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领编著的《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唯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缘起论的角度对唯识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架构,厘清从无著到世亲到护法的唯识思想内在演变脉络;同时,以佛陀缘起论为指导精神,探索唯识学转染成净的理论基础。并对唯识学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在行文上力求简洁明快,为避免过于枝蔓而冲淡主题,将把尽可能多的繁细探讨和争鸣回应放入沣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孟领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领编著的《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唯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缘起论的角度对唯识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架构,厘清从无著到世亲到护法的唯识思想内在演变脉络;同时,以佛陀缘起论为指导精神,探索唯识学转染成净的理论基础。并对唯识学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在行文上力求简洁明快,为避免过于枝蔓而冲淡主题,将把尽可能多的繁细探讨和争鸣回应放入沣释。 内容推荐 孟领编著的《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力图突破唯识学研究本体论、认识论的框架,直接从缘起思想人手。系统地研究了唯识学的缘起思想,同时也是从缘起论角度对唯识学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构,重点探析了从无著世亲到护法玄奘的唯识思想内在演变脉络,并指出了其内在理论困境。最后,以唯识缘起论为理论工具,对当今的个别宗教问题进行了回应。通过这一研究。《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某些内在关联,以及印度大乘佛教衰微的一些内在原因。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及其演变趋势 第一节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 一 缘起法则与因果法则 二 缘起法则的实际展开 (一)流转思想 (二)还灭思想 (三)中道思想 (四)缘生思想 第二节 佛教缘起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 三法印 二 一实相印 三 缘起中道印 第三节 佛教缘起论的悬疑与部派佛教 一 无我说与轮回解脱的载体问题 二 关于外境的假实问题 三 关于无为法的问题 四 佛陀对缘起的显说与隐说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缘起论根据 一 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 二 大乘佛教的缘起论证明 第二章 唯识学的本识思想 第一节 安立本识 一 本识的安立与证明 二 本识的异名 第二节 依止本识安立末那识 第三节 本识和转识的互为因果关系 一 种子说 二 熏习说 三 种子和现行的互为因果关系 第四节 无著杂染赖耶说的理论困惑 第三章 唯识学的流转思想(上) 第一节 唯识学的缘生法 第二节 种子赖耶缘起说 第三节 现行八识缘起说 一 第一能变的主要思想 二 第二能变的主要思想 三 第三能变的主要思想 第四节 见分相分缘起说 一 难陀、安慧的识分说 二 陈那的识分说 (一)建寺自证分 (二)建立双重相分 三 护法对识分说的抉择 第五节 种子实有与见相异种 第六节 护法的识变思想体系 一 因能变与果能变 二 因缘变与分别变 第四章 唯识学的流转思想(下) 第一节 轮回与业力 第二节 业种子与名言种子 第三节 从身、口、意三业到思业 第五章唯识学的还灭思想 第一节无漏种子的来由 一种子本有说 二 种子新熏说 三 种子本有和新熏各有说 第二节唯识学的体用简别模式 第三节所转依:持种依和迷悟依 第六章 唯识学的中道思想 第一节唯识三性说的源流 一 三自性与五法 二 唯识三性说 第二节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 一 唯识与中道 二 三性与三无性 三 唯识三性说与中道 (一)中观二谛说与唯识三性说 (二)唯识古学与中道 (三)唯识新学与中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佛教因果报应的运作机理探析——兼驳三世报应论的谬误 一 引言 二 业力推动的命运演化 三 三世报应论是一个流传悠久的谬论 (一)有无现世报应 (二)现世报应缘由 (三)宿业能否消失 (四)来生如何受报 (五)自作是否自受 (六)报应何以公平 四 结语 附录二 浅析唯识显现的世界:人人都是创世主 附录三 从济公形象看僧团佛教的堕落 一 济公形象的原态:道济 二 僧团眼中的济公:疯子 三 民众心中的济公:活佛 四 结语 附录四 不同视角中的佛教戒律 前言 一 依缘起正理去分析佛教戒律 二 用佛教的根本精神去衡量佛教戒律 三 从佛陀的制戒本怀去理解佛教戒律 四 正知正见是佛教戒律的生命 附录五 亚当斯密“经济人”思想的佛学考量 一 利己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不同的利己及其评价 (一)伪劣的利己 (二)世俗的利己 (三)超越的利己 附录六唯识三十论颂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