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新,男,安徽歙县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中国编辑学会理事。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出版管理硕士,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在读博士。著作有:《近代学人轶事》、《美国杂志的出版与经营》、《出版教育探索与实践》等。
《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分爱国、诚信、仁爱、刚直、慷慨、坚毅、修身、勤勉、谦虚、劝谏等21个篇章,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使现今的读者得以一睹大师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新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新,男,安徽歙县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中国编辑学会理事。英国斯特灵大学国际出版管理硕士,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在读博士。著作有:《近代学人轶事》、《美国杂志的出版与经营》、《出版教育探索与实践》等。 《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分爱国、诚信、仁爱、刚直、慷慨、坚毅、修身、勤勉、谦虚、劝谏等21个篇章,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使现今的读者得以一睹大师风采。 内容推荐 叶新编著的《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集合了民国时期著名学人的生活轶事、智慧语言等,如陈寅恪、林语堂、胡适、黄侃、闻一多等,以《世说新语》的方式编排。《往事一抹风流--世说民国学人》分爱国、诚信、仁爱、刚直、慷慨、坚毅、修身等21个篇章,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使现今的读者得以一睹大师风采。 目录 爱国/1 “native”与“China”/2 “呜呼哀哉,尚飨”/2 《爱民歌》/2 鄙视袁世凯/3 会议发言改用国语/3 调侃日警/3 教子报国/4 白日提灯/4 讥“皮靴硬领”/5 巧传消息/5 与黄侃争吵/6 恢复旧名“钱夏”/6 与钱玄同合演“双簧戏”/7 征求“国骂”/7 维护国家主权/8 倡导好政府主义/8 称学生为“丘十七”/9 “哪有先生不说话?”/9 做诗嘲胡适/10 推荐白求恩来中国/11 力争燕京大学中国化/11 什么都是中国的好/12 给儿子取名“仁轨”/12 起草《五四运动宣言》/13 为“五四运动”定名/13 “爱国的权利,不容剥夺”/14 不愿中华民族淘汰灭亡/14 “七子之歌”/15 婚礼照常进行/15 全力保护毛公鼎/16 用心良苦/16 不给日本人提供方便/16 拒见孙传芳/17 择地藏书/17 抗议用英语说话/18 诚信/19 实事求是/20 遵循“九不”/20 担任辅仁大学教务长/21 师从“二叔”/21 仁爱/23 鼓励学生报考清华大学/24 为学生调班/24 关心同学/25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Y25 事母极孝/26 拜刘师培为师/26 鼓励儿子自择专业/27 反对中医/27 改革台湾大学/28 为穷学生配眼镜/28 与学生同甘共苦/29 热情接待罗香林/29 刚直/31 关于银行家的国际名言/32 反对“改良”/32 斥无形辫子/32 会见英国作家毛姆/33 “三不启事”/33 痛斥袁世凯/34 题联刺贪官734 “不去可知矣”/35 拒绝同蒋介石见面/35 不愉快的重逢/35 不要钥匙/36 拒见蒋介石/36 不怕盯梢/37 诗嘲蒋介石/37 两砸虎头牌/38 公私分明/38 拒绝去哈佛/39 欣赏干家驹/39 不肯为侄子找工作/40 善解母子矛盾/40 聂华苓不给胡适献花/41 与蒋介石不欢而散/41 顶撞蒋介石/42 给《学灯》副刊投稿/43 上课趣说“疑古”/43 严格排课/44 对马约翰前倨后恭/45 嗜治家谱/45 不徇私情/45 不改“红”字/45 开罪老友/46 争唱压轴戏/46 拒绝替孔太夫人写墓志铭/46 误会注册课职员/47 慷慨/49 允许招收旁听生/50 赞许反对者/50 自比老虎大象/51 要学生写文章骂自己/51 被哨兵拦阻/52 虚怀若谷/52 与人为善/52 资助穷学生/53 “顽石一方,不值两角”/53 坚毅/55 疲劳战术/56 开豆腐店资助革命/56 平息学生风潮/56 不承认是“男校代表”/57 不肯废止考试/57 民报社讲学/58 定五色国旗Z58 不倒翁/59 议论翻译/59 据理抗争/60 坚持开课/60 论资排辈/61 自称“国家博士”/61 帮助郑振铎收集资料/62 倾力办《学衡》/62 发明中文打字机/63 强聘蒋廷黼/63 不肯悔过/63 为何在学生面前自杀/64 组建长沙临时大学/65 为何没人倒梅(霉)/66 修身/87 与学生共同戒烟/68 不怕冷水/68 谢绝打扰;/68 被苹果难倒/69 替车夫拉黄包车/69 不会打麻将/70 勤勉/71 发愤读书/72 学者死于讲坛!