译本作为借鉴。当然,借鉴给后来的译者带来一定方便,但新译与老译雷同,出版有何必要?而且,白纸黑字,众目睽睽,欺世盗名,又谈何容易!
译事之难,译界同仁尽知;复译之难,译界有人亦知。
拙译出版,译者不敢奢求,仅愿能不愧对在天有灵的作者与心明眼亮的读者,不辜负出版社的信任与厚爱!
张经浩
1995年9月于上海
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的启迪。我认为,《傲慢与偏见》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英)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