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通天路(新中国首批进藏部队官兵真情讲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黎明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黎明编著的《走通天路》由新中国首批进藏部队官兵真情讲述,与几十位首批进藏的官兵面对面,运用“全媒体”的手段,记录感人的故事,拍摄珍贵的影像。我们从“老西藏”的亲历讲述中,选择了“切人点”,分别从24个侧面展开,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认物”取代一个个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让我们的采访对象成为“剧”中的“主角”。

内容推荐

《走通天路》由新中国首批进藏部队官兵真情讲述。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辰85周年前夕,《走通天路》作者张黎明走近50余位当年首批进藏部队的官兵,从将军到士兵,从汉族到藏族,从男兵到女兵……通过24个侧面,向读者展示六十多年前世界屋脊上的“风云录”。我们聆听,泪流满面;我们记录,感慨万千。

我们只叹,他们中间有太多的人已离我们而去;

我们只怕,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我们只愿,能通过这样一些文字、照片,让今人感悟前辈,让历史告诉未来。

也许,采访还太仓促;

也许,视角还很不全面;

但这里提到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共和国铭记。

正如一位“老西藏”所说,

不怕凋零,就怕遗忘……

目录

第一章 进军西藏,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从“天府之国”到“不毛之地”

 从“要我进藏”到“我要进藏”

 小姑娘两次参军如愿进藏

 五位医学生舍近求远如愿以偿

 巴塘青年“好人也当兵”

 教授夫妇放弃安逸生活

第二章 秘密迂回,十三天高原行军一千五百里

 甘孜一月永难忘

 “新汉人”的由来

 大雪彻底切断补给线

第三章 跋山涉水,行军十来天看不见人烟

 部队穿行在“生命禁地”

 马渡冰河一头栽倒水里

 抢渡通天河牺牲八位战友

 沼泽里大家脱下棉衣“铺路”救险

 半夜突袭的暴风雪将帐篷压塌

 鲁贡拉山下两度遭遇冰雹

 念青唐古拉山区发生八级地震

第四章 挺进西藏,数万名官兵饿着肚子前进

 锅里“四只眼”的糊糊

 她饿得眼前发黑一头栽倒

 一女兵饿死在行军途中

 大伙饿着肚子还標着干

 偷吃一粒豆“煎熬”一辈子

 省下卫生费买了三个大饼

 帐篷里的“精神会餐”

 姑娘们省下粮食给小伙子

第五章 全副武装,每个战友要负重五六十斤

 出发前拉练“开小灶”

 精简后的背包也不轻

 进藏途中咬牙前行

 背柴挑炭不甘落后

第六章 趟一道冰河,河面上留下一片鲜红

 大腿根摩擦得血肉模糊

 对特殊照顾不“领情”

 患上妇科病留下后遗症

第七章 手拉肩扛,在“世界屋脊”建甘孜机场

 支不起帐篷挖窑洞建“家园”

 平均每人每天挖土运土三千公斤

 从冰河里捞起石料“加工”

 穿破的鞋子埋进土坑里“循环利用”

 工地上劳动竞赛热火朝天

 雪域高原上迎来第一架飞机

第八章 三千余名烈士长眠在大山大河之间

 万里踏勘寻求最佳线路

 雀儿山坡留下英雄墓地

 怒江天险矗立“纪念碑”

 泥石流将路基和桥梁瞬间冲毁

 上万藏族民工参与修筑康藏路门29

第九章 封锁粮食容易,想“饿走”解放军难!

 部队向荒山荒滩要粮要菜

 官兵们一起投入背粪运动

 大萝卜大白菜作为礼品相赠

 “将军红”“谭苹果”轰动拉萨

 贫苦农奴当上农场新主人

第十章 军长坚持保留进藏部队文工团

 充满歌声与欢笑的“段子”

 雪山顶上搭建“鼓动棚”

 访问九宗筹到四万斤青稞

 一百一十余天巡回演出千里边防线

 政治部要求“有点必到,有人必演”

第十一章 解放军医生给群众治病不要钱

 行进大军中的“骡背病房”

 一位军医管六十多个病号

 两名“老卫生”班长的遗憾

 女助产士为何见死不能救?

