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日、美日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三国之间微妙关系的形成,要追溯于在二战时期建立起的特殊关系……
杨美利所著的《中美联合抗日档案(图文珍藏本)》以图文结合的档案形式雨现了那段宝贵历史,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真实还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恩怨起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美联合抗日档案(图文珍藏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美利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美、中日、美日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三国之间微妙关系的形成,要追溯于在二战时期建立起的特殊关系…… 杨美利所著的《中美联合抗日档案(图文珍藏本)》以图文结合的档案形式雨现了那段宝贵历史,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真实还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恩怨起伏…… 内容推荐 中美联合抗日这段历史对两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凡,留下了恢弘的影响后人的历史篇章,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杨美利所著的《中美联合抗日档案(图文珍藏本)》以档案的形式详细地记述了二战期间中国与美国联合抗日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获得和平和安定,中美两国人民抛却成见,联合抗同,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美联合抗日档案(图文珍藏本)》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并对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能让人深深体味现今的美国是如何坐观亚太两大国博弈的。 目录 第一章 战争在蔓延,强国在恐慌——美国不再漠视 美国奉行“孤立主义” 英国尽可能地绥靖日本 为避免战争波及,美一反常态 蒋介石欲引起美国义侠之感 同情中国,谴责日本 “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并未达成 居里访华,开启抗日新篇章 第二章 揭开中美共同利益的神秘面纱——积极援华抗日 利益:中美双方的坚实纽带 “租借法案”与“炉边谈话” 中国成为《租借法》的授受国 矛盾的“制日”行为 “南进”野心笼罩整个日本 美日关系急转而下:珍珠港事件 大国权利:《联合国家宣言》 《排华法案》的延续与废除 第三章 用血肉之躯征服嵩山峻岭——抢筑滇缅“生命线” 《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 庞大的南侨机工运输队 无数次被毁,无数次重修 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滇缅公路的战斗任务被终结 第四章 没有飞机就没有胜利——酝酿航空梦 孙中山:中国不能没有飞机 曾经那些航空筑梦英雄 惨无人道的“重庆大轰炸” 第五章 陈纳德将军的“中国情结”——组建中国空军 陈纳德应邀来华 迎娶中国妻子陈香梅 回国求援,打造合格的空军队伍 是英雄也是“老头” “飞虎队”令中美两国自豪 为上帝而战,我们都叫“勇敢” 第六章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航线——生死“驼峰”线 最初的中国航空公司 与自然抗争,开辟“死亡航线” “驼峰航线”正式确立 提高“驼峰航线”的运输力 第七章 九死一生,勇敢与高空斡旋——活着就是胜利 陈文宽:试航“驼峰航线” 康姆亚迪:每次飞行都像“月球之旅” 龙启明:“飞越驼峰,没有天气限制” 杰伊·文亚德:逃出死神魔爪 潘国定:实力最终会摆脱歧视 吴子丹:创造机毁人未亡的奇迹 第八章 “驼峰精神”耀动世界——军民竭力护航 誓死捍卫阿萨姆基地 “云南驿”:“驼峰航线”上的中转站 “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 铭记莫尼中尉的英雄壮举 最浪漫的英雄航线 配合“驼峰航线”运输的“中印公路” 前线医院唯一的女护士黄欢笑 第九章 由战争引发的权力之争——“高层”间的较量 史迪威反攻缅甸大计、 史迪威与陈纳德间的恩怨 “民主”与“独裁”的抗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第十章 中美人民的微妙情感——传承历史的羁绊 赛珍珠“诗意”的中国 《时代》之中国印象 中美政治纽带:宋美龄 专门为士兵拍摄的纪录片:《我们为谁而战》 认识毛泽东的“红色力量” “突然消失”了的“二十四拐” 中美老兵60年再回首 始于驼峰情,终于…… 试读章节 美国奉行“孤立主义” 因为历史地理等诸方面的因素,美国国内一直流行一种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情绪。特别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国际形势日趋险恶,“孤立主义”占据了民意的主流,他们认为美国不应干预美洲大陆以外的事务,不要参与欧洲纠纷,更不能卷入未来的欧洲战争。整个30年代,这种“孤立主义”思潮遍及美国。 二战爆发前美国国内发生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人的普遍恐惧,美国人开始只关心经济复兴、关心就业等和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人们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而对于美国以外的事务,特别是对欧洲问题基本不感兴趣。