/72 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73 与马一浮见面/73 吃成花脸/74 第六个“w”/74 熟悉晚清掌故/74 “胡博士"/75 极力搜寻《四松堂集》/76 长寿秘诀/76 大使本色是书生/76 “牛津书虫”/77 差点留不成学/77 书痴/77 醉书/78 “中国的居里夫人”/78 谆谆教诲郑临川/79 倾心翻译《莎士比亚全集》/80 杜诗迷/80 宁愿当学生/81 凝思不识女儿/81 发愤写《辞通》/81 谦虚/83 为一字向人致歉/84 错怪许德珩/84 胡适谦让题字/85 “动口”与“动手”/85 虚心接受学生意见/86 试探孙中山/86 拒绝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导 师/86 自谦“在孔夫子门前卖四 书”/87 胡适的名气/87 筹办清华国家研究院/88 熊庆来慧眼识人/88 自谦“地八”/88 劝谏/91 谈“我”/92 当头棒喝/92 一次失败的劝说经历/93 失败的劝说/93 “我是三等人才”/93 苦苦挽留李女士/94 巧劝打麻将/94 智慧/97 巧妙答房东太太/98 向外国人推广孔孟之教/98 孔子之教的好处/98 倒过来看英文/98 忽出奇兵/99 “你们还没有讲完啊”/99 “擎雨盖”和“傲霜枝”/99 释“妾”/100 汽车与打气筒/100 妙论“金手指”/101 联语难对/101 “何窠之有?”/102 替女释名/102 吴承仕巧言劝膳/103 订立“仆役规则”/103 白昼提灯/104 有无曾祖/104 妙论“青出于蓝”/104 天公多留一人吃饭/105 巧对张之洞/105 给泰戈尔取名“竺震旦”/105 不看考卷/106 高中秀才/106 妙语讽狂士/107 巧对“独角兽”/107 赠书巧题词/107 “牛奶路”风波/108 巧治书局/109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109 怒喝弟子吃汤圆/109 为“新法阉猪”填词/110 “孙行者”/110 “干不了!谢谢。”/111 以诗规劝周作人/112 名字“行知”的由来/113 真假“田汉”/113 缺一不可/114 “赵宣重先生已故”/114 吴稚晖的找人诀窍/115 反对临时性演讲/115 越短越好/116 “坑人”的心理学实验/116 整旧如旧/116 “雨洗兵”/117 算术题与文学课/117 针锋相对/118 还未插秧/118 新莽门/118 得来全不费工夫/l19 因错得名/119 哲学对台/120 以文解救赵景深/120 破格录取臧克家/121 革新/123 新式婚礼/124 首倡男女同校/124 总长次长争论办教育/125 请陈独秀当文科学长/125 改革北大文科/126 请胡适到北大当教授/126 老虎教务长/127 先革菩萨的命/127 首创“她”字/128 “黄蝴蝶”/128 被溥仪招进宫/129 大力改革北大中文系/129 开创“古史辨”派/130 辫子诗/131 在清华搞“四化”/13l 改“落驾山”为“珞珈山”/132 确立“院士”名称/132 孤傲/133 看不起洋顾问/134 痛骂严复和林纾/134 照片风波/134 看不起严复/135 看不起外国教授/135 著文不求人解/136 恶嘲伍廷芳/136 《小学识字教本)/137 谁有穿皮袍的权利/137 领了薪水才上课/137 有门难进/138 不判考卷/138 拒受勋章/138 工友的绝招/139 看不起新作家/139 “替庄子跑警报”/140 当代庄子/140 别开生面的演讲/140 不肯迁就讲下去/141 不肯学数学/141 不肯屈尊/142 不剪辫子/142 怪癖/143 喜闻女人臭脚/144 嗜好麻将/144 独特的进餐/144 喜食臭东西/145 不读书即打麻将/145 只愿在家中上课/146 喜好美食/146 要及格须请客/146 “天下第一凶宅”/147 “三不来教授”/147 拜访居正受阻/147 扔鞋/148 人到四十就该枪毙/148 言行不一/149 带小孩上课150 “许真人”/150 不记时刻/151 改名“一多”/151 独特的开场白/152 自嘲“大屋顶”/152 笑谈/153 总统赏钱逛妓院/154 掩饰写错字/154 被改名“辜鸿恩”/154 自称“辜疯子”/155 研究得法/155 本家“蔡列班诺夫”/155 吃“五四”饭/156 风趣的答词/156 惹人注意的假辫子/156 忘记理发/157 书痴/157 自称“支那遗民”/157 不识归途/158 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158 互相抵消/158 言行不一/159 变废为宝/159 “肉”和“月”/159 谜底是“周传儒”/160 “谁的脚”/160 “老中小三只兔子”/160 究竟谁浅薄?