 在乞丐堆中寻找哑女孕妇

 最早进入墨脱的“女神医”

第十二章 部队“流动报馆”在行军途中“现炒现卖”

 深夜收音机还常受干扰

 第一个听到西北进藏部队的消息

 采编人员在大雪山上出报

 通讯员来稿,编辑都要认真回复

 三个编辑共同使用“一杆枪”

 一台平版印刷机见证了历史

 新华社随军进藏的唯一女记者

 妙手“书生”的西藏情结

第十三章 母子相见,儿子只叫她老师不叫妈妈

 郄团长家夭折两个小生命

 名叫“世峰”的孩子只活了一百八十天

 父子无缘见上一面

 很多孩子没有吃过妈妈的奶

 “儿子从小就没有撒过娇”

 她与脑瘫的小儿子相依为命

 孩子的话

第十四章 军人的爱情,在雪域高原“殊途同归”

 没有结婚就当了三年“家属”

 往来信件要“走”三个月

 一只红糖窝头悄悄塞给恋人

 他俩学藏文学到“一块儿”

 在师政委和排长之间的选择

 文工团里的“桦树皮情缘”

 由敬到爱通往幸福之路

 先结婚后恋爱风雨“老来伴”

第十五章 “朋友不用太多:交个解放军就行了”

 海拔最高的“新加庄”

 寒风中藏族阿妈送上热清茶

 藏族小伙子施救深陷河泥的军车

 发现背包里多了一块熟牛肉

 解放军借宿在藏族老乡家

 “跟踪”者暗中保护汉族干部

 藏族保姆与解放军东家结“亲情”

第十六章 三个汉族女兵都有一个藏族儿子

 二十岁女军医认下“新生儿”

 “阿妈书记”情牵半个多世纪

 边防采访领回小孤儿

第十七章 翻越大雪山军首长将马留给伤病员

 军长盯着小战士换掉湿鞋袜

 师长脱下雨衣保护女兵“特供品”

 “七号首长就像是我的‘妈妈’”

 老营长专程到连队送草纸

第十八章 走不动时,就由“大哥哥”背上走一段

 她将战友冻伤的脚贴在自己胸口

 睡在男兵帐篷里的女兵

 心灵抚慰也能减轻肉体的伤痛

 塌方时三班长背起她躲过一劫

 行进中的文工团痛失三位战友

第十九章 “无言战友”浩浩荡荡挺进风雷路

 “二骡子”走到了拉萨河畔

 “小青马”又跑回来与她告别

 “小儿马”叫醒困睡中的主人

 她牵着“小雪花”走出绝境

 “娘子军”赶着牦牛上前线

第二十章 寻找失主,没能赶上参加部队入城仪式

 躲在山上的藏胞下山回家了

 偷拔了元根将银元留下

 支援运输的牲畜死亡给予赔偿

 筑路中为一座神像改线绕道

 与喇嘛庙的活佛成了好朋友

第二十一章 走通天路,进藏大军入乡随俗

 官兵一起学习藏语文

 学骑马吃过不少“苦头”

 学吃酥油是政治任务

 在甘孜露天温泉洗澡

 身上虱子成了“革命虫”

第二十二章 与西藏上层人士真心交朋友

 耳闻目睹解放军的真诚

 化解积怨已久的“打冤家”

 一场不好掌握“火候”的篮球赛

 拜访大贵族“针锋相对”

 统战对象成了好姐妹

第二十三章 “我们不是不怕牺牲,而是勇于牺牲”

 他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窑洞垮塌战友遇难

 岗托兵站里的生命奇迹

 “鼓动棚”里“灵魂出窍”

 “泡司令”病魔缠身

第二十四章 民主改革新风吹遍雪域高原

 农奴与狗一起争抢食物

 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

 政训班两年培训两千人次

 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

附录 西藏和平解放始末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访问九宗筹到四万斤青稞

“文艺是另一条战线,有时能够起到‘枪杆子’起不到的作用”,回忆起文工团进藏后,在统战这条战线上点点滴滴的“战斗”经历,徐永亮颇感自豪,“在西藏做统战工作,按照政策规定,不能像内地那样发动群众,我们就要自己动脑筋‘打’进去,让人家从接受我们到喜欢我们、支持我们。”