美国人认为,美国地理条件优越,得天独厚,远离旧大陆,欧洲发生的事与美国无关,更不必管它。特别是在华盛顿会议、道威斯计划、凯洛格公约等外交上获得了一系列成功后,使得美国不必再去为欧洲事务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这其实是以“孤立主义”为名进行的美国实用主义。而那些与德国垄断资本有密切联系的美国大财团,则在“孤立主义”的掩护下,将各种军事物资装备和武器输人德国,支持希特勒扩军备战,借此谋取大量超额利润。 美国参议院中的部分议员是“孤立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他们经常制造各种舆论,影响民情,对总统施加压力。在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罗斯福总统在他的第一届任期内,不得不处处依从“孤立主义”,1934年国会通过了规定不付战债的国家不得在美国举债的“约翰逊法”,接着又否决了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的议案,1935年8月31日又通过了《中立法案》,《中立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孤立主义”大获全胜。1937年,罗斯福连任第二届美国总统之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在各地的利益受到危害,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在这种局势面前,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仍认为美国的安全和利益不会受到世界动乱的影响,主张美国必须保持中立。 二战爆发前后,罗斯福的政策一直受到美国孤立主义势力的牵制,罗斯福的对外政策被“孤立主义”束缚住了手脚,在德、意、日侵略扩张不断升级的形势下,保持中立只能是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主义”的变种。 同一时期,英法一直推行绥靖的外交政策,即以牺牲一些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怂恿、纵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去进攻前苏联。1935年8月31日,美国通过了《中立法案》,宣布禁止将美国的武器输往一切交战国,但对战略物资的贸易未加限制,也未禁止把武器输往其他不作战的国家。因此当1935年12月12日,意大利入侵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时,意大利仍然可以从美国输入原料物资,其盟友德国也可以将从美国进口的武器装备,转送给意大利,而埃塞俄比亚却得不到美国的任何援助。美国国会通过的《中立法》,对当时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德、意、日的侵略扩张,实质上就是美国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中立法》通过后,德国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宣布重建国防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准备希特勒的侵略纲领;日本在侵占我国东北之后,正准备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意大利正忙着在非洲发动侵略战争。罗斯福在此时宣布美国的中立政策,对交战国不加区别地实行武器禁运,等于给了侵略者一个暗示,即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进行侵略,被侵略的国家不可能从美国取得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民族独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还在继续绥靖德国去进攻前苏联。因此在战场上出现了“奇怪战争”、“静坐战争”。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继续推行其绥靖政策,美国虽然对德、日、意的侵略有所警觉,但还天真地认为,只要保持中立,美国就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隔岸观火;并利用国际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贸易往来,大发横财,大把地赚取军火利润。 受此因素的影响,中国寻求美国的援助也经过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战争爆发之初,面对国民政府发出的请求,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了冷淡回应的态度,国务院认为,现今美国“以调处者的身份采取任何措施都为时过早,都是不明智的”,美国既已向中、日两国表明它对远东的敌对行动“极不赞成”,这就足够了。 1937年8月13日,日本把战火烧到了上海。战争的全面爆发使美国政府面临着两个紧迫的问题:撤退在华侨民,还是保卫在华利益,“我们政府极为焦虑地注视着远东局势的各个方面,注意保卫我们侨民的生命和福利”;是否对中、日两国实施《中立法》,“我们不想评判争端的是非。我们呼吁各方不要诉诸战争”,“当前的远东争端一开始,我们就努力劝告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双方,重要的是避免军事行动,维护和平”。 对于是否要撤走在华侨民,奈伊、刘易斯等孤立派议员强烈要求从上海撤走所有美国人,不论是公民还是军人,以减少美国被拖人战争的危险;但国务院认为,为了美国在华利益和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应该向中国增派水兵护侨。罗斯福批准这一建议。