/161 戏书“吉人天相”/161 “我不爱她哭哭啼啼”/162 理发乱付钱/162 喜宴与雅谑/162 亲日与排日/163 戏言开“牲口”大会/163 “集六马于一身”/163 斥责假法9币/164 要学生请客/164 忘记请客吃饭/165 哪个“汪黄”/165 《漆黑文选》/165 恰当举例/166 赠联诸同学/167 “半农”的含义/167 “赶紧拿酒来”/167 哄堂听胡说/168 成立“怕太太协会”/168 “白眼看人”的真相/168 妙论“三从四得”/168 趣说禅宗/169 撰写《齐白石年谱》/170 两个安徵佬/171 称胡适为“著作监”/171 吴宓听讲/172 解释“用小指比喻鲁迅”/172 不称职的翻译/173 店员有眼不识泰山/173 为什么要离开耶鲁大学/174 极差的数学计算能力/174 谁是黑衫女/175 时间与金钱/175 考证“禹的生日”/175 怒砸“牛肉馆”/176 假装要自杀/176 有要紧事求助杨步伟/177 忘了自己是谁/177 “清华三孙”/178 向陈岱孙要手纸/178 坚持形式逻辑/178 在“鹿驴交欢”风波中获胜/179 出卖《吾国与吾民》/179 妙语世界大同/179 “林语堂”是人还是马/180 谁的鼾声更响/180 “傅胖子”/181 “功臣”与“功狗”/181 被学生呼为“猪”/181 赠联罗家伦/182 “四体投地”/182 手拿牙刷赶贼/182 教育原来在清华/183 赶走不称职教员/l84 忘写家书/184 拜访受阻只因蓝布长衫/185 盐酸的功用/185 胖子瘦子谁是坏人/186 在美国上一当/186 挨骂/186 “秋郎”的来历/187 “酒中八仙”/187 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188 会印钞票的打字机/188 莎士比亚为伺要气炸了肺/189 自讨没趣/189 甘认老子/189 孔子“厌世”/190 “这一定是年轻人干的”/190 粗中有细/190 不愿“训话”/191 无事不哲学/191 改名“尹默”/191 淡泊/P93 不领多余的薪水/194 “十一号车”/194 拒绝受贿/194 衣着破旧/195 不愿做校长/195 无人真正选课/195 挂牌治印/196 “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197 “何妨一下楼主人”/197 情谊/199 称蔡元培为“好人”/200 要与胡适打官司/200 挽鲁迅/201 谢本师/20l 两元交情/202 解救刘师培/202 “国共两部长,合作抬校长”/202 章士钊自愿为其辩护/203 “卷土重来”/204 “我就是风景”/204 不骂不相识/204 与陈独秀的过节/205 雅谑胡适/205 反对白话文/206 与吴梅打架/206 五十命绝,著书不成/207 为黄侃“圆谎”/207 尊崔适为师/208 “抬杠”诗/208 为赛金花写传/209 “卯字号”名人/209 与梁启超当堂辩论/209 暗中资助林语堂/210 文坛异军合奏/210 自夸徽州/211 兔子悼兔子/211 “胡适就站在你的对面”/212 看佛经挨打/212 把学生作为吹牛本钱/213 替胡适“保驾”/213 “誓杀丁文江”/214 悉心照顾陈寅属恪/214 善待严耕望/215 向鲁迅忏悔/216 文学与文学批评/216 “鸡冠花”和“梨花”/217 为萧涤非贺新婚/217 与老舍合说相声/218 一句秽语反成友/219 策论秀才与八股秀才/219 婚恋/221 惊人的择偶条件/222 广告征婚/222 辜负少女心/222 新娘放心/223 “二黄师生恋”/223 不愿成家/224 与唐篑结婚/224 妙论中国婚姻/224 与陈衡哲的一段情/225 赋诗忆新婚/225 舍爱求名/226 “干家驹变成杨家驹”/227 写诗开导唐纳/227 新人物的新式结婚/228 金婚赠诗/229 许地山的爱情公约/229 苦爱毛彦文/230 爱上女学生/230 烧婚书/23l 向夫人投降/231 一则电报惹风波/231 沈张师生恋/232 乡下人喝上了甜酒/233 情人不愿受打扰J233 诚心诚意的追求者/234 “老婆是自己的好”/234 新婚夜话/234 偶识吴文藻/235 谁的相片/235 育人/237 约法三章/238 为学生不顾儿子死活/238 进德会“六不”“八戒”/238 “切不要崇拜偶像!”