1951年11月,文工团6队的40多名文艺兵刚刚抵达太昭,便跟着当时以52师副师长陈子植、副政委阴法唐为首的访问团,奉命访问位于拉萨东南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沿线的江达、雪卡、觉木、则拉等9个宗(注:宗,即县)。

唱歌、跳舞、放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文工团此行都是些轻松的“差事”,可实际上“担子”一点也不轻——既要宣传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搞好军民关系,还要做好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为当时补给困难的部队筹购一些粮食。

出发前一天,大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内务。女兵们一大早起来就忙着烧好了开水,准备先好好地清洗一下头发,谁知,这么平常的一件事,却难坏了姑娘们——一个多月来没洗过一次头,加上天寒地冻,大家从早到晚连夜里睡觉都戴着棉帽子,头发都像乱麻一样板结在一起,像一顶顶毡帽顶在头上,怎么梳也梳不开。头发多的女兵,只好一把把地扯,相互使劲拉,有的长发实在梳不通,只好剪成了短发。

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由于当时一些反动分子勾结帝国主义势力,企图阻止解放军进藏,他们早已恶意散布了一些谣言,有的说汉人来了要抢粮食、抢牲畜、抢女人,有的说汉人来了要烧寺庙、除宗教,更有甚者说解放军都是一些绿眼睛、红眉毛的杀人魔头,抓到小孩子就要吃。那些没见过解放军的藏民们将信将疑,有的听说部队要来了,胆战心惊。

徐永亮回忆,第一次进村子时,眼瞧着如人“无人之境”,没有老百姓敢出来,乐队在村头已经等不及了,“有人敲起锣鼓来,不知谁说了一声,咱们就开始吧,大家便穿上演出服装,打着腰鼓进了村子。”

这一招果然见效,躲在家里的藏胞们见半天没人来抢东西,外面敲锣打鼓还挺热闹,再一看,这些汉人一个个笑容满面挺和善的。终于,有人小心地探出头来,小孩子们钻出屋来,后面跟着老人……

文工团的战士们一看有了观众,迅速在一块空地上开始演出,在翻译的解说下,一会儿,就聚来了一大帮村民。

时值隆冬,有些舞蹈因为演出需要,演员们必须穿着单薄的纱裙跳,冻得上牙下牙直打架,浑身颤抖,只好不停地蹦啊跳啊。冻得麻木发紫的脸上,油彩结成了冰霜,不敢生拉硬剥,一时又没有火烧,只好用手不停地哈着热气将它慢慢化开来。有时,嘴上冻开的裂口往外渗血,和脸上的油彩混到一起,让人看了又好笑又很感动。

“一阵歌舞之后,顺势开起了群众大会,访问团的工作人员开始宣讲‘十七条协议’,向藏民们讲党的民族政策,介绍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是为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徐永亮说,艺术是没有民族界线的,能打破隔阂,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村子里那些藏族老阿妈们特别喜欢能歌善舞的女兵们,常常抱住她们行‘碰头礼’,高兴地叫她们‘女娃娃’,还拿出杏干、桃干请大家吃。”

文工团精心准备的蒙古舞、维吾尔族舞、汉族的秧歌等民族舞蹈,是藏民们最爱看的。一次,在一个大村庄演出,轮到表演鄂伦春舞,演员们跳到射猎的动作时,一位门巴族老人从人群中走过来,取下身上背的弓箭,模仿着演员的动作翩翩起舞,引得台上台下一阵欢笑,几个藏族小伙子也大胆地上来一起跳,场面一下子融洽起来。

“演出结束以后人群还没有散,大家都和着音乐在台下翩翩起舞,我和战友们马上下去跟藏族百姓学跳藏族舞蹈”,徐永亮说着,情不自禁地比划了几下,“那个舞蹈的姿态真美,我至今还记得!”