8月17日,国务院宣布向中国增派12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 而对于《中立法》的实施与否,实际上关系到美国是否切断此前对中国在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有限援助。对此,国务卿征求驻华大使、詹森的意见,詹森认为,如果美国不实施《中立法》,那么它将会成为第一个对中国进行实际援助的国家,从而招致日本的不满。 P2-4 序言 2012年12月,中国海监飞机盘旋于钓鱼岛上空执行巡逻任务,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代表的“鹰派”势力对此反应强烈。 针对此形势,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官员、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甚至发出了“这些冲突将有可能致使2013年美日联合对华作战”的警告。怀特在《悉尼先驱晨报》上写道:“世界上三大最富有国家(其中两国掌握了核武器)因为一点小争执而走向战争……”在怀特看来,中美日三方冲突实质上是因为中国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受到挑战。奥巴马所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就是针对中国日渐发展的国力做出的反应。 遥想70多年前中国抗日战争的岁月,那时的中美日三国的关系与今日截然不同。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历经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间,美国对日本的态度经历了从“中立”到制裁,对中国的态度由漠视转变为援助,最终,中美两国携手抒写了联合抗日的悲壮史诗。 历史的烟尘并未消散,中美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犹在耳边。战争的残酷是难以想象的,无数英雄的悲欢血泪被尘封为昨日历史。他们在颠沛中活着,在枪林弹雨中受伤或死去。他们来不及悲伤,甚至来不及为最亲密的战友掩埋尸体,就是这样,他们用最惨烈的牺牲,为后人留下了铿锵不朽的军魂!这段悲壮的历史,这些无价之军魂,成为民族最坚挺的脊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本书正是为读者开启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二战历史档案,将中美联合抗日期间的细节如实展现。 在书里,我们能看到,曾经中美两国是基于何种原因最终走在一起,并肩作战。中美两国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为何美国政府对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转变是如此的迅速?而中美携手缔造的那条世界航空史上最艰险、最著名的“驼峰航线”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说滇缅公路的建成是个奇迹?举世闻名的陈纳德将军与中国的特殊羁绊指的是什么…… 是的,历史无法再演绎,虽然时间难倒回,但是,中美那段在战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无论是舍己救民的美国飞行员,亦或是“驼峰航线”联结的跨国爱情,却随着历史的沉淀,日久弥新。 2005年8月31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美国二战“飞虎队”、“驼峰航线”老兵及其家属一行89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个庞大的队伍,带着对往事的缅怀,带着对中美友谊的前景畅想,又一次登上了这块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土地。 年届90岁的美国飞虎协会主席、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战斗机王牌飞行员罗西走在最前面,他的笑容依然灿烂,眼神中却透露出因悠远的往事而积淀出的厚重。正如“驼峰航线”一般,在世人眼里,它也许就是一条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起,至中国昆明的,约800公里的,沿线穿过中缅印三国的,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航空线。而对那些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中美志愿军来说,“驼峰航线”绝非可以用“飞行高度之高,气候条件之复杂,足以让人望而生畏”这些词汇来形容。 然而,经历过中美联合抗日那段峥嵘岁月的老兵们也许不会想到,当初中美联合抗日的同盟关系,在多少年后竟会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着。1951年,美日两国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标志着两国同盟关系正式确立。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能够维系情谊的是亘古不变的利益。二战结束后,中美日三国一直都在国家利益这盘棋上博弈着,美国在亚太地区层层布局,并一直利用日本牵制着中国的发展。 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国力日渐复兴,更是被美国视为“威胁”。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日本成为了美国手中最有价值的棋子,美日达成共识——美国利用日本牵制中国,日本利用美国威慑中国。 毋庸置疑,中美日三国的微妙关系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但无论如何,今天,当我们冷眼看着中美日三国的博弈关系时,也不要忘记,中美两国曾经的那段以鲜血演绎的艰苦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