/239 在清华演说《君子》/239 批评许广平/240 名字“十力”的由来/240 满座念“黄调”/240 “什么时候最高兴”/241 磕头与学问/241 不肯给学生打分/242 指导研究生撰写近代史论 文/242 青年导师/243 众人压日/243 教育儿子要务实/243 器重谭其骧/244 帮钱伟长进物理系/244 为学生改分数/245 请学生吃花生/246 “相面打分”/246 耐心解答学生疑问/247 优秀的北大旁听生/248 胡适的学生/248 头一次上课/249 讲课生动/249 趁夜讲《楚辞》/250 巧妙的性教育/250 录取游国恩/251 一件皮袍/25l 不聘任也上课/252 英语妙解/252 到北京大学任教/252 胆识/255 尊王/256 聘落榜生当教授/256 兼容并包/257 解聘外国教授/257 为学生作保/257 “这除非你作大将”/258 自认神经病/258 骂孙中山/259 大闹总统府/259 力荐陈寅恪/260 教训徐志摩/260 直言不讳/261 训斥教育厅长/261 “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261 祝寿讲故事/262 “吾爱吾师,尤爱真理”/262 骂陈铭枢“王八蛋”/263 “狗屁音韵学”/263 “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264 秀才遇见兵/264 怒斥洋仆/265 要找希特勒赔偿损失/265 赶走朱蓬仙/265 允许陈、赵兼课/266 “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说”/266 质问辜鸿铭/267 打击外国教授的嚣张气焰J267 斥“清华旅馆”/268 清华十年,三赶校长/268 严拒白崇禧改稿/268 力保教授/269 “那我宁愿换一个教官!”/269 “性学博士”/269 才学/271 擅长多种外语/272 民初文坛“三大贤”/272 “四洋”奇才/272 超人的记忆力/273 “四大金刚”与“五王”、“二妙”/273 写序写成了书/274 五官并用/274 子女皆有成就/275 当选北大首任教务长/276 小教书先生/276 过目不忘/277 才思敏捷/277 提出“敦煌学”名称的第一人/278 罕见的语言天才/278 兄弟皆俊杰/279" 唱白俱全的信/280 教我如何不想他/280 连升三级/281 考取留美官费生/281 文字死活可道/282 以足喻诗文/283 《希望》与《兰花草》/283 旧瓶新酒考/284 妙论“三杰”/285 诗文作电文/285 “奶子论争”/285 一次別开生面的演讲/285 “观世音菩萨”/286 择时讲《月赋》/286 三易其地讲红楼/287 表演“全国旅行”/287 《施氏食狮史》/288 “中国语言学之父”/288 “雇工”还是“僱工”/289 看戏看出学问/289 为《古今伪书考》作注/290 藏书家/290 “欲杀胡适耳”/290 红楼迷/291 因《先秦诸子系年》而成名/291 读书游山皆有趣/292 考取清华学堂高等~/292 朋友如粪土?/293 用名字作对联/293 以《逻辑》闻名于世/294 小说与哲学/294 用英文作对联/294 “七人会”/295 首译“幽默”/295 妙用王勃名句/296 区分“Chang”与“Chiang”/296 酷爱红学/297 傅斯年出洋/297 被破格录取/297 作中央大学校歌/298 写就《小青的分析》/298 连跳两级/298 “快马”/299 书房题联/299 悔其少作/299 妙用“反切”/300 “西北有高楼”/300 制造“假古董”/300 一字之师/301 断言《英华合解词汇》该烧/301 不愿顾问/301 巧题对联/302 位列“甲骨四堂”/302 “三沈二马”/303 “三沈”/303 “二马”和“五马”/304 “沈天下”/305 书法世界第一/305 真假难辨/306 证明张衡是创造机械性计时 器的第一人/306 给“泵”定名/307 “史学二陈”/307 让胡焕庸两边兼职/308 试读章节 与钱玄同合演“双簧戏”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封建复古派大为恐慌。但是,他们按兵不动,故意采取漠然的态度,反而使提倡新文学的人不仅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见解,而且有一种“尽在空中挥拳”的寂寞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1918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三号在《文学革命的反响》的总标题下,列出了一位署名“王敬轩”的给《新青年》编辑部的信以及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王敬轩自称是一度留学日本学过法政的人,是坚持“中体西用”的封建卫道士。在来信中,他顽固地维护封建伦理、恶毒地攻击白话文学,几乎集封建复古主义者一切谬论之大成。而在《复王敬轩书》中,刘半农则酣畅淋漓地逐项驳斥了他的谬论,竭尽冷嘲热讽之能事,深深地触动了封建文化的神位。在文章的最后,他把“不学无术,顽固胡闹”八个字送给“王敬轩”们。 这“王敬轩”正是钱玄同假托的化名,他将旧文人反对新文化的许多看法罗列出来,以便刘半农批判,实际上是新文化阵营精心策划的一场“双簧戏”。这出双簧戏深深触及了封建复古派的痛处,随后真的引起了他们的疯狂进攻,而新文化阵营则坚决予以回击。新文化运动因此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征求“国骂" 五四运动兴起后,刘半农全力提倡“俗文学”。