最终,这支特殊的“战斗队”,历时一个多月,光演出晚会就举行了27场,并成功地从九个宗的上层人士那里筹到了四万斤青稞运到拉萨。在当时上层反动势力封锁、暗地里不许卖粮食给解放军的情况下,这四万斤青稞尤显宝贵,徐永亮说:“后来才知道,当时在拉萨的部队只有一个礼拜的余粮了。”

P154-156

序言

这是一支世界上罕见的军队。

他们是那样的忠诚,那样的坚定,那样的无畏,那样的一往无前……

喜马拉雅山还记得——

自1950年3月起,以二野18军为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进藏部队奉命从西康、青海、云南、新疆向西藏挺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徒步近3000公里,爬雪山、过草、地、趟冰河,风餐露宿,最终践行了“将五星红旗插上喜玛拉雅山”的誓言;

雅鲁藏布江还记得——

在这艰苦卓绝的“第二次长征”过程中,数万名官兵,用热血、青春、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不仅走通了“天路”,而且还在藏族同胞中留下了“菩萨兵”的美誉,在雪域高原叙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篇章;

今天的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段历史?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辰85周年前夕,我们走近50余位当年首批进藏部队的官兵,从将军到士兵,从汉族到藏族,从男兵到女兵……通过24个侧面,向读者展示六十多年前世界屋脊上的“风云录”。我们聆听,泪流满面;我们记录,感慨万千。

我们只叹,他们中间有太多的人已寓我们而去;

我们只怕,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我们只愿,能通过这样一些文字、照片,让今人感悟前辈,让历史告诉未来。

也许,我们的采访还太仓促,

也许,我们的视角还很不全面;

但这里提到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共和国铭记。

正如一位“老西藏”所说,

不怕凋零,就怕遗忘……

后记

我没有去过西藏,对西藏也了解不多。但是,雪域高原在我的心中犹如一块圣地,充满着神秘、神奇、神圣,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涉足”。

2009年3月下旬,我在北京为“我的父辈”大型征文活动采访组稿。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开国中将张国华的女儿张小康跟我聊起了“老西藏”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她热情地说:“如果你要采访18军的老人我可以帮助联系。”小康的父亲就是当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主力部队——二野18军军长。由此,我对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世界屋脊”的“第二次长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2010年末,我打电话到北京找到张小康,又说起“老西藏”的故事,希望她为我介绍一些采访对象,她一口答应。在电话里,小康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这些叔叔、阿姨都上年纪了,有的身体还不好,你们要采访得抓紧时间”。

这种“抢救”式的釆访就是与时间赛跑。在新民晚报社和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兔年元宵节刚过,我就带领两名年轻的记者鲁雁南、李永生出发,他俩分别负责文字和摄像。我们一行三人飞赴北京与张小康“会师”。那几天,京城的上空飘着鹅毛大雪,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2℃,可我们依然奔忙在首都的大街小巷。为了寻找更多的亲历者,我们又不知疲倦地辗转郑州、成都等地。

整个采访日程紧张、有序、忙碌、充实。我们每天早晨8点钟前出发,一般要忙到晚上9点钟以后才能“收工”。鲁雁南、李永生两位年轻人平常都有睡懒觉的“爱好”,可关键时刻不叫一声苦和累。在张小康的引领下,我们叩开了一扇扇“老西藏”的家门,其中有将军也有士兵,有藏族也有汉族,有男兵也有女兵……

三个多月里,我们与几十位首批进藏的官兵面对面,运用“全媒体”的手段,记录感人的故事,拍摄珍贵的影像。我们从“老西藏”的亲历讲述中,选择了“切人点”,分别从24个侧面展开,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认物”取代一个个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让我们的采访对象成为“剧”中的“主角”。

在进军西藏的征途中,哪里最苦?哪里最累?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人民解放军的身影。我们一路走来,有关“老西藏”故事的只言片语,有关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奉献都已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千人,大家都强烈意识到,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震撼、这份感动运用媒体的平台传递给更多的人。

年近八旬的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王贵叔叔,当年是18军进藏先遣队的侦察参谋,他在家里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60年前的故事,一切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作为著名西藏问题专家,他还不厌其烦地帮我们核实、解读采访中的一个个细节和一道道难题。

忘不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阴法唐伯伯,不顾90高龄,先后两次在家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忘不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原主席江村罗布叔叔毫不避讳地说起当年的“糗事”,希望能对我们的采访有所帮助。他在会议室里还为我们当起了“茶水员”;

忘不了,80岁的杨一真叔叔骑着自行车穿行于郑州的大街小巷,为我们联系采访对象,挥别时,留下他那瘦小却挺拔的背影;

忘不了,杜琳、徐永亮、李俊琛、王勉之等老同志都慷慨地拿出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报纸、书信、照片等;

忘不了,上海广播电视台《防务时空》栏目的编导们不辞辛劳,对“走通天路”原始采访素材进行再创作,成功推出了《走通天路》电视系列专题片;

也忘不了,吴景春、郎杰、高世珍、周歧顺、郄晋武、王心前、昂旺平措、赵俊文、洛桑志玛、陈钊、白曙、李国柱、赵邦玲、黄可、焦东海、刘广润、吴寿桐、车怀明、李天明、张小军、李小强、郄继强、魏建明等同志的积极配合,热情帮助……

其实,每一个我们接触过的“老西藏”都值得深深地感激。有的情景己在我们的脑海中“定格”:那身居陋室却无怨无悔的心里话,那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流下的泪水,那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神情……

在此,我还要诚挚地感谢西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西藏军区驻四川办事处、西藏自治区成都干休所、西藏军区肖家河干休所、河南郑州西藏自治区干休所和河南郑州西藏军区干休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的大力支持。

我在编辑正文制作标题时,也不时地被青年记者鲁雁南执笔的文字所感动。当年,她就用细腻、感人、饱含深情的笔触精心撰稿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难怪张小康在我们晚报领导面前夸奖她:“稿子写得非常好!”采访结束后,我让小鲁在家“闭关”写作,除了整理采访笔记,听录音、看录像,还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史料,力求“原汁原味”地传播“老西藏”精神。不时,她也会赶到办公室或在电话中,与我交流报道的角度、人物的定位及其西藏特殊地理环境的表现手法等,整整37天,她终于完成了20余万字的稿件。

值得欣慰的是,《走通天路》系列报道在新民晚报刊登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还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阅评表扬。

在《走通天路》系列报道刊登结束后,我们对是否要结集出版曾有过波折和顾虑,所以拖子一年之久。期间,王贵叔叔、杜琳叔叔等“老西藏”多次写信、打电话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

王贵叔叔在义务审读了《走通天路》书稿后,他感叹:“是我至今看到写进藏官兵最好、最感人的一本书,不出版太可惜了。”杜琳叔叔在电话中动情地对我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本书出版是我们这些‘老西藏’的祈盼,我们年纪老了,时间也不多了,你们千万别让我们留有遗憾。”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社长张晓敏独具慧眼,早就看好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多次与我商讨出版事宜,编辑郭燕红、丁翔华、薛文卿等同志也对这部作品倾注心血。

让今人感悟先辈,让历史告诉未来。书稿付梓之际,我们并不感到轻松,心中甚至存有一丝惶恐。这段惊天动地的人民军队进藏史,这批受人敬重的“老西藏”,在我们的笔下,究竟还原了几分?还有多少精彩、鲜活的故事和细节,因为种种原因遗漏?那一个个可爱的老人对我们的期许,我们又兑现了多少?

在“老西藏”当中,年纪最小的,如今也已七十开外。还有一些被大家公认为“老西藏”的代表人物,有的已经驾鹤西去,有的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还有的联系不上……这些遗憾也许无法弥补了。

面对面的访谈,给我留下最深的感悟是:新中国首批进藏官兵是一个不朽的英雄群体。他们的理想、信念、生命和热血早已溶人了中华民族解放大军的里程碑,是钢铁长城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聚焦六十多年前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既是对人民军队历史的记录和传承,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我们的水平有限,所以书稿中难免会有差错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专家批评指正。

张黎明

2012年7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