有一次,他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就在《北京晨报》上刊登启事,征求“国骂”,准备搜集全国各地骂人的语辞辑为“地方骂”和“国骂”。 赵元任见到启事后,一时兴起,当天就跑到刘半农的宿舍,拍着桌子,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一顿。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骂了他一顿。最后,刘半农到教室上课,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 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弄得他啼笑皆非,只能自叹:“真是自作自受,都是启事惹的祸。”维护国家主权 1927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不经我国政府许可,擅自准备来我国西北地区科学考察。得知此消息之后,由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以及历史博物馆等学术团体组成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明确表示反对。 后来,斯文·赫定和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商议,提出由瑞典方面提供经费,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刘半农当时担任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理事,受协会的委托,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和瑞典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前后交涉十余次,最后达成了协议,为中国的学术团体赢得了平等的权利。 1927年4月,中瑞联合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正式成立。考察团由中外团员27人组成,由中国徐炳昶和瑞典斯文·赫定两人担任团长,双方共同分享成果和资料。刘半农则担任了该考察团理事会的常务理事长一职,处理日常事务。 在以往的国家外交谈判中,由于我国国际地位底下,双方签署文件惯例上以外文为主,中文为副。在此次交涉中,刘半农和其他中国学者坚持原则,据理力争,要求文件以中文为主,外文为副。最后,瑞典人不得不作出了让步。刘半农的这种做法不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谈判对手的钦佩和尊敬。通过此次交涉,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交涉中也第一次争得了平等的权利。 倡导好政府主义 1921年,《努力》周刊第二期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这是一篇专谈“好政府主义”的宣言,提出把“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共同目标,其实反映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要求。它由胡适起草,蔡元培领衔,共16人签署。其中除了胡、蔡二人外,还有李大钊、陶行知、汤尔和、王宠惠、罗文干、高一涵等人,多是校长、博士、教授之类人物,阵容强大。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影响极大,也引起了北洋军阀的注意。 1922年9月,由于军阀派系的矛盾,直系军阀吴佩孚等支持北大法学教授王宠惠出来组织内阁,署国务总理,罗文干任财政总长,汤尔和任教育总长。他们三人都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上签名,因此这届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但是,由于内阁实权完全被直系军阀所操纵,王宠惠等人无所作为,“好人政府”只维持了73天就宣布下台了。好政府主义从此偃旗息鼓。称学生为“丘十七” 胡适在当上海中国公学校长时,正值北伐成功,全国统一。上海高中以上学校及大学的学生,都要接受军事训练,组织学生军。吴淞要塞司令部给中国公学发了无弹的枪械,并派一位少校参谋任教官。 在举行成立典礼的那一天,胡适致词说:“大家都知道当兵的丘八最狠,因为他们有武器。同时学生更狠,因为他们有头脑,有学问。今天,学生组织了学生军,就变成了丘十七。将来救国救民的责任,全在你们这批丘十七身上。”因为学生也被戏称为“丘九”,胡适在此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 参加学生军的学生,闻之掌声雷动。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